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生产技术
浅谈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

浅谈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植物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需要,对林木苗木进行培育、生产和推广的技术方法。
林业种苗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要想做好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工作,关键在于树种的选择,育苗技术,苗木培育过程中的管理以及苗木定植后的养护等环节。
下面将就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做一些浅谈。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林业种苗生产的第一步,合理的树种选择对于后期的苗木生长和生产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树种选择要结合自然条件,土壤条件,生长环境和市场需求来进行,比如在育林地区可以选择乔木种子,而在退耕复林地区则可以选择矮果种子,灌木种子。
还要考虑市场需求,以确保苗木的销售,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二、育苗技术育苗技术是种苗生产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苗木的质量和数量。
一般来说,育苗技术包括种子的筛选、消毒、催芽和育苗介质的选择等。
首先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剔除病虫害种子,并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微生物。
然后利用催芽技术,促进种子的萌发,提高发芽率。
最后是育苗介质的选择,一般来说,育苗介质要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以保证苗木的生长需求。
三、苗木培育过程的管理苗木培育过程的管理是保障苗木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
在苗木培育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灌溉和施肥,在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水肥管理,保持苗木的水分和养分平衡。
其次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定期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因病虫害而影响苗木的生长。
还要定期修剪,定期除草,以保持苗木的形态和促进苗木的生长。
四、苗木定植后的养护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是非常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和植被特点,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种苗的质量和数量。
只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件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件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秀。
把小小的种子变成参天大树的种苗,这过程简直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厉害呢。
先说说种子采集吧。
那些种子就像是一个个等待被发掘的小宝藏。
采集种子的人就像是寻宝猎人,在树林里穿梭,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生怕错过一颗优质的种子。
有时候,那些种子藏得可隐蔽了,就像调皮的小精灵在跟我们捉迷藏。
种子处理也很有趣。
就像是给种子做一次超级变身的SPA。
要去除杂质,就好比给种子脱去脏衣服。
还要进行消毒,这就像是给种子来一场除菌大作战,把那些看不见的病菌小怪兽统统消灭掉。
育苗地的选择呢,就像是给种苗宝宝找一个舒适的家。
这个家得有合适的土壤,那土壤得像柔软的床垫一样,既不能太硬让种苗宝宝硌得慌,也不能太软让种苗站不稳。
而且光照和水分也要恰到好处,就像厨师做菜时对调料的精准把控,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播种的时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播种典礼。
种子们就像出征的小战士,被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
不过有时候这些小战士也很任性,可能因为土壤的温度不合适,就像小孩子闹脾气一样,不肯好好发芽。
说到苗期管理,那可是种苗成长的保镖工作。
要时刻关注种苗的生长情况,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
浇水的时候不能像瀑布一样猛灌,得像毛毛雨一样轻柔,不然种苗会被淹死的,那可就悲剧了,就像小鸭子被洪水冲走了一样。
施肥就像是给种苗加餐。
肥料就像成长的魔法药水,但是这个药水可不能乱加。
加少了种苗就像营养不良的瘦竹竿,加多了又会像吃撑了的小胖墩,走不动路,也就是种苗会被烧死。
病虫害防治就像是一场激烈的保卫战。
那些害虫就像入侵的外星生物,张牙舞爪地想要破坏种苗的世界。
我们得像超级英雄一样,用各种武器,比如生物防治的小卫士昆虫,或者化学防治的魔法药水,把害虫们打得屁滚尿流。
当种苗终于长成合格的植株时,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一样,满满的成就感。
整个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就像是一部充满惊喜和挑战的成长故事,每一个环节都那么独特而有趣。
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

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在林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种苗培育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还能够保证林木的品质和数量。
本文将从种子采集、处理、播种、管理等方面介绍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
一、种子采集1. 选择成熟的种子:种子的成熟度对种苗的培育至关重要。
成熟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和生长潜力,能够保证种苗的质量。
2. 确保种子的纯度:采集种子时,要注意避免混入其他物种的种子,保证种苗的纯度。
3. 注意存储条件:采集到的种子要储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发霉和变质,以保持种子的活力。
二、种子处理1. 清洗:将采集到的种子进行清洗,去除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杂质和污物,保证种子的纯净度。
2. 消毒:对种子进行适量的消毒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真菌,以防止病害的传播。
3. 浸种:对一些较难发芽的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速度。
三、播种1. 选址: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播种,保证种子能够顺利生长。
2. 播种密度:根据不同的树种和地理环境,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保证种子之间的充分生长空间。
3. 播种方法:种子的播种方法有直播和育苗盘播两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
四、管理1. 浇水:对播种后的种子进行适量的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2. 施肥:在适当的时机向种子周围的土壤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促进种苗的生长。
