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学派介绍

合集下载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J.瓦伊纳(1892~1970)、F.H.奈特(1885~1972)、H.C.西蒙斯(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哈耶克、G.J.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等人。

经济观点主要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个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

尽管这些主张所处的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理论根据差别很大,其共同的实质是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随时和及时调整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等)。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例如奈特和西蒙斯都十分强调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

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取得最大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保存个人自由,防止政策决策人专断的干涉。

他不仅把经济计划与个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对立起来,甚至声称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简介

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简介

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学校简介: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890年,是私立艺术和媒体学院。

学院于1960年开始侧重艺术教育。

学校下设两个学院:媒体艺术学院与艺术和表演艺术学院;还设有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教学。

学校目前有约12,000名学生。

其优势学科包括表演、艺术设计、广告艺术、音频艺术与声学、舞蹈等。

媒体艺术学院是该校最大的学院。

哥伦比亚学院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芝加哥(Columbia College Chicago)创建于1890年,是美国最大的和最富有特色的艺术与媒体私立学院。

学院有11000名学生,其中197名国际学生,师生之比1:16,开设120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学院有3个本科学院,一个研究生院。

城市介绍:学院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北部芝加哥市。

芝加哥市是美国经济最多样化的城市之一,其文化艺术事业非常繁荣,戏剧艺术富有自己的传统特色,20世纪70年代,先锋派艺术团体纷纷兴起,风行美国,波及全球。

芝加哥交响乐团闻名世界。

芝加哥的新闻出版业也十分发达,《芝加哥太阳报》、《芝加哥每日新闻》、《芝加哥论坛报》等大报在美国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非常之大。

芝加哥市还有许多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艺廊,不定期举办艺术表演、音乐会、艺术展览。

课程与专业设置:本科课程:广告艺术、艺术与设计、艺术/娱乐/媒体管理、网络技术、产品设计、音像艺术与声学、文化研究、舞蹈、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导演、戏剧、环境研究、时装设计、文学写作、电影/录音、美术、游戏设计、插图、乐器表演艺术、爵士乐研究、室内建筑、新闻、电视写作、市场交流、音乐作曲、摄影、剧本写作、诗歌、广播、电视、文学、研究生课程:建筑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娱乐/媒体管理、书籍艺术、创作演出、电影/声像、交互式艺术、交互式艺术/多媒体、室内建筑、新闻、摄影、电影作曲、所需费用:学费:16382美元/每学年?? 生活费: 8000—11000美元/每学年哥伦比亚学院芝加哥(Columbia College Chicago)创建于1890年,是美国最大的和最富有特色的艺术与媒体私立学院。

西方心理学史 试题+复习资料

西方心理学史 试题+复习资料

04年基础心理学试题:西方心理学史一、名词解释:40分1、形质学派2、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3、观察学习4、潜伏学习5、自我防御机制二、简答题:60分1、简评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与不足2、简述华生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基本主张3、简述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对象和方法的论述4、简述格式塔学派对心理学的贡献5、简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6、简述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三、论述题1、论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0分2、谈谈你对心理学发展中两种文化(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提示:主要从两种文化的表现、特征、关系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谈起)20分05年基础心理学试题:西方心理学史一、填空题1、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

P3442、首次最早主张心理学三分法的是()。

P683、狭义机能主义是()学派。

P1834、()第一个对记忆进行了研究。

P1255、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又称()。

P3676、布伦塔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P1297、阿德勒创办了()。

P3208、皮亚杰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P2919、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

P385二、名词解释1、历史思维2、计算机模拟P3933、符号学习4、皮亚杰P2805、意识流P1786、自我效能7、人格面具8、高峰体验P361三、简答题1、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编纂学原则P132、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P241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P311 《西》P3014、格式塔心理学的功过P2635、冯特的心理科学观P117四、论述题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背景、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并做出评价。

