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南京图书馆
我国古籍数字化进展与研究述评

内科研院所、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一些致力于 古籍数字化的商业机构在古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做 出的努力和贡献做了介绍。他们列举了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全唐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数据库, 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汉籍全文资料库”,北京大 学刘俊文教授组织编纂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电子 信息版光盘”系统。南京师范大学的《全庸五代宋 词》,河南大学的“南宋主要历史文献”等数据库,
应具有研究支持功能。目前,文史哲等领域的研究人
员作为古籍数字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已不满足于在计 算机上对古籍做一般的浏览阅读,而开始对古籍数字 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使 数字化古籍具备更丰富多样、更符合学术研究需要的 功能,从而支持甚至引导更深层次的研究。旧]而限于 目前古籍数字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研究人员的这些 需求尚未能较好地满足。 4相关建议
术中的关键性技术——古汉语词典切分技术,目前尚 未解决,影响了古籍自动标引、名称主题检索及专有
名词检索的实现。 3.4数字化古籍资源的研究支持功能有待提高 古籍数字化的目的和作用不仅是保存与普及传统 文化,同时还应为学术研究服务,即古籍数字化资源
高,作为古籍数字化核心技术的全文检索,系统在开
发过程中应加强古籍整理专业学者的深度参与,对文 献中出现的相关人名、地名进行必要的标注,同时在 数据库程序设计时也应尽可能由专业学者首先对准备 导人数据库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系统要尽可能地为 用户提供更多的检索途径,除关键词检索、条件检 索、逻辑检索、模糊检索、组配检索外,还应增设能 够体现原书内容特点的,包括体裁、写作时间、事 件、图像等属性在内的智能化检索,满足用户的特定 需要。 4.4深度开发,提高研究支持系统功能 对古籍数字资源的开发不应局限于字频词频统 计、相关资料库的加载、研究辅助工具的配置和实 用工具的引入等方面,而要力求在统计的基础上做 出智能决策。比如,古籍的自动翻译、自动校勘、 古代诗文的即时自动朗读等。这样就使文献不再是 平面的、孤立的资料,而是成为一个立体的文化学 术信息知识库,一方面可使研究人员充分享受到现 代数字化技术给学术研究带来的便利,在资料的搜
《楝亭书目》拾遗

海丛书) 樟亭书 目) 四卷 ” . 的< 为“ 本 在社会上流传最广 辽海 丛书本‘ 楝亭书 目) 前有说 明, :此本乃其家 藏书 目也. 谓 “ 无卷 数 , 类分隶 , 以 凡三千二百八十七种 可见它 的底本也是不分 ” 眷 的. 这和周 中孚藏本相符。 鄞堂读书记 ) 周藏本“ 据< 载: 其编 次不依四部 . 但分三十五类 . 其补遗郎附各类之后 检一 目, 欲 须展 数类, 可谓 治丝而葬, 凡三千二百八十种 , 每种略注撰人 氏, 卷数 ' 册数。其体例与辽海本亦相同. 所收书籍 “ 凡三千二
维普资讯
圄节讳 建设
2 22 0 () 0
卷 海 钩 沉
【 i蛸 e 】10 ̄35 2l 0-0(-0 04 2X(0 2 15 3  ̄) 1
《 亭书 i 拾 遗 楝 i l 》
张 一 民 ( 师范学院图书 淮阴 馆 江苏 淮安 23o) 201
能包括曹寅 的全 部藏书 。 披检 清代 以来公私藏书 目录与 笔者 目) 发 楝 中未
见著录. 现补阙抬 遗, 介绍如下:
到了晚年 , 曹寅对藏书进行 了整理 , 编撰成 < 楝亭书 目) 。
直备受红学家们的关注。 如海外红学家赵 冈 , 宋淇等人就认
为 ‘ 搂梦) 红 中有关侍儿的取名. 就受到曹寅所藏‘ 儿小名录 侍
抬i , ‘ 补侍儿小名录)< , 续补 侍儿小名录) 等三种书的影响, 这三种书在 ‘ 楝亭书 目) 说部类就有著 录 曹雪芹在年少 时曾 在江 宁织造署内生活过一段时期, 得窥祖 父藏书.红楼梦) ‘ 第 四十二 回“ 蘅芜君 兰言 解疑癖 ” 就谈 到了藏书和读书之事 。 宝
著录藏书三千二百八十七种, 分三十六大类。楝亭书 目 有多 < ) 种版本 , 最早见于嘉庆年 问藏 书家周中孚< 鄞堂读书记) 卷三
国家图书馆藏《经籍考》考述

