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_心得体会
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

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是一本以法庭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马背上的法庭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攀权附势、法律的无奈等问题,引发了我深思。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24年,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贫困村庄。
在贫困与落后的环境下,社会秩序腐败,法制不健全,权力任意妄为。
为了解决纠纷,村民只能乘马来到一个马背上的法庭。
这个法庭依靠一位老者,以牺牲马匹的生命来维持村庄内部的稳定。
故事从一个家庭的纠纷开始,逐渐展开。
这个家庭受到了当地头目的威胁和欺压,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然而,在法庭上,他们却得不到公正的判决。
法官面对头目的压力,不得不偏袒头目一方,而对受害者一方不公正地裁决。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法律是否能够真正保护人民的权益?在权力和金钱的压力下,裁判员是否还能保持中立和公正?这些问题都在这个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小说中的马背上的法庭令人痛心,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黑暗。
在这个法庭中,无辜的马匹被牺牲,只为了维持幕后黑手的利益,牺牲的只是单纯的生命。
这种残酷的现实让我思考,我们是否也在无意识中对弱势群体进行剥削和伤害?我们是否应该呼吁更加公正和人文的司法制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丰满而饱满。
我对头目这个角色印象尤其深刻。
他是一个典型的权力者,无所不用其极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压迫和欺压底层群体。
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权力,成为了村庄的统治者。
通过他的形象,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权力的腐化和滥用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形象让我深思,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人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他们的存在?在小说的结局中,裁判员终于站出来,为受害者伸冤。
他放弃了自己的自残行动,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和良知。
这个形象让我想起了那些即使面临艰难抉择也能选择公正和正义的人们。
他们扮演着守护正义的角色,在黑暗中闪耀着光芒。
通过《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我认识到法律的不完善和制度的弊端。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蜿蜒山路上的法官精神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故事虽简单,但却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滇西北山区。
主角是泥腿法官老冯、因学历原因最后一次工作的杨阿姨和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岗位上的阿洛。
由他们三人组成的马背场,从心胸狭窄的小路一路走来。
其实,应该叫鸡肠道,从鸡头村开始,到鸡肚子村,最后到鸡尾村。
行进的路线如此戏剧,按老冯的话说,每次完成这条线路,都觉得自己像一泡鸡屎一样拉了出来。
电影里多次萦绕山间原生态的民族歌声、随山路颠簸而晃动不止的镜头、演员们有些木讷、呆板的表演,让导演刘杰自己都笑称**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影片的剪辑师更是这样评价: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
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
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杯纯净的白开水,却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无声无息地夺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
隐喻如此美好影片中关于国徽的七个情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下乡办案的阿洛往马背上绑东西,一个说不上是什么日用品的大物件,被他绑在了国徽上面,正好遮住了国徽,老冯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大物件重新安置了地方。
第二处,要**了,老冯让阿洛就地取材,将国徽挂在柴火垛上,他上下左右校正国徽端正度的认真劲,带着些许骄傲。
第三处,夜宿摩梭老大妈家,由于阿洛疏忽,没有将国徽从马上卸下,半夜马被偷了,国徽也没了踪影,老冯跳脚大怒,痛批了阿洛,自己也像丢了魂似的局促不安,说出了国徽丢了,还要啥子脸的狠话。
第四,草海发现国徽,老冯直接去拿回来。
他完全忘了眼前的草海是一个大嘴巴的血盆。
如果不是杨阿姨及时劝阻,悲剧就会上演。
五是老冯让摩梭人想办法找回国徽。
他们问是金、银、铜还是铁。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引言近期,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场在马背上举行的法庭审判。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独特的法庭体验,我对整个过程感到非常惊叹和震撼。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在这次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并对这种特殊的审判形式进行探讨。
马背上的法庭马背上的法庭是一种结合了马术和法律的特殊审判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和律师均会骑在马背上,而被告和原告也会被带到马上进行审判。
这种审判形式起源于西方的一些传统民间习俗,如美国的牛仔审判和西班牙的骑士审判。
