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及其生烃理论

合集下载

1烃源岩及生烃机理进展总结

1烃源岩及生烃机理进展总结

煤层气
盖层
常规伴生气 油
致密气藏
富气页岩
页岩气
常规油气藏
四、咸化湖相有机质的生烃
1、盐湖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2、咸化环境对有机质成熟度的抑制 3、咸化环境有机质的转化率高
盐湖环境形成优质烃源岩
“大咸盆套小盐湖”
据金强,2000
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E3和N1)优质生油岩 (TOC>1%,干酪根类型为Ⅰ型或Ⅱ1型)恰好发育在石膏、芒硝和岩盐最 发育的构造部位和层位
沙四上、沙三中、沙三下和沙一段为有效烃源岩分布 层段。

沙四








沙 一 段

B.碳酸盐层系中,泥灰岩、泥质灰岩、灰岩中的泥质条带,缝 合线中有机碳丰度相对较高
②平面上,同一层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随沉积环境和岩性变 化而变化
满东1
英南2
二、有效烃源岩
• 有效性包含:
生烃数量的有效(达到足以排烃) 空间位置的有效 生烃时间的有效
烃源岩中分散液态烃滞留数量大
烃源岩分成熟度区间的源内液态烃滞留量统计图 (模拟实验研究和数据统计S1下限值为0.1 mg·g-1)
50% 有机质成熟度 Ro/%
0 0.4
0.6
排油率 % 20 40 60 80 100
山西灰岩 TOC=0.68%
0.8
1.0 1.2
唐山油页岩 TOC=7.55%
1.4
液态烃热裂解 气贡献量>70%
Kerogen
Kerogen热降解成气 可溶有机质热裂解成气
III 型
Ro<1.3%
Ro>1.3%

二连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二连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二连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程志强;王飞宇;江涛;任利兵;吴子强;谢红【摘要】巴音都兰凹陷与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相距仅30 km,但两凹陷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主体为C相,初始氢指数为400~800 mg/g,平均为600 mg/g,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形成于水体分层的微咸水-淡水还原环境;乌里雅斯太凹陷烃源岩为D/E相,初始氢指数为200~400 mg/g,平均为333 mg/g,烃源岩形成于淡水偏氧化沉积环境,有机显微组分主体为腐泥组、壳质组和镜质组混合型.烃源岩有机相决定生油特征,两凹陷烃源岩在生烃特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巴音都兰凹陷原油具有较高含硫量与总胶质量,原油API为15°~30°;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原油API为35°~45°,原油油质较轻.烃源岩有机相差别也造成生烃门限差异: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主体成熟度比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成熟度高;巴音都兰凹陷生烃门限深度为1 500~1 600 m,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生烃门限深度为1 900~2 000 m,比二连盆地其他富油凹陷的生烃门限更深.D/E相烃源岩与典型C相烃源岩(以层状藻和结构藻为主)具有不同的生烃特征,D/E相烃源岩生排烃温度更高,同时排出原油以轻质油为主.【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9页(P384-392)【关键词】二连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生烃特征;湖相烃源岩【作者】程志强;王飞宇;江涛;任利兵;吴子强;谢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第二录井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1有机质的母质类型决定其生烃量的大小和所生烃类性质,既使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相近,生烃母质不同的烃源岩其生烃量和烃类性质也会有显著差异。

烃源岩及其生烃理论

烃源岩及其生烃理论
是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区 (2)根本条件:
a.高的古生产力 b.缺氧环境
2.4 判别标志
(1)地质特征 a.岩性:细粒的泥岩、页岩等 b.颜色:黑色、黑灰色、灰色和浅灰色以及灰绿色 c.沉积环境:弱还原-还原,水体比较平静的半深湖、深
湖相。 (2)地化特征
a.TOC值高于目的层其它烃源岩层位 b.有机质类型:较好,多为I型、II1型II2型,少数为III型
1.2 基本概念
(1)排烃门限: 是指烃源岩在埋深演化过程中当其生烃量饱和了
自身吸附、孔隙水溶解、油溶解(气)和毛细管封堵等 多种形式的存留需要,并开始以游离相大量排运油气 的临界地质条件(C%、Ro%、KTI等) 。
1.2 基本概念
(2)概念模型
Qp—累积生烃量; Qrm—残留烃临界饱和量; Qr—实际残烃量; Qe—源岩排烃总量 Qrb、Qrw、Qrog—源岩吸附、水溶、 油溶气残留烃临界饱和量; Qrw、Qed、Qes—源岩水溶相、扩散 相、游离相排烃量; Q’rm、Q’ed、Q’e—源岩进入排烃门 限前水溶相、扩散相、累积排烃量;
a.生物生产率 b.氧化还原条件 c.地球内部深部流体 d.沉积速率 e.沉积环境
3.3 有机质富集机理
(3)关键: a.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导因素和前提条件,
直接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 b.在埋藏有机质阶段,其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中的
氧含量和沉积速率等。
(4)据排烃过程特征综合判别 Qp-Qem<Qrm,未进排烃门限 Qp-Qem=Qrm,处于门限点上 Qp-Qem>Qrm,已进排烃门限
1.4 影响因素
(1)区域地质条件 a.地层热史 b.地层埋藏史 c.天然气在油、水中的溶解度
(2)生烃条件 a.有机质类型 ①类型好,丰度大的源岩排油门限早 ②类型差、丰度大的源岩排气态烃门限早于液态烃 ③Ⅱ类有机质排油气特征间于Ⅰ、Ⅲ类之间 b.有机质丰度 ①有机质类型好的源岩排烃门限浅,门限随有机质丰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小 ②有机质类型差的源岩排烃门限深,随有机质丰度含量增加变化幅度大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正文: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处于一个活跃的沉积盆地,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

