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论(16)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条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

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

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

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

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

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见《内经·热论》)汗不解者,须当更汗。

吐、下、温针之法,非太阳所宜,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时也。

治之不当,故病仍不解。

坏病者,即变症也。

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症;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症;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症,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症。

是桂枝症已罢,故不可更行桂枝汤也。

桂枝以五味成方,减一增一,便非桂枝汤。

非谓桂枝竟不可用,下文皆随症治逆法。

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

内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

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

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

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故叮咛告戒如此。

桂枝之去其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

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

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刘渡舟《伤寒论.》教学片(1-29集34讲) 劉渡舟_伤寒论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2
劉渡舟_伤寒论03
劉渡舟_伤寒论04
劉渡舟_伤寒论05
劉渡舟_伤寒论06
劉渡舟_伤寒论07
劉渡舟_伤寒论08
劉渡舟_伤寒论09
劉渡舟_伤寒论10
劉渡舟_伤寒论11
劉渡舟_伤寒论12
劉渡舟_伤寒论13
劉渡舟_伤寒论14-1
劉渡舟_伤寒论14-2
劉渡舟_伤寒论15
劉渡舟_伤寒论16-1
劉渡舟_伤寒论16-2
劉渡舟_伤寒论17
劉渡舟_伤寒论18
劉渡舟_伤寒论19
劉渡舟_伤寒论20
劉渡舟_伤寒论21-1 劉渡舟_伤寒论21-2 劉渡舟_伤寒论22-1 劉渡舟_伤寒论22-2 劉渡舟_伤寒论23 劉渡舟_伤寒论24 劉渡舟_伤寒论25 劉渡舟_伤寒论26 劉渡舟_伤寒论27 劉渡舟_伤寒论28 劉渡舟_伤寒论29。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伤寒论.第16条

伤寒论.第16条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6条)。

作者:蒋远东看了本条文的编序,方知《伤寒论》在清朝以前就被编撰的人把顺序打乱了。

本条文现在编序讲的是: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疑,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本条文用的是赵氏版的原文,现代版的编序。

本条文中的: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者,讲的是太阳中风。

第2条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第2条当时没有给出治疗的方案,本条文明确了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

赵版把太阳中风的治疗列在本条的目的是想与太阳伤寒作个对比,意思是说不要把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搞错了,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虽然都是太阳病,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病。

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汗出的用的是敛汗的药,不汗出的用的是发汗的药。

该发汗的不发汗就会把寒闭在体内导致坏病百出;该敛汗的不敛汗就会使人越发越虚。

这些话在以后的条文中都会表现出来,故不多言。

我的看法,本条文这样描述更容易让人明白: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之用,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为太阳伤寒;桂枝汤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因为,这是一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对比的条文,也是一个桂枝汤与麻黄汤对比的条文。

桂枝本来是一个辛热性的药,《药性赋》讲:桂枝小梗能通手足之痹,故知,单味桂枝无解肌之理。

桂枝本为解肌当是桂枝汤本为解肌之用。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第3条的缩写。

第3条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

太阳伤寒是寒邪束表,是一个实证,用的是辛热甘散的药,即用的是发汗的药——用的是麻黄汤;而太阳中风是风寒袭表,是一个表虚证,用的是辛温甘酸的药,辛温甘酸的药是敛汗固表的药,它能收汗。

《伤寒论》第16条解密

《伤寒论》第16条解密

《伤寒论》第16条解密第十六条,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文意。

太阳病三日:太阳外感病已经历时三天。

已发汗:此句前省略“对已判定证属太阳伤风病的”句意,已经用了桂枝汤发汗,此句后省略“症状仍不解除的”句意。

若吐:倘若又采用了涌吐的错误治法,句后省略“症状仍不解除”句意。

若下:倘若又采用了攻下的错误治疗,此句后省略“出现内气不足症状”句意。

若温针:倘若又釆用了温针的错误治疗,温针,针刺方法之一,用点燃的艾绒熏烧针柄,是热气内传。

仍不解者:症状仍不解除。

此为坏病:坏病,纯粹的内伤病;这已经成了纯粹的内伤病。

桂枝不中与也:再不能用桂枝汤治疗了 。

观其脉证:观,分析;其,病家;分析病家的脉象和证机。

知犯何逆:知,分析认识;犯,破坏;何逆,何种正气运行的规律;分析认识病变破坏了何种正气运行的规律 。

随证治之:随,跟随、切合,此句前省略“采用”动词意;证,病变破坏正气运行规律的状况;采用跟随、切合病变破坏正气运行规律的状况而实施的正确治法治疗本病。

太阳外感病,历时已经三日。

对于已经判定证属太阳伤风病的,已经釆用了桂枝汤发汗,症状仍没有解除,却出现了胸脘部有股气向上冲的症状;医家不察真情,却给了涌吐的错误治法,气冲的症状仍没有解除。

医家有不察真情,再错误的采用了攻下的治法,虽然气冲没有了,却又出现了内虚的症状;医家还不察真情,又采用了温针的错误治法,内虚不除反而更甚;经这一系列的错误治疗,一个外感病已经变成纯粹的内伤病,再不能用桂枝汤法治疗了。

怎么治疗应分析病家现在的脉象和证机,认识病变破坏了何种正气运行的规律,采用跟随切合病变破坏正气运行规律的状况,而实施的正确治法治疗本变证。

(二),诊断意。

本条仲景展示了一个不懂外感病原理,不察病机,一味只按单一的临床症状妄治而导致病情不断恶化,最后将一个简单的太阳外感病演变成纯粹的內伤病的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讲伤寒论(16)
四十、这一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继上条讲伏气,二是非时而有其气,就叫时行之病。