P3852、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容及评价。

P3552006年西方心理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布罗卡区P1082、内部知觉3、无尝试学习4、自性(self)5、初级自主性6、计算机模拟P3937、心理生活空间8、心理复合律P121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64分)1、简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P1162、简述詹姆士的自我理论P1813、简述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P3004、简述霍妮的神经症理论《西》P3855、简述罗洛·梅的健康人格理论P3756、简述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西》P3137、如何理解马斯洛的“存在性认知”理论《西》P5598、简述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P391三、论述题(每小题23分,共46分)1、述评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P2082、试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研究,并简要加以评价P255 P2632007年西方心理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升华2、社会性个3、心理场4、生活风格5、同化P2866、效果律7、图式P2858、同型论二、简单回答题(每小题8分,共64分)1、简述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的。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

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和“分工”等概念,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我调节,政府只需少量干预即可。

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则提出了“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追求更多的享受,但每单位的享受会逐渐减少。

2.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弗朗西斯·艾德华·坎贝尔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不一定能够自我调节,政府需要适时干预。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边际效用相等”和“供求均衡”等理论,认为在市场上,供求量达到均衡时,价格最合理。

3.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道格拉斯·诺斯、奥利弗·威廉姆森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存在许多制度性问题,需要政府适时干预。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交易费用”和“机构成本”等概念,认为市场上的交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涉及到交易双方的成本问题。

总之,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但都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经济活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将继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并对其特点和贡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

1. 古典经济学1.1 亚当·斯密学派亚当·斯密学派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放任”等重要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密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2 大卫·李嘉图学派大卫·李嘉图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李嘉图关于价值理论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主张商品的价值应当取决于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

此外,李嘉图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也为后来的人口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2.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通过供求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2.1 马歇尔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供求曲线的概念,并建立了一种解释价格变动和资源配置的框架。

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2.2 神经经济学神经经济学是新兴的经济学研究分支,它将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探讨了人类决策和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

神经经济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

凯恩斯批判性地分析了自由市场经济不能自行调整的问题,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他的代表作《通论》对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
华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
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的心理教养》。
(一)观 点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S-R)之间联结的过程。
阿尔伯特实验
条件作用过程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1、习得律(acquisition):认为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的,是后天习得的。 2、消退律(extinction):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
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3、泛化(generalization)律或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
两种学习形式
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S—R的联结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R—S的联结过程) 这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强化学说
认为行为变化在于强化作用,强化就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 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
① 积极和消极强化 ② 一级(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二级(社会接纳、信物和活动)强化 ③ 连续式(即时)强化与间隔式(延缓)强化(单间式与比率式)等;
取消愉快的结果
Removal of pleasant consequences
强化与惩罚的种类
行为被增强
行为被减弱
呈现刺激 消除刺激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给以高分)
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如给予批评)
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杂务)
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如禁看电视)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项目详细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项目详细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工程详细介绍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工程详细介绍哥伦比亚大学简介简称哥大,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所创始院校之一,也是常春藤盟校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新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工程学院等。

哥大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哥大是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创造了脑机接口、激光、微波激射器、核磁共振。

完成果蝇实验成为现代遗传学的起。

证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二战时,____的曼哈顿方案诞生在哥大。

哥伦比亚大学名列2023U.S. News美国最正确大学排名第2名、2023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第6名、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8名。

Master of Arts in Economics经济学硕士该工程每年招生75-85人,属于STEM工程,国际学生可以有额外的24个月的OPT时机。

该工程要求学生在3个学习内完成8门核心课程,以及至少9学分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经济系之外其他院系的课程。

核心详细安排如下:Fall Semester:Ø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EconomistsØ Microeconomic Analysis IØ Macroeconomic Analysis IØ Econometrics ISpring Semester:Ø Microeconomic Analysis IIØ Macroeconomic Analysis IIØ Econometrics IISecond Fall Semester:Ø Research in Economics可选的选修课程包括:Ø GR5218 Advanced MicroeconomicsØ GR5220 Advanced MacroeconomicsØ GR5311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Ø GR5415 Advanced EconometricsØ GR5711 Financial EconomicsØ GR5911 International EconomicsØ GR5110 Fieldwork in Economics完成工程学习之后,学生将掌握进展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工具,学生有才能:Ø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Ø使用复杂的经济工具构建和测试经济模型Ø在业界找到高薪岗位Ø申请博士工程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岗位主要有管理咨询类,经济资咨询类,金融机构,科技类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等,比方:埃森哲,贝恩资本,麦肯锡,AIG,高盛,瑞银,富国银行,中信集团,中金,中信证券,平安,中国人民银行,万达集团,华为等。

