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合集下载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5):太阳病传少阳阳明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5):太阳病传少阳阳明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5):太阳病传少阳阳明本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推出重温胡希恕先生讲条文系列文章,删繁就简,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推荐,让更多人热爱上经方。

每次2分钟学习经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你一起进步。

6:30am更新(节假日除外)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4条说的是开始,一日。

这个说过了两三天的时间。

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

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

怎么来观察呢?不外乎在脉证。

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

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看到的,二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这类情况。

你看胸胁满闷,柴胡证就来了,这个病较重。

二三天还不传,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

上篇:胡希恕先生:怎么判断太阳病传变?推荐:【冯老答疑】太阳病先传哪?少阳?阳明?近期推出的文章,读过的朋友可以温故知新,没读过的,可以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

元宵节前,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团队召开工作会,2019年的全国经方论坛已经开始筹备了,冯老不辞辛苦的在传承,我们作为年轻人,怎么呢不努力呢,传承传承,我们自己学不好,又怎么能去传承呢?一天一条《伤寒论》,深度学习,想象一下398天后的自己。

赶快邀请身边的小伙伴加入学习吧,点击“好看”每天打卡。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胡希恕注: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阳热之邪,郁集于胸腹腔间,外不得出于表,内不得入于里,热循孔道以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三者,乃其必然的反应,以之为少阳病的有热特征。

胡希恕按:半表半里为胸腹二大腔间,乃诸脏器所在之地。

若病邪集中于此体部,常诱使诸不同的脏器发病,为病相当复杂多变,不过若只是多热的阳证,其热必循孔道以上犯,则口苦、咽干、目眩即成为一般的证候反应,故为少阳病的概括特征。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胡希恕注: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转属少阳而言者。

两耳无所闻、目赤者,亦同口苦、咽干、目眩一样,亦皆热邪充斥于胸腹腔间,上犯头脑为证。

胸中满而烦者,即胸胁苦满而且心烦也。

此本柴胡证,故不可吐下,若误行吐下,徒虚其胃气,亡津液,其结果更不止于心烦,还使其人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胡希恕注:太阳伤寒脉浮紧,弦细为少阳脉,伤寒脉变浮紧为弦细,虽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病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误为伤寒而发其汗,亡失津液,胃中燥必谵语,故谓此属胃,此可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即愈。

若不使胃和,则必进而烦躁且心悸也。

胡希恕按:上条述少阳不可吐下,此又说少阳不可发汗,可见少阳病的治疗只有和之一法。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注: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病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候表现,若还未经过吐、下等误治,而脉沉紧者,则宜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按:前二条分就中风伤寒转属少阳病,而提出不可吐、下、发汗的禁忌,而本条又概括中风和伤寒,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对此提出一般的证和治,详见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可参考。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3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3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3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这一条的“如结胸状”,跟前面142条的“时如结胸”是一个含义,都是说病家胸胁部胀满,病症跟结胸类似,其实可以直接用“胸胁苦满”来描述,但为了跟典型的结胸病相鉴别,所以仲师才反复说“如结胸”——像是结胸证,但实际不是。

本条是说女性遭受风寒之邪了,表现出了发热、怕冷的病证,恰巧月经来了,这时感受风寒是七八天的时间,此时病家的病证变成了发热消失、脉有不足之象、胸部以及胁下胀满、胡言乱语,这是火热进入下焦血室,治疗上可以针刺期门,根据症候表现出来的实性部位而选取。

一开始遭受风寒邪气,导致了发热、怕冷等,这实际就是太阳病。

月经来的时间刚好是得太阳病七八天的时间,七八天正是向里传变、成为里证的时候,再加上经期气血丢失正气不足,所以表证的太阳病消失了,也就是原文说的“热除而脉迟身凉”,而出现了胸胁满的少阳病,同时趋于体表的正气陷于里,与原本就存在的瘀血相合,而出现了“热入血室”,所以会有谵语。

月经到来,有可能是正常的月经周期,有可能是生病而影响的,这个具体原因是不重要的。

这种情况下太阳病的消失不是因为身体痊愈,而是病情加重,由体表而进入半表半里以及内里层次。

“热入血室”一证,是由于病家原本就有瘀血,但之前正气充足,可以抑制瘀血为患,所以没有病证表现出来,现在则因为有了太阳病,又因为月经而丢失气血,所以才有了病证。

原本治疗体表疾病的正气陷在体内,再加上原本的瘀血,所以就称为“热入血室”。

血室就是下腹部,这里血管丰富,储存有大量血液。

热再加上瘀血,浊气上冲,影响脑窍,所以谵语。

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可以考虑用和解少阳再加上活血化瘀的方剂,也就是大小柴胡汤配合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每⽇⼀诵】伤寒论第142条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下痞硬者,当刺⼤椎第⼀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脉弦,五⽇谵语不⽌,当刺期门。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之脉,络头下项。

