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言的创作动机

合集下载

莫言童年经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

莫言童年经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

童年经验对莫言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韩丽梅内容摘要:童年经验是莫言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童年经验是莫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父亲的严格管教,母爱的救赎,极度饥饿与寂寞是莫言童年经验的几个重要要素。

莫言的童年经验不仅直接进入到创作中,成为原型,还深刻地左右了莫言创作的整体风格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童年经验父亲母爱饥饿寂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莫言就挟着一股“狂气”和“雄风”席卷中国文坛,他的创作突破了已有的成就、规范,解脱束缚,开始了独特的闯荡。

莫言的小说独步当代,在世界文坛上创造了有独特风格的这一个。

探究莫言独特的创作心理,追寻创作的重要源泉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

几乎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作是创作的重要源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生养他的父母,有养育他的故乡,有属于他的特殊的成长心路历程和大大小小的故事。

每一位成名的作家都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经验在他的事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

”[1]这种童年经验在作家内心深藏,轻易不会翻动,但一旦有外部的刺激与巨大触动,让作家不得不动用其中的深层矿藏的话,就一发不可收拾。

莫言曾自述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莫言在多个场合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谈到,到目前为止,他写作的素材还仅仅取材于二十岁以前的经验。

莫言对自己的童年经验进行过痛苦又诙谐的总结,话语的背后承载着对童年经验的巨大无奈和无助,现代人不再拥有这份感伤。

“由于我相貌丑陋,喜欢尿床,嘴馋手懒。

在家庭里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再加上生活贫困,政治压迫长辈们心情不好,所以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惧,饥饿伴随我成长。

”[2]伴随莫言成长的是一段难忘的灰色童年记忆。

童年正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关键时刻,这一段灰色的童年记忆导致莫言形成内向、敏感、耽于幻想的性格。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浅析莫言的创作语境

浅析莫言的创作语境

浅析莫言的创作语境作者:郭凯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内容摘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乡高密已超越其简单的地理意义,对他的作品乃至创作历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必然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内在联系,莫言的故乡以及其间的风俗轶事就像风筝的线一般,牵引着他的思路,放飞了他的想象。

关键词:莫言高密创作语境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是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莫言文学奖时的颁奖词。

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必然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不能脱离语境来解释语言风格”(施敏捷,2001:79)这个概念的是伦敦学派的弗斯。

但实际上,语境这一概念的涵盖面远不只是弗斯所指的语言发生之情景和前后文,而是延伸到某种美学层面的沟通,即有选择地使用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时所受到的语言内外、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总和(施敏捷,2001:79)。

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存在的投射。

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即是将内心投射诉诸于文字的过程,所以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作家内心影像的真实再现。

莫言的主要作品《蛙》《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等,无不折射着大地的意象,读后,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来自辽阔文学故乡的强悍生命力。

高密东北乡,已超越普遍意义上的地理意象,成为莫言小说中遍地可寻的文化映射,生于斯长于斯的莫言对它寄予了深厚的故乡情结。

与此同时,这一文化映射又成为中国近现代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

故乡这一创作小语境成为莫言笔下的发散点,有力反映了同时期下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将大饥荒、文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成功再现,给读者以真切的感悟。

经过归纳分析,莫言故乡高密确实超越简单的地理意义,对他日后作品乃至创作历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年级以上没有同学”(莫言心声系列,2012:21)的莫言算不上高学历,却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很令人叹服。

溯其根源,我们寻觅到莫言许多作品中对其创作语境的高度显现。

创作焦虑与狂人诳语——以《生死疲劳》为例浅谈莫言的创作突围

创作焦虑与狂人诳语——以《生死疲劳》为例浅谈莫言的创作突围

心得共享创作焦虑与狂人诳语——以《生死疲劳》为例浅谈莫言的创作突围◎牛霄霖当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从一枝独秀到杂语喧哗的发展态势,在主流文化“去中心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五四”心理小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还是先锋小说、实验话剧.众多文学形式都在思想内涵、形式技巧诸方面打上了西方印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转型过程达到巅峰.王德威先生以“怪”字括之:“新一辈的大陆作家,由瞎子写到痫子驼子;由性无能写到小脚癖;由软骨症写到活死人,更不用说疯子白痴神经病”,“作家们在美学观念、意识形态转换等关目上,都有引人深思之处.不宜以’文学反映人生’等陈词滥调轻轻带过”。

