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素材教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物学简史》PPT课件

1. 全书共有11万多字,92篇,共分为10卷,内容涉及农、林、 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农业科学体系。
2. 此书对生物遗传性和变异性作了唯物主义的论述,认为不 同的生物都有适应一定环境的遗传性,同时普遍又有变异 性。
3. 强调搞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
精选PPT
11
(四)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科学植物学之父,其著作《植物的历史》、《植物的本原》标志 着植物学的开始
精选PPT
6
盖伦(Calen,公元前130-200,古罗马)
盖伦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解剖学家和医学家,也 是实验学科的伟大先驱。
其著作《解剖学》在以后1000多年都被奉为权 威性著作
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以及缺点和错误,都同样
对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1. 本书实际上市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多用药经验,经秦 汉医学家不断抄录增补而形成的。
2. 《本经》的内容根据后代通行的4卷辑本,共分为 序例1卷和本文3卷两部分,序例是药物学的总论。
3. 各论是按照上、中、下三品分类的药物解说。
精选PPT
10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我国古代农学家,约在公元533-544年 前撰写《齐民要术》,此书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 一部农业科学全书。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和北美洲的马铃薯晚疫病 的泛滥。
19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酿酒工业和蚕丝业发生酒 变质和蚕病害问题。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郝
精选PPT
24
(一)巴斯德
❖ 巴斯德(Li Pasteur,1822-1895),19世纪微生物学家和 化学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和医学生物学的基础。他的成 就有:
在理论上,科郝与1984提出了科郝法则:病源 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 在于健康个体中。
高中生物精品课件:RNA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程之《分子与细胞》
1989 年 , Gilbert 提 出 “ RNA 世 界 ” 假 说 , 第 一 次 将 RNA摆在生命进化早期中心位置;Uhlembeck教授于1990 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是RNA的10年”,此后正如教授所言, RNA新种类、新功能、作用新机制不断被发现。
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程之《分子与细胞》
因此,生命起源过程中,可能最早出现的、可以自我复制 的生命体,是由RNA组成的。核酶还使人们对RNA生物功能多 样性有了全新理解,开始寻找其他生物学功能。RNA不再局限 于仅是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蛋白质的过程。此后近30年, RNA研究迅速发展,新发现突破“中心法则”藩篱,不断与之 冲突。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比想象复杂得多。RNA在其中 所起作用,超出人们想象。
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程之《分子与细胞》
1981年,T.Cech发现RNA也可作为生物催化剂,命名 化学本质为RNA的催化剂为核酶。随后,S.Altman证明体外 转录的RNase P的RNA组分,也有催化活力。核酶的发现,突 破了统治生化科学超半个世纪的信条:酶即是蛋白质。它还有 助于人们探索生命起源过程中长期争论而无果的问题:先有蛋 白质还是先有核酸?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共有三种:DNA、RNA 和蛋白质。DNA可携带遗传信息但不是功能分子,它的复制需 蛋白质催化;蛋白质是重要功能分子但不携带遗传信息,它的 生物合成需使用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只有RNA,既可携带 遗传信息,又可作为功能分子,自己就可能完成自我复制。
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程之《分子与细胞》
1999—2000年,核糖体50S大亚基晶体分析表 明,催化肽键形成的化合物不可能是蛋白质,只能是 rRNA 。 核 糖 体 是 核 酶 。 由 蛋 白 质 组 成 的 生 物 催 化 剂——酶,几乎催化了所有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但 本身却只能由RNA催化。RNA只是把蛋白质生物合成 以外的催化功能或者说责任交给蛋白质,而蛋白质的 生物合成还是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图文版课件

• 1926年,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 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 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 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8、1975年理查德·亨德森通过冷冻电子显微 镜技术研究膜蛋白,发现蛋白质不是均匀分布, 获2017年诺比尔化学奖
•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 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 10、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 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 2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 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 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 是DNA。
• 29、1955年,美国科学家佛伦克尔-康拉特和 威廉姆斯分离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TMV)中 的RNA,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RNA之后,得出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 39、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 40、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 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 会产生某种影响。
• 41、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 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 部。
• 42、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 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 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 33、1970年H.Temin和D.Baltimore分别从 RNA病毒中发现了一种酶,能催化以单链RNA 为模板合成DNA的反应。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 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 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8、1975年理查德·亨德森通过冷冻电子显微 镜技术研究膜蛋白,发现蛋白质不是均匀分布, 获2017年诺比尔化学奖
•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 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 10、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 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 2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 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 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 是DNA。
• 29、1955年,美国科学家佛伦克尔-康拉特和 威廉姆斯分离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TMV)中 的RNA,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RNA之后,得出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 39、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 40、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 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 会产生某种影响。
• 41、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 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 部。
• 42、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 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 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 33、1970年H.Temin和D.Baltimore分别从 RNA病毒中发现了一种酶,能催化以单链RNA 为模板合成DNA的反应。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PPT课件教学课件

种
智人种
小麦种
事件二
达尔文与进化论
进化学说:地球上所 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 的共同祖先,不同生 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 系。人类是猿类进化 而来,人类的祖先可 能生活在非洲.