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

少阳之脉,循胸络胁,如结胸⼼下痞硬者,少阳⾥病也。

太阳少阳相并为病,不纯在表,故头项不但强痛⽽或眩冒,亦未全⼊⾥,故时如结胸,⼼下痞硬,此邪在半表半⾥之间也。

刺⼤椎第⼀间,肺俞,以泻太阳之邪;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

邪在表,则可发汗;邪在半表半⾥,则不可发汗。

发汗则亡津液,损动胃⽓。

少阳之邪,因⼲于胃,⼟为⽊刑,必发谵语。

脉弦,⾄五六⽇传经尽,邪热去⽽谵语当⽌;若复不⽌,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下痞之证。

⽽⽈、或⽈时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

病状未定,不可以药,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

故刺⽽俟之,以待其机也。

苟不知此,⽽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胃,则发谵语。

设脉长⼤,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弦,五、六⽇谵语不⽌,是⼟病⽽见⽊脉也,名⽈负。

负者,贼也。

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有执⽈:并,犹合也。

彼此相兼合,⽽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

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有执远,故但兼并也。

喻昌⽈:少阳之脉,络肋间,并⼊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实⾮也。

肝与胆合,刺肝俞所以泻喻昌胆也。

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刺肺俞以通其⽓,斯膀胱之⽓化⾏,⽽邪⾃不能留矣。

发汗则谵语,与合病⽊盛克⼟之意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以前的书也谈到火攻的危害,以下这些段落呀都讲的这个火攻对治疗的危害。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这句话是个倒插句,接着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

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这一段呢主要内容是火逼取大汗,伤津液。

太阳病,二日反躁这头前咱们讲过,发病一日,太阳受之嘛,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一般说太阳病在一二天的时候并不传,那么这个在二日反躁,这个躁,就是胃不和者躁,烦躁,那么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表多热,所以传里迅速,在第二天的时候就有传里的这么一个预兆,人就是烦躁,那么这说明里头有热了,里头有热更不能用火攻,而反熨其背,所以搁个烦躁,他不经常,经常这个太阳病呀在一二天里不这样,他不传里,也有特殊,这一段就是说这个胃伤多热的人,所以说二日就有这种情形了,既里头有热更不能用火攻,而已凡熨其背,古人有这么一个用砖和瓦,把他烧热,那布把他包了,也有搁醋的也有不搁醋的,在人身上熨,用热的力量使人出汗,这是古人的一个……就是说胃中干啊,胃中干而不和,一定要躁烦,而发谵语,所以躁烦,必发谵语。

原来就躁,那么由于这个火热入胃,胃中干,那么这个躁更加重,以至于说胡话,谵语就是说胡话。

底下这句话,他说这个病的预后,那么到十余天的时候,这个病主要由于胃中干,丧失津液太多了,大汗出;那么津液恢复了,那么这个病自然就能够好。

等到十余天之后,如果这个津液恢复,可是仍要这个发生冥眩状态,振慄,就是打寒颤,战栗。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汤加葛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

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

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

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

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

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它冲这一段来的。

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

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

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

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

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

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

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

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

夜读伤寒-142

夜读伤寒-142

夜读伤寒-142
《伤寒杂病论》
――第一百四十二条
原文:太陽与少陽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注:①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②肺俞:当第三第四胸椎横突之间,在脊外方一寸五分。

③肝俞:当第九第十胸椎横突之间,在脊外方一寸五分。

释义:(本条讲太陽少陽并病,治宜针刺法,禁用汤剂发汗。


太陽与少陽两经皆病,出现头痛项强,或者眩晕昏冒,时而心下痞塞硬结、如结胸状的,应当针刺大椎、肺腧、肝腧,千万不能发汗。

误用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若经过五天,谵语仍然不止者,应当针刺期门,以泄其邪。

太陽病未罢,又出现少陽病,谓之太陽少陽并病。

头项强痛是病在太陽,头目眩冒为少陽病见证。

少陽之气疏泄不利,故心下痞塞硬满,有时郁结较甚者,还可发生疼痛,犹如结胸之状。

证属太少并病,不能仅用治太陽病之汗法,此时刺大推、肺俞以解肌表之邪,刺肝俞以解少陽之热。

三穴同刺,可治太陽少陽之并病。

若误汗,则徒伤津液,少陽之邪热更重,热盛神昏而发生谵语。

这种谵语与陽明谵语不同,脉弦为鉴别要点,所以谵语与脉弦并提。

五日,谵语不止者,说明少陽邪热炽盛,故刺期门穴以治之。

期门是肝之募穴,刺之则木火得泄,木火除则谵语自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
语不止,当刺期门。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刺,这段的意思在此。

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大椎就是第一胸脊那个线中就是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刺突
之间)。

那么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

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30:56—31:13没录上)。

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
病了。

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

那么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

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

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

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无的时候也可以用针刺的法治疗。

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