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牛的育种繁殖技术与管理

合集下载

牛的繁殖技术

牛的繁殖技术

人工授精的意义
1.充分利用良种公牛、加快良种繁育
2.节省了种畜的饲养管理费用
3.打破配种的时间、地域限制
四. 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
胚 胎 移 植
胚胎移植的技术程序
胚胎移植的意义
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
在发情后的最初一段时期(周期性黄 体期),不论是否已受精,生殖系统 均处于受精后的生理状态之下,在生 理现象上,妊娠与未孕并无区别。所 以,发情后母畜生殖器官的孕向变化, 是进行胚胎移植时,未配种的受体母 畜可以接受胚胎并为胚胎发育提供各 种条件的主要生理学根据。
谢谢收看
杨永在 2013.12.20
精液解冻
用镊子把细管冻精从液氮罐 中迅速夹出,在40℃温水中 解冻10秒后迅速取出,用剪 刀剪去封口端约1厘米,然 后将细管冻精棉塞端安放到 输精枪推杆上,套上输精枪 帽,装进输精枪。
人工授精
1.适时输精 产后子宫完全复原,发情后10 -20h输精两次,间隔8-12小时。 2.输精技术 直肠把握子宫颈输精法 打开子宫颈口,输精器插入子宫 5-8cm处输精,授精部位为子 宫体。
产 后 发 情
奶牛一般在产后30 -172天发情,肉牛 46-104天,黄牛58 -83天。
二.妊娠诊断
母牛配种
母牛妊娠
接产方法
母牛分娩
母牛配种
1、适宜的配种时间: 母牛发情后最适宜的配种时 间应在性欲结束时进行第一次 输精,间隔8~12小时进行第二 次输精。 2、配种方法: 自然交配 人工授精
母牛分娩
分娩预兆:乳房腺体膨胀充实,有少量乳汁挤出, 外阴部柔软、肿胀,阴道粘膜变红,骨盆韧带松驰。 分娩过程: 1、开口期:从子宫颈开始阵缩到子宫颈完全扩张称 开口期。平均为6小时(1~12小时),经产母牛较快, 初产牛较慢。 2、胎儿产出期:从子宫颈完全开张到胎儿排出母体 外称为胎儿产出期。产出期一般1~4小时,初产母牛 较经产牛慢,产双胎时两胎相隔1~2小时。 3、胎衣排出期:胎儿产出到胎衣排出称胎衣排出期。 牛的胎衣正常排出期为4~6小时,最多不超过12小时。 超过这一时间可视为胎衣不下。

《牛的繁殖技术》课件

《牛的繁殖技术》课件

实施繁பைடு நூலகம்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配种、接产 和育犊等操作,确保繁殖 计划的顺利实施。
繁殖记录的管理与分析
记录配种信息
01
详细记录每头牛的配种时间、配种方式、配种公牛等信息,确
保记录准确无误。
记录妊娠和分娩信息
02
记录每头牛的妊娠期、分娩时间、产犊数量等信息,以便对繁
殖性能进行评估。
分析繁殖记录
03
对繁殖记录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繁殖效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使用规范, 对母牛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
疫力。
繁殖疾病的综合防治
建立繁殖疾病防治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包括疫情报告、诊断和监测等,实现 对繁殖疾病的全面控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牛的繁殖技术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力度,开展繁殖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 科技支撑。
03
精子异常
精子异常包括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和畸形率增加等,可能导致不孕
。诊断依据精液分析和染色检查,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饲养管理、补充营
养和药物治疗。
预防繁殖疾病的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均衡的营养、保持牛舍清洁 卫生、加强防疫和消毒等措施,
有助于预防繁殖疾病的发生。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对母牛进行检查和监测,以 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自然交配技术
01
02
03
自由交配
牛群中公牛和母牛自由交 配,不受人工控制。
栏圈交配
将公牛和母牛分别关在不 同的栏圈中,在特定的时 间进行交配。