3. 病虫害防治:定期对种苗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证种苗的健康生长。
五、其他注意事项1. 对不同种类的树种要有专门的了解和研究,对于不同的树种选择适宜的培育技术和方法。
2. 注意播种季节和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播种,避免不利的气候对种苗生长的影响。
3. 定期对种苗进行观察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种苗的健康生长。
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只有做好种子采集、处理、播种和管理等环节的工作,才能够保证培育出优质的林木种苗。
浅谈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

浅谈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生产出优质的林木种苗,为林业生产提供均质化、高产、高质量的种苗资源。
种苗生产技术涉及到苗木的选育、繁殖、育苗、移栽等多个环节,影响着林木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效益。
本文将从选育、繁殖和育苗技术三个方面,对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进行浅谈。
首先是选育技术。
选育是指通过选取良种,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品种。
在林木选育中,主要通过亲本选择、杂交和选择等步骤获得优质的林木品种。
亲本选择是指通过对种植基地中的潜在亲本进行生长观察、测量和检测,选取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苗株作为亲本。
杂交是将具有不同性状和优点的亲本进行交配,获得具有更好遗传特性的杂交种。
选择是指通过子代表现的观察和测量,选出具有优良性状和生产性能的个体,作为优良品系的亲本。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抗逆性强、生长快速、品质优良的林木品种。
其次是繁殖技术。
繁殖是指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等方式,扩大优良品种的种苗数量。
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粉与卵细胞的结合,产生具有遗传稳定性的后代。
常用的有性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育苗、芽繁殖和花粉繁殖等。
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物的非性生殖器官,如茎的节点、根系和块茎等,产生与母体相同的后代。
无性繁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分株和离体培养等。
通过合理选用繁殖方式,可以提高林木繁殖效率和品种稳定性,减少遗传变异,确保种苗质量的一致性。
最后是育苗技术。
育苗是指将所选育和繁殖的种子或种苗,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培养和管理,使之生长良好,达到移栽条件。
常用的育苗方法有育苗床和育苗盆栽两种。
育苗床是将种子或种苗直接种植在育苗床的培养基中,通过遮阳、保湿、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控制育苗环境,促进苗木生长和发育。
育苗盆栽是将种子或种苗先种植在育苗盆中,通过控制盆土的水分、温度和通气性,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苗木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
还需要进行苗木质量检验,包括苗高、地径、冠幅、根部形态和健康状态等指标的测量和评价。
浅谈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

浅谈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和管理措施,利用合适的种源、育苗方法和设备,生产出符合林业要求的优质种苗的过程。
种苗质量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发育和林业经济效益。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进行浅谈。
首先是种子选育。
选育良好的种子是生产优质种苗的基础。
选育阶段主要包括种子收集、筛选和储存等过程。
在种子收集时,要选择健康、生长良好且具有遗传优势的母株,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纯度。
筛选工作主要是通过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和光泽等来评估种子的品质,选出优良种子进行储存和使用。
其次是播种技术。
播种是指将种子或种子苗直接撒播到育苗床上。
播种技术涉及种子的处理和播种密度等方面。
种子处理主要包括浸种、破干等,以提高萌发率和幼苗的健壮度。
播种密度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和地区来确定,保证幼苗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
第三是育苗管理。
育苗管理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方面的控制和调节。
温度是影响种苗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树种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湿度对幼苗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苗床干旱或过湿。
光照是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叶绿素的重要条件,要提供足够的光照。
通风可以有效降低苗床湿度,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最后是移栽和造林技术。
移栽是指将育苗好的幼苗从苗床上移植到目的地上的过程,造林技术是指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幼苗的移栽和栽植,以促进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移栽和造林技术涉及到选址、挖坑、施肥和灌溉等环节。
选址要考虑土壤、水源和气候等因素,确保树木能够良好地成活。
挖坑要做到深浅适宜,孔底松散,以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施肥和灌溉要根据树种的需求进行,保证树木的养分供应和水分供应。
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涉及到种子选育、播种技术、育苗管理和移栽造林技术等方面。
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技术,才能生产出质量优良的种苗,为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林木种苗是林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证森林健康、增加森林资源的关键。
种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生产效益和森林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种苗筛选和评价技术种苗的筛选和评价是种苗管理的基础,其目的是选出种植最适合环境的优良树种,从而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商品价值。
种苗的筛选和评价应从种子、芽、幼苗等方面进行。
首先是对种子进行筛选和评价。
对于不同树种的种子,可通过检查大小、重量、形状等多个方面,比较正常和畸形种子的比例,进行筛选。
然后,对于筛选后的种子,还要进行种子湿重和干重的称量,控制种子含水量。
在评价时,应根据种子的萌发力、发芽率、发芽速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价。
其次是对种子芽的筛选和评价。
将种子放入培养皿中,进行芽出发育观察和评价,根据发芽率、发芽时间、苗木生长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价。
