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日看中法文化的异同
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的节日与法国的节日

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的节日与法国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特色:第一,中国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化而来,都直接源自于农耕生活,丰富多彩。
以几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例:春节:春节期间的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清明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端午节: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最初是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有以下种种形式:(1)赛龙舟;(2)端午食粽和饮雄黄酒;(3)悬艾叶菖蒲。
中秋节:中秋佳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百姓们多登上楼台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七夕节:七夕节的来源流传最广的是民间牛郎织女七月七日横跨天河相遇的神话。
其实,起源是古人认为天河的晴晦,预兆农业收成的丰歉,因此才有七夕夜观天河,乞五谷的习俗。
第二,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国大文化的具体展现。
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历史、道德、经济,文学,等等。
中国传统的每个节日,既不是单纯的祭祀、怀念,也不是单纯的热闹、娱乐,它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
第三,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等,其核心的理念是注重的“团聚”,这种团聚是小范围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我们可以想象下,在春节的时候,谁还会在别人的家里逗留。
第四,在节日里,有很多表现亲性、爱情、团圆美满的内容。
比如说春节期间的团年饭,中秋节我国人民必吃月饼,因为月饼为圆形,食用月饼取其团团圆圆之意。
第五,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这些都融合凝聚在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最初虽然均来源于节气,可是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加入了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历史人物或神话色彩才变得丰富并流传至今。
写一篇端午节蕴涵和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国一个传统节日的对比

写一篇端午节蕴涵和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国一个
传统节日的对比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
端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联系。
“端午节”最初似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图腾——龙的节日,后来将其与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便蕴涵了更深刻的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对应的,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复活”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阳历的四月中。
在法国复活节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
由于复活节是教会为纪念耶酥而设,因此节日前夜或当天都有宗教纪念活动,不仅在教堂举行弥撒,有的城市还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
与此相应的是吃彩蛋和滚彩蛋活动。
这一点与端午节的吃粽子和赛龙舟活动非常相似,而且,从它的举行缘由来看,端午节现一般为纪念屈原,而复活节为纪念耶稣。
从精神层面来讲,这两个节日都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只是屈原是现实的历史人物,而耶稣是宗教人物。
不同的是,端午节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宣扬的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注重的是团体的精神,这在赛龙舟的比赛中也能体现出来;而复活节是以宗教力量为依托的,宣扬的是主的精神,主张人们发展强大自己的个人精神力量,以自我为中心。
最新 中法民俗文化比较探究-精品

中法民俗文化比较探究【摘要】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人类文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存在,大大丰富了文化的组成。
不同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魅力,有着相应的特色,探究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东方古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广阔的地域上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存在。
法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国家,同样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探究中法民俗文化,对于中法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中法之间的文化民俗的了解以及对于中法文化的融合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中法文化民俗实际,探究中法民俗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民俗;文化;比较分析;异同民俗文化带有浓郁的特色,也就是说不同的民俗文化之间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探究中法民俗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文化的层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文研究中法民俗,对于中法民俗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的特点[1],即文化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性,丰富性以及长期的演化性。
基于上述民俗文化的特点,进而开展中法民俗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