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具有创新的审判方式。
马背上的法庭观察首先,我观察到马背上的法庭审判场地的布置非常独特。
整个场地采用了椭圆形的设计,中间是一个封闭的院子,周围是观众席。
法官和律师的马匹则停在了场地的边缘,并由助手负责照顾。
整个布置既考虑了审判秩序的需要,又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其次,我观察到马背上的法庭审判过程中强调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法官和律师骑在马背上,与被告和原告处于相同的高度,这令我感到双方在审判中是平等的。
同时,法庭对每一方当事人都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陈述观点,并尊重了每个人的权利。
最令我震撼的是马匹在审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马背上的法庭尤其重视马匹的掌控和稳定性。
马匹被训练成了非常温顺和听话的状态,它们不仅要承受骑手的重量,还要承受审判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和紧张氛围。
马匹的稳定性为法庭的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
马背上的法庭的意义与挑战马背上的法庭审判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
首先,它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和动物,让人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更加尊重和关注。
其次,马背上的法庭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审判环境,让当事人和观众都能够体验到与传统法庭不同的审判氛围。
然而,马背上的法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马匹的培训和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这对于维持法庭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其次,马背上的法庭需要更大的场地和设备支持,这增加了整个审判过程的成本和布置的复杂性。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马背上的法庭,驮起传递中国司法的温度的重担,在社会主义司法进程中,深深刻下“人民”二字。
巡回审判工作的新发展,也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一】不拘一格的名字,还让我误以为是法国电影呢?中国人咋的也能如此诗意?看完整部故事后,却再也难说是诗意或浪漫,而是纯粹和艰辛。
初看海报,我也误以为这是日本二战后的生活纪实片,酷似日本人的头像,加上呐喊的表情。
还是说故事好了。
“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的走过来这样一支队伍: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
队伍的最后,是他们的特殊成员——一匹老马。
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甚,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
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
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有人说这部电影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我赞同。
其一,是反映我国基层法制战线上的纪实片,真实记录反映了西部地区偏远山区,村民对于法的理解和法律意识的萌动,深刻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史;其次,拍摄手法原生态,展现了彝族以及以走婚为主要形式的民风民俗;如果,你是一名依然在关心着国家建设发展前进的人,那么你应该看这部电影,从村民的质朴的眼睛中,我们将获取前行的动力;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分子,你应该看这部电影,因为关心本身就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一种姿态。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800字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800字《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篇一《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司法在偏远地区的真实模样,让我感触颇深。
影片一开始,那马背上的法庭场景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法官老冯、书记员杨阿姨还有年轻的阿洛,他们骑着马,驮着国徽,走在那崎岖的山路上。
这国徽啊,就像他们心中最神圣的宝贝,那场面,感觉他们像是带着希望的火种,要去点亮那些偏远角落。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们处理的那些案子。
那些案子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像邻里之间因为一只鸡、一块地闹得不可开交。
可在这些偏远的山区,这就是大事儿。
老冯处理这些案子的时候,那方法真挺特别的。
他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一板一眼地按照那些法律条文来,而是更多地考虑当地的风俗人情。
这让我有点迷糊了,也许我一开始觉得法律就应该是铁面无私,像包公审案一样,黑白分明。
但老冯的做法让我觉得,在这种特殊的地方,也许这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就像有一家兄弟俩分遗产的事儿,按照法律规定可能很简单,但要是真这么判了,兄弟俩可能就反目成仇了。
老冯用当地的习俗来调解,最后兄弟俩握手言和,这就像在两根绷紧的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不容易啊。
再看那个阿洛,年轻气盛的。
他刚从学校出来,满脑子都是那些书本上的法律知识。
他可能觉得老冯的做法太“土”了,不正规。
可他自己处理案子的时候,却总是碰壁。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是拿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却不知道该怎么在这个复杂的江湖里挥舞。