牛的繁殖种牛的饲养管理牛的繁殖力及提高繁殖率措施护理课件

牛的繁殖种牛的饲养管理牛的繁殖力及提高繁殖率措施护理课件

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选择繁殖性能高的品种,通过基因改良和 育种手段提高繁殖力。
确保牛生活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 空气质量等条件下,以提高繁殖性能。
合理的营养供给
有效的繁殖管理
根据牛的营养需求,提供充足、均衡的营 养,保证健康和提高繁殖力。
实施有效的繁殖管理措施,如合理安排配 种计划、控制发情期和采用繁殖新技术等 。
卫生
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预防 疾病的发生。
防疫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加强疾病 预防和控制。
记录管理
建立牛群饲养管理记录,包括饲料消 耗、饮水情况、健康状况等,以便及 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03
CATALOGUE
牛的繁殖力及提高繁殖率措施
繁殖力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品种、基因等遗传因素对牛的繁殖力有 重要影响,优良品种的繁殖力通常较高
饲料管理
粗饲料
提供足够的干草、秸秆等 粗饲料,满足牛的咀嚼和 消化需求。
精饲料
提供适量的全价配合饲料 ,包括能量饲料、蛋白质 饲料、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
饲料搭配
根据牛的生长阶段和营养 需求,合理搭配粗饲料和 精饲料,保持营养均衡。
日常管理
饮水
保证水源清洁,提供充足的饮水量, 以满足牛的生理需求。
胚胎移植技术
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实现优良基因的快速繁殖。

02
CATALOGUE
种牛的饲养管理
饲养方式
01
02
03
放牧饲养
利用天然草地或人工草地 ,让牛自由采食,适合气 候温和、雨水充沛的地区 。
舍饲饲养
在牛舍内进行饲养,提供 全价配合饲料,适合气候 寒冷、干旱少雨的地区。

养牛学牛的遗传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PPT课件

养牛学牛的遗传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PPT课件

2021/8/16
48
第48页/共81页
一、胚胎工程技术育种
1978年我国首次牛 胚胎移植成功
1982年我国首次牛冷冻(常规) 胚胎移植成功
2021/8/16
49
第49页/共81页
(一)奶牛MOET育种体系
核心群(母牛测定站)
优良种母牛2N头
第四胎受体母牛:N头 第三胎受体母牛:N头 第二胎受体母牛:N头 第一胎受体母牛:3N头 青年受体母牛:3N头
• 向着一定的育种目标,按照一定的繁育方法,根据种畜本身的品质(如体质外貌、 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年龄、血统和后裔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为种畜 选择最适当的配偶,以获得更理想后代的育种方法
2021/8/16
25
第25页/共81页
第26页/共81页
第27页/共81页
第28页/共81页
第29页/共81页
• 公黄牛x母牦牛
2021/8/16
46
第46页/共81页
三、杂交方法在我国养牛生产中的 应用
• 乳改:引入荷斯坦 • 肉改:引入良种肉牛品种 • 引入优秀水牛品种 杂交改良当地品种 • 淘汰耕牛
2021/8/16
47
第47页/共81页
第3节 生物新技术与牛的育种
• 胚胎工程 • 基因标记辅助选择(QTL) • 基因育种(质量性状)
• 固定品系---利用近交 • 丰富品系---品系间杂交
2021/8/16
37
第37页/共81页
二、引种
• 目的明确,优秀品种 • 开始少引为宜 • 纯种繁育 • 防疫隔离
2021/8/16
38
第38页/共81页
• 引种方式
• 活体引种

《牛的繁殖技术》课件

《牛的繁殖技术》课件

05
牛的繁殖经济效益分析
提高繁殖率的经济效益
01
02
03
增加牛群数量
提高繁殖率意味着更多的 牛犊出生,从而增加牛群 规模,为养殖户带来更多 的经济收益。
降低养殖成本
通过提高繁殖率,养殖户 可以减少购买种牛和饲养 成本,从而降低整体养殖 成本。
促进牛产业的发展
繁殖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 整个牛产业的发展,包括 牛肉、牛奶等产品的生产 和销售。
03 野外放牧交配
在野外放牧时,公牛和母牛自然交配。
繁殖障碍及防治
繁殖障碍
受精失败、胚胎发育异常等。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保持环境卫生, 定期检查母牛健康状况。
繁殖管理措施
01 建立繁殖档案
记录每头母牛的繁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 采取措施。
02 定期配种
根据母牛的生理状况和发情期,合理安排配种时 间。
胚胎移植技术包括胚胎的采集、保存、运输和移植等步骤。 胚胎的采集通常在供体母牛配种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胚胎 的保存和运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胚胎的移植 则需要在受体母牛的子宫内进行。
试管牛技术
试管牛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在体外完成受精过程,再将胚胎移植到母牛子宫内 ,使其受孕的一种繁殖技术。该技术可以克服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些障碍,提高 受孕率。
提高繁殖经济效益的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牛群选育
提供适宜的饲料、良好的饲养环境和 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提高母牛的健 康状况和繁殖性能。
通过合理的选育措施,选择优良的种 牛进行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的质量和 经济效益。
推广先进的繁殖技术
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繁殖技术,如 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以提高繁殖 效率和品质。

