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3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一、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二、1、这是伤寒表实、经输不利之证。

2、要与太阳中风、经输不利相区分:即第15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权加葛根汤主之”。

三、关于葛根

1、葛根性凉,味甘、辛;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消渴,麻疹不透。

2、本方中葛根既能升阳解肌发表,又能生津液、濡筋脉。

三、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既是伤寒表实,应可用麻黄汤发汗。但由于下原因,不可用之:

1、本证既要发汗散寒,又要滋濡经脉。

2、麻黄汤与葛根均能发汗,但麻黄汤发汗力强。如用麻黄汤加葛根,巩怕汗出太多。

3、如汗出太多,则达不到滋濡经脉、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

4、用葛根汤(其实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黄、葛根),既可以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且能缓和筋脉之急。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4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因为重在太阳经证,故用麻黄汤。

一、此三条为太阳经表证与阳明经表证的合证。

1、太阳经表证即太阳病的特证,前已述,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

2、阳明经表证的特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3、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有两种情况:重在阳明和重在太阳。

(1)重在阳明:第33条、第34条

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不能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会出现三种情况:或下利;或呕吐;或吐利并见。

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

呕利系表里不和所致,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止。

注:有的人一感外邪就吐利不止,现在称之为“胃肠型感冒”。

(2)重在太阳:第37条

喘:太阳邪盛,表气闭郁,肺失宣降,故见喘。

胸满: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见胸满。

也可见大便不下,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影响大便的排泄。便不能用下法,因只见胸满而非腹满,并非里实。

二、此三条同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但病变重心不同,遣方用药不同,不可混淆:

1、重在太阳经表,以喘为主,用麻黄汤。如第37条:

本证主要病机是太阳之气被郁,由肺失宣降而喘致胸满,喘是主要原因。因此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启闭则可取效。

2、重在阳明经表,以呕利为主,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如第3

3、34条:

(1)第33条:

既要解表,又要治泄利。

葛根汤为阳明经证的正治之方,不仅能解肌发表,且能入脾胃,升发清阳,鼓舞胃气,善治泄利;同明葛根汤可解太阳表邪。

(2)第34条:

既要解表,又要止呕。

呕吐是胃气不降,可加半夏和胃降逆以上呕。

三、1、关于半夏:

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外用鲜品治痈疮疖肿,无名肿毒,毒虫咬伤。

2、关于麻黄:

性温,味辛,微苦;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第35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一、本证为里热夹表邪下利之病。

脉促者,不是促脉,而是数而脉促,即数脉(登平)

1、表邪:从脉数可知。数为热,说明人体阳气盛,有抗邪外达之势(同时说明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所以说有表邪。

2、里热:脉数为里有热。

3、下利:利遂不止。应有大便粘秽、暴注下迫、下利肛热等证。

4、喘:表邪束肺,里热迫肺,故喘。

5、汗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二、本证表邪少而里热多

三、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葛根半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黄连三两

小结第32、33、34、35、49条:

1、此三条均以葛根为主药。

2、葛根汤既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之证,也可用于太阳、阳明合病,出现呕利或“面色缘缘正赤者”的症状时(见刘氏伤寒P65)。

葛根黄连黄芩汤则用于青里皆热的协热下利之证。

第36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一、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

1、伤寒八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

2、本条要与第三条合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脉阴阳俱紧,要寸关尺三部俱紧,才能说是伤寒;否则为它证。

2、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肉,可仁七十个。

麻黄、桂枝、甘草的比例为3:2:1.

二、伤寒八证原因:

1、诸痛:寒性凝滞、收引;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

2、恶风: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故见恶寒。

3、无汗: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无汗。

4、发热: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5、气喘:寒邪袭表,表闭则无汗;而肺合皮毛主表,表闭则影响肺气的宣发,故喘。

三、关于无汗而喘与肺热“汗出而喘”

1、无汗而喘:无汗而喘是因果关系,因表闭无汗出,影响肺气的宣发,才气喘。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就好。

2、表闭无汗而喘要与肺热的“汗出而喘”相区分。

第38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总论:1、本条论述太阳伤寒日久的三种转变症:外邪已解可自好转者;有转为胸满胁痛少阳经证者;有伤寒表邪仍在者。2、太阳伤寒日久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要凭脉辨证。

一、外邪已解可自好转者: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1、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已无,仅见乏力而“嗜卧”;脉由太阳伤寒的浮紧转为浮细。

2、预后:外邪已解,虽略有不适,但不需服药,安心静养即可。

二、转为胸满胁痛少阳经证者: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1、证状:胸满胁痛,反映少阳枢机不利,说明邪气已由表传入少阳之经。

2、治法: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利枢机。

三、伤寒表邪仍在者: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表现:表证即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仍在,脉仍为浮紧。

2、治法:仍与小柴胡汤,但需谨慎。

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一、本条论述如何治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证。

不能将“中风”误为太阳中风证,在这里它是“恶寒”的互辞。

二、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理由:

1、伤寒表实(即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

2、内热烦躁:“不汗出而烦躁者”。

烦躁的原因:即不汗出。不汗出是烦躁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因为汗出不来,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进而化热,内热扰心,故生烦躁。

注意:这里只是不汗出而烦躁,是邪在于表而兼有阳郁化热的证。如果见口渴引饮等症,则是阳明里证。

三、治法:用大青龙汤

1、歌诀: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2、理由:因邪在表而兼有阳郁化里热,故用大青龙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表可解而烦躁得去(不汗出是烦躁的原因,汗出则烦躁无)。

四、注意:

1、不宜用麻黄汤:因麻黄汤只有散寒开闭之力,而不能清里解热。

2、要特别留心服药后控制发汗的多少。

3、脉浮弱又汗出恶风者,禁用。因为脉浮弱而汗出恶风,是荣弱卫强或荣卫俱虚,不是荣卫俱实;如用大青龙汤则会导致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四肢,最终四肢厥逆,筋惕肉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