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思想 英文
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

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所建立的美学理论,与英国哲学家伯克、蒙田等人的美学理论相比,康德的美学理论更为系统性和全面性。
康德从审美感受的本质、美的对象、美的标准等方面对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学观点。
一、审美感受的本质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受,它不是来自于美的对象自身的性质,而是来自美的对象与我们的感官直接交流所引起的心理体验。
美是一种主体性的感受,是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因此,美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主观的体验和评价。
二、美的对象康德认为,美的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性质,它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才能满足审美要求。
具体来说,美的对象必须是“纯粹的形式”,即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和目的的对象,如纯音乐、纯舞蹈等。
因为这些对象没有实际用途,所以它们没有被任何具体目的所限制,可以表达出最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
三、美的标准康德认为,美的标准取决于观者的审美感受和判断,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标准,如美的对象必须具有内在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等美学特征,并且需要被特别的表现形式所呈现,如美的对象的形式需要具有纯粹性、整体性、明确性等特点。
四、艺术的价值康德认为,艺术是以表达美为最终目的的表现活动,艺术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品所表达的美的程度和深度。
艺术品不仅有自身的艺术价值,还有道德、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审美不仅是一种体验和评价,更是一种参与艺术的人对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
综上所述,康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了审美体验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表达出了一种强烈的“审美平等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和价值都是平等的。
同时,康德的美学理论也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启示。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7)

西方近代哲学:(英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其特点是:以哲学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始终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进行着;资产阶级哲学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哲学的理论根据;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近代初期,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与自然为研究的对象,以人文主义反对神道,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继续了中世纪唯名论的科学研究传统。
其代表是但丁、彼特拉克、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伽利略。
英国F.培根的哲学揭露经院哲学的不切实际,提出以经验论与归纳法作为对自然进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法国笛卡儿则提出怀疑论,主张以“自我”作为知识的可靠基础,以清楚明白作为真理的标准,以上帝作为达到对自然界的实在性认识的保证,并在物理学上坚持唯物主义。
F.培根和笛卡儿开始了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经验论随着英国革命的发展而改变了它的形式,英国霍布斯成为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
洛克集中研究了认识过程问题,并从经验论的认识原理出发,提出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方面的理论。
贝克莱与休谟的哲学从18世纪的英国现实出发,提供了资产阶级掌权以后有利于巩固政权的哲学理论,它不是把经验看成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看成主观的感知或知觉,从而调和了科学与宗教的矛盾,陷入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唯理论的发展随着各国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荷兰斯宾诺莎在荷兰的政治自由状况下,把唯理论发展为一种唯物主义体系,强调神或实体即自然界,而自然界是自行发展的(自因),并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遵照自然界的规律性与必然性。
德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单子的等级是一种精神的等级,而上帝是最高级的单子,它对世界作了“前定和谐”的安排。
经验论和唯理论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前期的两大派别,都是一种片面的哲学。
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哲学家在认识论上的着重于经验或着重于理性,不理解人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各自作了一些片断的研究。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他关于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和美的概念等方面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经验,即美并非存在于外部物体本身,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审美经验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纯粹基于感知的形式和结构。
其次,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力"的概念,即我们运用美的判断力来作出审美判断。
他认为美的判断力基于一般性的可共享的规范,其判断不是基于个人的偏好,而是基于普遍可认同的美的特征。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意象"的概念,即美的对象是通过感性经验中的形象呈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的意象要具备"终极性",即其没有任何自然的目的或实用价值,只存在于纯粹的审美感受中。
然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的重点放在了主观的审美经验和个体的判断力上,忽视了美的客观属性和外部物体自身的特征。
其次,他的美的判断力建立在一般性规范的基础上,但这种规范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难以界定和证明。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形式美学和审美伦理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面临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第八讲 康德的文论和美学

• 1,美的分析 ,
• 康德一开始就花了很大篇幅来分析审美判断和 美的特质。他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 系和方式四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 •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 康德就审美判断的质的方面,对美下了如下的 定义: •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 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 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 的。 • 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 念和概念。
•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 从审美判断的量方面看,康德替美下 了如下的定义: •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 的。 • 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而仍 有普遍有效性的矛盾。
• 第三,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
• (1)美的事物虽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却有“符合目 的性”。没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审美判断不涉及 概念;有符合目的性,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 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这 仿佛是由一种“意志”(康德没有明说“天意”) 来预先设计安排的。 • (2)从关系方面,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纯粹 美”与“依存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 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是“纯粹 的美”或“自由的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 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这种美就叫做“依存的 美”,即依存于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 意义。
• • • • • •
• 2,康德企图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企图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 3,康德在哲学史、美学史与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 ,康德在哲学史、 地位,主要由其在批判时期的成就决定的。 地位,主要由其在批判时期的成就决定的。这个 时期,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时期,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 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相《判断 、 实践理性批判》 相 力批判》 力批判》(1790)。 。 • 学习、研究康德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必须首先学习、 学习、研究康德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必须首先学习、 研究其哲学思想。这是因为, 判断力批判》 研究其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判断力批判》是 其整个哲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康德把《 其整个哲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康德把《判 断力批判》看作是沟通和统一他的认识论(真 和 断力批判》看作是沟通和统一他的认识论 真)和 伦理学(善 的中介 他通过写这部美学著作, 的中介。 伦理学 善)的中介。他通过写这部美学著作,结 束他的全部的“批判”工作,构成他的哲学体系。 束他的全部的“批判”工作,构成他的哲学体系。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启蒙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围绕康德美学的核心观念——自然与自由,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揭示康德美学中的这一重要主题。
一、康德美学中的自然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人类审美判断的基石。
自然美的特点在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即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1.自然美的普遍性康德认为,自然美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
自然美的普遍性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共同感受上。
不论地域、文化、年龄的差异,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一致性。
2.自然美的必然性自然美的必然性源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人类审美观念中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先验的,即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先天具有的。
因此,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必然性。
3.自然美的合目的性自然美的合目的性体现在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契合。
康德认为,自然美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这种形式能够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求。
二、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由是审美判断的核心要素。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限制。
1.自由的审美判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它是基于主体的情感而非概念。
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可以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约束。
2.自由的审美理念康德提出了“自由美”的概念,以区别于“自然美”。
自由美是指那些不具有客观目的性,仅以形式引发主体审美愉悦的事物。
自由美体现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想象。
3.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康德认为,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具有内在联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培养了自己的道德情感。
审美自由是道德自由的先导,有助于人们形成道德自律。
三、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西方美学史:康德美学(3)——论天才和艺术