牛的育种与繁殖技巧

牛的育种与繁殖技巧

牛的育种与繁殖技巧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其重要性在农牧业领域无可忽视。

牛的育种与繁殖技巧是保证牛群品质和数量稳定增长的关键。

本文将从选种、配种和繁殖管理等方面介绍牛的育种与繁殖技巧。

一、选种技巧1.群体评估:选择适宜的育种对象需要对群体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繁殖特性等。

通过对多个指标的全面考量,才能得出最符合需求的优良品种。

2.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技术在牛的选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可以筛选出潜在的遗传疾病携带者,避免繁殖出不健康的后代。

3.家系分析:将目标品种的家系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各个个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

选择杂交育种还是纯种育种将取决于家系分析的结果和具体需求。

二、配种技巧1.人工授精:通过人工授精可以控制牛群的遗传进程,提高牛种的整体质量。

选择优质的种牛进行精液采集,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将精液注入母牛体内,提高一代的遗传质量。

2.基因编辑: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牛的配种带来新的思路。

通过编辑特定的基因,可以针对性地改善牛的性状,如增加生产性能、提高抗病能力等。

3.人工授乳:出生后的牛犊如果需要特殊的照料,可以采用人工授乳的方式。

通过配制适宜的乳粉,保证牛犊的养分摄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繁殖管理技巧1.营养管理:合理的饲料供给对牛的繁殖健康至关重要。

科学制定饲料配方,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养分的充足供应,提高牛群的繁殖率和繁殖效益。

2.环境调控:创造适宜的繁殖环境是提高牛的生育率的关键。

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为牛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牛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成功率。

3.疾病防控:繁殖管理中的疾病防控是保证牛的繁殖健康的重要环节。

定期对牛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检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传播,保障牛群健康稳定的繁殖。

结语:牛的育种与繁殖技巧是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选种、配种和繁殖管理措施能够提高牛的品质和数量,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牛的繁殖利用和日常管理

牛的繁殖利用和日常管理

牛的繁殖利用和日常管理朱 虎(宁夏海原县西安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755208)1 种公牛的繁殖利用和日常管理1.1 适龄采精及合理调教 种公牛的初次采精年龄应在性成熟后,体重达到成年公牛70%左右时进行采精。

一般情况下,纯种种公牛的开始采精适宜时间在18~24月龄。

种公牛在正式采精之前要有一段试采期。

试采期一般为6个月。

试采期间每周采精一次,每次采精一回。

试采期间要加强对小公牛的调教,防止采精过度,影响公牛身体发育。

1.2 适当频率采精 合理安排种公牛的采精频率,对维持其正常性机能,保持种用体况,延长使用年限,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精液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地确定种公牛的采精频率应以鲜精的密度为重要参考指标,即当精液的密度大于7亿/mL,可以继续采精;当鲜精的密度小于7亿/mL,应减少或停止采精。

另外,当高温季节,种公牛精液质量明显下降时不应停止采精,应安排每周采精一次,以刺激睾丸内精子的生成。

1.3 规范采精和冻精生产操作和管理 采精场所和器材的设计、选材、准备及使用维护,都与保持种公牛健康和正常的生殖机能有密切关系。

采精厅应宽敞、明亮、平坦、安静、清洁,冬暖夏凉;采精架应坚实牢固,设计尺寸合理;采精垫防滑、弹性好,便于清洗。

假阴道的温度、压力和润滑度适宜,是保证公牛采精的关键条件。

对采精场所、器械以及牛体(尤其是包皮)进行严格清洁消毒,减少公牛繁殖疾病的发生,降低精液细菌数,避免病原通过采精和配种繁殖环节传播。

采精前,让公牛有充分的性准备。

对于性欲低的公牛可采取空爬台牛、被其他公牛爬跨、更换台牛、观摩、按摩、改变采精环境,以及让饲养员牵引台牛在前面走动,待采公牛在后面跟随走动等措施,提高公牛性欲。

采精人员的操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种公牛的精液产量和使用寿命。

采精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胆大心细,动作熟练、迅速而准确。

采用先进的精液冷冻工艺。

精液品质鉴定,稀释液配制,精液平衡、灌装、冷冻和保存,冻精生产中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或失误都会对精子造成致命的伤害,影响人工授精的受胎率。

