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短文两篇(巴金) 《日》《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的诗词。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注重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表现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

2、搜集有关描写月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大家发言:二、介绍作者巴金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某某某某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三、初读文章1、学生快速默读,划出你认为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旸谷(yáng) :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一撮灰(cuō) 一撮毛(zuǒ)用于成丛的毛发。

皓月(hào):明亮的月亮。

姮娥(héng):嫦娥。

奔月:bèn2、教师朗读《日》。

3、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四、合作探究1、飞蛾为什么是值得赞美的?明确: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生命。

2、课件:显示《夸父逐日》内容,让学生翻译。

3、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呢?学生回答:4、作者为什么要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两个故事呢?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了一种象征。

飞蛾象征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8.巴金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3.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学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4)分组朗读全文四、探讨交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1.诵读品味2.理解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课前自主预习: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姮娥一撮灰皓月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

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8 短文两篇巴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日”、“月”作为为两种自然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般会勾起人们哪些感情?“日”:光胆,热烈。

“月”:思乡。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日”、“月”这两种自然物怎样的新意?谁来介绍一下巴金这个人?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是直接描写“日”、“月”吗?写了哪些内容?“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2、你是如何看待“飞蛾扑火”这种情况的?作者对“扑火的飞蛾”的态度怎样?赞赏。

“扑火的飞蛾”在常人眼里是愚蠢的行为,飞蛾是不讨人喜欢的、渺小的、不值得谈论的事物。

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生命的值得赞赏的行为,这种对同一事物表达不同见解的方法。

我们称为“反弹琵琶”。

要具有这样的想法,必须要有生活的感悟才行。

3、“夸父追日”“姮娥奔月”这两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谁来讲讲?三、品读课文。

1、追日的夸父,是人们眼中的英雄。

他表达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可作者怎么把扑火的飞蛾与追日的夸父放在一起写,难道在作者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了相同的一面?追求光和热。

追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为了追求光和热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这点?2、在作者的眼中,月亮给人的感觉怎样?冰冷。

八年级语文下册 8《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8《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课题: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
希望、光明和胜利。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3.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飞蛾 夸父 日
五、体验作者情感
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六、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
1.学生示范读课文
8.练习: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习作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象征手法
飞蛾 夸父 “日”(光和热)
赞美为了追求光明和胜利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反衬
姮娥 “月”(寒、冷、死)
渴望 追求
教学反思
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
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
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
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
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材教法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材教法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材教法课文分析(一)综述:《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二)分析: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思考这两句话,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对自我的一些想法。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只是一天之隔。

并且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而这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所以“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过程与方法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出作者对生活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材分析:这是文坛泰斗巴金的两篇短文。

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呖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héng)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3.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课文分析精读《日》1.学生朗读《日》一文,同桌讨论、交流: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接着又怀念夸父,歌颂它们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三、四两段,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探寻日、月的形象意义;2、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二)难点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1、探寻日、月的形象意义;2、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怀。

(二)走近巴金。

1、巴金,原名李尧棠,某某某某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

1927年,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笔名。

1928年回某某,从事创作和翻译。

主要作品:《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写作背景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作者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写下《日》《月》的。

(三)读出情感与韵味4分钟要求:读出情感与韵味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全文,每人1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声音响亮。

如有读错的,请其它同学帮助更正。

朗读指导:《日》激越之情,轻快,昂扬、渴望赞美——“热”;《月》:冷寂之情,舒缓、低沉、凄然——“冷”(四)探寻日月的形象意义时间:5分钟要求:理解“日”的形象意义。

方法: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①圈画飞蛾和夸父的共同点;②旁批飞蛾和夸父的形象特点。

(《听课手册》初步感知1)2、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人物,巴金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

是什么呢?①把握“日”的精神实质;②体会飞蛾和夸父的象征意义。

【明确】:1、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浸在油中,夸父为了追赶日影,不惜渴死在旸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展示
1.生字词。

2.作者、背景简介。

(1)巴金:
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此后的50余年中,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代表作品: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3.诵读课文。

师生点评。

4.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作品。

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对这两个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的评价,各抒己见。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
四、品读探究
(一)品读《日》,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

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二)品读《月》,研讨: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五、课堂总结
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三者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
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

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

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
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六、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巴金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