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合集下载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

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一、桂枝汤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

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

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

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

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

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

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

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

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

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调和作用。

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

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

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

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

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

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

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葛根汤证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葛根汤证

【精讲伤寒】刘渡⾈⽼先⽣: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解肌祛风,加葛根疏经通络。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的太阳经输不利之证。

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不仅颈项强急不舒⽽且连及背部,以致顾盼俯仰受限,这就是
《伤寒论》中所说的“项背强⼏⼏”。

医案举例
刘渡⾈医案:张××,⼥,26岁。

在乘长途汽车回家途中,靠窗倚睡⽽受风,回家后,突然感到左侧⾯部肌⾁拘紧,⼝眼向左侧
歪斜。

脉浮,⾆苔⽩润。

辨证属风邪客于阳明经络
治疗当以祛风通络为主。

桂枝9克⽩芍9克
⽣姜9克⼤枣12枚
炙⽢草6克葛根15克
⽩附⼦6克全蝎6克
服药⼆剂,汗出邪去⽽愈。

按语
阳明经脉⾏于⾯部,经脉受邪,所以,⾯肌拘紧,⼝眼歪斜。

歪斜见于左侧,是风邪客于右侧,⽽被左侧正⽓所引。

如《⾦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所指出的: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反缓。

正⽓即急,正⽓引邪,歪僻不遂。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可以解肌祛风,另⼀⽅⾯疏经通络。

解除经脉⽓⾎的凝滞。

同时,葛根还能升达阳明津液,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

临床上还常⽤本⽅来治疗冠⼼病的腰背疼痛,以及⾼⾎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证。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不舒者。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新加汤
导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出自《伤寒论》。

用2分钟的时间,跟随本文来看一下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用法吧!
太阳病未经发汗的身体疼痛,是表不解;
已经发汗后的身体疼痛,多为气血两虚,不能濡养筋脉所致。

凡属表证的身疼,其脉应浮;
属气血虚的身疼,脉多见沉迟而涩。

气虚血少,充盈鼓动血脉的力量不足,故脉沉迟而涩滞不畅。

表证身疼,治当汗解;
汗后气血不足的身疼,则应温补,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是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的用量,再加人参所组成。

桂枝汤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加重芍药以滋养营血;
加人参补气生津,调营养卫;
重用生姜可宣通阳气,使药力达于体表。

医案举例
曾治一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自服生化汤两帖无效。

随笔者实习的学员诊为气血两虚身痛,用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药,服之有效但治不彻底。

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白,嘱用新加汤,三剂而病愈。

学员不解,纷纷问询是什么道理?
笔者对他们说,关键在于桂枝汤走肌表而参芪走里,身疼痛一证是在表的营卫气血不足,故进参芪其效则缓,而服桂枝汤就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有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之功。

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中医人人学到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用法吧!。

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原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

右七味。

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这是一个与桂枝汤证有关的条文,讲的是喝了桂枝汤以后出现的一些奇特的症状。

为了方便学习,这里先将这个汤方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组方药物与剂量、服用要求(付汉代剂量换算表)。

条文理解1、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这里讲到服桂枝汤,显然是承接前面的条文,针对太阳病而来,为什么要服桂枝汤,就是因为这个人有桂枝汤证。

尽管桂枝汤是发表剂中较为缓和的一个方剂,但因为桂枝和生姜的辛散温作用下,一般喝了桂枝汤是会出汗的,有的人会微微出汗。

所以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用法中有讲到,喝桂枝汤时还要喝点粥,加强一下药力作用,使用汗发出来,但又不能发到大汗淋漓,否则发过头产会出现偏差而厥逆(在后来的甘草干姜汤中有讲到这个偏差,这里不作赘述)。

喝了桂枝汤不出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不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桂枝汤的剂量不够,比如现代计量不是按原方的剂量,也有可能不会出现条文中所讲喝桂枝汤的效果。

不出汗水的原因还有可能即使你用了原方,但由于不是桂枝汤证或有桂枝汤证却又夹杂了其他问题,误判了病机或没有兼顾到其他病机,所以喝桂枝汤没有效果。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需要参考其他体症才能判断。

这里不仅不出汗,还脉洪大。

什么是洪大?《脉诀汇辨》里讲:“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意思是脉跳来的时候,很大,像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指按时,感觉整个指头都能感受到脉的跳动。

