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理解与应用.
合集下载
4_JGJ79-2012_地基处理_压实地基夯实地基

本文档依据建筑地基处理规范jgj79-2012,详细阐述了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的处理方法。压实地基主要通过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密实处理,适用于大面积填土地基;而夯密实处理。两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定、设计要点、施工步骤和质量检验标准均在文档中得到了详尽的说明。设计方面,文档提供了填料选择、初步设计、附加应力分布等指导原则;施工方面,则涵盖了加载量与范围确定、防雨防冻措施、减小噪声与振动影响等具体操作步骤。此外,文档还强调了质量检验的重要性,包括分层取样检验土的干密度和含水量、灌水法和灌砂法检测碎石土干密度等关键环节,确保地基处理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详解

7.1 一般规定
f spk 1 m n 1 f ak
7.1.5 1
7 复合地基
7.1 一般规定
2 对有黏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 Ra f spk m 1 m f sk 7.1.5 2 Ap 式中: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试验或地区经验取值 ,无经验时可取0.7~0.9; m --面积置换率;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R a A -桩的截面积; p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按地 区经验确定; f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 -kpa),应按静载荷试 sk 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除灵敏度较高的土外可取天然地基承 载力特征值。
6 压实、夯实、挤密地基
6.2 夯实地基
6.2.3 强夯处理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夯点的夯实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实次数和 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实量宜符合表6.2.3-2的要求, 当单击时,应通过实验确定;
表 6.2.3-2 强夯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
7 复合地基
7.1 一般规定
7.1.8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复合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地基土层的深度, 在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软弱土层时,应继续计 算。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复合土层的 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Esp Es
3.0.6 复合地基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应同时 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
3 基本规定
3.0.7 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 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0。散体加固 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 通过实验确定;胶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 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 3.0.9 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 理工程验收检验时,处理地基的综合安全系数不 应小于2.0。 3.0.10 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环 境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与《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

二&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比较 荷载分级 !加载分级不应小于 ) 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 "*)1"*"# !分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 "*"#第一级可取分级荷 载的 ( 倍 荷载变化幅度 !未 明 确 !分 级 荷 载 的 "#+ 终止条件 !"2当 荷 载1沉 降 514曲 线 上 有 可 判 定 极 限 承 载 力 的 陡 降 段 且 桩 顶 总 沉 降 量 超 过 '#$$(2 6-7"*6-(且 经 ('8 沉 降尚未稳定 /2桩 身 破 坏 桩 顶 变 形 急 剧 增 大 '2当 桩 长 超 过 (%$ 514 曲 线 呈 缓 变 形 时 桩 顶 沉 降 量 大 于 .