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元帅和大将上将授衔条件

合集下载

1955高级将领评级授衔浅析

1955高级将领评级授衔浅析

1955:高级将领评级授衔浅析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03期1952年干部评级1950年11月,全军第一次干部大会决定:我军干部先评定排连营团等军队级别。

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评定个人级别,并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

主要评级依据是“德、才、资”。

1952年3月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

当时部分高级将领评级情况如下(仅列举1955年9月27日授衔者):正兵团级(36人):王树声、许光达、萧克、张宗逊、王震、许世友、邓华、杨成武、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陈锡联、陈士榘、宋时轮、叶飞、杨得志、黄永胜、谢富治、杨勇、李达、周士第、韦国清、朱良才、王新亭、周桓、李志民、赵尔陆、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徐立清。

副兵团级(42人):李克农、彭绍辉、张爱萍、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洪学智、郭天民、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陈奇涵、刘震、陈伯钧、钟期光、唐亮、李天佑、萧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勇、吴法宪、成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贺晋年。

准兵团级(57人):贺炳炎、万毅、王诤、孙毅、朱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赵启民、方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萧望东、丁秋生、赖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袁也烈、解方、段苏权。

另有正军级203名,副军级215名,准军级345名,正师级446名。

1955年评衔标准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指出应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进行全面衡量。

五五年军衔时期职务(级别)编制对应军衔(续)

五五年军衔时期职务(级别)编制对应军衔(续)

五五年军衔时期职务(级别)编制对应军衔(续)1960年规定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1960年6月,国防部长林彪元帅命令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

鉴于当时普遍存在的职高衔低的情况,将每一军官职务的编制军衔均降低一至二级,使军官职务编制军衔由比较严谨、科学的“一职一(二)衔”,修订为弹性较大、比较随意的“一职三(四)衔”,实际上是以法规的形式承认并肯定了“职高衔低”的情况。

以下为该《编制军衔》中的附表1至8所列内容。

各单位同级的政治首长(政治委员、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主任、政治处主任等)与同级的军事行政首长的编制军衔相同,当军衔高于或低于同级的军事行政首长时,双方为同级关系。

1、总部各部军官主要职务编制军衔编制军衔主要职务中将——大将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正副部长。

少将——上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属各部部长,国防部办公厅主任,总政治部秘书长,总后勤部参谋长,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大校——中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属各部副部长,各总部下属各局局长。

上校——少将各总部下属各局副局长,部下属各处局正副局长,各处处长,总政治部下属局各处处长。

中校——大校各总部下属局各处处长,部下属各处副处长,部下属局各处处长。

少校——上校各总部下属局各处副处长,部下属局各处副处长,各科科长。

中尉——上校参谋,助理员,秘书。

大尉——中校副科长,政治协理员。

少尉——大尉译电员,管理员。

少尉——上尉会计,制图员,保密员,技术员,化验员。

2、大军区级部队/单位(军区、空军、海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铁道兵)军官主要职务编制军衔编制军衔主要职务中将——大将司令员(主任)。

少将——上将副司令员(主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穵擺LN浸大校——中将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部长,直属各部部长,军区装甲兵、炮兵司令员,军区工程兵主任。

上校——少将直属各部副部长,部下属各部(处)部(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区装甲兵、炮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主任、正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1955年除了授衔,还有授勋,十位开国上将没有一级勋章

1955年除了授衔,还有授勋,十位开国上将没有一级勋章

1955年除了授衔,还有授勋,十位开国上将没有一级勋章关于1955年授衔,人们关注最多的是谁当元帅,谁当大将,谁授衔低了,谁授衔高了,却忽略了另外一件事:跟授衔同样重要的“授勋”。

什么是授勋?就是在授衔时同时授予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1955年1月23日,国家下发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同时下发的,还有《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即八一勋章(一级、二级、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二级、三级),解放勋章(一级、二级、三级),还有低一档的三枚奖章,不分级。

这三枚勋章(奖章)的评定范围,是按时间定的,八一勋章,授予在红军时期为革命立下大功的人;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解放勋章,顾名思义,授予解放战争中的有功人员。

授衔容易授勋难,尤其是八一勋章。

红军时期相对较早,当时军队制度不完善,人员调动频繁,还牺牲了很多将士,很多人的档案都不是很清楚,因此评定争议非常大。

为证明某人确实有资格获得八一勋章,必须找相关人员核实,记录在案。

比如上将杨成武,1955年获得了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却没得到八一勋章。

原因就是杨成武在红军当过师一级的干部,但材料不是很全,还需要进一步核实。

直到1957年,才确定了杨成武的红军师级干部身份,补授了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八一勋章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当过红军师一级干部的才有可能获得,在57名上将中,也只有47人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