研究方法
描素生物 个体的形 态结构
考察、调查、 分类、比较等 方法.
事件三
哈维与血液循环
研究方法
结扎和 剖切血 管放血 实验
心脏在半小时里所推动的 血量超过全身血液的总量, 血液流出心脏后在相当短 的时间里返回心脏,从而 发现血液循环.
事件四
沃森和 克里克
DNA分子双 螺旋结构
人类基因组和 基因组计划
分子生物学阶段
解释多种生命现 象,探究人类生、 老、病、死、思 维、记忆等是怎 么回事,找到治 病的更好方法
沃森和克里克
沃森(右) Watson, James
Dewey (1928-?) 美国生物
学家 克里克(左) 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 (1916-?),英国生物
主要方法:观察和实验
意义:对生命的探究逐渐接近对生命本质的 研究,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八大系统
人体内的 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小结
细 分裂 组 胞 分化 织
结神肌上 缔经肉皮 组组组组 织织织织
器
系
人
官
统
体
运消循呼泌神内生 动化环吸尿经分殖 系系系系系系泌系 统统统统统统系统
统
三.器官构成完整的植物体1
器官构成完整的植物体2
实验:运用仪器在 人工控制的条件下 进行研究的一种手 段,实验要获取精 确的数据,实验结 果往往是定量的.
生物七年级第一章人的由来课件

人类的使命与责任
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有助于思考人类的使命与责任,为伦理学 、教育学等学科提供启示。
人类起源与进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影响
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有助于更新社会对人类的认知,为文化 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社会行为的影响
了解人类起源与进化,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演化过程,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理论支撑。
直立人阶段
现代人阶段
人类逐渐进化出更加适应直立行走的身体结 构,如长腿、直立的背部和较小的脑容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形成现代智人的 特征,如较大的脑容量、发达的语言能力和 制造工具的能力。
现代人类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01
现代人类的基因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基因
特征和文化传统。
语言和文化
人种的差异
三个人种之间存在一些生理和文化上的差异,如肤色、面部特 征、语言和文化等。
人种的混合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不同人种之间的混合也逐渐增多,这 种混合有助于促进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人类的未来进化方向
基因改良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通过基因改良来改善自 身的遗传特征,如智力、健康和寿命等。
环境适应
04
人类遗传与变异
人类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
指生物的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 现象,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
的生命现象。
变异
指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
遗传物质
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DNA 和RNA。
人类遗传的规律与方式
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发现,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控制的,遵循分离定
02
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有助于思考人类的使命与责任,为伦理学 、教育学等学科提供启示。
人类起源与进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影响
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有助于更新社会对人类的认知,为文化 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社会行为的影响
了解人类起源与进化,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演化过程,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理论支撑。
直立人阶段
现代人阶段
人类逐渐进化出更加适应直立行走的身体结 构,如长腿、直立的背部和较小的脑容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形成现代智人的 特征,如较大的脑容量、发达的语言能力和 制造工具的能力。
现代人类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01
现代人类的基因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基因
特征和文化传统。
语言和文化
人种的差异
三个人种之间存在一些生理和文化上的差异,如肤色、面部特 征、语言和文化等。
人种的混合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不同人种之间的混合也逐渐增多,这 种混合有助于促进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人类的未来进化方向
基因改良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通过基因改良来改善自 身的遗传特征,如智力、健康和寿命等。
环境适应
04
人类遗传与变异
人类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
指生物的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 现象,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
的生命现象。
变异
指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
遗传物质
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DNA 和RNA。
人类遗传的规律与方式
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发现,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控制的,遵循分离定
02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PPT优质课件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 比较: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
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课堂反馈
例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①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②在越古老的地壳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③在越新近的地壳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越多
确的是( D )
A.物种B比物种A结构复杂 B.物种A的出现早于物种B C.在Ⅰ层内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 D.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三、课堂反馈
例4.能为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提供证据的化石是( C )
A.三叶虫
B.恐龙
C.始祖鸟
D.始祖马
四、课堂小结
比较: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
④在越新近的地壳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三、课堂反馈
例2.下列不能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是( D )
A.形态和结构 B.蛋白质的结构 C.地层中早期人类的脚印 D.外形和功能
三、课堂反馈
例3.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 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正
4 在地壳变化
和风化作用下, 逐渐露出化石。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资料1: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
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 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 次在更为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
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资料2: 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见下表)进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图文版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 10、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 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 11、19世纪中期,巴斯德提出“酒精发酵 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同时代的李 比希则认为“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 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要酵 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 12、1897年,德国的毕希纳证明,利用无细 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所以促使 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酶,而不 是酵母菌细胞本身。
• 36、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法则: 这个法则是用Hardy,G.H(英国数学家) 和 Weinberg,W.(德国医生)两位学者的姓 来命名的,他们于同一年(1908年)各自 发现了这一法则。他们提出在一个不发生 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相互交配的 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逐代保 持不变。
必修一
• 1、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 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 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 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 3、德国人施莱登1838 年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 39、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 1926年,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 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 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 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 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细胞》科学PPT课件(3篇)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一、细胞发现史:
从胡克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的提出,前后经 历了近200年时间,其间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探 索成果。对此谈谈你的想法
它告诉我们: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 发展的过程。
细胞质 作用:许多生命活动的
场所
四、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 保护、支持 (纤维素组成)
细胞膜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含叶绿素) 细胞核
液泡 充满细胞液
细胞质
思考
1、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顶天立地”,与植 物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 植物细胞有一定的形状。
