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布加氏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就是以肝静脉与/或其开口以及肝上段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细胞充血坏死为病理基础得临床症候群、因患者得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相关专业较多,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故正确诊断得关键就是对本病得充分认识,凡有门静脉高压表现,伴有:胸背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或色素沉着;肝脏明显肿大;术中发现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增厚发白,静脉压力增高;门脉高压行分流术后门脉压力未降低得患者均应考虑布加氏综合征得存在。

布加氏综合征可分为先天性与获得性、先天性与左肝与血管胚胎形成期,下腔静脉肝段联接右肝与心通道失败,未能建立起流入右心耳得正常通道有关,下腔静脉与/或肝静脉被覆盖上皮细胞得纤维结缔组织隔膜阻塞。

获得性目前认为与肿瘤、口服避孕药、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抗凝血酶Ⅲ缺乏、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与高凝状态相关。

1 分型ﻫ布加氏综合征得分型方法很多,简单得分为两型,Ⅰ型:膜性梗阻;Ⅱ型:血栓性梗阻即下腔静脉一段梗阻。

Sugiura'S则将其分为三型,Ⅰa: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开放;Ⅰb: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阻塞;Ⅱ:下腔静脉一段梗阻并肝静脉梗阻;Ⅲ:下腔静脉隔膜伴狭窄并肝静脉开放。

2.1临床症状及体征布加氏综合征可以发于各种年2 诊断依据ﻫ龄,以20~40岁多见,患者得症状与体征与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起病快慢有关。

下腔静脉梗阻病程较长,病变位置较固定,常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耳联结处,并常合并有左肝静脉梗阻。

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下肢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胸壁、腹壁、后背静脉曲张,血流方向为头向血流,腹水,右上腹胀痛不适,食道静脉曲张,脾脏肿大,肝脏淤血肿大,这与肝性门脉高压,肝脏硬化、萎缩变小不同、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功能不全表现如:乏力,凝血机制异常等。

严重时血栓累及肾静脉,可出现少尿,肌酐、尿素氮增高等肾功能不全得表现。

肝胆外科布-加综合征疾病诊疗技术

肝胆外科布-加综合征疾病诊疗技术

肝胆外科布-加综合征疾病诊疗技术一、概论布-加综合征(B-CS)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肝静脉(HVs)和(或)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HIVC)狭窄和阻塞,引起的一种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综合征。

Budd(于1845年)和Chiari(于1899年)分别描述了本病,故称其为Budd-Chiari综合征。

在西方国家,布-加综合征多因血流高凝状态导致肝静脉血栓形成而产生,常不涉及下腔静脉,或由明显肿大的肝脏外压下腔静脉而继发下腔静脉高压,而在东方国家,如在我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则以下腔静脉病变或发育异常为多见。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下腔静脉上段由心、肝、肾诸段连接和再通而成。

若发育到一定阶段而停止,即可导致下腔静脉发育异常,多为隔膜型,可呈蹼状或筛状或膜状。

部分患者为肝静脉内血栓形成,血栓也可繁衍至肝后下腔静脉,形成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

其他原因有:①非血栓性阻塞,如下腔静脉的原发肿瘤,外伤及介入性检查损伤或异物等。

②外压性因素,如肝肿瘤、脓肿、血肿、囊肿、肝结核、肝梅毒、树胶样肿、腹膜后肿瘤等压迫HVs或HIVC。

③遗传因素,如双胞胎或近亲易罹患本病。

④罕见因素,如某些结缔组织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口服避孕药、白塞综合征、非特异性血管炎症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二、病理与生理肝静脉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本身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肝静脉流出道受阻,肝静脉压力便明显升高,导致肝中央静脉和肝窦明显扩张、淤血,进而导致门静脉高压。

如果累及下腔静脉则导致下腔静脉高压。

血流不断通过肝动脉和门静脉进入肝脏,而肝静脉血又难以回流入右心,必然引起门静脉压力不断升高。

在肝静脉血无出路、侧支循环又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血浆流入肝淋巴间隙,超负荷的肝淋巴液不仅在肝表面形成无数淋巴小泡,同时还通过肝纤维囊漏入腹腔,形成顽固的腹腔积液。

肝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由于胃肠道淤血肿胀导致腹胀、消化吸收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