本文将从生烃和排烃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及其特征,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一、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背景潮水盆地侏罗纪时期,受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沉积了丰富的烃源岩。

这一时期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为生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侏罗纪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和保存,使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巨大。

二、侏罗纪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及其特征在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生烃初期和生烃后期。

生烃初期,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不断积累,生烃作用逐渐增强。

生烃后期,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有机质逐渐向烃类转化,生烃速率加快。

侏罗纪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生烃速率快:受地壳运动和温度的影响,侏罗纪烃源岩的生烃速率较快,有利于烃类的生成。

2.生烃潜力大: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沉积环境良好,有机质丰富,生烃潜力巨大。

3.生烃类型多样:侏罗纪烃源岩生烃过程中,生成油气、煤层气等多种类型烃气。

三、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过程及其特征侏罗纪烃源岩在生烃过程中,随着烃类的生成和聚集,排烃作用逐渐显现。

排烃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排烃初期和排烃后期。

排烃初期,烃类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向地表运移,形成油气藏。

排烃后期,随着烃类的进一步运移,油气藏逐渐饱和,排烃作用减弱。

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排烃速率较快:受地壳运动和压力影响,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速率较快。

2.排烃方向多样: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过程中,烃类可以向地表、断层、岩溶洞等方向运移。

3.排烃效果受沉积环境控制: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沉积环境优越,有利于烃类的聚集和排烃。

四、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的意义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导作用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对于了解潮水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盆地石炭系_二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_李海华

二连盆地石炭系_二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_李海华

李海华图1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残余有机碳(TOC残)频数分布图从总体上看,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较高。

从碳酸盐岩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层位是下二叠统和中二叠统,其次是下石炭统和泥岩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在0.02%~0.30%之间,平均值为0.08%叠统泥岩烃源岩样品中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在1.30%之间,平均值为1.01%;中二叠统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55%~1.26%之间0.91%,而下二叠统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在从平面上看,位于二连盆地北缘露头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而南部露头区的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位于二连盆地南缘露头的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而2.2原始有机碳含量恢复二连盆地海相烃源岩由于热演化程度高以及地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残余有机碳含量难以反映图2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不同时代残余有机碳(TOC残)含量对比图图3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Pr/n C17与Ph/n C18关系图图4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三种5α甾烷三角组成图综合以上分析并充分考虑高演化对烃源岩类型降级的影响因素,认为二连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甚至有可能存在少Ⅰ型干酪根,说明有机质先体为混源型有机质。

表1二连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野外样品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参数OEP剖面层位ααα-20RC 28/C 29ααα-20RC 27样品值平均值样品值平均值索仑北P 3l 0.870.971.41 1.79林西官地P 3l 0.97 1.88林西官地P 3l 1.07 2.07石灰窖P 2xj 0.980.99 1.73 1.79大石寨P 2w 0.92 1.56大石寨P 2w 1.07 2.07哲斯敖包P 1z 0.820.97 1.40 1.83科尔沁右翼前旗P 1q 1.12 2.26敖汉旗牛古吐乡C 2jd 1.05 1.07 2.04 2.06敖汉旗牛古吐乡C 2jd 1.12 2.15敖汉旗家道沟C 2jd 1.18 2.38敖汉旗家道沟C 2jd 1.07 2.06表2二连地区石炭系图5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正构烷烃分布图。

一种烃源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的评价方法

一种烃源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的评价方法

一种烃源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的评价方法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其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对油气勘探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是指有机质在地质条件下的生烃能力,是衡量有机质生烃活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烃源岩有机质分子和溶剂的交互作用过程的重要参数。

因此,研究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对研究权质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价方法1.实验室模拟试验法为了研究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通常运用实验室模拟试验法来模拟地质条件下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得到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

实验室模拟实验以获取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作为地质条件下有机质的生烃能力的重要参数。

