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 第八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第八课《短文两篇》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姮娥_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_ 一撮灰___________凭栏___________ 的确___________ 高悬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
A.飞蛾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姮娥奔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夸父逐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多侧面阐述飞蛾值得赞美的理由中不妥当的一项是()。
A.飞蛾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牺牲精神值得赞美。
B.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种追求值得赞美。
C.飞蛾繁殖快,数量多,投火自尽,减少飞蛾数量,为生态平衡作贡献值得赞美。
D.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它的追求得以实现,这一点值得赞美。
4.下列对《月》一文的分析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中巴金笔下的月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
B.本文暂时没有了前文中《日》那种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一种别样的独特的感受。
C.通过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悠闲自在的。
D.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月》中的姬娥和《日》中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更高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
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5.下列对《日》一文的分析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巴金笔下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人物了,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B.巴金认为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8 短文两篇知识精讲1.走近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著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40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这就是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为什么赋予姮娥新的理解的主要原因。
3.主题解说《日》:作者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了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月》:以姮娥为着自己的理想——改变月光的冰冷而奔月,象征了那些平凡而敢于牺牲的战士,表达了对生者的期盼,希望他们担负起拯救民族的重任。
4.难点攻克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提示一: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飞蛾和姮娥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提示二: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无论是飞蛾,还是夸父,还是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5.拓展延伸“月”之绝唱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掌握下列字形字音。
旸.谷____________姮.娥____________皓.月____________浸.____________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怎样歌颂我的家乡呢?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用一首长诗,赞美她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假如我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2

第八课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急燥随机应变藏污纳垢B烂漫兴高采烈再接再厉C 漱口相提并论乌烟漳气D通缉漫不经心诚皇诚恐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A本文出现了两个神话故事的名称分别是:,B请你再写出两个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名称:,3请仿照下列句字形式再补充两句爱是鲜花,能带给人芳香和美丽;爱是太阳,能给人光和热;,;,。
二阅读(一)《星》巴金(1)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2)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
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
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1)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B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2)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3)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4)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想到这,我的眼睛也C了。
1本文作者巴金,原名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以及散文集《》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2填入文中 A B C 三处的最恰当的一组词应该是()A哀诉赞叹湿润 B哀诉凄切闪亮C欣喜凄切湿润 D欣喜赞叹闪亮3领会下各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后面的问题A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他们”是指谁?“安慰”指的是什么?)_________B这应该是灌溉灵魂春雨吧。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第8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héngé奔月的传说呢?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
错字:改正: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错字:改正: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
错字:改正:。
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原名,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B.他只不过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C.济南冬天的天空是晴空无云的季节。
D.我们落实并组织学习了上级的指示。
5.《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有什么含义?6.请你用下列短语各写一个句子。
(1)飞蛾扑火。
(2)凭栏眺望。
二、阅读训练7.阅读文章,回答各题。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2)《日》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哪一句话?为什么?(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和“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两句话?(4)统观上文,概括巴金的创作风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1 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浸在油中(jìn)旸谷(yáng)一shùn(瞬)间皓月(hào)姮娥(Héng)一cuō(撮)灰二、重要词语1.皓月:明亮的月亮。
2.露台:晒台。
3.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旸,日出。
三、作者介绍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短篇小说集《复仇》《将军》《神·鬼·人》,散文随笔集《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
“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1.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点拨:《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核心图解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改正错别字。
茫茫太空,寥廓而深邃,那一轮hào____月,以它神奇的魅力,召唤栖()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们满怀炽热的情感,世世代代燃烧着奔向它的渴望。
