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八课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急燥随机应变藏污纳垢B烂漫兴高采烈再接再厉C 漱口相提并论乌烟漳气D通缉漫不经心诚皇诚恐2依照课文内容填空A本文显现了两个神话故事的名称别离是:,B请你再写出两个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名称:,3请仿照下列句字形式再补充两句爱是鲜花,能带给人芳香和漂亮;爱是太阳,能给人光和热;,;,。
二阅读(一)《星》巴金(1)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心间见到如此的句子:“星星,漂亮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楚的人……星星,漂亮的星星……”(2)我明白那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
好些人都如此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
星星永久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1)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情感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B的音调说着:“你这漂亮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2)(3)我了解那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浇灌灵魂的春雨吧。
(4)(5)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能够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望着那些漂亮的星星。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切望着我,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愿。
(6)(7)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可不能坠落的。
想到这,我的眼睛也C了。
1本文作者巴金,原名是,是我国现代闻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和散文集《》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2填入文中 A B C 三处的最适当的一组词应该是()A哀诉赞扬湿润 B哀诉凄切闪亮C欣喜凄切湿润 D欣喜赞扬闪亮3领会下各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后面的问题A星星永久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1)

8 《短文两篇》预习检测1.填空。
(5分)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4分)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héng é()奔月的传说呢?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那烟雨中的柳叶湖,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B.在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充分发扬自身水平。
C.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D.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4.应怎样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一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5.在《月》中,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3分)6.文中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预习检测参考答案:1.芾甘文学《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龙•虎•狗》2.①yáng ②cuō③皓④姮娥3.A4.这是全文的中心,说明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就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
6.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旸.( )谷姮.( )娥浸.( )湿似.( )的cuō( )取 hào( )月—shùn( )间 jì( )寞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翅膀一( )热浪一( )灰一( )烟3.巴金创作的小说、散文、童话,大多诅咒黑暗,描述苦难,不断向旧制度发出愤激的控诉和强烈的抗议,对光明寄寓着烈火的向往和追求。
其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是指《》、《》、《》,其中《》的阻碍最大,是他的代表作。
4.下列句子可不能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这饭不热了。
B.里根、舒尔茨分别同费萨尔、哈达姆会谈。
C.他有两本鲁迅的书。
D.李老师是教学体会十分丰富的优秀教师。
5.联系这两篇短文,说说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是如何样的。
6.作者什么缘故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冷,而在《月》中,又提到冷?(一)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荷田月色陈所巨前些天一直高温,溽热难熬,今日竞凉了许多。
坐在那片悠悠漾漾的荷田边上,山垭口那边吹来习习的小北风,从荷田上飘过,竞有一缕隐隐的朱自清味儿。
那个地点不是朱先生的清华园,而是我那座长满古代散文的小城郊野;不是荷塘,而是百十亩一片的菜农种藕的荷田;月是有的,但不是朱先生那满月,而是我那弯瘦瘦的弦月啊。
弦月渐满,满月渐亏,我之月较先生之月或优越些。
先生之荷非我之荷,先生之夜非我之夜,先生非我,我不知怎地却闻着先生味儿。
正是莲花开放的季节,一望之中,那片玉墨色荷田之上嵌着点点瓷白,或怒放,或含苞,或小蕾初见,却差不多上一样的贞静、圣洁。
周敦颐说:“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该是知莲甚深了,但却疏忽了一点,大凡洁身自好者,连颂扬也是对其亵渎啊。
我觉得那荷花白着,小魂儿也似,怕它倏地灭了,不敢多看。
记起“竞折荷团遮晚照”的童年,家乡河湾、池塘中的荷花是红色的,或是与眼前的白荷花不是一个品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1 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浸在油中(jìn)旸谷(yáng)一shùn(瞬)间皓月(hào)姮娥(Héng)一cuō(撮)灰二、重要词语1.皓月:明亮的月亮。
2.露台:晒台。
3.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旸,日出。
三、作者介绍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短篇小说集《复仇》《将军》《神·鬼·人》,散文随笔集《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
“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1.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点拨:《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核心图解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改正错别字。
茫茫太空,寥廓而深邃,那一轮hào____月,以它神奇的魅力,召唤栖()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们满怀炽热的情感,世世代代燃烧着奔向它的渴望。
从“姮()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二号”的升空,中国人以凛然之姿,向太空迈出了艰实的一步。
①hào____月②栖()③姮()④____改为____2.巴金在文中赞美了飞蛾为追求光和热而死,其实俗语说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赞美“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含有褒贬两种感情色彩,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又赋予了故事新的含义,赞美姮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 第八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第八课《短文两篇》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姮娥_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_ 一撮灰___________凭栏___________ 的确___________ 高悬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
A.飞蛾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姮娥奔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夸父逐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多侧面阐述飞蛾值得赞美的理由中不妥当的一项是()。
A.飞蛾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牺牲精神值得赞美。
B.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种追求值得赞美。
C.飞蛾繁殖快,数量多,投火自尽,减少飞蛾数量,为生态平衡作贡献值得赞美。
D.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它的追求得以实现,这一点值得赞美。
4.下列对《月》一文的分析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中巴金笔下的月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
B.本文暂时没有了前文中《日》那种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一种别样的独特的感受。
C.通过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悠闲自在的。
D.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月》中的姬娥和《日》中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更高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
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5.下列对《日》一文的分析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巴金笔下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人物了,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B.巴金认为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日》《月》__作者:巴金3.4

殇
ō 撮
桓 hào 皓
垣 qīn 侵
《日》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l、2段)写飞蛾、夸父为 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 第二部分: (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 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 第三部分: (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 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 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 • 第二部分: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 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 • 第三部分: 星球再生而奔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 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 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 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 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使人联想 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