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介绍

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介绍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32年10月24日出生在加拿大,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供应学派的倡导者,被誉为“欧元之父”。

曾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1961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曾在斯坦福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Bologna (意大利)中心任教。

1974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蒙代尔教授在北美洲、南美洲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等地广泛讲学。

他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加拿大政府、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财政部等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的顾问。

1970年,他担任欧洲经济委员会货币委员会的顾问;他还是1972-3年度在布鲁塞尔起草关于统一欧洲货币的报告的九名顾问之一。

自1964年至1978年,他担任Bellagio-Princeton国际货币改革研究小组成员;自1971年至1987年,他担任Santa Colomba国际货币改革会议主席。

蒙代尔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著作和论文,被誉为最优化货币理论之父;他系统地描述了什么是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蒙代尔教授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理论的开拓者;他改写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理论;蒙代尔教授与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共同倡导利用货币方法来解决支付平衡;此外,他还是供应学派的倡导者之一。

蒙代尔教授撰写了大量关于国际货币制度史的文章,对于欧元的创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转型"经济学的文章。

于1997年,蒙代尔教授参与创立了《Zagreb经济学杂志》。

2005年,以蒙代尔教授命名的《蒙代尔》杂志(The Mundell)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伦比亚学派介绍 【由来】 1937年,拉扎斯菲尔德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广播研究室主任。1940年,该研究室迁到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更名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其鼎盛期,研究局项目的一般风格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共同体,从其调查对象的样本(或人口调查)中收集资料,这种以调查为主而后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风格沿袭了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并且就其形成定量的研究方法而言,它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研究机构。从此,该研究所关于传播方面的研究及理论被人称为哥伦比亚学派。

【代表人物】 一.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Paul Felix, 1901~1976),美国社会学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1生平 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卒于1976年8月30日。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二次大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出版《传播与劝服》丛书。 1924年获维也纳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次年在维也纳创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曾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后赴美国进修心理学并加入美国籍,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大众传播、选举与选民心理、市场研究、民意测验、失业、教育心理、数理社会学等领域。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还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主持了伊里调查。他的一系列 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著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曾与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共事多年。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和《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

○2主要成就 1.将心理学控制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2.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尤其是说服者和发出的信息两个因素,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 3.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品和鉴赏力下降了。这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二.默顿,R.K.Robert King Merton (1910, 7, 4~2003, 2, 23)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生平 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31年获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G.A.L.萨尔顿,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3年。1939~1941年在图雷因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1941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47),吉丁斯 讲座教授(1963)。并先后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应用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56-1957)、美国东部社会学协 会主席(1968-1969)、美国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1975-1976)、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1975)等职。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并 荣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2003年2月23日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

○2主要成就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中层理论 3.科学社会学思想

【理论及成就】 一.开创了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

○1有限效果理论 主要观点: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两级传播: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 研究过程: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 研究实例:1940年和1944年,他们研究了两次总统选举,研究结果见诸《人民的选择和选举》,该书显示,受竞选影响而改变投票意向的选民只有5%。选民从朋友、公会和工商机构获得的信息,在成长过程中从自己政党历史和政治传统中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比而言,这些因素在决定他们投票选举中的威力大大胜过媒介竞选宣传的威力。 补充一:有限效果理论并非说媒介没有效果。关于媒介的效果,拉扎斯菲尔德及默顿在《大众传播、流行口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大众媒介三中强大的社会效益。1.赋予地位。2.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规范。3.麻醉精神。 补充二:大众传播媒体只能在特殊的条件下(垄断所有媒介、引导而非改变、辅之以面对面人际交流)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2使用与满足理论 主要观点:大众媒介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对媒介的使用。 研究实例: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刚成立时,他们花大量时间研究大众媒介。其中,赫尔塔·赫佐格对100位收听白天的广播连续剧的听众作了长时间的采访,又对2500位听众作了简短的采访,形成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白天连续剧听众采访实录》。其结果表明,一类听众把它作为“洒泪的机会”,一类听众把它作为满足自己“白日梦”需要的机会,另一类听众将它作为待人处事的指导。 补充:要注意考虑传播效果时的一个必要前提——传播关系中的接受者是活跃而主动的人。