西方美学史:康德美学(3)——论天才和艺术3.天才和艺术《判断力批判》好像只涉及欣赏而不涉及创造,但是事实上这部书只有前部分,即关于美与崇高的分析部分涉及欣赏,而后部分,即关于天才和艺术的部分,却着重地讨论了艺术创造。
(a)艺术的特征:艺术与游戏在着手讨论艺术时,康德首先指出艺术与自然的分别。
“艺术有别于自然,正如制作有别于一般动作;艺术产品或结果有别于自然的产品或结果,正如作品有别于作用或效果。
”(第四三节)这就是说;艺术须有所创作,须产生作品,而自然只是在动作(在运动中发展变化)中发生作用。
艺术创作须通过自由意志和理性。
所以康德接着替艺术下定义说,“照理,我们只应把通过自由,即通过以理性为活动基础的意志活动的创造叫做艺术”。
艺术创造不能像蜂子营巢那样完全出于本能。
在创造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心中”须先悬想一个目的,然后按照这个目的去想作品的形式”。
从此可见,艺术创造与单纯的审美活动不同,不能不涉及意志、目的乃至于概念。
其次,康德指出艺术与科学两种活动的分别。
“艺术作为人的技术本领,也有别于科学,正如能有别于知,实践功能有别于认识功能,技术有别于理论”。
因此,在艺术创作中,“知”不一定就保证“能”,首要的还是技术训练方面的本领。
但是康德同时也指出“能”却要有”知”为基础。
“对于美的艺术来说,要达到高度完美,就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例如须熟悉古代语言、古典作家以及历史、考古学等等”(第四四节),从此可见,康德所理解的“知识”限于书本知识,他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活。
第三,康德指出艺术与手工艺的分别。
这牵涉到艺术与游戏问题,值得特别注意,康德的原话是这样:艺术还有别于手工艺,艺术是自由的,手工艺也可以叫做挣报酬的艺术。
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手工艺却是一种劳动(工作),这是本身就不愉快(痛苦)的一种事情,只有通过它的效果(例如报酬),它才有些吸引力,因而它是被强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ant's Aesthetics The Judgment of the Beautiful II & III
– Second and third, such judgments are both universal and necessary. • We may say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but that‟s not how we act. • There is no objective property of a thing that makes it beautiful. – For Kant necessity and universality are a product of features of the human mind – what he calls “common sense”
Kant's Aesthetics The Judgment of the Beautiful I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begins with an account of beauty. Kant argues that such aesthetic judgments (or 'judgments of taste') must have four key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 First, they are disinterested – we take pleasure in something because we judge it beautiful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around. • If we judge something pleasurable because it is beautiful, it is more like the judgment of what is agreeabl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terminate and reflective judgments II
Kant’s conundrum:
How could a judgment take place without a prior concept?
That is: – How are new concepts formed? – And are there judgments that neither begin nor end with determinate concept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terminate and reflective judgments I
In the determinate judgment, the concept is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particular – The concept contains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y particular instance of it. The reflective judgment is a more difficult philosophical issue because – The judgment has to proceed without a concept, sometimes in order to form a new concept.
Immanuel Kant (1724-1804) Theory of Aesthetics
• Kant is an 18th century German philosopher whose work initiated dramatic changes in philosophy. • As an “Enlightenment” thinker, he holds our mental faculty of reason in high esteem. – He believes that it is our reason that invests the world we experience with structure. – He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faculty of judgment” that enables us to have experience of beauty and grasp those experiences as part of an ordered, natural world thetics The Judgment of the Beautiful IV
– Fourth, through aesthetic judgments, beautiful objects appear to be 'purposive without purpose‘ • An object‟s purpose is the concept according to which it was made • Beautiful objects should affect us as though they have a purpose, although no particular purpose can be found.
The Central Problems of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 Kant defines “judgment” as the “subsumption” of a particular under a universal.
– The faculty of understanding is that which supplies concepts (universals), and reason is that which draws inferences (constructs syllogisms, for example), – Then judgment 'mediates' betwe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 by allowing individual acts of subsumption to occ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