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是一位中国女作家,生于1904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林海音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大官,母亲则是传统的封建家庭的女子。
林海音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
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林海音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情感深厚,思想深刻,被誉为“文笔华丽,思想深沉”的代表作家。
林海音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钟鼓楼》和《荷花淀》。
这两部小说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林海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断探索和创新。
她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的榜样和启示。
- 1 -。
【人教版】初中语文下册名著导读15《城南旧事》复习素材含答案

十五、《城南旧事》1、《城南旧事》的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2、《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导读:城南旧事作者简介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短篇小说集《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城南旧事内容简介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选自《城南旧事》序言)[3]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给别人,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城南旧事》【名著导读】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
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
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创作背景:《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
她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在山林间奔跑、探险,对各种动植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的父母都是农民,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们一家人却过得非常快乐。
林海音的故事并不出奇,但却充满着勇气和坚持。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她总是能够乐观面对,勇敢前行。
在她的心中,有一种力量,让她不断奋斗,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小时候,林海音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她希望能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希望能够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她努力学习,虽然家境贫寒,但她从不放弃。
她知道,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她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知名的大学。
大学期间,林海音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她参加各种科研项目,深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她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她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林海音并不满足于在实验室里待着,她更喜欢亲身走进大自然,去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状态。
于是,她选择了毕业后去一个偏远的山区,进行动植物生态环境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在山区的生活并不容易,林海音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但是,她却从未退缩,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
她和当地的村民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生态保护区,保护了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林海音的故事并不是一个传奇,但却充满了勇气和坚持。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要勇敢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林海音的故事或许会被遗忘,但她的精神却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愿我们都能像林海音一样,勇敢前行,不断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
林海音的介绍

《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这本书传记 最大的特点是全书以两种口吻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述,一 种是以评论家的眼光、文学和历史的尺度, 来论述传主的作品、作为、性格、环境, 并引用文坛其他资料说的头头是到却有另 一种以女儿第一人称的口吻和心情娓娓而 谈,天真、亲切,从最细微的小动作勾画 出一个热爱生活的母亲。
林海音的作品有:散文集:《窗》《两地》 《剪影话文坛》等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广播剧情:《微微的周记》《林海音童话集》 等 短片小说集:《烛心》《绿藻与咸蛋》《冬 青树》等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北京城南的女儿,一生写不尽的是乡愁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北京城南的女儿,一生写不尽的是乡愁文|邱田、《城南旧事》电影海报,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原著和作者林海音也由此变得家喻户晓“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他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冬日暖阳下的骆驼队,但它却不属于老舍笔下的祥子,这是属于小英子的童年记忆。
惠安馆里靠着门玩辫梢儿的疯姑娘,胡同里砰砰踢球的小伙伴,整天拿着鸡毛掸子到处掸灰、念叨小孩儿的宋妈,这一切都被摄入了小英子那双清澈纯真的眼睛,之后又透过20世纪50年代末台北城南一个中年妇人的笔端像流水一样汩汩地倾泻出来,浸染着一股“淡淡的哀愁”,传递出一种“浓浓的相思”。
1983年上海的吴贻弓导演将《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原著和作者林海音也由此变得家喻户晓。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写出这部京味十足的小说作者远在海峡对岸,竟是一个台湾人。
1930年英子的叔叔林炳文在从事抗日活动时被捕,在大连日本人的监狱中被折磨而死。
英子的爸爸去大连收尸回京之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总是吐血不止,1931年6月就去世了。
春夏之交院子里爸爸种的花儿都落了,英子的童年也随之结束。
年仅13岁的林海音从此担负起了作为长女、长姐的责任。
她大胆地拒绝了祖父让他们回台湾依亲度日的建议,不愿自己和弟妹回台湾接受日本教育,也不想妈妈再回到大家族过辛苦的客家媳妇生活。
父亲去世后他们搬到了南柳巷的晋江会馆,这里是福建同乡聚居的地方,同乡居住不收取租金。
会馆是康熙年间的泉州籍武将万正色捐建的。
在这里英子一住就是十年,经历了求学、求职、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
后来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回北京探访妈妈的故居还偶遇了当年门房老王的女儿,她从床底下抽出一块门匾,正是“晋江会馆”四个字,是她母亲20世纪50年代拆除大门时特意保留下来的。
林海音个人简介PPT课件

2020/10/13
1
❖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 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不久即
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
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在北京长大。先后
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 《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
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 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0/13
2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
一道漂泊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
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国学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
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
些介绍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
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
万字吧。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
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
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他认为,女
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
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
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
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冠《城南
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
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
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
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
哭”。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报社做编辑,继之在《文星》、《纯
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一直在“为人作嫁”。她在编辑上的建树,绝不亚于其创
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
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本土作家钟理和命运
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
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
不期收到众多的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借款印书,赶在钟理
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后来,电影界根据钟理和的人生遭际改编成电影《原乡
人》,由名演员秦汉、林凤娇主演,风靡一时,使全社会认识了钟理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
台湾本土作家,林海音出面并主持在钟的家乡美浓建立“钟理和纪念馆”。这是台湾第一个
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作家纪念馆。林海音不仅出钱、出力,为丰富馆藏,她还把当年办《纯
文学月刊》时珍藏的海内外166位作家242篇手稿捐给纪念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之
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如履薄冰的文学航道上,林海音终于难逃“翻船”的厄运。那是1963年震惊台湾文
坛的“船长事迹”。是年4月23日,林海音在“联副”版上发了一首名叫《故事》的小诗。
叙述了一位船长漂流到一座小岛,被岛上的美女吸引,而流连忘返。当局见之,龙颜大怒,
认为这是“影射总统愚昧无知”。面对汹汹来势,林海音怕牵累报社及他人,面对来者,她
立即表示引咎辞职,砸了端了十年的饭碗,这才避免一场祸及他人的灾难。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
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
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为表诚意,她亲笔一一
给梁实秋、余光中和海外的夏志清、於梨华等名家写信,一边自己跑纸厂、印刷厂、编稿。
三个人三条枪,三个月内把一本风格清新、高品位的杂志奉献给读者。《纯文学月刊》除了
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三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
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
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
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作家们把纯文学出版社当作朋友、娘家和“活菩萨”。女作家沉樱(梁宗岱原夫人)身
居异国,晚景凄凉,衰年已不能提笔写文章了,她致信林海音,请帮她出最后一本散文集。
林海音欣然同意,可作者没有原稿,文章全散佚在旧报刊中。林海音不厌其烦,请人搜集整
理,再向友人发函征集沉樱早年致朋友的信和照片,合集一册为《春声集》。在沉樱弥留之
际,书送到美国让她看了最后一眼,林海音这才心情释然。她到台南拜访老作家苏雪林。苏
雪林向她诉苦,说某出版社倒闭,退给她一屋子书。林海音张口承诺,一次将其全部买下。
因那是冷僻鲜有人问津的《屈赋研究》,无法推销,堆在仓库里,后来林海音将其全部捐给
了图书馆和学校;她还再版了她的《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1995年,林海音77岁,何凡85岁。4个儿女全在海外。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
当时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
能善终,毅然决定停业。她把库存的八万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
全部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
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本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
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著
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
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玑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时下,82岁的林海音与90岁的何凡,寓居台北,携手颐养天年。
其女夏祖丽是纯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现居澳大利亚。去年,她为母写传,足遍北京、上
海、南京等地采访。林海音听说女儿为她写传十分高兴,风趣地说:不要把我写得太好,我
又不想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