#$$)#$$%2验 收 检 验 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 倍 !"2当 荷 载1沉 降 514曲 线 上 有 可 判 定 极 限 承 载 力 的 陡 降 段 且 桩 顶 总 沉 降 量 超 过 '#$$%#$$(2 某 级 荷 载 作 用 下 桩 顶 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 作 用 下 沉 降 量 的 ( 倍 且 经 ('8 沉 降 尚 未 稳定/2增强体破坏顶部变形急剧增大'2 514 曲线呈缓变形时 桩顶总沉降量大于 9#$$:#$$当桩 长 超 过 (%$可 加 载 至 桩 顶 总 沉 降 量 超 过 :#$$%&加 载 至 要 求 的 最 大 试 验 荷 载 且 承 压 板 沉 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极限荷载确定 !"&作 荷 载1沉 降 514曲 线 和 其 他 辅 助 分 析 所 需 的 曲 线 (& 曲 线 陡 降 段 明 显 时 取 相 应 陡 降 段 起 点 的 荷 载 值 /&出 现 终 止 条 件 第 ( 款 时 取 前 一 级 荷 载 值 '&514 曲 线 呈 缓 变 形 时 取 桩 顶 总 沉 降量 4 为 '#$$ 所对应的荷载值 !"& 514 曲 线 陡 降 段 明 显 时 取 相 应 于 陡 降 段 起 点 的 荷 载 值(&出现终止条件第 ( 款时取前一级荷载值/&514 曲线呈缓变 形 时 水 泥 土 桩 桩 径 大 于 等 于 )##$$ 时 取 桩 顶 总 沉 降 量 4 为 '#$$%#$$ 所 对 应 的 荷 载 值 混 凝 土 桩 桩 径 小 于 )##$$ 时 取 桩顶总沉降量 4 为 '#$$ 所对应的荷载值& 三& 从上述比较中明显看出'!"!)*,%&,(- 试验检测要点更 详细'从以下方面分析! "位移测量仪表 安置位移测量仪表数量不少于规范规定 且位置对称布置取各测值的平均值数据会更准确 (荷载分级 将最大荷载分级越多将每级荷载值分的更小 尤其在接近达到最大加载值 复合地基或增强体承载力不足时 更接近实际的承载力 四&结束语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筑工程质量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9: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中国建筑 工 业出版社A(#"( 北京& /作者单位.邢台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0
10_jgj79-2012_地基处理_复合地基_夯实水泥土桩

成孔:排土法和挤土法成孔
制备水泥土: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含有机质和冻土 的土,过15*15mm筛。水泥:土约为1:7~8左右,超 过2h放置时间,不能再用。
夯填:机械或人工,计算好击实功
施工规定
排土法成孔机具:洛阳铲(不宜大于6m)、长螺旋钻 孔机
挤土法成孔机具:锤击成孔法和振动沉管法
夯实机械:吊锤式夯实机
施工认识
机械夯实比人工夯实效果好 较坚硬土层,夯实水泥土对桩周土几乎没有影响 夯锤质量增加,填料速度减慢;落距增加,效果提高 锤径与孔径比增大,夯实效果好,一般大于0.6
施工认识
雨期或冬季施工,注意防雨和防冻
监测成孔和回填夯实质量,做好施工记录
铺垫层前,挖除预留土层(不宜小于0.3m)
质量检验
成桩后,及时抽检水泥土桩的质量 夯填桩体干密度质量检验不少于总桩数的2%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不小于1%,单体工程不少于3点 竣工验收时,采用载荷试验验承载力和变形
质量检验
夯实水泥土配比强度试验方法
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 水泥水化物与土颗粒作用
夯实水泥土桩的物理作用机理
因密度增加而提高强度
加固机理
夯实水泥土桩、桩间土和褥垫层(100-300mm)组成
模量大,可将紧身荷载传递到好土层,一般布置在基 础范围内
变形包括:褥垫层、加固土体的变形和下卧层的变形
承载力计算:综合考虑天然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 并非2者简单叠加,考虑是否产生扰动或挤密
夯实水泥土桩搅拌水泥土桩来自水泥和土在孔外拌合,场 地土层对强度影响不大
水泥胶结强度高
桩体强度与现场含 水量和土的类型、 分层特性相关,强 度分布不均匀
为搅拌的2~10倍强度
水泥胶结不好控制
制备水泥土: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含有机质和冻土 的土,过15*15mm筛。水泥:土约为1:7~8左右,超 过2h放置时间,不能再用。
夯填:机械或人工,计算好击实功
施工规定
排土法成孔机具:洛阳铲(不宜大于6m)、长螺旋钻 孔机
挤土法成孔机具:锤击成孔法和振动沉管法
夯实机械:吊锤式夯实机
施工认识
机械夯实比人工夯实效果好 较坚硬土层,夯实水泥土对桩周土几乎没有影响 夯锤质量增加,填料速度减慢;落距增加,效果提高 锤径与孔径比增大,夯实效果好,一般大于0.6
施工认识
雨期或冬季施工,注意防雨和防冻
监测成孔和回填夯实质量,做好施工记录
铺垫层前,挖除预留土层(不宜小于0.3m)
质量检验
成桩后,及时抽检水泥土桩的质量 夯填桩体干密度质量检验不少于总桩数的2%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不小于1%,单体工程不少于3点 竣工验收时,采用载荷试验验承载力和变形
质量检验
夯实水泥土配比强度试验方法
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 水泥水化物与土颗粒作用
夯实水泥土桩的物理作用机理
因密度增加而提高强度
加固机理
夯实水泥土桩、桩间土和褥垫层(100-300mm)组成
模量大,可将紧身荷载传递到好土层,一般布置在基 础范围内
变形包括:褥垫层、加固土体的变形和下卧层的变形
承载力计算:综合考虑天然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 并非2者简单叠加,考虑是否产生扰动或挤密
夯实水泥土桩搅拌水泥土桩来自水泥和土在孔外拌合,场 地土层对强度影响不大
水泥胶结强度高
桩体强度与现场含 水量和土的类型、 分层特性相关,强 度分布不均匀
为搅拌的2~10倍强度
水泥胶结不好控制
JGJ79(2012)地基处理宣贯3

f spk 1 m n 1 f sk
14