在实验室中,可以控制一定的温度、压力及溶剂活性等条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模拟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过程。

实验室模拟实验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操作简便,数据可靠,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即无法准确反映现实地质条件下的情况。

2.现场抽样实测法现场抽样实测法是对烃源岩在现场实测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是一种具有较高准确性的评价方法。

现场抽样实测法可以根据地表、穿层情况,以及成藏深度等条件,抽取涉及到的多伦层烃源岩,进行实验室模拟,获取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

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反映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能力,但由于现场抽样实测困难,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模拟,对实验材料量要求较高,因此其应用范围也有限,不能满足大范围工程应用的要求。

3.数据拟合法数据拟合法是以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为基础,借助数学模型进行数据拟合,以对外推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的有效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通过使用多项式拟合,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多项式模型,使拟合曲线与实验曲线尽量接近,在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从而可以获得烃源岩有机质模拟生烃转化率。

数据拟合法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参数计算准确等优势,是目前测定烃源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较为常用和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

三、结论有机质的生烃转化率是指有机质在地质条件下的生烃能力,是衡量烃源岩有机质活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烃源岩有机质分子和溶剂的交互作用过程的重要参数。

045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第五节烃源岩)

045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第五节烃源岩)
元素中,碳含量最高、最稳定,因此是最主要的丰度指标。 氯仿沥青“A”是对岩石进行氯仿抽提再进行色层分离可得到总烃含量,
也能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我国陆相生油层评价标准

生 目

好 层层


岩相
深湖-半
深湖相
干酪根类型
腐泥型
中等生 油层
半深湖浅湖相
中间型
差生油 层
浅湖-滨 海相
腐植型
非生油 层 河流相
萜烷多见于高等植物。
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成熟度是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 的各种变化。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包括:镜质体反射率(R0)法、孢 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和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
还要应用多种成熟度标尺和TTI等预测方法来估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 度。
<100 <1
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的类型常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 和可溶有机质(沥青)进行分析。
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质类型研究的 主体,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元素分析、光 学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以及岩石热解 分析等。
元素分析
元素分析:是从化学性质和本质上来把握其类型的。 从全球来看,石油主要产生于腐泥型或腐植形过渡的有机质;腐植型主
碳, IO)与干酪根元素组成分析能很好 对比。可利用这两个指数绘制范氏图确 定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类型。
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分类
煤岩 学分 类
孢粉学分类 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细分
元素 分析
岩石 热解 分析
Tissot分类 中国分类 原始H/C原子比 原始O/C原子比 生烃潜力
降解率(%)
藻质
絮质
草质
木质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我们将从湖相烃源岩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理解其在地质环境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生排烃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有机质类型、热成熟度、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不同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关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排烃效率,这是决定油气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关键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地质过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潜力,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还将讨论湖相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包括烃类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烃类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为油气工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以期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湖相烃源岩的地质特征湖相烃源岩是指形成于湖泊环境中的沉积岩,其地质特征对于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湖相烃源岩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岩性岩相、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

沉积环境是影响湖相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

湖泊环境通常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湖泊环境对烃源岩的形成和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淡水湖通常发育泥炭沼泽和沼泽化湖泊沉积,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而咸水湖和盐湖则可能发育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岩性岩相是湖相烃源岩的重要特征之一。