1民俗文化的特点1.1文化差异性探究民俗文化的特点,笔者认为民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民俗文化所有的文化差异性,所谓文化差异性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均具有鲜明的特色,可见文化决定了民俗的发展,在广义的层面上来说,民俗也是一种文化,总之由于文化的不同,就直接地反映出了民俗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自然以及其他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存在,加之长期的生活中流传,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2]。
民俗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简单意义上而言,就是指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惯,流行与禁忌等,民俗主要与生活有关,即广义层面一切生活中的行为均可以称作民俗。
民俗具有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对于其影响,可见探究不同的民俗文化,首要的出发点就是探究不同的文化背景。
从节日看中法文化差异

二、 饮 食 文 化 与 浪 漫气 息 节 日作 为 民族 文 化 的记 忆 除 了精 神文 明 外也 传 承着 丰 富物 质 文化 遗 产 。 其 中饮 食便 是最 重 要 的物质 文化 之 一 。 在 生产 力还 不发达 、 物 质 相对 匮 乏 的 时期 , 过节 便 是人 们 难得 的享 受 丰盛 食 物 的 机会 。 一些 人 们节 日里 常吃 的食 物便 流 传下 来 成 为节 日习 俗 的 一部 分 。如 今 一说 至 中秋 节 , 人 们可 能立 即想 到 吃月 饼 , 一 提 到端 午节 , 人 们就 会 想到 吃粽 子 。此 外 , 春节 里吃 饺子 , 元宵 节 里 吃 汤 圆都 是 中 国传统 节 日的重 要部 分 。 “ 吃” 仍 然 是 中 国节 日 的主要 内涵 。法 国人过 节也 爱 美酒 佳 肴 , 也吃 各 式 节 日小 食 ( 帝 王节吃甜饼 、 复 活 节 吃 巧 克力 蛋 、 圣 蜡 节 吃 可 丽饼 、 圣诞 节 吃 原 木蛋糕等 ) . 但 他 们 的 节 日食 品更 具 代 表性 和象 征 性 , 也 更 富 艺 术性( 有 的巧 克力 盒 和复 活 节彩 蛋 简直 就 是一 件 艺 术 品 ) 。除 此 之外 , 他们 还 对 吃东 西 的环 境 非常讲 究 , 情 人 节大 餐 在烛 光 和 鲜 花 的装 点 下 温情 又 浪漫 , “ 吃” 变 成 了谈 情 说爱 的辅 助行 为 。 在 这 样 的环 境 下 , 人们 往 往并 不 太关 注 吃 东西 本身 , 而是 追求 一 种 精 神 的愉 悦和 享 受 。再说 说 圣诞 节 的大餐 , 法 国人在 圣诞 节 也吃 大 餐, 美酒佳肴应有尽有 , 但 除此 之外 , 圣 诞 节 却 像 是一 个 专 门为 小 孩子 设 立 的节 日. 圣诞 老 人 的故 事充 满 想象 力 和 童话 色 彩 . 洁 白的雪 花 使人 感 到 纯洁 和神 圣 ,橱 窗 里装 饰 出各 式 各样 的木 偶 玩具, 大人 们忙 着 扮 圣诞 老 人装 饰 圣诞 树 准备 礼 物 , 社 区里 专 门 为 孩 子们 准 备 的圣诞 乐 园 流光 溢 彩 .冬 日里 处处 洋 溢 着梦 幻 的 色 彩 。如 今 , 越 来 越 多 的 中国年 轻 人喜 欢 过情 人 节 和圣 诞 节 。 这 或许 和 它们 的 节 日比注 重 “ 吃” 的中 国节 日更具 魅力 有关 。 三、 世 俗 娱 乐 与拉 伯 雷 精 神
从节日看中法文化差异

从节日看中法文化差异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庆祝重要的历史、宗教或文化事件。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差异。
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中国和法国的文化差异在节日中也得以体现。
本文将从节日的内容、庆祝方式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分析中法文化差异。
首先,从节日的内容来看,中法两国的节日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春节被视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方式。
春节通常在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和新年的前15天庆祝,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家庭聚会、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等。
此外,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隆重庆祝的节日。
而在法国,国庆日(7月14日)被视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法国人民庆祝独立和革命精神的方式。
这一天,法国人民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焰火表演,以庆祝法国的独立和自由。
此外,劳动节、复活节、圣诞节等也是法国人民热衷庆祝的节日。
其次,从节日的庆祝方式来看,中法两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节日通常以丰盛的饭菜、烟花爆竹和传统的表演艺术为庆祝方式。
人们会亲朋好友一起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品尝各种特色美食。
此外,人们还会观看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表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而在法国,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注重艺术和文化的体验。
人们会参加音乐会、芭蕾表演、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以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品味法国的文化。
此外,人们还会举办大型游行、露天音乐会和烟火表演,以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
最后,从节日的文化背景来看,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节日上。
中国的节日通常与农耕文化、传统习俗和神话传说有关。
例如,春节庆祝的是农历新年,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祭祀祖先。
而法国的节日则更多地与历史事件、政治和宗教有关。
例如,国庆日是法国大革命胜利的象征,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
总之,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在节日中得到了准确的体现。
无论是节日的内容、庆祝方式还是文化背景,中法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法国和中国的风俗礼仪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风俗礼仪有何不同?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法国和中国的风俗礼仪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
一、社交礼仪方面的差异1. 社交礼仪在法国,人们注重礼仪和对越来越多的礼仪规矩的遵守。
例如,他们不会进入房间的时候忘记打招呼,也会在见面和告别时握手或轻吻对方的面颊。