在此文化生态中,莫言与贾平凹、余华等作家形成对话,共同谱写了这曲带有先锋意味的"狂欢”篇章。

焦虑是艺术创造的动因。

作家拿起笔时,就得回应“小说怎么写”的永恒命题、直面前人带来的影响的焦虑。

如果说狂欢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描写小人物是对“高大全”叙事的反叛,莫言的创作则表现出多向突围的特点:他拒绝迷恋西方的长翅膀老头,从而走向与马尔克斯的搏斗。

他超越性视角,将丑和美、真和假、灵和肉一视同仁地书写,在赞美的同时鞭挞着“丑陋”。

本文以《生死疲劳》为例.主要从文学内部语言风格、叙事视角考察莫言的创作突围。

一、叙事语言“言”者即说也;“莫”言即不语也。

然而,在作品中,一个深以“狂言妄语即文章”为然的莫言出现在我们面前,其他人物也如这般喋喋不休.言辞大胆。

巴赫金认为,杂语的存在本身就是语言存在的常态,因为这是“各种社会意识相互矛盾又同时共存的体现”;陈原先生说:“没有变异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语言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变异。

”在内容上,要张扬地传达出深刻的所指;在形式上.也要避免不谋而同的趋同化。

对语言个性的追求及尝试其实是一种悲壮的奋斗。

1.语义的狂欢。

《生死疲劳》中的语义狂欢体现在曲解词义、褒贬混淆、身体下部的升格化处理三个方面。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写作风格浅析莫⾔⼩说写作风格“创作者要有天马⾏空的狂⽓和雄风。

⽆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 ——莫⾔在当代作家中,⼩说家莫⾔虽然来⾃于民间,但⽏庸置疑,莫⾔是中国当代⽂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

莫⾔以语⾔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著称。

在20多年的创作⽣涯中,他⾃觉秉承⾃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

《红⾼粱》《红蝗》《檀⾹刑》《蛙》等作品为当代⽂坛作出了巨⼤的贡献,本⽂便以《红⾼粱》《檀⾹刑》为例浅析⼀下莫⾔⼩说写作风格。

莫⾔的故乡在⼭东⾼密县,他在那⾥⽣活了⼆⼗多年。

这⾥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说《⽩狗秋千架》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的⼩说,其中以中篇⼩说《红⾼粱》和长篇⼩说《檀⾹刑》影响最⼤,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

这两部⼩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化⼼理世界。

⼩说中的⼈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艺术上,莫⾔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以⽿⼀新的陌⽣与惊奇之感,给⼈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莫⾔在与⼤江健三郎的⼀篇名为《寻找“红⾼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密东北乡?应该是⼀个开放的概念,⽽不是⼀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个⽂学的概念,⽽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的⼩说构筑了⼀个充满⽣命活⼒与野性的乡⼟世界——⾼密东北乡,对民间进⾏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的⼩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量运⽤反讽、⿊⾊幽默等技巧,给⼈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红⾼粱》中的余占鳌与《檀⾹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匪习⽓,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修铁路会破坏风⽔,他在组建农民军时⾃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念咒语,装神弄⿁。

民间故事的圣手狡猾艺术的大师———浅谈莫言的创作心理

民间故事的圣手狡猾艺术的大师———浅谈莫言的创作心理

民间故事的圣手狡猾艺术的大师———浅谈莫言的创作心理作者:程文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莫言小说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泥沙俱下的激情、美丑杂糅的元素、引人入胜的细节、毫不畏缩的描写,展开了一场场露天之下刺激读者感官的盛宴。