•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 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 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 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 求。尔后,写到了“嫦娥奔月”。 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 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 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 光。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 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 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 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 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 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 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4:第8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学习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第一课时〖课前预习〗㈠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㈡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0年至1941年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课堂导学〗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旸谷()一撮灰()皓月()姮娥()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露台:旸谷:二、导入:三、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⒈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2.朗读(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4)、分组朗读全文四、合作研讨⑴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⑵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⑶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⑺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课堂小结〗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扑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给人以启迪和教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浸.在油中(jìn)旸.谷(yáng)一shùn(瞬)间皓.月(hào)姮.娥(Héng)一cuō(撮)灰二、重要词语1.皓月:明亮的月亮。
2.露台:晒台。
3.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旸,日出。
三、作者介绍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短篇小说集《复仇》《将军》《神·鬼·人》,散文随笔集《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
“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1.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点拨:《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核心图解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改正错别字。
茫茫太空,寥廓而深邃,那一轮hào____月,以它神奇的魅力,召唤栖.()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们满怀炽热的情感,世世代代燃烧着奔向它的渴望。
从“姮.()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二号”的升空,中国人以凛然之姿,向太空迈出了艰实的一步。
①hào____月②栖.()③姮.()④____改为____2.巴金在文中赞美了飞蛾为追求光和热而死,其实俗语说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赞美“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含有褒贬两种感情色彩,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又赋予了故事新的含义,赞美姮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来看,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
A.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B.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C.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D.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4.在《月》中,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由此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语句?5.仿造例句,用下面的词展开联想,给它一个精彩的解释。
例: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6.两篇短文中,飞蛾、夸父、姮娥有什么特点?7.分析作者赋予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飞蛾”“夸父”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热的日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联系两篇文章,说说你对主题的理解。
【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4题。
星巴金①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②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③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④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⑤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⑥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10.领会下列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句后的问题。
(1)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他们”是指谁?“安慰”是指什么?)(2)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这”指什么?“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什么意思?)11.怎样理解画线句子“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12.凝望星星,小雇员、老伦蒙和作者的感受的相同之处是什么?13.本文所写的三件事,既无时间、地点上的联系,也无因果关系,但放在一篇文章中却丝毫不使人感到凌乱。
这是为什么?14.本文以“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不超过30个字)【表达交流】1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短文两篇》中,巴金赋予了“飞蛾扑火”“嫦娥奔月”以新的含义,你也来推陈出新,说说你对下列成语或句子独特的理解。
(1)愚公移山(2)有志者事竟成(3)学海无涯苦作舟【体验中考】16.(2011·辽宁沈阳中考)综合探究。
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
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
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
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类别:借月抒情诗编号:00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参考答案:1. 答案:①皓②qī③Héng④艰坚2. 答案: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决心大或不自量力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献身精神3. 解析:B项是一般疑问句。
A、C、D项句都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答案:B4. 参考答案: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 答案示例:风筝,你是一位天使,使人放飞心灵,追逐信念的阳光。
友情,你是一块磁铁,让心彼此靠近,演奏美妙的交响乐。
6. 解析:把握形象的特点要看文中描绘的形象的行为,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倾向。
参考答案:飞蛾与夸父都有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的精神;姮娥则为了使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勇于献身。
7. 解析:结合意象的特点和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分析。
参考答案:(1)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美好人格(2)光明和崇高的信仰8. 解析:先分析字面意思,再联系背景把握其深层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生命固然可贵,但与其苟且活在这“黑暗的寒冷世界”,不如顽强斗争,追求光明与希望。
即使为此牺牲,也在所不惜。
表达出作者赞美抗争精神,执著追求光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
9. 解析:从两文相同的写作背景和两文中意象极为相似的象征意义去把握。
参考答案:其实两篇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盼望光明的到来。
10. 参考答案:(1)“他们”指“人世间的不幸者”,“安慰”指听取不幸者的哀诉,并同情他们,给他们光明与鼓励。
(2)“这”指老音乐家的眼泪,“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一个暗喻,是指星星给予他的安慰。
11. 参考答案: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12. 参考答案:都感到无上的安慰。
13. 解析:作者是围绕中心选材的,从材料与表达中心的作用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事件虽不相关,但人物境遇却相似。
14. 解析:阅读全文,理解主旨,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
15. 参考答案:(1)“愚公移山”原意是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既耗费人力物力,又破坏了生态平衡,还不如“靠山吃山”。
(2)“有志者事竟成”本义是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我认为,人们在愚昧的持之以恒中,常常被困在了自己的牛角中,难以自拔,只有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事情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