2021年4月2021年第2期(总第183期)晋图学刊Shanxi Library JournalApr. ,2021No. 2,2021 (Issue No. 183)•古籍研究•国家图书馆藏《经籍考》考述孙瑞隆(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经籍考》抄(摘)录序跋、解题,考撰者、卷帙、作者撰书之旨,于元明遗籍索隐抉微,是一部重要 的提要式书目著作。
陆氏未及删定而殁,不克藏事,书稿流落社会,卢文弨得到之后重予编次、增补,后周星 诒收藏时又增批案,国家图书馆藏《经籍考》即其本。
《经籍考》中的陆元辅、卢文弨、周星诒批案是考察其成 书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三人的学术观点和功力的集中体现。
陆元辅著《经籍考》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 籍考》为蓝本,卢文弨增补时多援引《经义考》《明史》。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陆元辅;《经籍考》;案语;卢文弨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1680(2021 )02 -0049 -07〇引言陆元辅(1617—1691),字翼王,号菊隐,江苏嘉 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有清一代的经学大家,著 有《学易折衷》《仪礼集说》《十三经注疏类钞》《十 经辨疑》《诗经集说》《经籍考》《明季争光录》《思 诚录》《菊隐纪闻》[121,《清代诗文集汇编》中收有 《菊隐先生文集》十六卷、《菊隐先生诗集》四卷,他著除《经籍考》外率皆亡佚。
陆元辅《经籍考》本 因王圻《续文献通考》体例甚陋而作,拟续马端临 《文献通考•经籍考》,故有《续经籍考》之名。
朱彝 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十四“王圻《续文献通考》”条 下云:“按:王氏《续通考》本以续鄱阳马氏之书。
乃 中间有卷帙者仅十之一二而已,兼之世次之后先紊 乱,名字之称谓错杂,典籍之篇H重复,其牵率为已 其矣。
亡友嘉定陆元辅翼王毅然欲别撰《续经籍 考》一书,以洗王氏之陋。
穷年抄撮,积至数十册,未经删定而殁。
然元明遗籍,索隐抉微不少” 4]|5°8,并把陆元辅与黄虞稷并提,称“二子皆功崇稽古者 也”[4]1508。
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与管理探究

4 . 加强对古籍文献 的深层次开发。 当前各 图书馆所缺 的不是古
也从未开设古籍保护专业。对于古籍 的修补工作, 往往是师傅带徒 籍数据库而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 这是各馆古籍数字
弟, 私相传授, 师傅怎么修就怎么修。 而事实上, 古籍文献的相关保护 化 的发展方 向, 也是其发展方 向。 如为古籍数据库建立强大的检索 工作及修复工作是有一定的讲究和学 问的, 需要从事古籍文献保护
一要Leabharlann 、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前, 已有一些图书馆设置了藏阅一体的古典优雅 、 宁静舒适的古籍阅 览室 , 还配置了卡片 目录 、 书本 目录供读者检索使用 , 并设有 电脑 网 络通信设备多个接 口装置, 空调通风设备 、 小吸尘器 、 避雷装置、 自动
灭火装置和 自 动报警装置等, 不但大大缓解了古籍藏与用 的矛盾, 也 为图书馆古籍的整理、 研究、 开发利用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
国 窗 国
摘 古籍是 图书馆文献的重要 组成部分 。 目前 古籍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尚存在很 多问题 , 本文阐述 了图书馆 古籍保护与 管理 的重点, 以及运 用现代管理手段加 强古籍的挖掘和整理, 以达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古籍这一 中华瑰宝的 目的。 关键词 古籍 文献 保护与管理 再生性保护
1 . 古籍保存环境问题 。自然界 中的光 、 尘 、 、 气、 温度 湿度等都能
对古籍文献造成危害。如: 光可加速氧对纸张中纤维的氧化作用 ; 古
籍书库温度过高会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古籍的破坏作用; 温度 过低会影响古籍 的耐久性; 潮湿易使字迹发生扩散褪色, 还会促进空 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等对古籍的破坏作用;湿度过低则会使纸张 中的水分蒸发, 使纸张变脆变硬, 加速纸张脆化。另外, 古籍在一定的
古籍编目整理课件(2011.4)