倪海夏称这是脉管变大。

因此,这里的脉洪大是一个突出的症状,显然这是区别于桂枝汤的脉浮、缓等特点。

也就是说,情况已经从脉象上反映出不是桂枝汤证了,病情中的正邪斗争,似乎有点变得激烈,否则脉是不会变洪大的。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5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这一条论述因伤寒误治而导致的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这个方子和大柴胡汤是一个对比的方子。

大柴胡汤治少阳之邪归并入阳明,阳明燥热,所以既解少阳,又下阳明,是治实证。

这一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之邪不解而有脾寒和气阴、气津受伤,气化不利,所以它夹有一定的虚寒,也可以说就有阴证的机转,有太阴病这个阴证的机转,所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病来于伤寒五六天,已经发汗,而又用泻药下之,汗下就伤津液,汗下就要伤正气,所以这个人有一个正气不足的问题。

误下之后太阳之邪传到少阳,少阳的枢机不利所以“胸胁满微结”。

少阳之气不利就“胸胁满”,“微结”就是说气有郁结,但是郁结得不是太重。

“小便不利”,津液虚了,气化的作用也不太好,再加上少阳还有“微结”,所以就小便不利。

“渴”津液虚了就口渴,这种口渴不是胃里停饮,所以“不呕”。

“小便不利”和“渴而不呕”连起来看,如果是停水的口渴,小便不利就往往要“欲呕”,现在它是津液虚,不是停水,所以“渴而不呕”,这个提法有鉴别诊断的意思。

“但头汗出”,由于津液虚了,气也虚了,正气不能越热以外出,所以浑身没有汗,头上出一点儿汗,热邪不能从汗而解。

少阳有邪,所以“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这个病未好。

问题的焦点是少阳有邪、津液虚,气化功能也不好,所以小便不利,汗也出不来。

这个病很像是湿热凝结小便不利,湿不得泄但头汗出,很像那个湿热发黄的那一条,但是这不是湿热,这是津液虚,因为它有口渴。

这怎么办?一方面还得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一方面加桂枝、干姜助气化,加上天花粉生津液、布津液;加牡蛎,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法,胸胁满微结有凝结了,牡蛎咸寒软坚,能去肝胆之气的凝结和肝胆的痞硬,所以要加上牡蛎,去大枣。

伤寒论条文拆解学习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拆解学习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条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一条讲述的是喝了桂枝汤之后仍然不好的表现。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变证。

拆解学习一、这个变证是什么样的?条文讲到,喝了桂枝汤以后,或喝桂枝汤之后又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病人仍头项强痛,一阵一阵的发热,没有汗,心下部位胀满,微痛,小便不利。

这里要理解和区分一下这一系列的症状,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下面来分析一下上面所描述的症状。

1、仍头项强痛,说明病邪还在人体的太阳层面未得到解决,表证未解。

2、翕翕发热是什么意思,翕翕是一张一合的意思,用它来形容发热表示一阵一阵的发烧,烧一会不烧了,然后又来。

这种情况在有条文描述过,属于太阳中风症状。

那个条文是这样说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这就说明,喝了桂枝汤后,没有效果,太阳中风的病证仍然还在。

3、心下满,微痛。

讲的是心的下方,整个胃脘部位,中医将这里叫做中焦,但重点还是胃部,表现为胃里面难过,感觉胃不舒服,胃里面胀胀满满的,微痛是由于胀引起的。

这个心下满与胸满不一样,胸满就是胸部胀满,指的是整个胸,包括了心肺部位。

如果静脉流回心脏的速度太快了,胸就会出现胀满,所以有胸满就不要用芍药,因为芍药能增强静脉回流。

二、为什么会出现条文中所讲的问题。

桂枝汤是得了太阳中风的人吃的,平常人喝了桂枝汤之后就好了。

但为什么有的人没效果,不会好,还出现上述症状呢?从条文的症状描述来看,这是从表到里,由上到下的观察过程。

综观这症状说明表症还有,头项强痛及翕翕发热就是,无汗,说明太阳中风的证变了,因为太阳中风是自汗的。

而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意味着这种传变往里走了,里症出现了。

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庸医使用攻下的方法误治了,本来是要发表的,却开了清热利尿的泻下之药,结果把病邪往里往下引,表往里,上往下就是阳明,就是中焦,就是脾胃的位置。

刘渡舟胡希恕讲解“桂枝加芍药汤”的不同处

刘渡舟胡希恕讲解“桂枝加芍药汤”的不同处

刘渡舟胡希恕讲解“桂枝加芍药汤”的不同处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临床上用本方具有“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之功效”。