7.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7.3.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确定,并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地基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当设置的搅拌桩同时为提高地基抗滑稳定性时,其桩长应超 过危险滑弧以下不少于2.0m;干法的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m ,湿法加固深度不宜超过20m; 2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 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本规范公式(7.1.5-2)估 算,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fsk (kPa),可取天然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对淤泥,淤泥质 土、流塑状软土等处理土层,可取0.1~0.4,对其它土层可 取0.4~0.8;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λ 可取1.0;
(7.1.5-2)
式中: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按当地经验取值; m ——面积置换率; Ra——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AP——桩的截面积(m2 ); 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按当地经验取值
9
3 增强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Ra u p qsi li p q p Ap
(7.1.6-2)
式中: fcu ——桩体试块(边长150mm 立方体)标准养护28d 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对水泥土搅拌桩应满足 7.3.3 条的规定;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下水位 以下取浮重度; d ——基础埋置深度(m); fspa ——深度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18
7.6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2_JGJ79-2012_地基处理_换填垫层

质量检验
环刀取样宜在2/3处,基础下检验点不应少于1个点。 验收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承载力,每个单体不少于3 个点 加筋垫层:无破损、锚固劳靠、搭接缝错开
120kPa
1m 15m
基本原理
黏土:结合水膜 砂土:相对密实度
基本原理
1. 最优含水量:塑限+2~4% 2. 最大干密度:与含水量有关。
3. 压实功。含水量越小,夯实功越大。
4. 压实方法:现场确定,室内试验仅参考。 5. 颗粒大小、级配、矿物、填料等均有影响
一般规定
适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 综合分析建筑、结构、荷载、土质条件、设备,进行 换填设计、施工 进行现场实验、确定压实效果
厚度宜为0.5~3.0m
设计-材料选用
1. 砂石:碎石—中砂(0.25mm)。粉细砂应掺30%碎 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 2. 粉质黏土:有机质不得超过5%。 3. 灰土:配合比2:8或3:7,新鲜消石灰。
灰土是将石灰粉和黏 土按一定比例拌和均 匀,在一定含水率条件 下夯实而成。
地基处理—换填垫层
主讲:崔德山
目录
定义 基本原理 一般规定 设计 施工 质量检验
换填垫层(Replacement layer of compacted fill)
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 回填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强度高的材料,并夯 压密实形成的垫层。
设计-材料选用
4. 粉煤灰:满足腐蚀性要求,宜覆0.3~0.5m土 5. 矿渣:高炉重矿渣。重度不应小于11kN/m3,含泥 和有机质不超过5%。
11_JGJ79-2012_地基处理_复合地基_CFG

修正桩身强度公式,考虑承载力发挥系数
增加了布桩要求 增加了施工验收做单桩 静载试验的要求
一般规定
是一种高粘结强度桩,在基础和桩顶设置褥垫层,保 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粉煤灰为II~III级细灰,提高混合料的泵送性 可使60kPa淤泥质土,提高到240kPa
一般规定
适用于黏土、粉土、砂土和素填土 对淤泥质土应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施工
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黏土 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对噪声和污染要求严格场地
振动沉管灌注桩:黏土、粉土、素填土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地下水位以上,特别是风化岩
施工
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和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应设计 好混合料配比 坍落度:长:160~200;振:30~50mm 控制提拔钻杆时间、速度(1.2~1.5m/min)、桩距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定义 基本原理 一般规定 设计规定 施工规定 质量检验