从“姮()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二号”的升空,中国人以凛然之姿,向太空迈出了艰实的一步。
①hào____月②栖()③姮()④____改为____2.巴金在文中赞美了飞蛾为追求光和热而死,其实俗语说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赞美“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含有褒贬两种感情色彩,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又赋予了故事新的含义,赞美姮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8.短文两篇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旸.( )谷姮.( )娥浸.( )湿似.()的cuō()取 hào( )月—shùn( )间 jì( )寞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翅膀一( )热浪一( )灰一( )烟3.巴金创作的小说、散文、童话,大多诅咒黑暗,描述苦难,不断向旧制度发出愤激的控诉和强烈的抗议,对光明寄寓着热烈的憧憬和追求.其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是指《》、《》、《》,其中《》的影响最大,是他的代表作。
4。
下列句子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A.这饭不热了.B.里根、舒尔茨分别同费萨尔、哈达姆会谈。
C.他有两本鲁迅的书.D.李老师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优秀教师.5.联系这两篇短文,说说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6。
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冷,而在《月》中,又提到冷?(一)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荷田月色陈所巨前些天一直高温,溽热难熬,今日竞凉了许多.坐在那片悠悠漾漾的荷田边上,山垭口那边吹来习习的小北风,从荷田上飘过,竞有一缕隐隐的朱自清味儿。
这里不是朱先生的清华园,而是我那座长满古代散文的小城郊野;不是荷塘,而是百十亩一片的菜农种藕的荷田;月是有的,但不是朱先生那满月,而是我那弯瘦瘦的弦月啊。
第八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八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ﻭ(1)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ﻭ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 )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héngé()奔月的传说呢(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ﻭ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
ﻭ错字: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ﻭ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错字: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 ﻭ错字: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ﻭ(3)给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ﻭ①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②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③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④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露台上,⑤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ﻭ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设问句来强调人间不能没有光和热。
ﻭB.这是全文的中心,说明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就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
ﻭC.正是由于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整个人间才不至于黑暗一团。
ﻭD.这句话在文中没有实在意义,可删掉。
ﻭ(5)对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遐思,产生探索月球的兴趣。
ﻭB.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她的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江北区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练习 (共6题;共25分)
1. (5分)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汉字。
书籍,是知识的来源,是修养的载体。
当我们捧起一本书,在静mì()的夜晚守着一盏孤灯阅读的时候,我们便会享受思绪渐入书中无拘无束畅游的从容,内心便会感到无比充盈和温润。
读着《紫藤萝瀑布》,我们好像看到宗璞zhù()立在辉煌灿烂的紫藤萝瀑布面前,感受到了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增强了生活的勇气;读着《行道树》,我们好像看到行道树立在城市的烟尘之中,在悲凉的点zhuì()中苦熬着,不断制造清新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阳。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耐住寂寞,携书而行,你就会在喧xiāo()中找到一份宁静,你心灵的天空就会闪烁着星光的快乐!
2. (5分)“亭”字的读音是________,“亭”字的笔画共________画,我可以用“亭”字组三个不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设计者和匠师们yīn dì zhì yí________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2)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xuān xiè________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bài bǐ________。
(4)或者是chóng luán dié zhànɡ________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qiū hè________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4. (1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散文。
5. (4分)(2018·桂林) 研读下列四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字典辞书收录汉字字数统计
材料二:常用汉字使用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材料三:自秦代统一文字以来,说不同方言的中国人都使用统一的汉字,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内涵。
汉字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
材料四: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声调,读起来婉转动听,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汉字结构讲究对称,字形优美,其书写诞生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许多汉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
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比如由“花”可以组成“红花”、“白花”、“鲜花”等。
(1)与上述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吻合的一项是()
A . 汉字在数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数量庞大,但常用汉字有限。
B .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2000-3000个常用字就能够阅读一般的书刊。
C . 汉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交流工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汉字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构成新词,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文字。
(2)某地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请代为挑选一幅最恰当的对联()
A . 承先启后传千年文化,继往开来扬时代精神。
B . 抑扬顿挫听先贤教诲,方正平稳育民族精神。
C . 横平竖直是祖先脚印,轻描淡写如历史回声。
D . 一字一音是汉语本色,一笔一画如多彩人生。
6. (5分)读《黑羊》,“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
”一句中“幸福”的含义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19分)
7. (19分)(2020·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野上的柴火饭
明前茶
①讲老实话,同学在微信群中发出30年前的老照片时,我已经无法把眼前这拨志得意满的中年人,与当年那些白衣蓝裤的青涩小子联系在一起。
猜了10位同学,弄错一半。
发照片的人不耐烦了,又发出一张照片,是一帮同学围着一个原野上的土灶欢快地敲打饭盆。
好啦,仿佛接通了电源,我一下子把土灶周边所有同学的姓名,连同他们的绰号一同想起来了!
