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

合集下载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粮食主产区建设。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等13个省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

这些地区资源条件好,耕地、水利、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粮食作物生产,而且粮食主产区生产力水平高,农艺科技实力相对雄厚,机械化水平高。

因此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治本措施,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一、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的重要性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由于 __、地理的、产业传承等各种原因,粮食主产区往往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二、三产业都不发达,粮食的大量外销,经济利益也大量流失。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可以保证粮食主产区不因经济亏空而减少粮食生产,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加快粮食主产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及大型农机具投入力度,巩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保证粮食主产区源源不断地输出粮食,从而能够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2.人口剧增加大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每年还在增加。

人口增加意味着对粮食需求的增加。

根据国家 __xx 年2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xx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增加673万人。

按现有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计算,年增加673万人,就要增加粮食需求256.4万吨。

到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4.5亿时,就需要在增加粮食5715万吨,相当于现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粮食年产量之和。

在耕地不增加的情况下,全国粮食亩产量要增加31.75公斤,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3.调整农业结构的需求。

在粮食连年丰收,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情况下,调整农业结构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

各地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减少粮食面积成为普遍现象,减少了粮食生产。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植株的其它部
分用途也相当广泛: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苞叶可作填充材料
和草艺编织;玉米穗轴可作燃料,也用来制工业溶剂,茎叶除用作牲畜饲料外,还是沼气池很好的原料。

2小麦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
(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冬麦种植于温带地区,在秋天时播种, 而春麦则生长在有长冬的地方,它在无霜的春天播种。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 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

分布情况: 【华北地区】
: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 【华中地区】
:江西、湖北【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的800个产粮大县中国最大的产粮大县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的800个产粮大县中国最大的产粮大县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的800个产粮大县(中国最大的产粮大县)中央一号文件中提的800个产粮大县(中国最大的产粮大县)北京市(1个)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1个)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10个)河北省宁晋县河北省定州市河北省大名县河北省深州市河北省临漳县河北省景县河北省藁城市河北省赵县河北省辛集市河北省永年县山西省(3个)山西省永济市山西省原平市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内蒙古自治区(9个)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辽宁省(8个)辽宁省昌图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黑山县辽宁省彰武县辽宁省新民市辽宁省大洼县辽宁省开原市辽宁省建平县吉林省(14个)吉林省榆树市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省农安县吉林省梨树县吉林省前郭县吉林省扶余县吉林省长岭县吉林省德惠市吉林省双辽市吉林省伊通县吉林省九台市吉林省镇赉县吉林省舒兰市吉林省东丰县黑龙江省(22个)黑龙江省龙江县黑龙江省肇东市黑龙江省五常市黑龙江省双城市黑龙江省巴彦县黑龙江省富锦市黑龙江省肇州县黑龙江省肇源县黑龙江省海伦市黑龙江省林甸县黑龙江省讷河市黑龙江省依兰县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黑龙江省青冈县黑龙江省嫩江县黑龙江省庆安县黑龙江省宝清县黑龙江省虎林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友谊农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七星农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八五四农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查哈阳农场上海市(1个)上海市崇明县江苏省(12个)江苏省沭阳县江苏省兴化市江苏省射阳县江苏省东海县江苏省宝应县江苏省盱眙县江苏省睢宁县江苏省邳州市江苏省涟水县江苏省滨海县江苏省阜宁县江苏省泗洪县浙江省(2个)浙江省诸暨市浙江省平湖市安徽省(11个)安徽省霍邱县安徽省涡阳县安徽省怀远县安徽省定远县安徽省寿县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安徽省临泉县安徽省濉溪县安徽省蒙城县安徽省庐江县安徽省凤台县福建省(2个)福建省浦城县福建省宁化县江西省(8个)江西省鄱阳县江西省丰城市江西省南昌县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江西省高安市江西省余干县江西省新建县江西省吉水县山东省(16个)山东省平度市山东省齐河县山东省曹县山东省陵县山东省郓城县山东省高密市山东省诸城市山东省滕州市山东省临邑县山东省平原县山东省郯城县山东省莘县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山东省邹平县山东省商河县山东省东平县河南省(20个)河南省滑县河南省固始县河南省唐河县河南省永城市河南省太康县河南省邓州市河南省商水县河南省上蔡县河南省夏邑县河南省息县河南省虞城县河南省濮阳县河南省鹿邑县河南省西平县河南省淮阳县河南省郸城县河南省正阳县河南省新蔡县河南省沈丘县河南省项城市湖北省(9个)湖北省监利县湖北省枣阳市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湖北省随县湖北省钟祥市湖北省沙洋县湖北省仙桃市湖北省京山县湖北省天门市湖南省(10个)湖南省宁乡县湖南省醴陵市湖南省湘乡市湖南省衡阳县湖南省汉寿县湖南省湘阴县湖南省华容县湖南省南县湖南省双峰县湖南省祁阳县广东省(3个)广东省廉江市广东省台山市广东省兴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海南省(1个)海南省琼海市重庆市(3个)重庆市开县重庆市大足区重庆市合川区四川省(12个)四川省仁寿县四川省中江县四川省三台县四川省安岳县四川省简阳市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四川省宣汉县四川省大竹县四川省岳池县四川省南部县四川省资中县四川省泸县贵州省(2个)贵州省遵义县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南省(4个)云南省宣威市云南省镇雄县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云南省陆良县西藏自治区(1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陕西省(3个)陕西省富平县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甘肃省(3个)甘肃省通渭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海省(1个)青海省海民和县宁夏回族自治区(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农场中国最大的产粮大县河北省藁城市这里有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资料藁城市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能力河北省藁城市总人口7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5万人,耕地82.1万亩。