其本质却是严肃而虔诚的,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和艺术领域某些重大禁忌的突破。

这一切,根源于莫言早期生活经历中产生的“孤独缺爱心理”和“自卑补偿心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自我实现”欲望。

关键词:莫言民间故事传承者魔幻现实主义引言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他创作的乡土小说近年来赢得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与持续热议,出现了众多探讨莫言小说艺术、剖析莫言创作思想、运用多领域社会科学解析莫言作品价值的学术论文及相关著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根据笔者统计,自2012年以来,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已逾数百篇,美中不足的是,深藏在莫言耗尽数百万字创作的庞大乡村史诗背后的作家心理世界的奥秘,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至今尚未得到学术界系统深入的开掘与阐发。

有鉴于此,笔者以莫言本人的成长经历及心理发展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西方心理学进行阐释,以期探索并还原莫言创作心理之一斑。

一、《红萝卜》———饿鬼的记忆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的一个农户之家。

三岁那年恐怖的大饥荒蔓延中国农村,使幼小的莫言饱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

十一岁那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逼使上小学五年级的莫言放下手中心爱的书本,扎根到田间劳作。

莫言的童年时代,是在饥饿、恐慌、麻木、疲惫中度过的,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骇人听闻的灾难,他都曾经亲身经历过,精神和肉体遭受的双重磨难成了他们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般的集体记忆,这集体记忆加深了莫言童年期的“孤独缺爱心理”(Lack of Love Psychology),成为他成年以后文学创作原初的萌发地和喷火口。

莫言最早的创作冲动,就是源于对自己孩童时苦难生活的追忆。

谈谈你对莫言的理解和认知论述题

谈谈你对莫言的理解和认知论述题

谈谈你对莫言的理解和认知论述题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以其深刻的观察力、饱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文坛的瑰宝。

在我的理解和认知中,莫言是一位拥有独特思想和文学天赋的作家,他的作品深深吸引着读者并引发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

他以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农民、乡村故事和历史事件,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细微之处。

他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琐碎、痛苦、欢乐和追求,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触动。

莫言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独特叙述手法。

他善于运用幻想和夸张的元素,将现实与虚构融合,塑造出各种离奇的形象和情节。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趣味性,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启迪。

莫言的作品也常常涉及历史和社会议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和反思,挖掘出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人性的辩证性。