2、植物的叶为什么通常是绿色的? 植物的叶片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 素。
4、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 细胞。
一、细胞发现史:
5、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 有细胞核。
一、细胞发现史:
6、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
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
施莱登
施旺
细胞学说的内容
(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 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一、细胞发现史:
4、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 内有细胞核。
5、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所构成的,这就是“细胞学说”。
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一、细胞发现史:
从胡克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的提出,前后经 历了近200年时间,其间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探 索成果。对此谈谈你的想法
它告诉我们: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 发展的过程。
细胞质 作用:许多生命活动的
场所
四、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 保护、支持 (纤维素组成)
细胞膜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含叶绿素) 细胞核
液泡 充满细胞液
细胞质
思考
1、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顶天立地”,与植 物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 植物细胞有一定的形状。
2、植物的叶为什么通常是绿色的? 植物的叶片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 素。
4、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 细胞。
一、细胞发现史:
5、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 有细胞核。
一、细胞发现史:
6、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
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
施莱登
施旺
细胞学说的内容
(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 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一、细胞发现史:
4、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 内有细胞核。
5、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所构成的,这就是“细胞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利用科学史素材促进探究性学习
(1)《例析科学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省一等奖 (2)《光合作用》 市级公开课
一、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 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 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 重要的作用。
(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 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 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
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 一个探究的过程。学习生命科学史是 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 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 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 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 人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 的合作过程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 然科学的本质
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 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 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 起。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生命科学 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生命科 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从 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 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 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 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 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 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 高哲学素养。
时间
1642
1771 1779
科学家
海尔蒙特
普利斯特利 英格豪斯
大概结论
光合作用原料有水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只有在光照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还有淀粉 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864
1880
萨克斯
恩吉尔曼
光合作用场所: 光合作用条件: 光合作用原料: 光合作用产物: 光能 叶绿体
DNA双螺旋结构的问题表明从事 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 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 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合作 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 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
(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 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 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 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 断的澄清。
1970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阿根廷 卢伊斯· 费德里科· 莱洛伊 尔 发现碳核苷酸在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过程的作用 197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英国 作用ATP形成的机理 米切尔 化学渗透学说、光合
198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德国 戴森霍弗、胡贝尔、米歇尔 研究光合作用反应中心
重温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领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 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 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 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李 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 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 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
由表及里,重在引导学生对科学史作 出理性的评价与分析。
(三)价值优先原则
能给学生多方面启迪,避免为写 历史而写历史的内容就具有较高教育 价值。
三、实例
诺贝尔奖曾被先后六次授予从事光合 作用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915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德国 威尔施泰特 研究叶绿素
1937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瑞士 卡勒因 1961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英国 卡尔文 研究胡萝卜素 发现卡尔文循环
感悟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1、总方程式的提出
2、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的确定
3、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卡尔文实验、光 合作用单位、光合作用中心、电子传递、光 合磷酸化等)
4、最新的一些研究成就
光合作用总方程式的提出
1642 1771 1779 1864 1880 海尔蒙特 普利斯特利 英格豪斯 萨克斯 恩吉尔曼
叶绿体 光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CO2+H2O
(CH2O)+O2
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两个阶段的确定
1937年 1941年 希尔 鲁宾和卡门 San Piet20世纪初~中 1954年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 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 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 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 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 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 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
如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 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 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如果孟德尔不运用 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 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 顿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 联系;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 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 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 开的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 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 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 胞和软骨细胞。
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对 象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 予我们的启示是:基础教育阶段生物 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选择探 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 必须先选择好探究对象。