二.实证研究方面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由于拉扎斯菲尔德本人得过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这使他在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方面游刃有余,因而得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改进传播研究方法,使之更具科学性。 经他提出并后来发展出的方法有: 三角测量法,即采用测量、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的多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他的社会研究方法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三.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发挥着其他许多大学的研究机构模式的作用,包括阴天的许多传播学研究机构。与大学的各系相比,研究机构更加灵活,更有侧重点,也不大容易因采纳了创新方法而受到批评。这就是传播学学术领域之所以始于伊利诺伊、斯坦福和其他地方的研究机构的原因。

【批判】 一.“有限效果理论”方面的批判 “有限效果理论”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 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美国左派社会学家吉特林对《人际影响》的批评:哥伦比亚学派的有限效果理论及其论证过程并没有错,关键是他们问错了问题。他们不应该把大众传播的效果定义为外在的、短期的态度和行为转变,而应该同时寻找潜在的、中长期的、认知上的转变或者不变。(更为激进的批判学者甚至认为效果研究本身就存在疑问,追求可预测性规律带有强烈的管理视角)

二.“方法论”方面的批判 拉扎斯菲尔德的“广播研究项目”的前提和目标带有明显的适应性,新时期的广播研究也极为迎合美国媒介产业的商业特性,经验主义媒介研究者是将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总体上接受它的价值和目标,并为最佳效果的发挥和改良做出论证和分析。 在哥伦比亚学派的批判者之中,最激烈的当属之前参与过应用社会研究局工作的赖特·米尔斯。他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将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风格称之为“抽象经验主义”。批评它“用研究方法代替方法论”,把实证主义作为唯一的选择,高举可疑的“科学”大旗压制人们对于方法本身的探讨,不加批判地接受生搬硬套自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方法论。 但是,批判学派在客观上也提升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地位。正是这些反对者不约而同地把批评指向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学派,才显示出了后两者的重要性。

【衰落】 尽管拉扎斯菲尔德1962年在作为会长在美国社会学会发表演讲时踌躇满志,认为应用研究局开创的这种管理研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38)但是事实证明,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研究局当时已经开始面临危机。专门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学者莫里森认为,高校在与业界合作中,存在一个致命劣势,那就是无法做到专业化。学生作为研究人员,流动性太大,培训成本过高;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则身兼数职,在繁忙的教学与研究任务中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当研究方法日益普及,商业调查机构兴起之后,研究局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了。

【历史的角度】 “哥伦比亚学派”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渡地带 哥伦比亚学派既不是罗杰斯在《传播学史》里描写的天使,也不是吉特林、米尔斯等人所描述的魔鬼。哥伦比亚学派自己及其支持者与反对者共同建构起了一个哥伦比亚学派的矛盾形象。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哥伦比亚学派的形象始终是暧昧的,在许多地方研究者们选择了回避。但是如果把哥伦比亚学派的历史看成一部克罗奇意义上的“当代史”的话,它的得与失对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就存在重要借鉴意义。它所引发的学术自主性、政策研究的利弊、“产学研相结合”的困境都值得我们深思。否则我们今天许多所谓的“创新”,其实可能恰恰显示了对历史的无知。

【总结】 总的来说,哥伦比亚学派强调的是论证的逻辑性。它并不片面地认为大众传播效果有限,而是对问题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实证研究外,它还强调方法的多样性,主张方法与问题相适应。在研究的运作方式上,哥伦比亚学派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