中 国世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

中 国世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

中国世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这使得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了解这些作物的分布情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中国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区域广泛分布在南方。

南方的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如湖南、江西、广东等地。

这些地区拥有肥沃的水田和丰富的水资源,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小麦则在北方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北方气候相对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适合冬小麦和春小麦的种植。

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是小麦的主产区,如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

这里的土地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

玉米的适应性较强,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玉米的重要产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华北地区的玉米种植也具有相当规模。

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为出口创汇做出贡献。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新疆地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产棉花品质优良。

黄河流域的河北、山东等地,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等地也是棉花的重要产区。

油料作物中,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油菜的生长。

花生则在山东、河南等省份广泛种植。

糖料作物方面,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等地,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除了以上常见的作物,还有一些特色作物在特定地区有着集中的分布。

例如,茶叶主要产于南方的浙江、福建、云南等地;烟草在云南、贵州等地有较多种植;水果如苹果主要产自北方的山东、陕西等地,柑橘则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四川、福建等地。

中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并非一成不变,受到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进步、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

中国粮食生产



• 我国的玉米主要种 植在黄淮海平原和 西南山地,主要在 山东、河南、四川、 贵州、云南等省。 • 去年产量达到了 19175万吨,增产 1450万吨,是增 产最多的作物。
小 麦
•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北方地区的主 粮,主要种植在北部,西南地区也有种植,去年 产量为11792万吨,增产274万吨,是各种食品重 要的原材料。
总结
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危,它是国民经 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每一个国家都高度 重视的问题。我国的未来粮食之路还很长 很长,需要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政府要加 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科技改善农业,重 视生态,改善气候条件,确保我国粮食安 全无忧。
谢谢欣赏

1800 500
农 作 物 遭 受 的 病 虫 害
稻飞虱
褐飞虫
纹枯病
玉米螟


粮食增收代价沉重:我国化肥农药 用量全球第一

在去年“八连增”,甚至今年九连增的背后, 我们应该知道为此我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化 肥农药用量居全球第一,超过了全球30%。近 60年来,我国的化肥用量增加了百倍,这是一 个非常可怕的数值。在2010年,化肥、农药的 用量分别为4700万吨、130万吨,但它们的利用 率仅为35%和30%。因此,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流失,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早在2005年水利部的一项调查就表明:中国农 村有3.23亿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并且有9084 万人受到水污染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
中国的粮食生产
• • • • • • • 中国粮食生产概况 三大作物产量及种植区 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 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 粮食增产代价沉重 我国农业的从业人员~389961 粮食的发展趋势