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思想的意蕴。

莫言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奇思妙想的叙事风格和对历史与社会的反思。

他的作品通过文学的力量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并引发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莫言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光彩,也为读者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路而深深担忧。 三、作为百姓写作, 但是要跳出农村 和很多作家一样, 莫言最初的写作动机很功利、很世俗, 希望能靠
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吃饱饭, 跳出农村。当真正走上了创作道路时, 莫言的创作动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崇尚作为老百姓写作, 而不 是为老百姓写作, 所以莫言主张应“从我出发写生活”。
泄到了笔底的文学世界里。科
● 参考文献
[ 1] 莫言:《莫言散文》[ M]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2]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 M] .学林出版社,2001. [ 3] 莫言:《在京都大学的演讲》[ A] .长春: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 4] 张闳:《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 J] .当代作家评论, 2005.
关键词: 莫言; 创作; 动机 Analyse Mo- Yan’s Cr eate Motivation Cao- Xuchao Xu- Mingxin
Abstr act: What had GaoMi - towhildhood more was hungry and solitude, but also gave him inexhaustible spiritual wealth. Just the hungry and solitude send him to move towards the literature, the market and the world.
Keywor ds: Mo- Yan; Creation; Motivation
一 、引 言 莫言, 一个童年时备受饥饿和欺凌, 怀着恋乡和怨乡的双重情结, 漂泊在都市的人流中的一位作家, 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可谓毁誉参 半 、褒 贬 不 一 。作 家 的 创 作 动 机 、目 的 是 纷 繁 复 杂 的 。那 么 莫 言 写 作 的 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他的创作动机何在? 笔者结合其作品进行了 分析, 指出作家的创 作 动 机 在 创 作 过 程 中 并 非 都 是 从 一 而 终 、一 成 不 变的。 二 、创 作 的 原 动 力 — — — 童 年 时 的 故 乡 给 予 的 孤 独 和 饥 饿 细细读一下 莫 言 的 作 品 , 会 发 现 其 中 具 有 一 种 朦 胧 的 、野 性 的 美 感, 但是还有一种束缚感。如《铁孩》, 那个被饥饿和孤独折磨的小孩, 最 后 用 来 缓 解 饥 饿 的 食 物 居 然 是 铁 。作 品 的 写 作 手 法 之 所 以 如 此 荒 诞 和 超 现 实 是 因 为 莫 言“童 年 过 早 失 去 了 的 温 暖 和 过 早 地 具 备 了 成 年 人 的深邃的复杂组合”起的重要作用 。 1. 爱恨交织的故乡给予了莫言最单纯的写作动机 莫言出身农 民家庭, 有着相当深 厚 的“乡 土 情 结 ”, 对 故 乡 的 回 忆 和 由 此 生 发 出 的 想象是他创作的源泉。童年时代他经历过种种不幸: 母亲的婚姻遭遇, 饥饿, 孤独, 贫穷……这些使他对故乡又爱又恨。“一旦谈到故乡谈到 土地, 我这种感情非常复杂, 正因为这样, 我才能产生文学, 如果我对 土地没有半点抱怨, 这个文学是不真实的, 是虚假的; 如果我对故乡完 全没有爱在里面, 也是不真实的, 爱得越深, 恨得越切。反过来也一 样。” 巴尔扎克说过:“我最好的灵感往往都是来自最为忧愁, 最为悲惨 的 时 候 ”。对 故 乡 这 种 爱 恨 交 加 的 复 杂 的 感 情 使 得 莫 言“处 于 一 种 骚 动 不安、丧失一切、空虚、无 法 承 受 的 挫 折 等 等 的 状 态 , 除 非 他 用 一 种 别 的什么创造方式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生活。”所以他就要释放愤懑, 弥 补 填 充 童 年 时 的 不 快 乐 。莫 言 自 己 也 曾 经 说 过 :“我 最 初 的 创 作 动 机 并 没 有 那 么 高 尚 , 而 是 仅 仅 为 了 能 过 上‘一 天 三 餐 都 吃 饺 子 ’的 幸 福 生 活, 想赚一点稿费买一双闪闪发亮的皮鞋满足一下虚荣心”,“我所以 写作, 不过是为了传达一个怕挨饿的孤单孩子, 对过好日子的渴盼”。 2.孤独、受摧残使莫言的写作充满荒诞和稚拙 恰恰是要求释放 的心理使他得到了细腻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觉, 而幻化为独特的小 说世界。他的写作打破了沈从文等人营造的乡土文学的和谐美, 不再 将故乡作为梦中的家园和理想的世界, 放弃了乡土理想化的努力, 而 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原生状态, 将高密东北乡描绘成一个藏污纳垢、鱼 龙混杂的地方, 那里不仅有大便、蝗虫、生蹼的祖先, 还有通奸、杀人越 货和剥人皮, 这里不再和 谐 , 不 再 单 纯 美 丽 , 而 是 一 个 野 性 十 足 、魑 魅 怪 离 的 土 地 。