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的洞穴信仰
洞穴——从《西游记》看道教文化

首先,洞穴是神仙(妖怪)的居所。 洞穴位于于人间最钟灵毓秀的地方,修 仙之人修炼于其中已然超越了生死。他 们拥有无限的生命和无量的神通,已摆 脱了凡人所恐惧的衰老和死亡。就这点 来说,他们已实现了道教信仰者所追求 的永生。(犀牛精)
其次,洞穴是通天之途。在道教思想 中,“洞天”即“通天”,意为山中有洞 室可通达上天。《西游记》的神魔世界中,洞
牛魔王之妻
来历不详 与如来有亲 李天王义女 来历不详 太乙救苦天尊坐骑 千年犀牛精
隐性修行 终得正果
被八戒打死 皈依如来 被李天王押回天曹 被孙悟空打死 太乙救苦天尊收回 被众星打死
有趣的问题: 《西游记》中出现如此多 的洞穴有何意义呢?
文化人类学
洞穴
子宫
“洞穴可能是大地母亲子宫的象征,成为转变和 再生可以出现的神秘地方。”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道教的洞穴
——以《西游记》中的“洞穴风洞
洞主 孙悟空 (六耳猕猴) 熊罴怪
身份 取经人 黑熊精
结局 斗战胜佛 (被孙悟空打死) 看管珞珈山
福陵山云栈洞
黄风岭黄风洞 平顶山莲花洞 金(山+兜)洞
猪八戒
黄风怪(黄毛貂鼠) 金角、银角大王 独角兕大王
取经人
灵山脚下得道老鼠 太上老君看炉童子 太上老君坐骑青牛
净坛使者
灵吉菩萨带回灵山 随太上老君回兜率宫 太上老君缚回
火云山芭蕉洞
盘丝洞 狮驼岭狮驼洞 陷空山无底洞 豹头山虎口洞 九曲盘桓洞 青龙山玄英洞
铁扇公主(罗刹女)
蜘蛛精 狮王,象王、大鹏 地涌夫人(老鼠精) 黄狮精 九灵元圣 辟寒大王、辟暑大
《西游记》孙悟空中的生命转化功能的体现:
妖猴
回 归
石卵:出生 洞穴 (子宫) 取经前:居住 水帘洞 取经途中:回归
道教“洞天福地”思想与韩国汉文小说

他们迫切希望在朝鲜境内有这样一处倭兵无法登
临的地方,所以这些地方自然就成为了朝鲜人民
眼中的 “福地”。如 “杨根有小雪村,在治业四
里,里入自迷原,最为深峡,而宽广平稳。壬辰
之乱,此独晏然,真可居”;“仁川永宗岛,当丽
末四十年,倭乱沿海之邑,无不惨被焚掠,江华
村、颐宁坊的马音洞、新溪在治之东的别区、忠
州月岳山下的忠清道、松溪德山诸村、丹阳郡的
驾次村、太白之南洞府、全罗道德裕山南的猿鹤
洞、赤裳山等都是吉地。
这些地方之所以被定为 “福地”,是因为它
们 “未尝经兵祸”。我们知道,日本自1592年至
1598年间接连侵犯朝鲜,连续发动了两次大规
模的入侵,史称 “壬辰倭乱”“丁酉再乱”,给古
挐、智异三山附会此说;小说中的 “洞天”意象包含避乱功能、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和修仙之所三方
面内涵;而小说中的 “桃源”情结,一方面与 “洞天”意象融合,阐释战乱中的人们渴求和平安定生
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与隐逸思想结合,表现文人出世、肥遁山林的主题。
王雅静,文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素质教育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讲师。
伤,莫复酷此,故别引之为喻。斯盖所谓兵病不
往,洪波不登矣。既带近洞天,神真限卫,故能
”② 上清派在 “末世”说观念的基础
令三灾不干。
上,认为只有居住在像句曲山这样的 “洞天福
地”里才能躲避灾难,保全性命。于是,教派中
人在实际修行的经验过程中,将舆内名山、洞穴
潜通、道治设置等吸收并加以组织化,即构成三
施展道术,带领庐均在碧空中俯视三山。《蛙蛇
狱案》中的河士魏曰:“海中有三神山,山为风
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出门在外,经常碰到道家的洞天福地。
却不了解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指的是哪些地方?现在何处?经查,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出处很多,有唐朝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宋朝陈亮的《重建紫霄观记》、道家的云笈七签等等。
一、十大洞天《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东晋道经《道迹经》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记载:1、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
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2、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作“虚”)。
在黄岩县(今属浙江);3、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
未详所在;4、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
亦莫知其所在;5、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
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6、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7、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作“辉”)。
在博罗县(今属广东);8、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
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9、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
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10、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
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
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二、三十六小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
《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
”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
”据道书所载:1、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
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2、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
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3、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
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4、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
论山西太原龙山道教石洞龛