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行业指导|四川农业与农机/2023年4期|>>>近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原料生产、深加工、副产物利用、技术开发与创新、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安全生产和监管方面虽呈现向好发展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差距[1]。

四川是农业大省,粮食、油料、生猪等各类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2017年,四川出台《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四川农产品加工业清晰分类并设定了到2022年农产业加工业规模翻番的目标。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本文从产业资源基础、产业规模、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四川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总结了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原料供给、强化品牌培育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业定义为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行为[2]。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统一性,本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作为农产品加工业数据统计分析的分类界定依据。

1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1.1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原料资源基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离不开原料资源基础,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如表1所示)。

2017~2021年来,四川粮食、油料、蔬菜及食用菌、茶叶、水果、肉类、禽蛋、奶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实现五连增,2021年较2017年增长率分别为2.67%、16.40%、18.77%、34.99%、28.08%、1.55%、17.09%、7.23%。

2021年,四川省油料和肉类产品的产量分别为416.60万t 、664.00万t ,均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粮食、茶叶、水果、禽蛋类农产品产量分别为3582.10万t 、37.50万t 、1290.90万t 、169.20万t ,均居全国前列,其中,禽蛋类居西部第一、粮食和茶叶均居西部第二。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库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种形式。

处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各国总要储备一些粮食。

世界玉米库存量一般占消费量比重的20%左右。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植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相当广泛: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苞叶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艺编织;玉米穗轴可作燃料,也用来制工业溶剂,茎叶除用作牲畜饲料外,还是沼气池很好的原料。

2小麦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冬麦种植于温带地区,在秋天时播种,而春麦则生长在有长冬的地方,它在无霜的春天播种。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

分布情况:
【华北地区】: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
【华中地区】:江西、湖北【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地区】:重庆、四川、。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进入了较快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

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比较效益、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要实现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导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与保护,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从区域经济角度确定粮食主产区发展思路。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演变可持续发展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对确保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变化是自然、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与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这种变迁的原因,构架粮食主产区未来发展的政策框架,以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与发展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生产格局和流通格局两个方面。

从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看,全国粮食生产区域由南方持续向北方转移,由东部、西部逐渐向中部推进,其中东南沿海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形成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粮食主产区的边界明显地呈现出缩小趋势。

从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变迁看,伴随着粮食调运由计划调拨到市场调节的变化,中国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的转变。

中国粮食主产区在演变与发展中表现出显著特点。

(一)粮食主产区在空间上相对集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在不同区域发生了消长不同的变化。

以浙江省为例,粮食种植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为326.35万公顷,到了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293.99万公顷,到了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127.16万公顷。

与此相反,北方的一些省份粮食种植面积则呈增长的趋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粮食种植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为604.76万公顷,到了90年代扩大到767.27万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产省,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四川省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34亿斤,连续5年增产,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稳粮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产省,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当前,四川正处于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两个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抓好粮食生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立足实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明确粮食生产是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四川是粮食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常年粮食消费及转化量约780多亿斤,确保粮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对四川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对全国粮食安全肩负的重大责任。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

近年来,四川省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34亿斤,连续5年增产,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

总的来看,多年来四川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具有保证基本自给的能力。

从生产潜力和未来发展来看,国家把四川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纳入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给予积极支持,四川省也制定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

从四川省耕地资源、现有基础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看,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还很大。

特别是近年来组织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例大幅度增加,科技支撑能力更加增强,在稳定现有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跃上800亿斤台阶是完全有保证的。

粮食生产关系全局,意义重大。

无论从农业农村工作本身,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粮食产业都是一个战略产业,粮食生产都是一项战略任务。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

我们深刻认识粮食生产的特殊重要性,准确把握抓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对整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意义,坚决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紧紧抓住主要作物、主产地区和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千方百计巩固和保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势头,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着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左右,粮食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目前,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促进四川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根据四川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抓好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积极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同时,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良种选育和土壤改良,加快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前提,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的资源保障。