一 旦 我 们 把 这 种 荒 诞 不 羁 的 表 现 手 法 与 莫 言 童 年 的 孤 独 和被摧残、受压抑的经历联系起来, 便明白莫言的意思了。 3.饥饿使莫言的写作有一种“恋吃情结” 莫言来自农村, 经常劳 动、挨饿, 这种经验使他的作品中对吃的描写特别感兴趣。“我在描写 人的精神痛苦时, 也总是忘不了饥饿带给人的肉体痛苦。”莫言抓住了 “吃”的本性, 他笔下的人物对此表现的尤其强烈, “吃”成了莫言怀念 故土的另一情结。作者对“吃”的描写, 更注重饥饿年代的“吃”, 通过描 写“吃”的匮乏, 勾起了高密东北乡人们对那个年代数以万计的被饿死 的 人 的 记 忆 。《丰 乳 肥 臀 》 中 的 母 亲 为 了 养 活 孩 子 把 集 体 的 粮 食 偷 回 家, 她先将粮食吞进肚里, 回家后再呕吐, 这位大地母亲采用鸟类的哺 育方式来哺育自己的孩子。这种吃是对当时中国人生存状况的揭示, 是对现实最强烈的控诉; 同时, 莫言对那些吃的饱的人也表现出厌恶, 因 为 他 们 的 感 官 享 乐 是 建 立 在 另 一 类 人 的 生 存 饥 渴 之 上 。这 体 现 出 了 莫言在潜意识里已经产生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虑, 他也为整个民族的
四 、结 束 语 由此可见, 作家的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并非都是从一而终、一 成不变的; 有时候创作动机与创作效果甚至正好是相反的。造成这个 现 象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复 杂 的 。 而 莫 言 的 经 历 是 使 他 具 有 二 元 的 文 化心理结构的主要 原 因 , 童 年 时 的 饥 饿 与 孤 独 、成 年 后 的 失 去 家 园 归 宿感的精神漂泊与情感流浪的巨大痛苦和无奈使他把一切感情都发
2. 超越故乡是莫言终生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作品题材大都是关 于乡村的, 这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 他将这一幻想与自己 的苦难记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又充满着自豪和自傲的态 度, 将它看作是自己一个神圣的精神领域进行特别的卫护。例如, 谈 《酒国》时, 莫言就曾说过“最深层的东西还是一样的, 那就是一个被饿 怕了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另一方面, 他又曾指出这只是他的 想象和虚构。其实, 说到底, 这都是源于莫言对乡村幻想精神复杂特点 的 深 切 体 会— ——乡 村 幻 想 既 具 有 超 越 的 愿 望 , 却 又 难 以 真 正 走 向 超 越, 沉重的纠结也许是它不解的宿命。他自己坦言:“超越故乡, 是我终 生的努力方向, 正在做着”。
31
1.不是“为百姓写作”, 而是“作为百姓写作” 很多作家都说自己 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他们主张体验生活。非典时期著名作家毕淑 敏到一线体验生活, 而莫言对此非常反对。他说,“一个作家在成为作 家之前的生活是最真实的, 我自己的创作源泉则主要是二十年之久的 农村生活。”这从莫言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 作为新时期文学中很有影 响力的作家,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红蝗》、《丰乳肥臀》等都是农村题 材, 一向强调原始生命力的浑然冲动和来自民间大地的自然主义美 学。莫言反对作家体验生活, 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地“体验生活”。鲁迅 先生说过,“要写强盗, 未必去杀人, 要写叫化子, 也未必去当乞丐。即 便你去当了乞丐, 你体验到的也仅仅是技术, 而难以体验到乞丐的内 心。因为你无法忘记你是一个作家, 你的体验, 是演戏, 那种真切的痛 苦, 能体验到吗”? 也许有人能体验, 但莫言说他不行。《红楼梦》不是 “体验”出来的,《静静的顿河 》也 不 是“体 验 ”出 来 的 , 沈 从 文 的 小 说 也 不 是 跟 随 着 一 个 作 家 代 表 团 去“体 验 ”出 来 的 。 中 国 作 家 的“体 验 生 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一种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 是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在文学领域的生动体现, 与文学创作基本无关。“要是我没 有后来这段城里生活, 站在一个纯粹的农民立场的话, 可能写不出这 样的作品。我作为一个后来跳出农村的农民, 认识到农民阶层确实有 很多东西, 这种东西是从鲁迅先生那时到现在一以贯穿的东西。但是 由于我有了这种城市的背景, 有了这种城市的关照, 我想我写农村的 立场与完全没有离开农村的农民的立场是不一样的。”
科技信息
○本刊重稿○
SCIENCE INFORMATION
2007 年 第 12 期
浅析莫言的创作动机
曹旭超 许明欣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 高密东北乡给予了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 但是也给予了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 向了文学, 走向了市场, 走向了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