湖相烃源岩的岩性主要包括泥岩、页岩、碳酸盐岩等,而岩相则包括纹层状、条带状、团块状等。

这些岩性岩相特征对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泥岩和页岩通常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生烃潜力,而碳酸盐岩则可能因其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有机质沉积过程
a.初级生产力 b.次级生产力 c.沉积环境含氧量
a.沉积速率 b.氧化还原条件
生物物质
沉积有机 质
埋藏有机 质
有机质形成阶段
烃源岩形成阶段
3.3 有机质富集机理
(1)总的来说,岩石中有机质富集程度受到沉积环 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3方面因素的影响 (2)具体而言,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2.2 基本概念
(1)生油岩: 已生油的、或已具备了生油能力的岩石。
(2)有效烃源岩: 不仅能生烃,而且还能排烃,并对油气成藏有
贡献。 (3)优质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对油气成藏有较大贡献 的烃源岩。
2.3 形成条件
(1)有利环境:半咸水、咸水和盐水湖泊 a.湖水分层现象 b.表层水适于浮游生物生存 c.深水部位形成封闭缺氧环境,适于有机质的保存 d.表层水生物高产率区与底层水缺氧区的叠合部位
(4)据排烃过程特征综合判别 Qp-Qem<Qrm,未进排烃门限 Qp-Qem=Qrm,处于门限点上 Qp-Q来自m>Qrm,已进排烃门限
1.4 影响因素
(1)区域地质条件 a.地层热史 b.地层埋藏史 c.天然气在油、水中的溶解度
(2)生烃条件 a.有机质类型 ①类型好,丰度大的源岩排油门限早 ②类型差、丰度大的源岩排气态烃门限早于液态烃 ③Ⅱ类有机质排油气特征间于Ⅰ、Ⅲ类之间 b.有机质丰度 ①有机质类型好的源岩排烃门限浅,门限随有机质丰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小 ②有机质类型差的源岩排烃门限深,随有机质丰度含量增加变化幅度大
2.1 研究意义
(1)大油田与优质烃源岩的存在密切相关 (2)优质烃源岩是富油凹陷生烃的物质基础 (3)其规模及分布范围控制着油气田的大小及分布 (4)优质烃源岩的确定,为科学评价含油气盆地油气 资源潜力,揭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富集规律,选 择有利的勘探方向及勘探目标,提高勘探效益,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图1.2 排烃门限研究方法(庞雄奇,1995)
(1)地质追踪法
(2)模拟实验法
(3)盆地模拟法
影响因素多,结果粗略 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
费时且费用昂贵
不能考虑未熟烃和低熟烃的排运
同时也不能直观地反映排烃门限
2.优质烃源岩
2.1 研究意义 2.2 基本概念 2.3 形成条件 2.4 判别标志
图1.1 烃源岩排烃门限概念模型(庞雄奇,1995)
1.3 判别标准
图1.1 烃源岩排烃门限概念模型(庞雄奇,1995)
(1)据生烃量大小 Qp<Qrm,未进排烃门限 Qp>Qrm,已进排烃门限
(2)据残留烃量大小 Qr<Qrm,未进排烃门限 Qr=Qrm,已进排烃门限
(3)据排烃相态变化特征 Qes=0,未进排烃门限 Qes>0,已进排烃门限
a.生物生产率 b.氧化还原条件 c.地球内部深部流体 d.沉积速率 e.沉积环境
3.3 有机质富集机理
(3)关键: a.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导因素和前提条件,
直接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 b.在埋藏有机质阶段,其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中的
氧含量和沉积速率等。
1.2 基本概念
(1)排烃门限: 是指烃源岩在埋深演化过程中当其生烃量饱和了
自身吸附、孔隙水溶解、油溶解(气)和毛细管封堵等 多种形式的存留需要,并开始以游离相大量排运油气 的临界地质条件(C%、Ro%、KTI等) 。
1.2 基本概念
(2)概念模型
Qp—累积生烃量; Qrm—残留烃临界饱和量; Qr—实际残烃量; Qe—源岩排烃总量 Qrb、Qrw、Qrog—源岩吸附、水溶、 油溶气残留烃临界饱和量; Qrw、Qed、Qes—源岩水溶相、扩散 相、游离相排烃量; Q’rm、Q’ed、Q’e—源岩进入排烃门 限前水溶相、扩散相、累积排烃量;
汇报内容
1.排烃门限 2.优质烃源岩 3.烃源岩分布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1.排烃门限
1.1 产生背景 1.2 基本概念 1.3 判别标准 1.4 影响因素 1.5 研究方法
1.1 产生背景
(1)传统烃源岩评价标准存在一些问题,如: a.最小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不适用于所有的烃源岩 b.生烃门限不宜作为成熟生油岩或有效生油岩的判别标准 c.“石油液态窗”分布范围随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改变 d.生油气模式相同的源岩排油气地质模式可以不同 (2)排烃门限揭示了源岩排烃临界地质条件存在的客观性,可 以建立起科学的“有效源岩”的概念,很好地解决“未熟-低熟 油”资源评价等问题。
2.4 判别标志
(3)生排烃贡献 相对排烃量大于自身相对厚度 公式:
(4)油气源对比 如果资料足够精细,可以直接识别出生排烃特征突出、
对油气成藏贡献大的优质烃源岩层段。
3. 烃源岩分布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3.1 存在观点 3.2 有机质沉积过程 3.3 有机质富集机理
3.1 存在观点
(1)陈践发等(2006)认为,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是有 机质富集程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谢树成等(2007)指出,关于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存在 生产力模式和保存模式两种模式的争议。 a.生产力模式: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是形成有机质的生物生 产力(Demaison and Moore,1980;Pederson and Calvert, 1990;Hucet a1.2000) b.保存模式:主控因素是沉积或底层水的缺氧条件(Demaison and Moore,1980;Tyson and Pearson,1991)。
是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区 (2)根本条件:
a.高的古生产力 b.缺氧环境
2.4 判别标志
(1)地质特征 a.岩性:细粒的泥岩、页岩等 b.颜色:黑色、黑灰色、灰色和浅灰色以及灰绿色 c.沉积环境:弱还原-还原,水体比较平静的半深湖、深
湖相。 (2)地化特征
a.TOC值高于目的层其它烃源岩层位 b.有机质类型:较好,多为I型、II1型II2型,少数为III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