繁殖牛及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繁殖牛及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繁 殖 育 种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 30卷 第4期在发展养牛业中,能繁母牛在生产周期中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其次是育成牛的饲养管理也将直接影响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养牛技术作一些探讨。

1 繁殖期母牛的管理(1)母牛在整个繁殖过程中,各阶段各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配种前母牛要求身体健康,按期发情;妊娠期要求母牛体重增加,胚胎发育正常,犊牛出生个体大,出生后生命力强;哺乳期要求母牛泌乳充足,犊牛增重快。

(2)空怀母牛所需营养相对较小,只需满足维持需要即可。

对生长发育期的母牛,应在维持营养的基础上,增加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但无论什么年龄的繁殖母牛都不能过肥过瘦,保持中上等膘情,以达到行动灵活、正常繁殖的目的。

(3)妊娠母牛应防止饲养过肥而引起难产,怀孕后期应做好保胎工作,防挤撞,不饮冰水,不食霉变饲料,适当运动。

2 母牛的发情与人工授精技术一般早熟品种,性成熟为6~8月龄、性成熟后,成熟母牛的发情周期一般为21 d,每次发情持续时间一般为1.5 d左右,准确掌握母牛发情的表现是关键。

2.1 母牛发情鉴定母牛的发情周期平均为18~22 d,牛的发情期一般持续1.5 d 左右。

母牛发情时兴奋不安,吼叫,爬跨其他母牛,外阴部光滑肿胀、发红,阴道粘膜湿润,分泌出清亮的粘液,食欲减退,嗅其它母牛尾根。

一般根据牛的外部表现来判断母牛的发情,但为了确定排卵的具体时间,则必须作直肠检查,触摸卵巢、卵泡的发育情况,予以确定。

2.2 最佳输精时间输精时间一般因母牛的年龄、品种、胎次、营养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母牛发情期中输精最佳时间是发情开始后12 h 到发情终止或排卵前的12 h内,用手按压发情母牛的百会穴,牛站立不动,尾根上举时,从阴道内分泌出的粘液浓而不落地,称“吊线”。