与此相比,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的礼仪更加注重尊重和谦虚。
在中国,人们会称呼长者和上级为"大人"或者"先生",并避免任何行为或言辞有可能损害他人尊严和尊重。
2. 礼服和形象在法国,人们注重穿着得体和形象的维护,穿着得体的服装在社交中是相当重要的。
男士们通常都会穿着西装、领带以及皮鞋,女士们会穿着款式优雅的连衣裙或套装。
而在中国,人们的着装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男士们会选择传统的服饰如中山装,女士们会选择穿着旗袍等传统服装。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1. 餐桌礼仪在法国,用餐礼仪非常有讲究。
他们注重餐桌上的礼仪规矩,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品尝美食这些都是法国人在日常用餐中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在用餐时,法国人通常喜欢交谈或者品味美酒,可以说用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场合。
而在中国,必须遵守一些特定的用餐礼仪规矩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
人们将非常注重用餐礼仪,如何使用筷子、如何品尝美食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人的餐桌通常都是小而舒适,与家人和朋友共进晚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2. 点菜方式在法国,点菜的方式通常都是通过菜单,通过看一份菜单并选择出口感和喜好足够熟练地点餐。
此外,如果你要和朋友共享菜肴,也可以选择把食品放在盘子中心,让每人轮流品尝。
相比之下,在中国,点餐的方式会更加灵活,会根据餐厅和餐桌的类型来有选择地点菜。
一般而言,如果是宴会,会预订一系列菜肴,而在普通餐厅吃饭,你可以自行点单或者凭感觉评估食物的品质,而且无论食物数量或质量都比较重要。
中法文化比较
中餐
法餐
建筑
中国的居住建筑文化 法国的居住建筑文化
在中国北方,居住多是成片聚居, 法国与西欧平原,地形平坦, 而建筑物也主要是平顶房。由于北方位 大部分居民都是集中连片分布。 于中原腹地,自古以来,经济发展水平 只有在少部分山区,具有少数居 很高,于是出现了各种大院与府第,这 民居住。由于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充分显示了中原大地的繁荣。比较有代 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法国人选 表性的有北京的四合院。 择到山区居住,享受接近自然的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宁静。 说道居住文化,不得不提下 夏季高温,人们的房屋建筑更加注重的 是通风防潮。再加上南方多山地丘陵, 法国的建筑。和大部分欧洲国家 没有大面积的适合居住区,因而人们成 一样,法国的建筑大部分是哥特 分散居住形态。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 式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巴黎 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 圣母院等。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 在典型的南方村落,小桥流水人家基本 其外观与内部一样具有同一特 上是普遍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周庄 点—轻盈垂直,插向天空。 以及江西婺源的村落。
法国的节日
四.法国国庆日(7月14日)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 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五.冥节(11月1日) 在陵园,墓地被菊花点缀。尽管墓地的沉痛气氛,小学生为本年假期的 头一日而欣喜若狂。 六.圣喀德琳节(11月25日) 11月25日圣喀德琳节是专门庆祝满25周岁尚未婚配的姑娘的节日。 在这一天,姑娘身穿节日盛装,每人都亲手制作一项别出心裁,与众不 同的帽子,招摇过市,到与自己姓名相同的大街,在圣人塑像面前献上 一束鲜花,然后到大时装店去跳舞,饮酒狂欢,这一天她们每一个人都 是真正的皇后。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历史、传承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老的农耕文明,具有浓厚的家庭和祖先崇拜色彩。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历史悠久。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享用团圆饭,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庭的热爱。
清明节则是对祖先的祭祀和扫墓,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的传统节日则大多与宗教、民间传说和习俗有关。
例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对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
情人节则是对爱人的赞美和祈福,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罗马时期。
这些节日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宗教、个人情感和自由的重视。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家庭、礼仪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强调亲情和孝道。
人们通过祭祀、敬老、团圆等形式,表达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强调礼仪、面子和等级观念,这些元素在传统节日中也有所体现。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西方传统节日中,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通过庆祝活动表达对个体权利和平等的崇尚。
同时,西方的传统节日也强调社区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例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强调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传统节日也在互相影响和融合。
例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庆祝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然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融合也在传统节日中得以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很难像过去那样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庆祝传统节日。
因此,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意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健身体以利耕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的饺子等。