阿洛觉得法律就是要严格执行,可他没明白,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老百姓不懂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他们只认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阿洛的碰壁,就像一盆冷水,泼醒了他,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时候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还有那个杨阿姨,她就像这个小团队里的润滑剂。
她了解当地的情况,也懂得老冯的心思。
她在中间起着调和的作用,让这个临时的法庭能够顺利运转。
她就像那种默默奉献的老黄牛,虽然不怎么起眼,但缺了她还真不行。
马背上的法律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律观后感哎,看了《马背上的法律》这部片子,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
你说这法律,平时咱们都觉得它高高在上,冷冰冰的,跟咱老百姓日常生活好像隔了十万八千里。
可这部片子,嘿,愣是把法律跟咱最接地气的马背生活给扯到一块儿去了,看得我是又感动又感慨。
故事讲的是那些偏远地区,马背上的法官们骑着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给乡亲们解决那些看似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法律问题。
你说这些法官们,他们穿的不是西装革履,骑的不是宝马香车,可他们心里头装的,却是比金子还贵的公平正义。
那一个个镜头,就像是给咱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让人看了心里头热乎乎的。
记得片子里有个场景,一位法官骑着马,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就为了给一个腿脚不便的老大爷送判决书。
你说这路,那得多难走啊,可法官脸上一点不耐烦都没有,到了老大爷家门口,还笑眯眯地跟大爷解释判决书上的内容。
大爷呢,虽然听不懂那些法律术语,但看着法官那诚恳的眼神,心里头就踏实了。
那一刻,我就觉得,法律啊,它不只是书本上的条文,它更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最质朴的信任和温暖。
还有啊,片子里那些村民们,他们虽然不懂啥高深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却是那么的真挚和纯粹。
有个村民因为一点小事儿跟人起了争执,本来都打算动手了,结果一听说法官要来调解,立马就冷静下来了。
为啥?因为他知道,法官是讲理的,是公正的,他得听听法官怎么说。
你看,这就是法律的力量,它能让冲动的人冷静下来,能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部片子啊,还让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感人的细节。
就是那些法官们,他们不光给乡亲们解决法律问题,还时不时地给他们送温暖、送关怀。
有个法官,在调解完一起纠纷后,还自费给那户人家买了些生活用品,说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你说这法官,他们不光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乡亲们心里的贴心人。
这种精神,这种情怀,真是让人感动得不行。
看完这部片子,我心里头就琢磨开了。
咱们平时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其实啊,它就在咱们身边,就在咱们的生活里。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关于法律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律师在处理一起动物福利案件中的经历。
影片展现了现实问题,让人深感思考和触动。
这部电影以一个听证会为背景,角色在马背上举行辩论。
农民和律师之间的法律案件引起了人们对权利与公正的思考。
在电影中,律师艾希利恩不仅从法律角度出发,也从人类和动物的生命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关福利问题的论点,使人们重新考虑和审视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这部电影内容很有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色的表演非常出色,凸显了电影的力量和影响力。
剧本引人入胜,让观众紧张地关注角色的发展。
电影采用了一些漂亮的画面,展现出动物和人的关系。
画面展现了一头小马在场上骑着花式表演,在视觉效果上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力。
此外,电影也采用了极地鸳鸯的乐曲,该音乐为电影带来了非常好的情感和氛围。
《马背上的法庭》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它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观念问题。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
我们需要在道德上保护动物,并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我们需要主张和平,爱护动物,促进人与动物的友谊。
总的来说,《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
它深刻、动人,引发人们思考,展现了动物和我们的人性。
这部电影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故事来看,更是一个引人深省的人生哲学。
它让我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和过程,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坚持正义和公平。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85374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6.png)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讲述中国边远地区法院工作的纪录片,展现了当地法官们如何在马背上进行巡回审判,为边区的居民提供司法服务。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中,我看到了法官们深入边远山区,为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到司法公正的人提供法律服务。