定义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等混合料 加水搅拌在土中灌注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提高承载力、减小变形
2012版修订内容
增加泥浆护壁钻孔灌注素混凝土桩和预制桩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由原来的1.0减小到0.8~0.9
设计
5个设计参数:桩长、桩径、桩间距、褥垫层厚度和桩 体强度 选择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较高的地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径:长螺旋、干成孔和振动沉管350~600mm;泥浆 护壁钻孔600~80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桩300~600mm
74-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经办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回收理由
回收形式
文本回收()电子回收()
回收范围
经办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注:此申请单经批准人签字后,至少公示
ZJG 03-2013
受控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文件名称及编号
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BZ068
发放人/日期
收回人/日期
序号
姓名
受控号
领用人/日期
交回人/日期
备注1徐ຫໍສະໝຸດ 勇2胡建福3
刘锡良
4
王利华
5
成玉柱
6
乔仲发
7
邱国阳
8
李春玲
9
张翀
10
周献涛
11
盛春辉
12
吴善印
13
李尚
14
王文星
ZJG 02-2013
受控文件发放(回收)申请表
文件名称
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文件原编号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内部编号
BZ068
发放理由
2013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发放形式
文本发放(√)电子发放()
发放范围
徐建勇、胡建福、刘锡良、王利华、成玉柱、乔仲发、邱国阳、李春玲、张翀、周献涛、盛春辉、吴尚印、李尚、王文星
批准人/日期
回收理由
回收形式
文本回收()电子回收()
回收范围
经办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注:此申请单经批准人签字后,至少公示
ZJG 03-2013
受控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文件名称及编号
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BZ068
发放人/日期
收回人/日期
序号
姓名
受控号
领用人/日期
交回人/日期
备注1徐ຫໍສະໝຸດ 勇2胡建福3
刘锡良
4
王利华
5
成玉柱
6
乔仲发
7
邱国阳
8
李春玲
9
张翀
10
周献涛
11
盛春辉
12
吴善印
13
李尚
14
王文星
ZJG 02-2013
受控文件发放(回收)申请表
文件名称
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文件原编号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内部编号
BZ068
发放理由
2013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发放形式
文本发放(√)电子发放()
发放范围
徐建勇、胡建福、刘锡良、王利华、成玉柱、乔仲发、邱国阳、李春玲、张翀、周献涛、盛春辉、吴尚印、李尚、王文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订工作过程
• 修订组共召开全体会议5次: • 2009年9月召开了修订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派员出席了会议,宣读编制组 组成名单。会上讨论和安排了本规范的修订内容、工作 分工及进度计划。 • 2010年1月12日召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修订编 制组第二次全体工作会议,确定了复合地基部分的工作 内容和分工以及工作计划,安排复合地基的稳定问题的 研究。
参编单位(11个)
• • • • 天津大学 同济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
修订组成员
• 修订组由15人组成: • 成员:滕延京、张永钧(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亚凌、 水伟厚、白晓红、叶观宝、闫明礼、张峰、张东刚、杨俊 峰、周同和、郑刚、郑建国、侯伟生、袁内镇。 • 主要审查人员:顾国荣、顾晓鲁、周国钧(以下按姓氏笔 画排序)肖自强、张丙吉、徐张建、康景文、黄新、梅全 亭、滕文川、潘凯云。
• 3.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 地基处理设计理论与土力学基本特性的符 合性---处理地基的工作性状(承载力、偏心荷载作用、软弱下卧层) • 处理地基上基础设计对各种作用认识的局 限性---设计计算表达式(经验)、检验评价方法(局限性) • 节约与安全的关系---经验与现场试验 • 更精准的设计----试验和工程实践基础
• JGJ79-2012
• 增加了地基处理工程耐久性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符合我国2010版规范 体系的要求。内容按处理后地基性状编排,共10章,3个附录。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历史沿革
• JGJ79-91
• 我国第一本有关建筑地基处理的技术规范,符合我国89版规范体系的 要求。内容按处理工法编排,共11章,两个附录。
• JGJ79-2002
