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解和药方介绍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名著,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情分类、辨证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方剂。

伤寒,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伤寒论的方剂内容丰富,涵盖了各种病情的治疗,下面将对其中部分方剂进行介绍。

一、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常见的方剂之一,用于治疗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方剂的组成包括桂枝、甘草、生姜和大枣等药物,具有温阳解表、发汗的作用。

桂枝汤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还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

二、白虎汤白虎汤是用于治疗伤寒病的高热、呕吐、口渴等症状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包括生石膏、炙甘草、大青叶和桂枝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白虎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热毒较重、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

三、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一种较为复杂的方剂,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热毒较重、病情较重的情况。

方剂的组成包括生石膏、甘草、黄芩、黄连、黄柏、大青叶、桂枝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作用。

大青龙汤适用于伤寒病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加强清热解毒和祛痰止咳的治疗。

四、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一种常用的方剂,用于治疗伤寒病的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并且存在胸闷、嗳气、舌苔黄腻等病情。

方剂的组成包括柴胡、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等药物,具有解郁解表、和胃降逆的作用。

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病情相对较轻、伴有胸闷等症状的情况。

在伤寒论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比如四逆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等。

每种方剂都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方药组合,以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伤寒论的方剂多以草药为基础,采用中药的独特疗法,对于治疗伤寒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伤寒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切勿自行使用方剂。

方剂的使用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不可滥用或随意更改药物配方。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解说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伤寒论简介
2.伤寒论的内容及特点
3.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4.伤寒论的现代研究与价值
正文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医圣之书”。

伤寒论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了对伤寒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详细论述。

其中,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这一理论至今仍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广泛,其所记载的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如桂枝汤、麻黄汤、承气汤等,都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

同时,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论述,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研究显示,伤寒论中的许多理论和方剂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临床疗效。

例如,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理论,已被证实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此外,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总的来说,伤寒论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的理论瑰宝。

第1页共1页。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简介
本文介绍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以下是详细内容。

中药配方列表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

2.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杏仁、人参、附子、甘草、生姜。

3. 四逆散: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4. 五苓散: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泽泻。

5. 五物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6.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汉防己、牛膝。

7. 大黄防风汤:大黄、芍药、防风、枳实、甘草。

8. 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黄柏、石膏。

9. 苏合香附汤:附子、苏合香。

10. 剂石膏汤:石膏、甘草、竹茹、薏苡仁。

11. 若带下补胎汤:地黄、熟地、川牛膝、干姜、杜仲、肉苁蓉、桑椹、川桂枝、知母、大沙参、萆薢子。

(以下省略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结论
本文列举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了解每种配方的组成和用途对于学习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详细而系统地研究这些配方,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中的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方剂。

本文将介绍半夏散及汤的药物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物组成半夏散及汤的主要成分有半夏、生姜、干姜和法半夏。

其中,半夏为本方的主要药物,其性质为苦、辛、寒,具有止呕、降逆的作用。

生姜和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除湿温肺,助半夏的功效。

法半夏是经过砂盐法处理的半夏,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

二、适应症半夏散及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的初起或表现为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患者。

此外,对于湿热型的伤寒,如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半夏散及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用法用量半夏散的用法是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研磨至细末,每次3-5克,一日2-3次。

而半夏汤则需要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

四、临床应用效果半夏散及汤作为治疗伤寒的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临床观察,该方剂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尤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伤寒患者,半夏散及汤可以迅速起到镇静胃肠、降逆止呕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适。

此外,半夏散及汤在治疗湿热型伤寒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湿热型伤寒以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为主,患者体内湿热蕴结,气滞不畅。

半夏散及汤具有温中降逆、燥湿除湿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在使用半夏散及汤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慎重考虑剂量和使用方式。

总结而言,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临床疗效良好的方剂。

它由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的早期症状以及湿热型伤寒。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用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夏散及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伤寒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配。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1 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将药材咀嚼为小碎片)三味(芍药,甘草,桂枝),以水七升(1400ml),微火煮取三升(600ml),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微汗);不可令如水流离(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擘即是掰。

张仲景表述中的很多词都是很原始和质朴。

桂枝去皮,历来有争议,因《伤寒论》里的内容被历代医家增补,修改,及部分遗失。

此药效果好的部分就是桂树的嫩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的桂枝了,皮里面的木头是几乎没有疗效的。

2 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炙甘草是蜜烘制的甘草,是将蜂蜜放置锅内炼制,并加生甘草片均匀翻炒而成。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为红褐色或者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为黄色至深黄色,性温、味甘。

炙甘草补中最速,并非为今日多见的中和之用。

3 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 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③解肌与解表是否相同? (《伤寒思辩》65页)
④大汗为何病不除? (肝炎清热解毒例)
⑤桂枝汤属汗剂?和剂?
论证:
A.因果关系—通过发汗以调和营卫
B.主治证候—太阳中风表证
C.和法涵义
和法有广义狭义之别
D.读书之法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仲景386条称“和”意为小治。
〖临床应用〗
瘀热上扰心神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方解〗
桃仁 大黄 芒硝 桂枝 水蛭 虻虫 甘草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泄热化瘀 泄热软坚
宣通血脉,佐制苦寒(防过寒凝血)
直入血络,破血逐瘀 调药
〖析疑〗
①蓄血重证为何脉微?(124条) ②血蓄何处?
(《伤寒思辩》29 页)
不同观点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第一讲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原文〗第1、2、12条
〖重点〗阴弱者汗自出
〖疑点〗①脉浮缓 ②芍药、大枣 ③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④解肌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释义〗 阳浮(卫强)
阴弱(营弱) 〖方解〗
发热 汗出
桂枝辛温 第一层
芍药苦平
生姜 第二层
大枣
祛风解肌以调卫 解肌祛风 调补阴血以和营 调和营卫
脉浮紧数
[方解]