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
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在边远山区,很多居民对法律并不了解,甚至有些观念是扭曲的。
但法官们通过巡回审判,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法律服务,也传播了正确的法治观念。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将法律普及到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此外,影片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问题。
在边远山区,很多居民的生活条件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但他们依然坚守在那里。
这让我感到中国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法官们如何处理案件。
他们不仅对案件进行了公正、公开的审理,还对当事人进行了耐心的调解和疏导。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官们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注重法律条文的适用,还要注重人情世故的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让当事人都能心满意足地离开法庭。
最后,我认为这部影片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农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我们需要从政策、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法治建设。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法治健全、公正、公平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普及、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等方面的工作,为建设更加完善的法治社会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前段时间完成了一份作业,题目是“乡村中的法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因为这是一篇法理学作业,所以我更多是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的,但这并非我本意,其中还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希望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有感触的电影,且不说电影所获得的荣誉(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
单就从电影本身出发,其深入中国的乡土题材,以及从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大变革的视角都是我十分欣赏与喜爱的。
下面我来说说这部电影。
一、法律现代化任重道远
电影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这次你提前离岗退养,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希望你站好最后一班岗。
”由此告诉观众这注定是一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片子。
几句刻板生硬的话却交代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法律现代化-政府为推进法治现代化,满足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通过政治命令,至上而下强制推行。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权利被搁置一边,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杨阿姨被迫下岗,没有选择、没有争辩、没有反抗,唯有默默的忍耐与接受。
“站好最后一班岗”影片正好从这里开始。
镜头逐渐远去,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镇上,人民法院的吉普车驶向村庄渐行渐远。
山路蜿蜒崎岖、九转回肠,汽车上下颠簸缓慢前行。
第一次走这条“送法上山”之路的阿洛也晕车了,看似普通的一次路途,开始就充满了艰辛。
我们从深层次理解,这条“送法上山”之路就是中国法律现代化之路,作为现代法律典型代表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阿洛晕车不适,则说明现代法律在此水土不服,往下这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二、法官形象
“你的脸面不值钱,你衣服上的天秤徽也不值钱啊。
”这是阿洛在看到老冯为原告牵猪后说的一番话,阿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接受了4年正规系统的现代法学教育。
在他眼里,法律是神圣的,法庭是肃穆的,法官是威严的。
但在这次送法上山的过程中一切都与他所憧憬的相去甚远,失灵的法律,简陋的法庭,牵
着猪子满街跑如乡野村夫一般滑稽可笑的法官老冯。
这时的阿洛内心充斥着茫然、失落、还有些许愤怒。
难道这就是法律吗?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老冯依靠其个人的智慧而不是法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例如“摔坛子、买小猪”我十分敬佩老冯对工作的热爱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但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冯法官今天可以花5块钱摔个坛子,150块钱买个小猪,或许他明天也可以这样做,可他能够几十年都如此吗?那么试问如果以后没有人买这只小猪,同样的案件怎么解决?表面上老冯看似把纠纷处理的妥妥帖帖,实则是将法律的现代化与落后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掩盖住了。
纵观古今世界,任何的改变与进步都是需要历经阵痛的,从思想启蒙到法国大革命。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是先辈们的血与肉换来的进步与发展。
法律的变革亦是如此,没有冲突与矛盾变革也是漫长而艰难的,正如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所描述的那样,是选择屈辱的走向现代,还是顽强的信奉野蛮。