始终坚持把耕地作为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强化和落实保护责任,将基本农田落实到田块和农户,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步伐。

加大力度实施《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突出抓好新建大中型骨干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震损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建设项目。

到2015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0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0万亩,增强蓄、提、引、灌、排水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能。

在研究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时,我们下决心提前一年完成规划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5年时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也就是到2020年,将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三是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大力实施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

在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大规模推进农田的田网、水网、路网配套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田间排灌渠系,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

坚持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布局在哪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布局安排到哪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建设、示范带动、发挥效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5年时间在50个县连片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到2015年,全省新增10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相当于再造一个成都平原。

四川省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核心是能力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打牢基础、创造条件。

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高,是品种、品质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增加种粮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

构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机制。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四川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增粮大有可为。

当前,要加强新品种选育等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力争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

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有效整合农业行政、科研、推广“三支力量”,积极构建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和合作服务“三个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到位率、粮食优质化率、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三个提升”。

着力构建高产高效创建整建制推进机制。

继续深化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在扩大创建数量、面积的同时,重点狠抓“两个提高”,即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通过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创建区高产高效技术覆盖率达100%;提高粮经复合种植比例,增加种植综合效益,有效带动全省粮食平衡增产。

要加快关键生产环节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示范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的农机化水平。

着力构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带动机制。

为积极探索不同生态区域的粮食产业示范带动模式,我们选择了以广汉为代表的平原区、以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区、以平昌和宣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以冕宁为代表的攀西地区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目前,先期启动的广汉、仁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初见成效,示范引导全省正在形成一批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着力构建带动农民的生产经营机制。

创新统分结合的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供应良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机械作业、技术指导,提高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把抓粮与增收结合起来,推行耕地轮作、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水稻、小麦套种蔬菜等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

规范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培养一批种粮大户,带动农户开展高产高效创建。

创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推进粮食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建设与龙头企业稳定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粮油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力构建项目资金整合投入机制。

加大力度整合现代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粮食主产区。

同时,发挥财政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粮食生产,形成多项目带动、多主体投入的格局。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要靠政策激励和价格引导来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

一方面,要强化组织领导,严格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财力投放上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

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补贴”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等,研究扩大提高政策效益的办法,以利益调节鼓励和引导农民种粮。

强化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项目、资金安排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粮仓殷,民心稳。

四川人多地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在新的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省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基础条件,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四川省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粮食实现“五连增”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据四川省农业部门全面统计汇总,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34亿斤,比上年增加7.84亿斤,增1.1%,总产实现“五连增”,超过历史最高年份(1999年)0.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粮食增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春、小春季季增产。

小春粮食产量155.5亿斤,增3亿斤,增2%;大春粮食产量578.5亿斤,增4.8亿斤,增0.86%。

二是旱粮作物普遍超历史。

今年,玉米、马铃薯、高粱、大豆等主要旱粮作物普遍实现增产,且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全年粮食增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据统计分析,玉米、马铃薯、高粱、大豆四大旱粮作物总产共计增加7.7亿斤,对全年粮食总产增加的贡献达到98.5%。

其中,玉米作物增量最大(146亿斤,增3.4万吨,增2.4%);高粱作物增幅最大(6.6亿斤,增0.84亿斤,增14.5%)。

三是主产地区全面增产。

除川南三市因旱灾及成都面积调减较多导致减产外,其余17个市州全面增产。

增产幅度超过1亿斤以上的市州有:达州市增1.14亿斤,增1.91%;凉山州增1.07亿斤,增2.45%;绵阳市增1.05亿斤,增2.24%。

在今年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全省各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增加投入,深化高产创建,搞好科学抗灾,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顺利开展,努力确保全省粮食继续持续增长势头。

政策措施扶持到位,种植面积保持稳定今年中央提前预拨四川省的“四补贴”资金力度大、品种多、受益面广,其中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比去年增加6.9亿元,增加14%,户均补贴额达310元左右,同比增加38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