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春节又俗称“过年”,因时在农历岁首,又称“岁”。
古代的“年”、“岁”都与历法和农业生产有关。
《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元年(前104年),……以正月为岁首。
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夏历十月为岁首。
”又,“年”即谷物成熟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
《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可见,“年”原来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也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具体而言,春节包括有“除夕”与“元旦”两个组成部分,该夜的零时以前为除夕,之后为元旦。
在古代,每当年节来临,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这就是《后汉书》所说的:“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
”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祈望丰收,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以便迎接来年繁忙的农事活动,并在爆竹声中祈祷来年的丰收。
人们生存形态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生活类型的节日也大多倚赖于生产性的岁时节令而产生。
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
许多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
而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常出现在农历的五月中。
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
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
《礼记?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
最新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中文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本文将从传统节日中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首先,由传统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从节日习俗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
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起源;习俗;中西文化交融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AbstractThere are aspec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essay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traditional festivals. First, they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in their origins. The festivals in China mainly stem from seasons and solar period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e.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generally stem from religion and its relative events. So that they all are influenced with religious features. Second, they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in their customs. When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s, the Chinese tend to focus more attention on eating and drinking, while the westerners tend to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eking of pleasure and entertainmen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d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e can feel the quick step of Chinese-western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ople’s celebration on each other’s festivals. The p eople of both sides accept and adore each other’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re is a new tendency of selecting the superiority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ity.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igin; customs;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引言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节日看中法文化的异同
作者:张盛铭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2期
摘要:节日在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中法二国的主要节日研究,展现了二国的不同文化内容。
关键词:节日;文化异同;中法两国
节日对群众来说有着一定的稳定性,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
自传统节日可以研究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法的传统节日表现为节日类型、节日时段、节日庆祝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对二国节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国不同的文化内容,可以带给人一种不同的文化心理。
中国节日分为法定节日与传统节日,法定节日主要以阳历时间确定,传统节日主要以农历时间确定,中国没有宗教性的节日。
法国节日以阳历时间确定,包括法定节日与宗教性节日、非宗教性节日。
二国节日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体系,下面主要研究了二国节日的主要内容。