继而是对幼苗的筛选和评价。
对于幼苗,应根据干重、杆长、叶片数量、叶面积等指标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最健康、最快速生长的幼苗。
质量控制技术对于林木种苗的生产,我们还需要配备质量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灭菌处理技术、杀虫技术等。
种苗生长圃的设计和建设,应有严格的生产规范和生产标准。
灭菌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病害的手段。
通过处理土壤、孢子、杆、叶片、植株和种子等,有效控制一些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保障种苗的健康与生长。
杀虫技术则是控制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或生物进行防治,有效遏制害虫侵害,保障种苗生长和质量。
越冬措施越冬措施是指在寒冷的季节,对于林木种苗进行合理的养护和防御,以保证种苗越冬,保证下一年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则应加强对抗寒虫的控制,喷洒防冻、防腐剂等对策,同时控制环境温度、补充养分等。
推广和普及为了更好的发展林业产业,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普及种苗管理的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林业产业和种苗管理的重要性,为未来的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探究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探究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林业种苗管理是指通过对树木种苗的培育、繁殖、疏林、育林的管理措施,以保护和改良林木资源,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林业种苗的管理措施和生产技术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一、林业种苗管理措施1. 种子筛选:种子筛选是实现高质量种苗的前提。
在进行筛选时,需要对种子进行外观检查,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评估;并对种子进行浸泡发酵,以检测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通过筛选,剔除劣质种子,可提高种苗的整体质量。
2.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对种子进行处理,改善其发芽率和存活率。
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水分调节、脱毒消毒、促进发芽剂处理、磨沙增强质量等。
种子处理的目的是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3. 播种繁殖:播种繁殖是指将经过处理的种子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格,投入育苗床中进行培育。
在进行播种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密度和深度,为种子提供充足的光照、空气和水分,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4. 种苗移栽:种苗移栽是将育苗床上培育的幼苗,移至田间地块进行育苗或直接移植到定植地点的一项操作。
在进行移栽时,需要注意选用良种苗,控制移栽的深度和角度,并适时浇水、灌溉,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5. 生长调控:在种苗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时管理,包括疏林、整枝、嫁接、修剪等操作,以保持幼苗的生长状态和生长形态,提高其抗逆性和生长速度。
二、林业种苗生产技术1. 温室育苗技术:温室育苗技术是将种子或幼苗置于温室环境中,通过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促进种苗的生长和发育。
温室育苗技术可以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品质,同时可以减少病虫害和逆境对种苗的影响。
2. 定植密度技术:定植密度技术是指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对地力的需求,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和行列距离,从而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
定植密度技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力,降低森林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

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业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责任。
而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种苗生产、栽植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
一、种苗生产技术种苗生产是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环节。
优质的种苗是保障林木生长的关键。
现代种苗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种子采集、育苗基质、育苗条件控制等方面。
1. 种子采集:种子是种苗生产的基础。
在种子采集中,需要选择成熟、质量好的种子,并进行科学的储存和处理。
种子的采集时间、方式、储存条件都会直接影响到种苗的质量。
2. 育苗基质:育苗基质是种苗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采用合适的育苗基质,可以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常用的育苗基质主要有腐殖土、腐植酸、珍珠岩等,根据不同树种的特性和生长需要,选择合适的育苗基质进行育苗。
3. 育苗条件控制:种苗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现代种苗生产技术通过建立温室、人工控制灌溉系统等手段,对育苗环境进行科学的调控,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栽植技术栽植技术是林木生长的开始,也是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好的栽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1. 栽植季节选择:栽植季节的选择与气候条件、树木生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常来说,秋季是栽植的最佳季节,此时土壤湿度适宜,温度适中,有利于树木的根系生长。
但也需要考虑具体的树种特性和气候条件进行选择。
2. 土壤处理:在栽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翻耕、松土、施肥等。
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树木的生长情况,良好的土壤条件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3. 树木培植方式:树木培植方式包括直植和育苗移植两种方式。
根据树种的特性和栽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培植方式进行栽植。
三、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是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定位《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阐述林木种苗生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一门应用性课程,原属《造林学》范畴,有52年的历史积淀,2000年根据国家职业岗位的划分从《造林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1门课程。