除了一级,还有二级,授予红军时期的团营级干部,三级则是连级以上干部。

还有八一奖章,就是1937年7月6日前参加红军的上述人员以外的人员。

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因时代较近,军队制度相对完善,争议就不那么大了。

要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条件是在八路军当过旅级以上干部,在新四军当过支队以上干部。

如果是地方游击队,也必须是相当于八路军的旅级、新四军的支队级。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是八路军的团级以上干部和新四军的团级干部,三级则是营连级干部。

上将军衔评授述略

上将军衔评授述略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保卫者。

在长期的创立和保卫政权的革命及建设过程中,军队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和任务。

军衔制是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标志。

1955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实行军衔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在创立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资历辉煌、功勋卓著的解放军将领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等不同级次的军衔。

这次授衔,共授元帅十位、大将十名。

这是新中国唯一一次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此后再也没有增加授予新的元帅和大将军衔。

1955年以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又陆续进行过多次授衔,但授予的最高军衔是上将。

因此,在新中国历史上,上将是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最高军衔。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上将授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梳理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发展变化,有利于从一个侧面深化对党史和军史的认识。

一、1955年首次授衔,授上将55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

人民军队创建初期,因力量弱小、分散作战、战斗频繁、兵种不多、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等,不具备实行军衔制的条件。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将士官兵平等,同甘共苦,推动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需要,1939年和1946年,人民军队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但都无果而终。

这两次军衔制的未果尝试,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实行军衔制作了初步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

苏联的军衔制成为我军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新政权建立后,军队建设进入新阶段,军队干部配备、组织编制、规章制度、武器装备等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各项措施陆续实施,这为军衔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1955年,新中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和热情。

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一战扬名。

在此形势下,为加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研究决定,自1955年开始,实施军队义务役制、军官薪金制、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的“四大制度”。

55年授衔标准

55年授衔标准

55年授衔标准
首先,55年授衔标准对军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这一标准,军队将更加注重军人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和
综合素质,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
军事人才。

这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军队的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次,55年授衔标准对军队的组织管理和人事任免起到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

这一标准规定了军队各级军官的职务等级和晋升条件,明确了晋升的程序和标准,为军队的组织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
规范。

这有利于激励广大官兵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军
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55年授衔标准还对军队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在这一标准的指导下,军队将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加注重军队建设的科学性和规
范性。

这有利于推动军队的改革和创新,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
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总的来说,55年授衔标准是中国军队军衔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对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
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一标准,不断完善军队的人才选拔
和使用机制,进一步规范军队的组织管理和人事任免制度,推动军
队的改革和创新,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军衔制度

军衔制度

军衔制度正文第一篇:军衔制度现行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1,将官:上将、中将、少将;2,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1,军事、政治、后勤军官: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2,专业技术军官: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正大军区职包括总参副总长,总政副主任,总后总装主任政委,大军区海军空军二炮司令政委,国防大学校长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政委)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正军职:少将、中将;副军职:少将、大校;正师职:大校、少将;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上尉;排职: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校至少尉。

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少将:正军职、副军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正师职的辅助军衔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职的辅助军衔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1955年实行的军衔

1955年实行的军衔

1955年实行的军衔军衔等级设置1952年初,总干部部和苏联专家酝酿的方案是设6等20级,即: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2级:上等兵、列兵。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增加大校一级;将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称大尉、上尉、中尉;其它不变。

1955年正式实行军衔制时,共设6等19级,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即: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

兵2级:上等兵、列兵。

但实际授衔时,应毛泽东本人的要求,增加授予准尉军衔,这是考虑到当时我军有十几万副排级干部,军委决定暂时增加准尉衔,以解决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题。

军官职务编制军衔1955年的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一军官职务,均须在定员编制表内规定其相当的军衔。

”国防部1956年下发了《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规定军官编制军衔为一职一衔和一职二衔。

1955年首次授衔时,评衔条件掌握较严,结果普遍存在实际军衔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

如:军长的编制军衔是中将,而64名在职的军长、政委中,只有8人被授予中将军衔,54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有2人被授予大校军衔,低于编制军衔者占87.5%。

师长的编制军衔是少将,但73名在职的师长、政委中,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70人被授予大校军衔,占95.9%。

而且,由于授衔后不少军官又得不到正常晋级,致使这一现象有增无减。

1960年,国防部重新制订了《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取消了一职一衔的规定,改设一职多衔,大多数职务设三衔,实际上,主要是将原编制军衔的下限降低了一、两级。