当然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落后终将被淘汰。
三、情感流露
跟随流动法庭审理一起起案件是影片一条明的主线,而老冯、杨阿姨和阿洛三个人的情感流露则是一条暗线贯穿始终。
本片除了对司法与乡俗民情关系的表现外,编导以及其细腻、朴实的镜头呈现了当代边远地区司法人员的情感世界。
阿洛的情感是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众人面前背着新娘,遵从当地办婚礼的风俗却不完全拘泥于习俗,不顺意时便带着新娘“私奔”。
影片对于老冯和杨书记员的生活与情感着墨很多,构成一条带动剧情发展的线索,老冯因为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而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完全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老婆带着女儿离开。
他与杨阿姨在同一条路上共同工作了数十年,生活的不如意把他们的情感连接在一起。
一件外套,一次洗衣,一句玩笑话,一盆洗脚水,一次膏药,都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但他们毕竟是老一代的司法干部,不能如阿洛一样直截了当,传统的情感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在欲说还休的交流中依依不舍的送别,把那些诚挚、纯粹的情感默默的放在心底。
四、找国徽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丢了国徽,老冯在寻找国徽的过程中的急切甚至于要走进草海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
当地老乡问他:“国徽是金的、银的还是铁的、铜
的?”老冯回答说:“你们摩梭人不是烧香拜佛吗?它就跟你们心中的佛一样重要。
”这时摩梭人才明白国徽的重要性,因此倾力相助,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取回国徽。
村民点起篝火对国徽顶礼膜拜。
这里导演想表达的是:所有公民都能够敬畏国徽,敬畏法律,使法律能够真正融入大家的生活,能够成为保护公民的一把利剑的美好愿望。
但我对于这一点还是颇有微词的,老冯和村民的行为显然是对现代法律的一种无知,法律怎能与宗教中对神的原始崇拜等同呢?现代法律是理性的、普世的、具体的,是规定公民权利与义务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高在上的神明来决定你的命运。
然而神是神秘的,他的威力不可预测,对他的崇拜是盲目、落后的,神有时会忽视个人的价值,践踏个人的利益,怎么能将其同代表现代法律的国徽等同呢?这里反映的不是村民对于法律的敬畏,我认为更多的是盲目与无知。
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官老冯在内,在他内心对于国徽更多的是一种崇拜而不是敬畏,国徽就是他心目中的神,而他则是人民法院这个宗教中的忠实教徒。
五、落崖
影片结尾老冯在其同事长腿的落崖处向他深情的呼喊:“哦吼,长腿,你还在那里嘎,我想你嘎,我老喽,今天早上起来掉了颗牙,老了,你还是那么年轻,这些日子我常常想起你,你还是那么年轻,长腿能听见我说话吗,要是听见了就喊我一声老冯,长腿,我还要走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听见我说话吗,听见了就回答我一声。
”这是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任何东西都经不过岁月的蹉跎,20多年的巡回法庭之路,老冯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到今天的古道瘦马;从那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到今天的孤身一人;与杨阿姨之间十年缄默不语的爱情也没有结果;这最后一次巡回法庭之路也充满了波折与艰辛。
其中包含的悲伤、落寞、孤独、无奈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与承受的。
忍耐与压抑使老冯愈加苍老,落崖前老冯的这次呐喊,不仅仅是对长腿的诉说,更像是对巡回法庭之路的诉说,对中国法律现代化道路的诉说。
为何命运对其如此不公,我虽然老了,但我的精神还在骨气还在,只要我老冯还活着这条送法上山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毫无疑问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作为陈旧的法律代表的老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不是法治的普及者反而是法律现代化的拦路石。
这也是影片结尾老冯落崖的原因,预示着旧的制度终将过去,新的道路即将开启。
但基层法官老冯对工作几十年如
一日的执着与坚持,令我不得不为之动容。
我从不否认冯法官之于中国法治之路的意义,因为中国太需要这样的法官了。
但正如片名《马背上的法庭》一样,现代的司法体制就像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六、吐槽当下中国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让我想起了《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这些朴实无华令人感动的电影,现在这种电影已经屈指可数了。
如今商业大片当道,票房成为衡量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准。
各大发行商群雄逐鹿,都希望在中国电影这块版图上扩大势力,因此,各类商业大片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之中不乏史上最奇葩的《富春山居图》,也有极尽炫富的雷人片《小时代》把做作演绎极致,等等。
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些商业大片都有着相同的套路,重金打造的演员阵容,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天花乱坠的视觉特效,低俗狗血的电影剧本。
当各大发行商赚得盆满钵满乐此不疲之时,殊不知其离末日不远,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他们消费的是全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最后的耐心。
近几年电影票房看似水涨船高,实则是烂片堆积的结果,巨大的泡沫正在膨胀,哪天中国电影这个大碗装不下这个泡沫了。
昔日这些中国电影人引以为豪的成就都将灰飞烟灭。
俗话说“不破不立”中国电影只有彻底的与过去说再见,才能有新的开始,中国电影的转机之日也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