• 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地基处理新的内容,符合我国2000版规范体系 的要求。内容按处理工法编排,共17章,1个附录。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理解与应用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修订组 2013年4月17日
• 一 修订工作整体情况介绍 • 二 具体修订内容
• • • • •
修订工作整体情况 规范修订面对新的需求 修订工作过程讨论的问题和处理 主要修订内容 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 • • •
修订工作过程、讨论的问题和处理
• 任务来源 •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9]88号文要求,中国建筑 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大专院校 等单位对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进行了全面修订。
参编单位(11个)
• 其中:工程设计单位 5个,研究单位3、高校 3个 • • • • • •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首先,上部结构需拆除重建时,地下结构拆除对周边环境 的影响大,采取保护措施的费用高,工期长; • 其次,既有建筑的桩基础,拆除难度大,对于长桩基础是 几乎办不到的; • 其三,对于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再利用,应在充分鉴定分 析基础上设计,要求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有更长的使用年 限; • 其四,从工程建造的工期、费用考虑,应充分考虑原地基 基础再利用。
修订工作过程
• 2011年1月20日在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地基所召开了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对主 编滕延京研究员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讨论 ,并达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送审 稿。(复合地基有粘结增强体强度设计、按变形确定复
合地基承载力的取值标准、处理地基的验收检验、水泥搅 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成了送审稿,并通过了主编单位的审查。 • 2011年4月21日~22日《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修订送审稿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 • 2012年8月23日公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为行业 标准,编号为JGJ79-2012,自2013年6月1日起实施,原《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同时废止。
• • • •
2. 耐久性设计带来的新问题 地基处理材料的工作环境 加固材料对环境的保护 污染土、干湿交替环境、含盐类土
• 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 • 对于建筑地基基础在规定的建筑寿命完成 后,不论是拆除重建,还是鉴定加固后再 使用,其特殊性应赋予地基基础耐久性设 计新的内容(处理地基的更高耐久性要求) 。
修订原则
• 1. 在原规范设计原理、加固工法基础上,按处理后地基的工 作性状对章节内容重新编排,改变按处理工法编排章节过多 的困难,使之与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工作的联系更加紧 密。 • 2. 反映近年来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科研方面成熟的成果,反映 原规范实施以来工程设计和实践的成功经验。 • 3. 补充完善充实原设计规范中的部分内容。 • 4. 与相关规范协调,提高变形计算和耐久性设计水平。
修订工作过程
• 2010年6月召开了修订编制组第三次全体工作会议,各章 节编制负责人介绍了各部分的初稿,修订组对各章节进行 了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 • 2010年9月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征求意见稿发往全 国有关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科研、大专院校单位和 个人共计300份,并在网上发布征求意见通知和征求意见 稿,共征集到单位和个人对规范修订的意见和建议835条 。 • 2010年11月召开修订组第四次工作会议,对征求意见反 馈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形成送审稿初稿 。
规范修订面对的新需求 1.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可使用建设用地紧张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房屋建设的“高、深、大”引起 的地基基础设计问题
• 同一大面积整体基础上建有多个高层或多层建 筑的基础设计----处理地基的工程特性 • 深、大基础的地基变形计算及回弹再压缩变形 计算-----变形控制工况,处理地基的变形计算 • 建筑物稳定性----处理地基的稳定性验算 • 新建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影响 • ----地基承载力、变形、稳定性 • 施工期的影响 ----降水、地面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