但对本方的方解,不同的医家稍有不同,下面摘抄刘渡舟和胡希恕对本方的大概解释,然后简单做个比较。

1、刘渡舟的解释如下:太阳病误下之后,邪气内陷于太阴,则太阴本身之气血为此不和,气不和则腹胀,血不和则时有疼痛。

因此,此腹满时痛时属于脾本身气血不和所造成的。

为什么说这个是脾家气血的不和?因为这个病排除了两个问题:一是它和太阴病的总纲的腹满疼痛不同,那个用四逆类温中的方子,而这个用桂枝加芍药。

症状来看,此证无吐,无自利,无下利。

说明此腹满时痛不属于脾虚而有寒湿。

另外,它不属于太阴病有湿热。

因为它未涉及小便不利、手足自温,所以它不是湿热。

此方芍药和桂枝的比例是6:3,而芍药是血分药。

此腹满时痛时脾胃本身气血阴阳不和造成的,脾为阴脏,以血为主。

此证非寒非热,故理中汤,四逆类,泄下之类的方剂无针对性。

这里是否有肝脾不和的问题?应该是有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肝病影响脾,同时脾有病,也会使肝为此不和。

二者一有不和,就会出现互逆,互相不协调。

在临床上治疗腹满时痛,怎样知道它属于气血不和?还是属于脾气虚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还是属于血的问题?本方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不同之处有二。

其一,它有腹胀腹痛,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胀为主,通过排气,肠鸣几下,腹胀可缓解。

桂枝加芍药汤,不仅腹胀还腹痛,不但有气分不和,还有血脉不和。

其二,弦脉是临床上用桂枝加芍药汤的客观指标。

弦是肝有问题,细是血有问题,摸此脉脉弦细。

腹胀满时痛,舌偏红,是脾血不和。

此方加芍药,既和脾阴,又发肝木,为土中泻木之法。

加桂枝生姜大枣有一定通气理气作用,因桂枝生姜有温通之效。

2、胡希恕的解释如下:太阴病不可下,你看那头前,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那么他这个就证候让你鉴别呀,由于太阴病啊有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有腹满,那么就证候上说属太阴,他是就这个辨的这个证候上来说。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

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

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

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

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

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

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方药| 桂枝汤方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方为辛温解表轻剂。

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互相参看。

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

汗出营弱,脉应之缓。

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

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

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

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

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

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

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释义太阳病虽只出现头痛、恶风,但恶风与发热并见,在太阳经脉所过之部位出现疼痛,反映病在太阳之表无疑。

更见汗出,是太阳中风证的要点悉具,故当用桂枝汤为主治疗。

本条提出的四个表现中,头痛、发热、恶风与太阳伤寒同,唯汗出是一特点,提示有汗、无汗是中风、伤寒的鉴别要点之一。

条中不言脉象,似示人太阳中风证的确诊,在于重要临床表现的组合,而不拘于一个症状或脉象。

柯韵伯说:“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

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

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尤在泾说:“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表疏自汗,是头疼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

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原文】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卫强营弱,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释义本条以太阳病具有发热、汗出的特点及宜用桂枝汤治疗,提示证属太阳中风证。

以荣弱卫强对太阳中风证的病理作具体补充说明。

荣弱,即指卫外不固。

营不内守,具体说明了“阴弱者汗自出”;卫强,指风寒束表,卫气浮盛以抗邪引起的病理改变,即“阳浮者,热自发”的实际含义。

明确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营卫不调病理及其病理主导方面。

本条还补充说明太阳中风证的病因是外感风邪。

提出宜桂枝汤治疗,说明桂枝汤既可调和营卫,也有解肌祛风之功。

方有执说:“上条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互相发明也。

”黄元御说:“邪风者,经所谓虚邪贼风也。

”徐大椿说:“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汤为驱风圣药。

”【原文】24条:太病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则愈。

释义太阳病,病初即服桂枝汤治疗,致烦闷不解针刺后仍与服桂枝汤,说明病证属于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本应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汗出而解。

今服桂枝汤后,不仅病邪不解,反而增加烦闷不舒,似属发生变证。

但认真分析其不曾误治,服药后只增烦闷一证,其他脉证未见变化,故可断言病证未发生传变。

其反烦不解,乃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争,邪郁不解,故证属太阳中风的较重型。

治疗之法,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

针药并用,祛邪之力倍增,病可得愈。

徐大椿说:“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之以解其结。

盖风邪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泄经气。

”魏荔彤说:“恐误认为已传之烦躁,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原文】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病,表邪未解,治当发汗解表。