桂(相符相成)
两个药对配伍 麻
杏(相反相成)
(杏仁之用《伤寒思辩》216 页)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析疑] ①太阳伤寒证脉能否现浮数?
(假病案举例)( 《内科学》感冒例)
(《伤寒思辩》145 页) ② 去上沫的机理何在?
陶弘景:令人烦 张锡纯:含有发表之猛力 柯韵伯:止取清阳发腠理之意
〖原文〗 第38、39条 〖重点〗 烦 躁、 石 膏 〖疑点〗 ① 太阳中风
② 青龙之义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释义〗 伤寒三大主症
身痛 无汗 脉浮紧寒闭肌表 Nhomakorabea兼症
烦躁
寒郁卫阳,阳郁化热
〖方 解〗
麻 倍麻黄 黄 加石膏 汤
生姜、大枣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大力开表,祛寒泄阳 清泄郁热,烦躁自止 调和营卫
老人红斑狼疮感冒案 (酸楚、颈昏、鼻塞、咽不适、脉弱) (42条脉浮弱当以汗解)
辨治思维:
桂枝汤证一定会有自汗吗?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原文] 第2、35条
[重点] 身痛、无汗、脉浮紧、麻黄、杏仁 [疑点] ①脉浮数(52条)
②去上沫
[释义]
身痛
三大特征 无 汗
寒闭肌表卫阳内郁营卫滞涩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泻心汤证
第三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脾胃病二方证
痞证—半夏泻心汤类方证 腹胀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日本五苓散药理研究例
利水散水
〖析疑〗 ①对消渴当如何理解?
②水蓄何处? (《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48 页)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论 证: A、73条与茯苓甘草汤之比较 B、74条“水逆” C、156条“心下痞” 意义:开拓五苓散的运用思路(非利尿剂)
〖临床应用〗
①山东大学一教师尿道炎症案 辨治思维:桂枝、附子也“消炎”。
佐助桂枝
佐助芍药
第三层 炙甘草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调药和中

病机

证候


治法

方药

服法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阴弱


汗出


和营

芍药、大枣
线 相

啜粥
〖析疑〗 ①脉浮缓之本义
②芍药敛汗吗? (《伤寒思辩》226 页) 论证:1、《本草经》:味苦,破阴结、通血痹、利小 便
2、仲景方:大柴胡汤、四逆散、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3、《内经》:酸苦涌泄(酸则收)——常变思维
生 4、酸泄之药:山楂

活血 消食

消痈肿、散结气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5、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苦甘化阴? 滋阴纯补?攻补兼施?标本兼治?
------ 苦泄通络止痛(不通则痛)
结论: 营卫不和自汗
治 调和营卫
非阳虚不固自汗 治 酸敛收涩
应用:①中年妇女颈后抽痛案(桂枝加葛根汤) ②山青舞蹈班学员左腿酸痛案(桂枝加芍药汤)
A.血蓄膀胱说 B.血蓄回肠说 C.血蓄胞宫说 D.血蓄下焦说 E.血阻脉络说
成天已 钱天来 临床 近代 姜氏
〖临床应用〗 ①卵巢脓肿案(桃核承气汤)
辨治思维:活血化瘀与消炎治脓肿
②肠炎便血案(桃核承气汤) ③老年痴呆案(桃核承气丸)
李克绍酒煎大黄案
辨治思维:补肾健脑
活血化瘀(桃核承气丸)
④痛经、闭经、阴道血肿、宫外孕、附伴炎、肝昏迷 偏头痛、暴发痢疾、癫狂、老年痴呆
〖析疑〗 ①伤寒重证为何称太阳中风? (《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30 页)
② “青龙”取义治水?还是发汗? 〖临床应用〗
①空调病案 辨治思维:煎服环节的重要性 ②哮喘、无汗证、鼻衄、肾盂肾炎、风湿病、水肿等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第二讲
蓄水证 蓄血证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蓄水证------五苓散证
(《伤寒思辩》238 页) [临床应用]
①刘惠民治毛主席感冒案 ②脑瘤术后水肿案
辨治思维:突破麻黄发汗平喘框框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③前列腺肥大癃闭案
辨治思维: A、麻黄是如何利水的? B、病在下取之上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通调水道 整体观念 提壶揭盖
气行则水行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太阳伤寒重证---------大青龙汤证
伤寒论讲解和药方介绍
➢ 第一讲
➢ 第二讲
➢ 第三讲 ➢ 第四讲 ➢ 第五讲 ➢ 第六讲 ➢ 第七讲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桂枝汤证 麻黄汤证 青龙汤证 蓄水证 蓄血证 泻心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桂枝汤证 第一讲 麻黄汤证
青龙汤证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原文〗 第71~74条 〖重点〗 小便不利、渴 〖疑点〗 ①消渴
②蓄水部位
桂枝
〖释义〗
大汗 损伤正气 表邪不罢
伤津(胃干) 伤阳 三焦阳虚

少少饮之
气化失职 水饮内停
津难上承
口渴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水难下输
小便不利
〖方解〗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发汗解表 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②癃闭、湿疹、水肿、黄疸、脑积水、癫痫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 〖原文〗 第106、124、125、126、237条 〖重点〗 少腹急结(硬满)、如狂(发狂)、喜忘 〖释义〗
素体瘀滞 表热内陷
轻证 重证
瘀热互结 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如狂 少腹硬满、发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