②真的,谁能忘得了初三那年的柴火饭?
③那是中考前4个月,我们进入隔周就有模拟考,都有排名的胶着期。
白热化的竞争让班里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
班里不停地传出各种小道消息,不是考分的反超让昔日好友突然冷淡下来,就是某尖子生的错题本突然消失了两天,第三天,它静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桌肚里。
怀疑与戒备浮漾在空气里,防范别人的满腹委屈,被防范的更是委屈。
竞争必定是有你没我么?友谊必定会在前途面前分崩离析么?这样沉重的命题就这样摆在15岁的少年面前。
那个早春,教室里的气氛阴郁得能滴出水来。
④忽然,传来震动人心的消息:初三年级本要取消的春游照常进行,而且,我们要去一个刚刚建成的森林公园,在划定的生火区,自己搭一个土灶,捡柴火来把全班的饭做好!
⑤加上带队老师,那可是56个人的饭!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打听到,有的班要做腊肉菜饭,有的班要做手擀面条,那我们要做什么饭?班主任夏老师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人,他的一条腿因为儿时的疾患从膝盖处截肢了。
然而,他依旧是一个事必躬亲的勤务兵。
他十分豪气地用拐杖轻点教室的木门说:“咱们4班,要搞就搞一个难忘的,咱们来包饺子!”
⑥这阵仗可就大了!第二天,我们排队上车的时候,有人带着最大号的脸盆,准备和面;有人带着一整锅剁好的饺子馅;有人豪迈地带来折叠小圆桌,准备擀饺子皮;还有人出乎意料地带着啤酒瓶,他的盘算是,万一没人找得着擀面杖,啤酒瓶也许能凑合擀面。
⑦夏老师迅速分了工,一拨人砌土灶,一拨人和面包饺子。
后一拨工作其实基本靠夏老师一个人,因为那位声称能用啤酒瓶擀面的家伙,都没法用擀面杖擀出一张合格的饺子皮来。
唯有夏老师一面飞旋一面搓动,一张饺子皮就飞了出来。
⑧最后一拨什么技术活都不会干的,被夏老师指派去捡枯柴。
老师特别叮嘱说,所有的枯柴都要就地折断,仔细捆扎,不要像猪八戒的钉耙一样四仰八叉地拖回来。
⑨我就在这最后一批人马中。
我们飞奔而去,四散找寻,进入了春天的杂树林。
水杉树尚未发芽,硕大的鸟巢依旧显露;白杨树已经亮出了无数新叶,犹如银亮的手掌在翻飞炫耀;香樟树正进入换叶季,老叶与新叶的更替让它释放出奇妙的香气。
我一面捡拾枯枝一面谛听着鸟鸣,被做题与考试郁塞的头脑豁然一清。
我意识到,在我们紧盯鼻尖一寸处拼命记诵和努力时,这个春天最清鲜活泼的一面已经来临。
鸟鸣如口哨唱和,如丝弦密奏,如对歌调侃,喜悦如泉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
我突然意识到这顿柴火饭的意义,它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这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
⑩30年后,我们已不记得自己的名次,不记得谁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记得彼此的嫉妒与恩怨;我们只记得老师手里飞快旋出的饺子皮,记得烧灶同学鼻尖上的炭灰,记得有人把捆柴火的结香枝条,连同枝条上的黄花绕成一个花环,戴在我头上。
我们只记得同学少年,言笑晏晏。
(1)围绕着“原野上的柴火饭”,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唯有夏老师一面飞旋一面搓动,一张饺子皮就飞了出来。
②鸟鸣如口哨唱和,如丝弦密奏,如对歌调侃,喜悦如泉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
(3)文章第⑨段运用了环境描写,试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4)“我”为什么怀念30年前初三那年的柴火饭?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 (共6题;共25分)
1-1、
2-1、
3-1、
3-2、
3-3、
3-4、
4-1、
5-1、
5-2、
6-1、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19分)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