布加氏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

1845年,Budd最早描述了肝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得肝肿大、腹水等临床表现;1899年,Chiari详细描述了小肝静脉闭塞所导致得类似临床症状,称之为闭塞性静脉内膜炎。

后来人们将上述发现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得Budd-Chiari Syndrome(BCS,布一加综合征)概念,即肝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出现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所产生得一系列临床表现。

经过百余年来得认识与发展,BCS得涵义已明显扩展。

目前多采用Ludwig提出得BCS概念,即发生在肝脏与右心房之间得肝静脉与(或)下腔静脉阻塞及其所产生得相应临床表现。

BCS就是一种全球性疾病,高发于中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与地区,而其她国家与地区则相对较少。

BCS得发病率、病因、病变类型及临床表现等,均具有一定地域性。

在欧美得一些国家,BCS多由肝静脉血栓所致,并多有明确得基础病因,如骨髓异常增生症、口服避孕药及肿瘤等,临床表现多为肝大、腹痛、腹水等;而在亚洲得一些国家及南非等,BCS多由下腔静脉膜性阻塞所致,而且多无明显病因,临床上除有肝大、腹痛、腹水等表现外,还伴有下肢水肿、胸腹壁静脉曲张等下腔静脉高压得临床表现。

2 病因2.1 小肝静脉阻塞及病因小肝静脉阻塞型BCS亦称为肝静脉广泛阻塞性疾病(HVOD),常见于非洲及印度。

小肝静脉闭塞主要由摄入肝细胞毒素所造成,包括吡咯生物碱、硫唑嘌呤及乌坦、氮芥、乙醇等药物。

肝区放射治疗亦可造成小肝静脉阻塞。

2.2 大肝静脉阻塞及病因大肝静脉阻塞常由肝静脉血栓或肝静脉下腔静脉入口得膜性病变引起。

骨髓异常增生症、抗磷脂综合征、肿瘤、妊娠等病因较常见,主要见于欧美国家。

2.3 下腔静脉阻塞及病因下腔静脉阻塞主要由下腔静脉膜性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主要见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及中国。

临床分型由于BCS发生病变得血管部位、程度不同,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分类/分型。

目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各有长处及短处。

比较普遍被接受得就是SUGIURA分型,将BCS分为4种类型、5种表现。

2021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现状(全文)

2021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现状(全文)

2021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现状(全文)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 ) 又称巴德-吉亚利综合症、柏-卡综合征、布-卡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淤血性门脉高压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症候群。

布-加氏综合征(BCS)其治疗原则是:疏通肝静脉流出道, 降低门脉压。

介入治疗技术较外科治疗具有创伤小, 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而轻, 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已在临床上普及推广应用,目前已成为BCS 的首选治疗方法。

由于BCS的病理改变复杂,相应的介入治疗技术亦多种多样, 本文综述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疗现状、技术及其选择原则。

由于布加综合征病变类型复杂,涉及下腔静脉或肝静脉膜性阻塞、膜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节段性阻塞、节段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

因此应根据具体病变合理选择介入治疗方案。

目前具体手术方式有:1.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2.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植入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长节段闭塞者。

3.肝静脉球囊扩张成术,适应症是肝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4.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置入术,适应症是肝静脉节段性闭塞者。

5.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 , 适应症是肝静脉广泛闭塞者以及严重肝硬化者。

6.合并新鲜性血栓的下腔静脉搅拌溶栓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合并新鲜血栓形成者。

7.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可回收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8.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预开通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目前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技术及其选择原则如下:一、球囊扩张术( PTA)PTA是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主干局限性狭窄或闭塞的首选治疗方法, 亦是治疗BCS的基本技术。

1.入路及选择:(1) 肝静脉插管的入路:①经皮经肝途径:方法与经皮肝胆管造影相似。

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全文)

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全文)

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全文)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能同时缓解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方法是最佳方法;不能兼顾二者时,应首先针对门脉高压及其引起的并发症。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共识,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以介入治疗为首选,其次为外科手术治疗。