(八)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 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 观
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 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 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 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 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二、科学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
(一)少而精原则
如介绍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史实时, 教材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呈现这一发现的科 学背景和大致历程,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科学哲 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实验技 术等角度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使所有学生都 能得出标准答案,而是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科学 史实出发,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从科学前辈 那里汲取营养,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人 文素养。
(1)《例析科学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省一等奖 (2)《光合作用》 市级公开课
一、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 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 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 重要的作用。
(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 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 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
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 一个探究的过程。学习生命科学史是 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 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 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 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 人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 的合作过程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 然科学的本质
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 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 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 起。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生命科学 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生命科 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从 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 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 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 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 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 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 高哲学素养。
时间
1642
1771 1779
科学家
海尔蒙特
普利斯特利 英格豪斯
大概结论
光合作用原料有水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只有在光照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还有淀粉 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864
1880
萨克斯
恩吉尔曼
光合作用场所: 光合作用条件: 光合作用原料: 光合作用产物: 光能 叶绿体
DNA双螺旋结构的问题表明从事 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 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 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合作 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 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
(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 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 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 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 断的澄清。
1970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阿根廷 卢伊斯· 费德里科· 莱洛伊 尔 发现碳核苷酸在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过程的作用 197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英国 作用ATP形成的机理 米切尔 化学渗透学说、光合
198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德国 戴森霍弗、胡贝尔、米歇尔 研究光合作用反应中心
重温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领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 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 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 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李 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 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 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
由表及里,重在引导学生对科学史作 出理性的评价与分析。
(三)价值优先原则
能给学生多方面启迪,避免为写 历史而写历史的内容就具有较高教育 价值。
三、实例
诺贝尔奖曾被先后六次授予从事光合 作用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915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德国 威尔施泰特 研究叶绿素
1937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瑞士 卡勒因 1961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英国 卡尔文 研究胡萝卜素 发现卡尔文循环
感悟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1、总方程式的提出
2、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的确定
3、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卡尔文实验、光 合作用单位、光合作用中心、电子传递、光 合磷酸化等)
4、最新的一些研究成就
光合作用总方程式的提出
1642 1771 1779 1864 1880 海尔蒙特 普利斯特利 英格豪斯 萨克斯 恩吉尔曼
叶绿体 光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CO2+H2O
(CH2O)+O2
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两个阶段的确定
1937年 1941年 希尔 鲁宾和卡门 San Piet20世纪初~中 1954年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 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 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 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 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 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 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
如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 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 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如果孟德尔不运用 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 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 顿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 联系;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 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 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 开的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 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 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 胞和软骨细胞。
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对 象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 予我们的启示是:基础教育阶段生物 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选择探 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 必须先选择好探究对象。
(八)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 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 观
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 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 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 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 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二、科学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
(一)少而精原则
如介绍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史实时, 教材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呈现这一发现的科 学背景和大致历程,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科学哲 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实验技 术等角度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使所有学生都 能得出标准答案,而是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科学 史实出发,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从科学前辈 那里汲取营养,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人 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