2.3 精液的解冻解冻时把细管精液从液氮罐中取出,操作时间越短越好,时间过长,可影响其他未解冻精液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牛的育种繁殖技术与管理
知识要点
我国牛的选育改良方向 牛的同期发情与胚胎移植技术 牛的选种选配及育种技术与方法
牛的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和助产技术
第一节 牛的育种
牛的育种工作是养牛生产中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环节,
它关系到养牛业的兴旺与发展。牛的品种选育就是使优
良基因在群体内得到巩固和提高,从而创造出生产性能
应;二是通过选种作用逐渐改变遗传基础,实现引入品
种的风土驯化。引入品种的适应意味着不仅能够生存、
繁殖和正常生长发育,并且还能够将其固有的特征和优 良的生产性能表现出来。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能加速 引入品种的适应进程。
(2)地方良种黄牛保种
①保种的背景和意义
保种就是保存种群,保存了有一定特性、特征的种群,
基础母牛◯
× ₺荷斯坦公牛
×
F1 ◯ × ₺
F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F3 ◯ × ₺
F4 ◯ × ₺ 自群繁育
中国黑白花(中国荷斯坦牛)
中国荷斯坦牛繁育方法示意图
b、导入杂交 某品种的性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的生产要求,仅个别性
状存在不足或某个重要经济性状需要在短期内提高,依靠
本品种选育难以达到目的,需要引入外血改良。 选择与原品种生产方向一致,针对原品种有缺点的性状 具有显著优势的优秀种公牛与原品种母牛杂交,在杂交后 代中选择优秀公、母牛个体与原品种回交2 次,使外来品 种的血缘含量为1/8,停止回交,进行杂种牛横交固定。
③保种的措施 a、牛品种调查 估。 尤其是特殊性能和潜在价值的性能,并对品种资源进行评
摸清各品种的数量、分布及生产性能,
b、建立牛遗传资源的地理信息系统
分。 c、制定保种计划
包括品种资源的
数据库、品种资源管理的地理信息和品种资源预警 3 大部 保种只保护生产性能优良、具有特
殊性能和潜在价值的品种,保种计划中包括保种的目的、 保种地点、保种群大小、保种的年限及繁育方法等。 d、选择保种基地 保种基地一般选择在主产区。该基 地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基地内不饲养其他牛种,便于生殖
中国草原红牛都是杂交育成的新品种。
①品种间杂交
a、级进杂交
用优良的培育品种改造低产品种最有效的方法。选择
优良品种的种公牛与被改造品种的母牛交配,选择优良
杂种母牛与改良品种的公牛连续杂交三、四代,使改造
品种的血缘占 7/8 或 15/16 ,被改造品种牛的血缘仅占 1/8 或1/16,停止杂交,将含这种血缘的杂种牛通过选种选配 进行自群繁育,以巩固其遗传性。 中国荷斯坦牛在培育过程中就采用了级进杂交方式。
中国荷斯坦牛
(3)育成杂交 我国第一个乳肉兼用品种三河牛,是由分布于呼伦贝 尔草原的蒙古牛和许多外来品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杂交 选育而成。中国草原红牛和新疆褐牛也是采用育成杂交 的方法,分别引用乳肉兼用型的短角牛和瑞士褐牛及含 有瑞士褐牛基因的阿拉托乌牛对本地黄牛进行长期改良, 级进至3或3代以上横交固定,经长期选育而成的。
b、雌雄个体比例 若雌(Nf)雄(Nm)数目不等,群体的有效含量为:
Ne = △F = 4Nf Nm Nf + Nm 1 8Nm + 1 8Nf
说明两性个体的不同,引起近交系数增量的变化。
c、留种方式 各家系采用不同的留种方式时,由于家系大小的方差VK 不同,群体的有效含量有差异
Ne = 4N-2 VK + 2
第二节 我国地方良种黄牛的杂交改良利用
1、中国黄牛的杂交改良利用方法 (1)导入杂交 中国良种黄牛在传统上普遍存在尻部尖斜、股部肌肉欠 充实、乳房发育较差等缺陷。为了迅速改进这些缺陷,进
一步提高其产肉性能,各品种育种组织根据各自的具体情
况和育种方向,引 用适当的国外品种 对本品种进行导入
杂交,取得了良好
②影响保种效率的因素
a、群体规模的大小
群体规模( Ne)的大小除直接影响近交系数外,群体 规模小还通过随机漂变(Ft)来影响。 △F 1 2Ne
=
Ft=1-(1- △F)t p0q0 2 δ △q 2N
=
群体(N)越小,群体基因频率(p0q0)的方差(δ2△q)
越大,基因波动大,群体内近交系数增量增加越大,基 因消失越快。
型引入本地,直接推广或作为育种材料。引种既可引入
活体,也可引进冻精和胚胎。 任何一个品种都有其特定的分布范围,当一个牛种引 入到新的地区,包括气候、温度、湿度、海拔和光照在 内的自然条件、饲料及饲养 管理方式都不同,把引入 品种风土驯化和适应的复
杂过程称为风土驯化。
风土驯化有两个途径:一是逐渐调整其体质,直接适
选育的作用。
本品种选育的方法主要有近亲育种、品系育种和远亲育
种。 ①近亲育种 选择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进行选配,以固定优良性状, 增加后代继承相同性状概率的选育方法。 ②品系育种 品系是指一群具有生产性能优秀突出,表现整齐一致, 并能稳定遗传的种用类群。 牛的品系育种中建系方法有系祖建系法和群体继代选育
杂交利用定期分析保种效果。