何为中国古籍
• 凡产生在1912年以前,内容是研究中国古 代传统文化、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著作方 式、装帧具有中国古代图书馆传统装帧形 式的典籍,就是中国古籍。这是确切概念 上中国古籍的含义。 • 广义的中国古籍,则应是在1912年以前产 生于中国大地而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著作。 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人的著作,也包括了外 国人在中国所写的著作。
• 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媲美。
• 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 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对国子监的介绍
•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教育机关。从五代起,又一直 肩负起刻书及管理刻书的职责,于是又兼有出版 总社的性质。因此由国子监印刻的书称为监本。 • 历史沿革: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印 有九经,北宋时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 征调地方版片至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 本”,称新版为“新监本”。明朝有南北两监, 北京国子监称北监,南京国子监称南监。 • 刻书内容:国子监所刻书籍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 文史名著。
• 各级普查机构应健全机制、配备普查人员 和设备,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和 工作细则,对普查工作各个环节实行全过 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开展普 查登记工作,提交普查数据。 • 普查登记工作中,各级普查机构须对下级 的普查数据采取随机抽样与重点抽查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质量检查。
第二部分
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的内容
古籍编目整理
丛冬梅 2011.4
主要内容
• • • • • • 第一部分: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概况 第二部分: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的内容 第三部分:古籍的版本 第四部分:古籍普查规则 第五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知识 第六部分:《四库全书总目》与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 第七部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与 《中华再造善本》
明代乡试录武举乡试录的版本及庋藏

明代乡试录\武举乡试录的版本及庋藏作者:陈长文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06期摘要国内外现存明代乡试录共333种,其中孤本291种(部),浙江宁波天一阁现存272种,其中孤本233种(部)。
天一阁所藏种类占存世种类的81.68%,其孤本种类占存世种类的69.97%。
另外,现存明代武举乡试录11种,其中天一阁藏8种,且皆为孤本。
无论收藏的种类,还是孤本数量,天一阁在国内外都处于独尊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明代科举乡试录武举录版本早在1984年,《文献》第20辑刊登了浙江宁波天一阁骆兆平先生的《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一文。
该文首次据天一阁藏书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及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武举录、武举乡试录作了较为系统的爬梳,得出乡试录有324种,武举乡试录有10种。
1998年,沈登苗先生发表了《也谈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与骆兆平、李大东先生商榷》一文,也谈及了“现存明代登科录概况”,认为骆兆平先生所言“现存明代科举录的百分之八十收藏在宁波天一阁里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应当是“现存明代登科录的80%的孤本及75%的善本和种类在天一阁”。
限于条件,他们没有利用更多的书目文献,没有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等统计在内,包括16种乡试录和1种武举乡试录。
1969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明代登科录汇编》(22册),影印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现藏的明代66种科举题名文献,包括31种乡试录和2种武举乡试录。
近年,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又陆续整理影印了《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8函50余种,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和《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6函38种,宁波出版社,2007年版),使大量珍贵的明代科举文献得以重见天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定级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国庆、李致忠。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古籍得以世代相继,绵延不绝。
其数量之多,古人每以"浩如烟海"喻之。
自古以来,古籍频遭兵燹、水火等人为、自然之灾难,幸免厄运而流传至今者,百不一存,尤显珍贵。
综观古籍传本,因产生时代不同,有宋椠元刊之别;因所载内容不同,有价值高下之分;因写印技艺不同,有精美粗劣之异。
研究古籍传本的特征与异同,辨别古籍传本的真伪与优劣,进而确定古籍传本的级别等次,最终实现对古籍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 年第19 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记述善本古籍藏品定级的有关精神,参照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提出的鉴别善本古籍的"三性原则",以及该目列举的收录善本古籍的"九项条件"(两者简称"三性九条"),同时考虑全国现存善本和普本古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汉文古籍。
全国现存其他特种古代文献,如甲骨、简策、帛书、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札、鱼鳞册、契约、文告、少数民族语文图书,以及域外翻刻、抄写的中国古籍,如和刻本、高丽本等,不在本定级范围之内。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 (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 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 为何含义。
❖ 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 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 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 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 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 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 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 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 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 下曰本”。
❖ 关于 “版本”、“藏本”,叶德辉说: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 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 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 在内。”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 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 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 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
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
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 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 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 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 发展。
❖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 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 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 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 (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 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 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 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 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 其便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