我院近十年来治疗各种类型布加综合征2000余例,就治疗方法的选择谈谈看法。

一、外科手术:1. 根治术:目前主要有五种术式,合理的术式选择及掌握好术中的几个要点是取得良好远期疗效的关键。

①单纯隔膜切除术:适用于介入治疗失败或隔膜下有大块血栓的患者,操作相对简单。

②隔膜切除或下腔静脉病变段切开、心包片或人工血管片扩大成形术:适用于伴有下腔静脉明显狭窄的隔膜型或短段狭窄病变型。

③下腔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适用于下腔静脉短段闭塞型。

④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流出道成形术:适用于下腔静脉长段闭塞伴肝静脉短段闭塞型。

⑤经腹根治术:通过经腹游离显露肝静脉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实施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术、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形术或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不进胸,创伤较小、胸腔及肺部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

对于各种根治术须注意的要点:①因术中需切开下腔静脉,术中必有大量出血,所以本手术必须有自体血回输的条件。

②梗阻远端出血的控制最为重要,此点在术前应有充分的准备。

可采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腔静脉远端和肝静脉远端。

③病变部位及远端下腔静脉的游离应非常小心,尤其是远端的静脉壁薄、压力高,处于扩张状态,损伤后常导致大出血,且止血困难。

④病变处下腔静脉隔膜切除后如直接缝合外径<14mm,应用自体心包片或人工血管补片做下腔静脉扩大成形术。

= 5 \* GB ⑤对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应在右心房入口缝制“#”形滤网,防止术后肺栓塞的发生。