㈠在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林业技术是我院的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由6门专业核心课程、4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若干门基本素质拓展课程和9公共课程构成(见表1)。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属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
表1 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览表㈡教学目标定位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造林工程监理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政管理员和天然林保护技术员。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对应林木种苗工,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林木种子生产技能和苗木生产技能2大部分,共有林木种子采集、林木种子调制、林木种子贮藏、种子品质检验、苗圃区划、苗木培育和苗木出圃等7个分项,种子品质检验和苗木培育又分若干项,技能要求共18项(详见图1)。
图1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技能要求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广西林业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考虑到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其它课程的前后衔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使学生具备必需的林木种苗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达到林木种苗工高级工的水平,并且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体现在:⑴能进行苗圃设计和组织施工;⑵能进行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贮藏和检验;⑶能较熟练地进行播种、苗木移植和管理;⑷能较熟练地进行扦插、嫁接操作;⑸能较熟练地进行容器育苗营养土的配制、装袋置床和管理;⑹能进行大棚的建造和大棚育苗的管理;⑺能较熟练地进行培养基配制与灭菌、植物组织培养无菌操作;⑻能进行苗木调查和出圃操作;⑼能合理使用除草剂;⑽能开展育苗项目管理;⑾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⑿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与团队意识。
二、教学资源㈠教学团队《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⒈教学团队的整体结构合理⑴“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高。
教学队伍12人,“双师”11人,占91.7%。
⑵专兼教师比例合理。
教学队伍12人,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专兼职教师比例2∶1。
⑶学缘结构合理。
8名专职教师分别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北华大学5所学校。
⑷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教学队伍12人,51-60岁1人、41-50岁6人、31-40岁4人、30岁以下1人,形成较合理的梯队结构。
⑸职称结构合理。
教学队伍12人,副高以上职称8人,占66.7%;中级职称3人,占22.2%;助理级1人,占11.1%。
⑹职业资格证比例高。
4名主讲教师均具有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鉴定考评员职业资格。
⒉主讲教师团队成果丰富3 / 13⑴开发的教材(资料)较多。
近5年参与开发国家标准1本,主编和参编公开发行教材4本,主编校本教材和培训资料6本;⑵发表论文较多。
近5年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各种论文33篇,有13篇论文获奖。
⑶研究课题成果丰富。
近5年来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共34项(主持的有20项),已结题的有14项,其中主持的《高职教育林业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成果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的《广西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课题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四),参与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课题成果获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第二和第六)。
⒊主讲教师团队工作扎实⑴师德师风好。
主讲教师4人,近5年师德考核成绩全部为优秀。
⑵教学效果好。
主讲教师4人,近5年教学考核成绩3人全部为优秀,1 人1次优秀4次良好。
⑶工作获奖较多。
工作获奖14人次。
表2 主讲教师团队近5 年工作获奖情况一览表㈡校本教材(含实训指导、习题集)我院办高职教育之初,因没有相应层次的教材。
为适应林业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于2004年校企合作开发了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含习题和实训指导)。
教材开发流程流程如下:教材开发过程中,首先根据广西林业生产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再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构建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融入了林木种苗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规程。
再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林业生产的实际工作任务和流程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教材使用前,请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邓荫伟同志进行了审稿,再次补充完善了校本教材。
该教材2007年列入“十一五”期间第一批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立项建设项目。
㈢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底起,建设并不断改善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种教学资源上网,并开辟了在线自测和在线答疑,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已上网教学资源有:⒈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⒉文本教材(含习题)、实训实习项目;5 / 13⒊多媒体教学课件;⒋学习指南、教案、教学案例;⒌课程试题库和参考答案(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试题库)。
㈣实践条件《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有完善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⒈校内实训条件⑴校内实训设备180件,仪器设备总值69万元。