四十一、是以,劳动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热之病,因为这些人冬天触寒所致,这不是时行之气。

这与非其时而有气之时行之病,是有不同的。

四十二、外感病,有三种,一是伤寒,二是伏气为病,三是时气之病。

四十三、第二层意思,什么叫时行之气,凡时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

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这不是其时却有其气,这个就是气不正常,四时之气乖戾,这个就是反常之气。

但是这种反常之气跟伏邪不一样。

11完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什么是正常之气,什么是非正常之气。

所以当医生就应该明白五运六气四时。

医宗金鉴根据伤寒例有个歌,就很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根据这条写的,“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凛令之藏。

伤之四时皆为病,非时有气病为殃。

应冷反温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行。

瘟疫长幼相传染,需审岁气看工量”。

四十七、非时行之气,是伏邪为病,时邪之气为病,就是时令病,这两个不要混淆了,是眼目,是关键。

四十八、这一条里面,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两个方面。

因此,概念要清楚。

都是温病,有伏邪温病,有时气温病,这不一样。

这个地方如果搞不清,就会以此代彼、以彼代此,就错了。

四十九、7条,“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五十、这两条应该合起来讲,第六条讲的是时行之病,有个
节令的问题,既然是有节令的问题,就要明白历法,明白节气,得掌握测验之,得有气候学的知识,否则怎么能够知道非其时而有其气。

所以这是水到渠成之笔,必然要讲这个问题了。

五十一、“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

一个是顺其时的,为正令之病,春伤风,夏暑热,秋凉燥,冬伤寒,是四时正气之病,顺其时而为病,是正令的外感病。

二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就是非正令的,为时行疫气之法。

要测定这两种病,就要按照斗历占之。

什么中心叫作历?就是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定岁之四时节气的方法,书为历书,法为历法。

为什么加个斗?斗,就是天文,北斗七星有个柄,叫斗柄,斗柄所指春东夏南秋西冬北,以定四时。

北定三时,亥子丑,东寅卯辰南巳午未,西申酉戌。

斗柄所指的时,以定月份,叫斗建,即斗建于寅。

“斗柄回寅”,即是正月,依此顺推,十二月建子。

如果月已建寅,就有春之节气,这样节气一来,天气当温和,即为正令,如果此时出现大热大寒,就不正常了。

五十二、季节有了,气运就有了,气运与人体之病有关系。

古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所以要当合格的中医,天文地理都要明白。

星辰、日
月、运气结合在一起了,计算人之为病,才有所本。

所以要知道历法。

学中医还要会八卦,不会八卦也不行。

五十三、“九月霜降节后”霜降节了,就立秋,这是寒暖节令之序。

九月之前,天气要有热。

九月霜降之后,天气由温变寒了,这个变不是突变,要搭个桥,这个桥就是“凉”。

到了向冬,大寒,就是12月了,这个寒冷是逐渐由小到大,虽然都是冷,但是有轻重,11、12是重寒,10为一般寒冷。

这个就为下文铺平了道路了――什么伤寒最为严重。

五十四、到了雨水节后,寒就要解除了,雨水,就是冰雪解,以为雨水故也,这时候天气就变温了。

二月惊蛰,气渐渐和暖,向夏就大热了。

由暖而变为热。

五十五、这是在说四时节序,逐渐改变,不是一下子就改变的。

我们的历法里讲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节里,有阴阳之生之合,还有阴阳之分离。

这八节对人体有显著变化的,因为阴阳在这八节里,尤其是二分、二至,是阴阳离和的节气,人的反应是很大很大的。

在二分二至的节气里,老年人死亡很多,或者沉年老病,也会发病、病重。

客观的事实说明,二至二分的时候容易死人。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人体阴阳离合相续不
续之时机,所以容易出问题。

古代时,还有禁止八节行刑之说。

五十六、24节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是24节气。

这24节气是为农业农事农时是关系重大的。

五十七、我那时在大红门工作,有个农民是种蒜的,他老伴有病了,找我看病。

这老头爱说笑话,他说,我种的蒜的钱都让他给我花了。

你知道蒜字怎么讲吗?把我问住了。

他说不是,他说种蒜的时间性很严格,蒜者算也。

差一天就不行,必须把时间算得准才行。

因此,24节气对于农作物很有指导意义的。

所以现在种庄稼也是以此为准的。

医学家,根据一年四季,一季三月,按照每一节气来占验气候的治于不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节来了,所就要到了,要谨候其时,气可预期。

立春有什么占验?古代钦天监,会推算出某时某刻,要很准确。

五十八、寒暖的变化由渐而盛,由盛及衰。

五十九、8“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
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

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六十、这条是论正令伤寒,但是正令伤寒有轻有重,原因很多,但是根据寒邪程度而言,就要推断在哪个月份。

六十一、从霜降节以后,到春分之前,在这个期间,如果有触冒霜露,体中寒为病者,就是伤寒,是正令伤寒。

但是这里有轻重之别,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不盛,为病则轻,因为寒邪微,不会成为杀厉之气。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寒邪已经相当旺盛,不是一般的了,所以为病就会重。

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但仍有余寒,此时寒邪伤人为病亦轻。

由此可见,11月、12月伤寒是最重的。

六十二、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这是说伤寒病的来源。

所以伤寒,有轻有重,轻重原因很多,跟人的身体有关,如果从寒邪而论,则以11、12月为得。

六十三、将来要看注家,伤寒之为病,有重、轻之说,我们的解释,邪气轻、邪气重,来解释。

对于寒邪伤人,在什么时候伤人为轻、什么时候为重,伤寒例第九条(本条)就解
释出来了。

这条在理论上给我们一个启发。

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就会只知道伤寒有轻有重,但不知其所以然。

六十四、十条“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