2. 转流术: ①肠房转流术: 肠房转流手术治疗因长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肝静脉流出道严重受阻而引起的肝后性门脉高压症是十分可行且切实有效的。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治疗方法
3. 1. 介入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 2.外科治疗 (1)隔膜撕裂术 (2)下腔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3)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4)根治性手术 3. 介入治疗。 造影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术后护理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出院指导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减少腹水形成 完善术前准备
这些病人由于病情长, ① 指导进高蛋白、高热 症状较严重, 所以病人思 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想负担重 , 我们应鼓励病 人积极地面对疾病 , 主动 ②避免进食粗纤维食物 , 地配合治疗, 可以向病人 防止出现消化道出血。 讲解介人治疗的原理、手 术的方法、预后,以增强 病人的信心。
术后护理
BCS患者术后一般需要进行系统的抗凝治疗,常规用 严格遵守“无菌、通畅、观察、记录” 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 24 h,股静脉穿刺点砂袋压迫 原则,如引 6 应用抗 药为低分子肝素钠,持续 1周,抗凝治疗期间密切观 ,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 h。术后即可进食,饮食 流管内的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有异常,应及时 引流管 体位 h 凝药物 报告出来。在肝切除并行开胸术后,应保持胸腔闭 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肌肉注射及静 要求为易消化、少渣软食,忌食粗糙和过热食物, 护理 与 的护理 式引流管的通畅和密闭。 脉穿刺拔针时按压时间稍长些,避免皮下出血形成血 禁烟酒。肝功能异常者,限制蛋白质和肉类的摄入。 饮食 肿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调 整肝素钠用量。
预 病 穿刺口 情 防 局部的 观 感 护理 察 染
合理选用抗生素,术后体温一般不超过 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生命征、神志、精神状态、腹水 38.5℃,4-5 术中及术后由于体内需要保持肝素化 , 特别是使用尿 天后初见恢复正常,如体温在 39℃以上,持续不退, 量及尿量的变化,持续吸氧,定时监测血常规、出凝 激酶溶栓者 , 易引起穿刺口的出血 , 因此术后病人穿 血常规白细胞数高,提示有感染,并注意保持切口敷 血时间、电解质及肝肾功,以早期发现内出血,感染、 刺口局部除要加压包扎 , 禁屈术侧下肢12h 以外, 我 料的清洁干燥,引流管的固定通畅。 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的征象,维持水、 们还应严密观察穿刺口是否有出血和皮下血肿。如有 电解质平衡,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出血 , 应予局部压迫止血, 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初步方案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初步方案
徐 克 祖 茂衡 苏 洪英 赵 金 旭 崔进 国 冯 博 杨 学 良
我 国 是 布一 综 合 征 ( u dC ir sn rme 加 B d — hai y d o , B S 的 高 发 国 家 。 近 年 来 , 着 介 入 放 射 学 的 发 C ) 随 展 , 入 治 疗 已 逐 步 成 为 B S临 床 治 疗 的 首 选 方 介 C 法 。但在 B S介 入 治 疗 技 术 操 作 方 面 尚 未 形 成 为 C
泽 地 区 人 民 医 院 放 射 科 ( 金 旭 ) 解 放 军 白 求 恩 国 际 和 平 医 院 放 射 赵 ;
科 ( 进 国) 解 放 军 第 一 五 0 医 院 放 射 科 ( 学 良) 崔 ; 杨
维普资讯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 0 2年 8月 第 1 1卷 第 4期
各家 公认 的介入 治 疗 操 作 规 范 和技 术 标 准 , 不 仅 这 严重 影 响 了 B S介 入 治疗 的 临床 疗 效 , 不 利 于我 C 也
国 B S介入 治疗 整 体 水平 的提 高 。为 此 , 们 根 据 C 我 国人 B S的病 变特 点 和 多年 来 介 入 治 疗 B S的经 C C 验, 特别 是 “ ・ ” 关 课 题 组 的 多 中 心研 究 成 果 , 九 五 攻 提 出 了一个 关 于 B S介 入 治 疗 规 范 化 操 作 的 初 步 C
表 1 B : 像 学 再 分 型 方 案 ( S影
作 者单 位 :1 0 1 沈 阳 中 国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 放 射 科 ( 1 0 0 徐 克 、 洪 英 、 博 ) 徐 州 医学 院 附 属 医 院 放 射 科 ( 茂 衡 ) 山 东 省 荷 苏 冯 ; 祖 :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治疗
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B型) 适应证 肝后段下腔静脉长段阻塞伴
肝静脉阻塞,而全身情况尚可, 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
脾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B型)
治疗
肠系膜上-颈内静脉转流术(B型)
治疗
门体分流术(C型) 肝移植(晚期)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布加综合征与肝硬化的鉴别
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有长期、慢性肝炎病史,
体检可见肝掌、蜘蛛痣,肝功检查转氨酶升 高,肝炎病毒血清检查阳性。超声检查有助 于诊断:肝静脉管径正常或细小; BCS肝静脉之间多有交通支形成和增多(特 征性间接征象)
手术适应征
1、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病人,经积
极内科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者 2、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者 3、恶性肿瘤引起,并可能切除原发病灶, 保存或重建下腔静脉者
此病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男பைடு நூலகம்多于女性 发病大多缓慢,偶有急性发病者
症状体征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
程度、数量、时间、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和 代偿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肝静脉阻塞时
① 食欲不振-(常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恶心、呕
吐(常见于有大量腹水的病人) ② 腹水-为漏出液,早期利尿剂有效,病程延长, 效果变差;重者腹水量可以多达2000ml以上,从 而被称之为顽固性腹水。大量腹水病人多合并胸 腔积液存在(与低蛋白有关)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 食管静脉曲张 胆汁反流性胃炎
【辅助检查】 B超: 肝脏增大。尾状叶增大 。 中肝静脉狭窄,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变窄,
肝内交通支形成 肝脏声像改变,符合:布加综合征 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 脾大 腹腔积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最初定义为由肝静脉阻塞导致的肝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广义定义为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所导致的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从肝小静脉到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汇合处的任何部位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BCS分型:目前比较公认的分型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始有BCS的病例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大组病例(>100例)报道不断增多,国内各省市均有发病,但在黄淮流域较为多见,已成为常见病。布加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明确。