现病人脉象浮弱,不宜发汗过多,故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为宜。

方有执说:“外证未解,谓头疼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

浮弱,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中风凡在未传变者,仍当从表解肌,盖严不得下早之意。

”【原文】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伤寒证发汗后,若得脉静身和,为表邪已解,病证向愈。

本条指出太阳伤寒证汗解后半日,病人出现烦闷不适、脉象浮数,为余邪在表未尽,故治疗可再用发汗之法。

由于前已发汗,再次发汗不宜峻剂,故用桂枝汤轻度发汗,使邪去而不伤正。

提示桂枝汤可作为发汗轻剂使用。

尤在泾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者,非旧邪去而新邪复乘也,乃余邪未尽,复集为病耳。

脉浮数者,邪气在表之证,故可更发其汗,以尽其邪。

但以已汗复汗,故不宜麻黄之峻剂,而宜桂枝之缓法,此仲景随时变易之妙也。

”【原文】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释义病证在表,治当汗解;里实之证,治当攻下。

今表证未解,宜用桂枝汤解表,而禁用攻下之法。

若误用下法,每因邪气内陷而引起变证,故仲景告戒攻下是错误的治法。

【原文】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病,应正确使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如果使用汗法以后,病证不解,即应认真分析,辨明原因,对汗不如法者,当再恰当取汗祛邪对病重药轻者,则师法继进,以使病愈。

若不加分析,改用攻下治法,即属误治,每每引起变证。

但本条指出汗下之后,脉浮未变,病证仍然在表,知病证未因误下而生变,故施治之法,仍须解外,桂枝汤为宜选之方。

徐大椿说:“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张璐说:“虽已下,而脉仍浮,表证未变者,当急解其外也。

”【原文】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释义外感病,已有六七日不大便,其并见头痛、发热或热证的表现,属里热结实,浊热上扰之证,用承气汤攻下实热,病证可愈。

里实热证,小便必为赤浊,本条指出病人小便清长,虽然多日不大便,是邪仍在太阳之表,治以辛温发汗为法,用桂枝汤适宜。

“若头痛者必衄”倒装笔法,不可随文作解。

成无己说:“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

《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

若头痛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尤在泾说:“‘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下。

【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释义太阳病,应从发汗而解,若误用下法,最易发生变证。

但本条指出,误下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气逆,是虽然误下而正气未衰,表邪尚未内陷,且正气能与邪争,表证有外解之机,故可与桂枝汤以解外。

提示桂枝汤适宜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不宜峻汗之证。

如果误下后气不上冲,反映邪已内陷,发生变证,则不当再用解表之法,桂枝汤自然不得与之。

成无己说:“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

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陈修园说:“太阳病误下之后,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

若不下陷而其气竟上冲者,是不因下而内陷,仍在于肌腠之间,可与桂枝汤方。

用前啜稀粥,温复微取汗法,从肌腠外出而愈矣。

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与之。

”【原文】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容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本条指出,病人常自汗出一证,有属病在浅表的营卫不调类型。

其营卫不调的主导方面是卫气发生病理变化,即由于卫不固护于外,致营不内守,营卫不相协调此属于营卫不调的自汗证,仲景提出用发汗的治法调和营卫,使病证得愈,桂枝汤当得优选之方。

本条提示: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也可见于杂病的自汗症。

两者病因不同,分属两种疾病类别,但以有相同的病理机制,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

间接说明,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功用,可用以治疗营卫不调引起的多种病证。

条文还提示:病理性自汗与发汗不同。

自汗是营卫不调病理的外在表现,自汗越明显,反映病理变化越重,故出汗不可能成为治疗因素。

使用药物发汗,是祛邪复正的治疗手段,能够达到使营卫调和,自汗自止的目的。

张锡驹说:“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

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而卫不和也。

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荣气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如夫妇之不调也。

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

”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

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原文】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而愈,宜桂枝汤。

释义病人有时出现发热、自汗,且可除外脏腑属里之病,病在肌表无疑。

细究其病,仲景指出“此卫气不和”即由于卫气发生病理改变所致营卫不调,故宜用桂枝汤发汗祛,调和营卫。

因证时发时无,故用先其时的服药方法,颇有截断疗法特点,值得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