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北中医轮值周作品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是一代医学大家,伤寒论泰斗和宗师刘渡舟教授。
医学大家、泰斗和宗师都是一个称谓而已,我在此专门罗列一起,不是为了吹捧自己老师,而是想要大家知道,什么人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称谓。
我列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我的恩师。
仁爱敦厚随导师侍诊时,老师已七十四岁,每周两个上午,每上午80个号。
看到外地来的病人久等掛不上号,要求加号时,老师从没拒过,总想着病人早一天吃上药,早点返家,可以节省在外住宿费用。
老师身体有些胖,肚子较大,人称刘渡老,可能有些玩笑之意,老师应着,大家这么叫着,确是真真切切的充满了敬意和爱戴!不解之缘师生缘是一种天生缘,不解之缘。
老师到河南中医给78级毕业生讲座,我抢到头排座。
老人不拿讲稿,声音洪亮,老师会讲课,天生慈眉善目,坐在那里象一个活佛说法事,娓娓道来。
两个小时下来后,同学们都围着老师要签名,我却坐在那里象被点穴,同窗拿到老师签名后,高兴地让我看,催我快去!我说我不去让老师签名,我要考这个老人的研究生。
翌年,我竟如愿赴京。
复试时是差额复试,三个人取俩。
按照顺序,我是最后一个复试者,应该很紧张的,等我坐到老师对面,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彻底放松,非常流利的回答所有问题。
复试结束后,我直接问老师我中不中?老师更直接地说"中,报道时把胡子刮了"!搞得在场的研究生办公室崔洪博主任莫明其妙,冲着刘老直摇头。
博大胸襟师兄们都有点怕老师,我爱吾师,吾敬吾师,但一点不怕。
老师出去开会或讲课,总要我们师兄弟们代门诊,多是两个学生一起。
有时我与姜师兄一块去。
姜师兄是至性忠厚之人,我很佩服。
一般我们就是将老师的方再操一遍,开上三天药,等老师回来。
我不行,忍不住想改老师的方,老师的方真疗效很好,我的意思是不是能够更好!记得当时有一例马尾神经瘤术后,下背部疼痛,双腿无力的女病人,她是林业部的一个在职高官,有两个护卫随侍,三诊过后(两个星期时间)病人情况有好转,但仍有疼痛和双腿无力,需要双拐行走。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课程回顾:1.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4.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5.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6.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7.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
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刘渡舟

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被誉为:当代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
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
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
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
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
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
刘渡舟老先生:甘草汤类方

刘渡舟老先生:甘草汤类方甘草汤类共四方,即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甘草干姜汤。
甘草汤治少阴经中有热而咽喉疼痛,它有清阴中伏火与止痛解毒的作用。
炙甘草汤治伤寒心动悸、脉结代,这是伤寒内挟心虚,而气血不足所致。
甘草附子汤治骨节掣痛、屈伸不利、短气、小便不利等证。
甘草干姜汤则治误汗肢厥,阳气受伤之证。
甘草性平,生用则能清热解毒,炙用则能补中益气,故少阴病的甘草汤是用生草而不用炙草。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甘草汤[药物组成]生甘草二两[煎服法]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适应证]以少阴阴中伏火,循经上犯,而使咽喉疼痛不休。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311)[方义]生甘草味甘偏凉,普能泻少阴阴中之伏热而治咽喉肿痛,确有消肿解毒的良好作用。
[选注]柯韵伯:“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证。
若因于他症而咽痛者,不必治其咽。
如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而吐利者,此亡阳也,只回其阳,则吐利止而咽痛自除。
如不利而胸满心烦者,是下焦虛而上焦热也,升水降火,上下和调而痛自止。
若无他症而但咽痛者,又有寒热之别。
见于二三日,是阴火上冲,可与甘草汤,甘凉泻火以缓其热;不瘥者,配以桔梗,兼辛以散之,所谓奇之不去而偶之也。
”[按语]《伤寒论》112方,其中有甘草者不下七十方,甘草之治,可云溥矣。
本方用生甘草一味,入少阴经清热解毒,而又不损伤正气,可见药味的炮制不同,则功效迥异。
遣方用药,所不可不知也。
生甘草之清热解毒的作用,后世医家极为重视。
如《圣济总录》云:“甘草汤治热毒肿,或身生瘭浆”。
徐彬云:“甘草一味单行,最能和阴而清冲任之热。
每见生便痈者,骤煎四两,顿服立愈。
”可见甘草能清少阴客热之邪。
[方歌]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其道此是中焦药。
清解少阴效最优。
[医案选录]鄱阳徐刚,忽患右足赤肿,三日不能履地,医治无效,才服此药,须臾之间,即能移步,再服痊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伤寒论.》教学片(1-29集34讲) 劉渡舟_伤寒论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2
劉渡舟_伤寒论03
劉渡舟_伤寒论04
劉渡舟_伤寒论05
劉渡舟_伤寒论06
劉渡舟_伤寒论07
劉渡舟_伤寒论08
劉渡舟_伤寒论09
劉渡舟_伤寒论10
劉渡舟_伤寒论11
劉渡舟_伤寒论12
劉渡舟_伤寒论13
劉渡舟_伤寒论14-1
劉渡舟_伤寒论14-2
劉渡舟_伤寒论15
劉渡舟_伤寒论16-1
劉渡舟_伤寒论16-2
劉渡舟_伤寒论17
劉渡舟_伤寒论18
劉渡舟_伤寒论19
劉渡舟_伤寒论20
劉渡舟_伤寒论21-1 劉渡舟_伤寒论21-2 劉渡舟_伤寒论22-1 劉渡舟_伤寒论22-2 劉渡舟_伤寒论23 劉渡舟_伤寒论24 劉渡舟_伤寒论25 劉渡舟_伤寒论26 劉渡舟_伤寒论27 劉渡舟_伤寒论28 劉渡舟_伤寒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