g、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保种工作 采用冷冻生物技术
保存该品种的胚胎、精子和体细胞,这种保种方法简单、 利用DNA分子标记监测和控制保种群的近交速率。
经济。利用位点特异性分子标记对目标基因进行跟踪保护,
h、建立保种的行政管理措施
④目前我国黄牛的保种任务
a、品种保存的类型:
ⓐ保护生产性能优秀的地方良种; ⓑ保护具有特殊抗病力和适应特殊自然环境的品种; ⓒ保护小型品种。 b、地方优良黄牛的保存利用 保种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品种资源,利用保种群体的 某些优良性状作为培育新品种的材料,通过适当的育种 方法和手段培育适应新的需要的新品种。地方品种内非 保种部分可以直接用作产生杂种优势的母本,提高该品 种的利用价值。
优越的个体,并使优秀个体数量扩大的过程,是围绕品
种而进行的各种育种活动, 它包括本品种选育、杂交 育种、引种、品种资源的 保存及利用。
(1)牛的育种技术 ①本品种选育
本品种选育指某一个牛品种基本上能满足生产及市场需
求,不必进行品种改造,保持该品种的基本特征,使优良
基因巩固,增加品种内优秀个体的数量,克服该品种的某
效果。
(2)级进杂交
级进杂交在我国很早就用来改良黄牛,不少地区的奶牛 就是利用荷斯坦牛对本地区黄牛实行级进杂交发展起来的。
中国荷斯坦牛就是在级进杂交高代牛群的基础上繁衍而来 的。在肉用性能方面,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利木赞牛、 夏洛来牛等公牛与本地牛级进杂交,逐代改进本地牛的产 肉性能。
中国西门塔尔牛
(4)经济杂交
经济杂交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效益高,在肉牛 生产中被广泛应用。辽宁、河北、河南、安徽、内蒙古
等省、区,用引入的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或西门塔尔牛
几个肉用品种和乳肉兼用品种对本地牛及其杂种后代进 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生产肉牛。
2、中国黄牛杂交利用效果分析 (1)改良效果 ①牛体型结构的变化 中国黄牛经杂交改良体型明显增大,随着杂交代数的增 加,体型逐步向父本类型过渡。 ②生长发育 杂种牛 初生重大 ,生长 发 育 快 , 而且随着 改良代 数 的 增 加 , 初生重 逐步提 高。 ③生产性能 与本地 牛比较 , 改良牛 黄改奶后代牛 的产奶性 能有很大 提高; 产肉性能好,肉质优良。 ④适应性 引进国外良种对我国黄牛进行改良,杂种优势十分明显, 除生产性能指标有显著提高以外,其适应性也很强。
些不足而进行改良所实施的育种方法,从而使品种的生产
性能和纯度不断提高。
本品种选育的基础是品种内个体差异,通过选择阻止突
变、自然选择和漂变作用所引起的品种的品质下降,以提
高品种性能。
本品种选育必须遵守3个原则:
第一,巩固和提高本品种的优良性状和原有的独特性
能。例如,晋南牛的选育中,要保持体格高大,适应性 广,耐粗饲的优点,克服尻部短的缺陷。 第二,严格选种选配。选种选配是本品种选育的主要 手段,选配上依据选育目标和计划,采用不同的选配方 式。核心群的繁育可采用适当程度的近交。 第三,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只有在适宜的饲养水平和 管理条件下,良种才有可能发挥其高产性能。在选育的 同时,加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改善管理条件,发挥
a、成本过高。组建基础群和胚胎移植的一次性和经常性 费用过高;
b、核心群中有限的种公牛数量造成近交。
③奶牛MOET育种体系的特点: 主要的育种措施集中在群体数量较小的高产牛群(一个 或少数几个牛场)中实施,性能较准确。
2、牛的引种和地方良种黄牛保护 (1)引种 引种指将区外(省外或国外)的优良品种、品系或类
②单杂交 采用两个品种杂交,F1代不论公母全部作经济利用。 轮回杂交:两个或更多个品种间轮回杂交,杂种母牛 继续繁殖,杂种公牛全部作肥育用。 “终端”公牛杂交体系:就是用B品种公牛与A品种母
牛交配,F1代母牛再与第三个品种C的公牛交配,F2代中 无论公母全部作经济用,最终停止在C品种公牛的杂交称 “终端”公牛杂交体系。 ③种间杂交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牛改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由于改良 牛的生产性能的提高,单位牛所能提供的乳、肉产品数 量增多,质量改善,使杂交改良牛的售价普遍高于同龄 本地牛,养牛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随着黄牛改良工作 的深入,全国牛群中改良牛比例将逐年提高,每年向社 会提供的乳、肉产品也相 应增加,既满足了广大消 费者的消费需求,丰富了 市场,又增加了牛生产者 的经济收益,为国民经济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①MOET育种体系的优点:
a 、缩短了种公牛选择的年限。传统的后裔测定需要 5~6.5年,现降低到2~3.6年;
b、加快了遗传进展。如饲料利用率性状的遗传进展较 人工授精育种方案提高20%~70%。 c、由于范围小,减少了环境误差,性状测定较准确。
d、提高了优秀母牛的繁殖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