⑵校内实训环境依托林业技术专业的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示范基地,本课程创建了“教学实验林场苗圃+生物技术中心+教学实习苗圃+组培实验室+种子检验实验室”的“链式”校内实训基地(详见表3),能够满足全部19个实训项目的训练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表3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⒉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与林业行业的零距离对接,我们积极在区直国有林场和外资林业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与本课程较密切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有13个校外实训基地(详见下表)。
表4 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三、教学设计本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林木种苗生产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基本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为基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
㈠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与行业专家和兼职老师一道,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着手,校企合作共建,以林木种苗工高级工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广西林业建设的实际,构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详见表5),以确保8个教学专题(教学情境)的实施。
表5 教学内容安排表7 / 13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了19个实训,其中重点是:种子的贮藏、种子品质检验、苗圃规划设计、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容器育苗、组织培养基配制、组织培养的无菌操作。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了26项学习内容,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来构建,服务于19个实训项目的实施,为培养林木种苗生产技术的18项技能奠定理论基础。
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林木种苗生产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生产任务和生产流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边学理论边实践,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高度融合。
首先是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良种生产、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容器育苗、组培育苗、除草剂应用和苗木出圃8个教学专题(教学情境,详见表6)。
然后,每个专题按林业生产的实际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详见表7)。
表6 教学专题与教材内容关系表表7 扦插育苗新旧教学组织对比㈢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向实践教学倾斜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向实践教学倾斜,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林木种苗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8学时,实践教学55学时(含1周课程实习计30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4∶6。
㈣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⒈“专题教学”突破教材章节的条条框框,根据种苗生产的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良种生产、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容器育苗、组培育苗、除草剂应用和苗木出圃等8个专题“穿针引线”,9 / 13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
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重点和难点讲透,而不是面面具到,必要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和练习。
其它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自学的习惯。
⒉启发引导实践证明,“满堂灌”、“填鸭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讲授与启发的关系,在讲授中多启发引导,加强师生互动。
有时还引入课堂讨论和探究式学习,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
⒊案例教学根据本课程特点,常将生产中的实际工作任务直接或加工后作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达成任务的工作流程(步骤),集集体智慧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流程,进而引入各流程的“工作”(教学)内容和问题的解决。
⒋操作演示在实践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先操作演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操作步骤和明白操作要领,减少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时的盲目性,提高实训的实效。
⒌实景教学(项目教学)本课程所有的实训项目均采用实景教学(项目教学),即结合生产任务或模拟生产任务在实验室、苗圃、生物技术中心开展实训;同时,强化操作考核,促使学生自觉地利用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㈤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课程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录像、幻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同时,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种教学资源上网,并开辟了在线自测和在线答疑,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学习地点、时间、方式更加灵活。
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以工学结合为基本教学模式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基本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实施“课堂教学+模拟实训+项目承包+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的一体化教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学习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全程工学结合。
表8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对应表⒈课堂教学应用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专题教学”、启发引导、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