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短文两篇(完美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短文两篇 主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短文两篇  主课件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Nhomakorabea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想 ,考虑 相与共:同,一起
原来是 只,只是
叙述(记叙)、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交相辉映 消散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 出水面。
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 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 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 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夕”两层来写,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 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 结合等。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欲界之仙都
总分总
山水相映 晨昏变化
作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 银杏树的叶子铺满了地面,厚厚地,好似 一地黄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短文两篇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短文两篇1

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但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 有苏轼能领略到呢?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其中深意。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相知好友相携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闲适的心绪。
月色入户,寻友赏月 绘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 山的俊俏:高峰入云 • 水的明丽:清流见底
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 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 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字里行间,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也流露出归隐林泉的志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 “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 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 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 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文学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 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 妻书》等,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 脍炙人口,千古不朽!
竹柏影也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清明澄澈 纵横交错 原来是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 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 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翠柏的
影子。
作者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了什么样 的月色?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
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交横。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 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 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 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污浊的 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 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 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 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6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68张ppt)
版权所有-兰溪市城南初中来自赵 军 版权所有-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 香 不 在 多
陋室
室 雅 何 须 大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了解“铭”、“说”的文体 特点 • 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 • 3、能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 4、能背诵两篇课文 • 5、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 6、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道德品质 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动词,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显灵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此,这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只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 的德行。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什么叫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 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 用排比、对偶句。
版权所有-
苔痕上阶绿
朗读欣赏
版权所有-
• 有仙则名 出名 • 谈笑有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往来无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 无案牍之劳刑
官府的公文 使身体劳累 (xiăn) 少
可爱者甚蕃

• 陶渊明独爱菊

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当然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名 动 名
小知识 对偶
草色入帘青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 词性相同,意思相对,这样的 句子叫骈句,也就是修辞中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课件33张

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课件33张

精研细读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研细读
l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l遂至承天寺
于是
l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l怀民亦未寝
睡觉
l盖竹柏影也
本来
l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精研细读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本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 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字词清单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 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鱼。鳞,指代鱼。(7)欲界:指人间。(8)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 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10)奇:指奇山异水。
2024/8/23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6.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也遇到 挫折,会怎么办?苏轼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
示例: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如果遭遇不幸,千万 别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要懂得往好处想,乐观豁 达,坦然面对,可以跟朋友交往游玩,欣赏美景, 寻找快乐,借以排解孤独,宣泄抑郁,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从不幸中摆脱出来。
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件

(二)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
自: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自从 如果
(三)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四)名句积累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答案】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 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答案】“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 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 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反昨诵读,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
想。重点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难点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 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 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 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 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 jiānɡ hé)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
第二十四页,共41页。
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tí chū)了哪两种科学假
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撞击(zhuàngjī)说”
“火山
说”
第二十五页,共41页。
解释“撞击(zhuàngjī)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
恐龙不会(bù huì)迁徙
大陆漂移
第十一页,共41页。
一、初读课文 探讨内容 分析(fēnxī)《恐龙无处不在》。
本文(běnwén)在依南据_极__发__现__(f_ā__x_ià__n_)_恐__龙__化__石___的事实,证 明 大陆漂移 了__课__文_说__明__的假对说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生__物__学_(__恐__龙)、 _地__质__学__(__板__块__理__论__)_。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第十六页,共41页。
3.“泛大陆”是怎样(zěnyàng)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
(yùndòng)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 板块运动(yùndòng)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yùndòng)。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 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18 ﹡阿西莫夫短文(duǎn wén)两 篇
第一页,共41页。
恐龙(kǒnglóng)无处不在
第二页,共41页。
梁 龙
第三页,共41页。
鸭嘴龙
第四页,共41页。
1.理清文章思路。 2.比较分析(fēnxī)两篇短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 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22.短文两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22.短文两篇课件

4.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是斯 当是 是. .陋 时室 (( 代判 词断,这动词 ) ,是) 名有 不仙 能名则.名 其.一 (处动(词,动词出名,说)出)
无丝 取消竹句之.乱子耳独(立用性在,主无实 谓义 间), 之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何陋 志之 ,.有 可( 不助 译词 ),宾语前置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苔.痕( tái ) 案牍.( dú ) 鸿.儒( hónɡ ) 甚蕃.( fán )
鲜.有闻( xiǎn ) 不蔓.不枝( màn ) 德 xīn( 馨 ) xiè( 亵 )玩
zhuó( 濯 )清涟 yū(淤 )泥 隐 yì(逸 ) 西 shǔ( 蜀 )
2.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铭陋 室设陋喻室引不题陋山 比 仙环 交 生喻 →→境 友 活起 水龙优 高 情兴 →→美 雅 趣陋德( ( (室馨景 人 事清 不 高幽 俗 雅) ) )高乐 道安 贫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洁 傲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君子之德)
(3)《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谈__笑__有__鸿__儒___, __往__来__无__白__丁__。 (4)《爱莲说》中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5)《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2)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凭借这鸟有如此洁白的羽毛和如此动听的鸣叫声,为什么不到 深山去寻找茂密的树林栖息呢?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词义
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 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积累文言知识
3.一词多义 (1)欲 ①夕日欲颓( 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 (2)自 ①自康乐以来( 从 )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
分析讨论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 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感叹总括前文。
分析讨论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 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 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创作背景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 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安慰。
交相辉映
四季
完备,齐备
疏通文意
天明,天刚亮
消散
将要 坠落
争着,争相 实在
晓雾将歇,猿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 赏”“领悟”。
奇丽的景色。
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分析讨论
“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第一个“书”指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指书信,是文 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分析讨论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 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 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 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 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 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 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 一同去欣赏吧。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 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共同谈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短文二篇
共2课时
CONTENTS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助学资料 04 预习思考
05 初读课文 06 精读课文 07 跟踪检测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重点)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 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