BCS的治疗经历了由外科手术向介入治疗转变的过程,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BCS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尚无统一的介入治疗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为了规范介入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和统一疗效评价标准,经相关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希望对BCS的介入治疗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本共识中所指BCS为原发性BCS。因本共识是相关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现有的文献报道制定,尚缺乏严格按循证医学要求设计的大样本、 多中心临床观察结果资料的支持,因此,待相关的临床资料完善后,将进一步完善修订。本共识包括术前诊断、介入治疗和术后处理三部分。 术前诊断 一、临床主要表现 1.肝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黄疸、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2.下腔静脉阻塞的lI缶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单侧或双侧反复发作或难愈性溃疡,已排除单侧或双侧髂静脉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躯干出现纵行走向、粗大的静脉曲张为下腔静脉阻塞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二、影像诊断 (一)影像检查方法 推荐首选超声多普勒检查,其次为cT或MR,欲行介入治疗时,应行血管造影。 1.超声检查:检查内容:(1)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方向;(2)下腔静脉近心段和肝静脉开口有无隔膜或管腔狭窄、闭塞;(3)肝静脉之间是否有交通支及交通支内血流方向。 2.CT或MR检查:推荐肝脏平扫和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后行肝静脉和下腔静脉三维重组。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诊断BCS的金标准和进行介入治疗的依据。推荐方法有:(1)下腔静脉造影:通过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颈静脉进行单向或双向造影;(2)肝静脉造影:通过经皮穿刺颈静脉或股静脉逆行插 管进行,逆行插管失败时推荐经皮经肝穿刺进行。不推荐单纯诊断目的的下腔静脉造影。 (二)影像表现 1.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直接征象:肝静脉开口处和肝静脉开口上方下腔静脉显示膜样或节段性闭塞征象,导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和反向流动为BCS的直接征象。肝静脉主干管腔消失为肝静脉闭塞的直接征象。 2.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间接征象:肝脾肿大、大量腹水、肝静脉扩张、肝静脉之间交通支形成、尾状叶增大,增强扫描早期见肝实质不均匀强化或不均质回是肝静脉阻塞的间接征象。下腔静脉断面影像消失或扩张,奇静脉扩大,尾状叶增大;肝、脾增大,增强扫描早期出现肝实质不均匀强化;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内钙化是下腔静脉阻塞的间接征象。 三、实验室检查 推荐必要的肝脏穿刺活检,这对BCS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肝小叶中央区淤血,肝细胞萎陷、坏死和纤维化是BCS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变化。 介入治疗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1)肝静脉开口处膜性或节段性阻塞;(2)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阻塞;(3)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成形术后再狭窄;(4)下腔静脉和门静脉 肝外分流术后分流道阻塞;(5)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远端合并陈旧性附壁血栓。 2.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凝血机制障碍;③大量腹水为经皮经肝穿刺禁忌证。(2)相对禁忌证: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远端存在新鲜、无附壁血栓为相对禁忌证,待血栓清除后仍然可以行介入治疗。 二、术前准备 介入治疗前应完善体检,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甲胎蛋白,血、尿、便三大常规和凝血功能),超声、CT或MR检查,进行术前讨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准备好导管室内所需器材和药品。由于BCS有多种类型,介入治疗中所使用的器械并非完全相同,因此,在介入治疗手术前,必须准备齐全各种类型的器材和药品。器材包括各种不同直径和型号的经皮血管穿刺针、导管鞘、导丝、造影导管、球囊导管、血管内支架及其输送器、异物抓捕器、压力测量装置、心电监护仪;药品包括术前和术中的常用和急救药品。 三、介入治疗方法 (一)经皮穿刺部位与麻醉 推荐穿刺部位给以局部麻醉(儿童与欠合作者除外)。穿刺部位推荐首选右侧股静脉;如果右侧穿刺点存在曲张静脉团、右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右髂静脉阻塞,可选择左侧股静脉为穿刺部位。术前影像资料显示下腔静脉完全闭塞时,推荐右侧颈静脉为穿刺部位;右侧颈静脉闭塞时,穿刺部位选择左侧颈静脉;经皮经肝穿刺为肝静脉穿刺的次选部位。 (二)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检查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和肝静脉造影。 1.下腔静脉造影:推荐使用猪尾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闭塞患者,造影时猪尾导管的远端应放置于闭塞端下缘处,以便显示肝静脉(副肝静脉)和了解下腔静脉隔膜有无孔道。对肝静脉闭塞、下腔静脉通畅或狭窄患者,猪尾导管应置于T12水平。下腔静脉造影,推荐对比剂流率为15 ml/s,持续2 s。单向造影发现下腔静脉闭塞膜中有孔者,可以不再行双向造影检查。单向造影证实下腔静脉完全闭塞者,推荐经颈静脉插管行下腔静脉双向造影,以了解下腔静脉闭塞的范围及两端的形态。介入治疗前下腔静脉造影或肝静脉造影超过24 h者,介入治疗时仍需要再次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造影。 2.肝静脉造影:肝静脉造影与下腔静脉造影不同的是肝静脉闭塞时需要先行开通穿刺或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穿刺成功后才能进行肝静脉造影。肝静脉造影应在下腔静脉造影后紧接着进行。推荐操作方法:(1)靶血管的选定:根据术前超声或CT(MR)检查结果,选择肝静脉管腔最粗大者为穿刺靶血管。(2)开通穿刺途径:首选经颈静脉途径逆行穿刺插管造影。逆行穿刺插管不成功时,可在超声或x线透视引导下行经皮经肝穿刺造影。(3)副肝静脉造影:首选经颈静脉途径逆行穿刺插管造影,逆行插管失败者,可选择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插管。经股静脉途径穿刺副肝静脉仍不成功时,行经皮经肝穿刺副肝静脉造影。 (三)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操作方法 1.适应证:(1)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阻塞;(2)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出现再狭窄;(3)外科分流术后分流道阻塞;(4)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阻塞合并血栓形成,并排除血栓发生脱落的可能性。 2.禁忌证:(1)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且无法排除血栓可能发生脱落时;(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3)凝血功能障碍。 3.操作要点: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应在下腔静脉造影后进行,扩张前应测量右心房压力和下腔静脉阻塞远端压力。 4.“开通”穿刺:是BCS介入治疗中的关键性操作步骤之一,但下腔静脉隔膜有孔者无须“开通”穿刺。下腔静脉“开通”穿刺时应于对侧端放置标志物,如放置猪尾导管。“开通”穿刺在正侧位透视或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点和通道应位于阻塞段的中心,穿刺的方向应根据下腔静脉闭塞两端的形态而决定。闭塞端呈“笔尖状”时,开通穿刺方向应顺从笔尖方向。下腔静脉“开通”应首选由上向下穿刺,次选由下向上穿刺。由于下腔静脉近右心房段存在生理性弯曲,“开通”穿刺针前端应顺应此生理弯曲,以提高“开通”穿刺的安全性.穿刺针和导管通过闭塞部位后,强烈推荐通过导管注入对比剂,以观察导管前端位置是否位于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 5.导丝应用:下腔静脉“开通”穿刺成功后,推荐使用加强导丝通过闭塞段,以利于球囊导管通过闭塞段。下腔静脉隔膜有孔或由下向上开通穿刺者,导丝远端应置于上腔静脉内,不推荐将导丝远端置于右心房内。下腔静脉闭塞由上向下“开通”穿刺者,导丝远端应置于下腔静脉下段,推荐将导丝经股静脉引出形成导丝贯穿。在隔膜较厚或节段性闭塞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需要放置血管内支架时强烈推荐使用导丝贯穿技术。 6.球囊扩张:球囊大小的选择根据闭塞远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管腔直径而定。推荐扩张下腔静脉肝后段使用的球囊直径应在20一30mm之间。球囊扩张程度应至切迹完全消失为止。推荐扩张2—3次,每次持续扩张时间1—3 min,在患者能够耐受疼痛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扩张时间。球囊扩张过程中引起的局部疼痛,多数患者可以忍受,不推荐常规使用强止痛剂,以免掩盖血管破裂时出现的剧烈疼痛。球囊扩张时推荐使用低浓度对比剂,禁止使用空气充盈球囊。球囊扩张后应进行对照性下腔静脉造影和阻塞两端的下腔静脉内压力测量。 (四)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操作方法 1.适应证:(1)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球囊扩张后弹性回缩>50%;(2)下腔静脉闭塞合并血栓形成,难以明确血栓是否脱落;(3)下腔静脉膜性闭塞球囊多次扩张后仍出现急性或慢性再狭窄。 2.禁忌证:(1)下腔静脉因肝脏肿大压迫所致狭窄,即“假性狭窄”;(2)下腔静脉隔膜至右心房下缘距离<1;(3)下腔静脉隔膜厚度<10mm;(4)下腔静脉阻塞端下方血管直径>3 cm;(5)覆膜支架和非z型支架跨越肝静脉开口。 3.支架的选择:(1)支架大小:应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球囊扩张后狭窄部位和范围确定支架的长度和类型,选用支架长度应大于闭塞段长度。选用z型支架的直径应大于下腔静脉狭窄部位血管直径的40%。(2)支架类型:下腔静脉支架跨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开口时,推荐使用z型支架,不推荐使用网织型支架。(3)支架位置:下腔静脉闭塞的部位与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开口位置相邻近时,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后跨越肝静脉或副肝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