一、“家”文化与个体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是全家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天伦之乐,春节、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都重点体现了“家”的主题。
这些是由中国历史上血缘家庭观念与社会群体意识形成的,每到重大节日,中国人的第一需求就是回家,不但要回到家中,而且还要走亲访友,与亲戚加强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家”放在第一位,同时影响了个体的成长。
法国的圣诞节虽然也讲究家庭气氛,也会与家人一起过圣诞节,但也讲求个体的需求,节日文化形态并不明显。
再有,法国人更重视在节日中展现自身特点,如每年的夏至音乐节,只要对音乐有着极大的爱好,就都可以在此时期内满足自己的“明星”梦,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学生,他们在学校建设舞台,一展自己的歌喉;有的是上班人员,他们可以临时组在一起成为一个乐队;有的是一些非洲移民,他们在法国表演自己的歌曲,政府在此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这些人群的服务工作,如地铁免费同时延长营业时间,安排大量的医疗人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法国节日与中国节日有着不同的体验,法国人可以在节日当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尽情表现自己,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将人际互动与沟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每一个人得到满足的同时促进社会整体稳定。
二、“吃”与创造浪漫氛围
节日不但表现着精神文明而且同时也展现着物质文明。
其中饮食就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中国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经济并不发达,人们希望利用节日吃到丰盛的食物,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等,“吃”在中国节日中占有重要地位。
法国人过节也讲究吃,在不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美食,但其节日食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与艺术特
点。
同时法国人也讲究吃的环境,如情人节大餐,他们要设置烛光与鲜花,创造一种浪漫与温情,在吃的过程中享受爱情,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人们常常会忽略了吃而更提倡一种精神享受。
圣诞节大餐,人们在圣诞节大餐当中可以享受大量的美食,但法国的圣诞节大餐好像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如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事与童话,创造洁白的雪花,大街上的橱窗里摆满各种各样的玩具,大人们忙于准备圣诞树等节日道具,为孩子们呈现一种梦幻的环境。
当前西方的情人节与圣诞节也陆续进入中国,可能这种现象主要取决于这些节日中的“吃”。
三、传统娱乐与个人狂欢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娱乐活动,如赏花灯、逛庙会、舞龙狮、赛龙舟等,第一,人们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可以参加一些集体项目的活动,如舞龙狮和赛龙舟活动,都需要较多的人同时参与,讲究一定的合作才能完成。
第二,这些活动同时也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它们的主要表现形式过于简单与温和,很多人都是旁观者,不能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只能站在一旁加油助威,也就是只能充当“看”的角色。
法国则与此不同,法国的节日都是人人可以参与的狂欢性质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并得到快乐,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释放自己的心情。
其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如法国的万圣节当中,被当地人们融入了大量的游戏元素,帝王节可以体现众多的小型游戏,愚人节人们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恶作剧及狂欢。
愚人节其实本就来源于法国,法国人在愚人节这一天可以突破等级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和任何人开玩笑、搞恶作剧,同时被愚弄的人也可以成为愚弄别人的人,人们相互间共同打闹与玩笑,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社会规范与人际交往的压力,人们在互相开玩笑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嘲,同时也有效拓宽了自己的交往氛围。
中国节日则与此不同,通常中国节日不具备这种自嘲与游戏的特点。
而法国的狂欢节更是将这种人与人间的平等、自由、游戏的特点上升到一个新的高潮,通常在每年的二或三月举行狂欢节,在这一天当中,城市与农村的大街小巷非常热闹,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家装扮自己,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上街头,共同欢乐。
狂欢节可以吸引全部公众参与,只要遵守这一游戏规则都可以参与这种游戏,可以装扮成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利用化妆、戴面具等各种做法可以使人在这一天当中忘掉了自己,摆脱当前社会等级与社会关系的束缚,以新的形象出现在新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在狂欢节当中都是平等的,都是狂欢节这一游戏的参与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巴赫金曾经说过,人们在狂欢节当中实现了人与人间的平等,创造了脱离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与第二生活,人们在欢乐中改变了自己的一切,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建构新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权威与真理好像都是错误的,不同的人在这一天都是平等的,都能在此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尽情狂欢。
像这样的节日活动其影响力已经不受物质与文化内容的约束,创造了一种新的节日精神与精神狂欢。
总之,利用研究节日文化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中法不同的节日表现了中法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节日有着一定的魅力与特点,而法国节日提倡的人人参与、平等、游戏、狂欢精神是值得中国节日借鉴的,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莎莎.中法文化差异在广告用语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2012(36)
[2]王丽.中法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王金英.中法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