什么人能授予上将军衔

什么人能授予上将军衔

什么人能授予上将军衔。

1988年7月1日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国恢复了军衔制度,并且把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但一级上将空缺未授予。

1 994年5月12日公布的修改条例,不再设一级上将,军衔设3等10级,即包括上将、中将、少将的将官;包括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的校官;包括上尉、中尉、少尉的尉官。

上将军衔根据不同兵种分为:陆军上将、海军上将、空军上将。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一般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同时,陆军上将还有正大军区职军官——即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总装备部部长、总装备部政委、大军区司令员、大军区政委等的主要军衔。

我国现役陆军上将有24位。

海军上将为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一般只授予海军司令员、海军政委。

现役海军上将有3位。

空军上将为空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一般只授予空军司令员、空军政委。

现役空军上将有5位。

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也是正大军区级单位,军事科学院院长、政委,国防大学校长、政委也可以授予上将军衔。

他们的上将军衔不受军种限制,陆、海、空上将均可任职。

199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武警部队总部升格为正大军区级。

因此,武警上将成为正大军区职警官的主要警衔,一般授予武警部队司令员、武警部队政委。

现役武警上将有2位。

上将可以由正大军区职将领“选升”。

所以,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不担任中央军委委员的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海军、空军、二炮、武警部队的主官,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军事科学院的院长、政委,国防大学的校长、政委,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主任的总装备部副部长,都有机会跻身上将。

当然,他们一般得满足担任正大军区职两年、晋升中将满4年的条件。

此外,凡是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都随职务升迁而晋升上将军衔。

中央军委委员包括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和四总部的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总装备部部长以及各军种司令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5年元帅和大将上将授衔条件
本文摘自《学习时报》2012年11月5日第7版作者:朱冬生
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1614名授少将以上军衔的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战功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

除去几位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和4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以外,其余都是老红军。

这批将帅在战争年代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师以上领导干部,他们的赫赫战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因而相应的授衔等级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

可能是首次授衔距今已有50多年,人们对过往的历史已经不太熟悉,因此今天常常能听到,某某大将应该授元帅衔而被授予了大将,某某上将应该授大将衔而被授予了上将,某某中将应该授上将衔而被授予了中将,某某少将应该授中将衔而被授予了少将。

这些疑问绝对是一件好事,说明这1614名将帅都不是寂寂无名之辈,能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知,就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认可。

至于对个别将帅军衔是否对等,恐怕和人们对当时授衔条件不清楚有关。

笔者长期从事党史军史人物研究,在总政干部部,笔者有两年多的时间参加了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书军事人物卷》我军高级将领列传的工作,看到过相关的历史文件,也差不多看过全部少将以上领导干部的履历档案表,因而对1955年高级将领的军衔评定及授予条件是清楚的。

元帅
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10位元帅都分别是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人民军队的建立而发动的重要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中央及各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

10位元帅都分别是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

中央军委及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或领导人。

10位元帅一般都分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创建者、总指挥或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10位元帅一般都分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或是八路军的总司令、副总司令,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的师长、副师长,新四军的军长、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及各大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

10位元帅一般都分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或是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副司令员或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

全国解放后授衔前的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0位元帅一般都是全国解放后、1955年授衔以前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或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同时兼任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大将
重要武装起义的参加者。

10位大将基本上都分别参加了重要的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等,有的还是这些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

重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10位大将都分别参与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些还是这些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

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

10位大将一般都分别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的创建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有些还是这些主要红军部队的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及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10位大将一般都分别是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或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所属各部队的主要领导人和新四军的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区部队领导人。

10位大将除粟裕为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以外,一般都是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或所属部队的主要领导人。

全国解放后授衔前的总部主要领导人。

全国解放后,10位大将1955年授衔以前即任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训练总监部、总军械部等总部的主要领导人。

上将
参加过重要武装起义。

大多数上将都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商南起义、陕甘农民起义等重要武装起义。

参与过重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大多数上将都参与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红军时期担任师长、政委以上领导职务。

大多数上将在红军时期,都分别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师长、政委以上领导或相当领导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各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大多数上将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所属部队担任团长、旅长,新四军师长、副师长以上领导及相当领导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区所属部队的主要负责人。

大多数上将在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各大军区、各大野战军所属部队担任纵队、兵团、军以上主要领导或相当领导职务。

全国解放后总部及各大单位主要领导。

全国解放后、1955年授衔以前除洪学智任总后勤部部长外,大多数上将都任各总部副职、各大军区主要领导人以及相当领导职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