论山西太原龙山道教石洞龛*导读:日本学者常盘大定曾著《山西龙山》一文,发表于《支那文化史迹》第一辑。
事隔多年,张明远教授对山西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龙山道……日本学者常盘大定曾著《山西龙山》一文,发表于《支那文化史迹》第一辑。
事隔多年,张明远教授对山西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龙山道教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和专著,为深入研究唐朝道教,特别是蒙元时期的全真教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①。
然而,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本文拟就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和开凿的时间重新进行考证。
并且,对保留至今的全真教实物资料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
一、关于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龙山道教遗址,常盘大定和张明远教授定名为龙山道教石窟。
笔者认为,当复原龙山道教遗址时,应尽量沿用全真教当时的命名,而不是重新另立名称。
根据这一基本原则,虽然从字义上解释,石窟也就是指洞穴,佛教中多称为石窟。
但是,该遗址究竟应称为石窟,还是与佛教有所区别而称之为石洞龛呢?根据现存遗址中的玄门列祖洞门楣题刻称其为洞,实指洞府,又称洞宫,也称石室,是蒙元时期全真教的祖堂。
这是全真教派原来的称谓,那时候,他们没有一处称为石窟。
因此,现在复原龙山道教遗址时,应沿袭当时的叫法为安。
上述称谓,玄门列祖洞东壁门南侧的刻文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之一:三载洞府功毕,铭曰:道泰时昌,洞宫载缉。
伟有神仙,从石壁出。
丙申应钟,祖堂功毕。
勖哉披云,有光先德。
而门之北侧题记为祖堂赞:石室镌玉,祖堂绘金。
功超往古,德冠来今。
世与功远,年随德深。
警尔后学,无忘孝志。
另外,门人李志全述的题记中称总真玉室,门人秦志安述的题记中称创凿石室。
根据相关古籍所载,诸如《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铭并引》(《道家金石略》)中记载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家像。
壁间有宋仝二字,修葺三年,殿阁峥嵘,金朱丹?,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
由此可知,当时称石洞,也称洞天。
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刻本《山西通志》记载:昊天观在太原县一十里龙山绝顶,建有石洞列为八龛,宋披云子所凿。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也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满了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主要追求道的无形、无我、无尽的境界。
道家学说最早见于先秦时期,但直至东汉末年才形成独立的学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学说逐渐与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道教的雏形。
到了唐朝,道教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国教之一,影响力远超过儒家和佛教。
二、道教的核心信仰1. 道家哲学:道教强调追求和谐自然,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道、修养性情,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唐代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崇奉李广隆为教主。
该派强调修炼内丹、长生不老,追求永生的境界。
3. 神仙信仰:在唐代,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成仙成佛的理想。
他们信奉神仙,尤其对八仙崇拜最为热衷。
这些神仙成为了道教信仰的重要对象。
4. 风水与宫廷:唐朝皇帝对于宫廷建筑的风水布局非常讲究,相信它能够带来吉祥与福运。
道士们也通过风水的布置为宫廷带来正能量。
三、道教的影响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道教发展的顶峰。
道教深入人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风气:唐朝以宫廷为中心,皇帝和贵族都对道教非常崇尚,因此宫廷文化中道教元素十分丰富。
这种宫廷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得道教信仰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2. 文化创作:在唐朝,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道教的影响,为道教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元稹的《登快阁》、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中都融入了道教的思想与情感。
3. 文化交流:唐朝时,道教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佛教和道教之间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互相借鉴。
四、道教的衰落与传承随着唐朝的覆灭,道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宋代以后,道教不再是国教,但仍然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承与发展。
简析柏拉图《洞穴隐喻》

简析柏拉图《洞穴隐喻》作者:马丹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和阳明心学的观点进行比较,对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等观点进行了简要概述。
简述了两位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哲学家通过教育与引导的方式共同面向同一目标——善。
只有实现真正的灵魂转换,才可能抛弃原有的思维习惯,去看到原来看不到的善。
两者皆有通过引导和教育改变自己惯性的、被眼前所蒙蔽的思维,从而转向善。
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每个人的心中都含有宇宙的最高原理,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
关键词:洞穴隐喻阳明心学柏拉图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221-02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写到,假如有人把囚徒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们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什么都看不见。
他们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使他们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为什么要将这些人从洞穴中带出来?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的心学中了解到,只有从探寻自身开始,才能实现真正的灵魂转换,用新的思维观之新的世界,用良知看到旧的善与新的希望。
一、柏拉图与《洞穴隐喻》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哲。
《理想国》论述了他心中的理想国的构建,他希望以此巩固奴隶主贵族派的统治地位。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设想有个大洞,通过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阳光进入洞内。
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头被固定住,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明火。
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
囚徒一生中所经验到的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
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就是全部的现实。
如果一个囚徒被脱了枷锁,由于被禁锢太久,只要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
道教的神仙信仰释例

道教的神仙信仰释例作者:叶春生来源:《粤海风》2013年第04期中国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远离喧嚣的城市,隐藏在名山幽谷之中,自然生态清雅,充满灵性与活力之所。
许多著名的道观寺庵,都选择了这样的地方,设坛建庵,营造自己的洞天福地,史籍上记载的十大洞天有:王屋山、委羽山、西城山、西玄山(即西岳华山)、青城山、赤城山、罗浮山、句曲山(即句容茅山)、林屋山、括苍山。
这十大洞天均为仙人居处。
另外还有36小洞天,依次为:霍桐山洞、蓬玄洞天、朱陵洞天、总仙洞天、总玄洞天、司马洞天……凡36处。
其实古代并无严格评选机制,西北一带以平凉崆峒山为“第一洞天”,谓黄帝曾在此问道于广成子,山下问道宫已劈为道场,山上道院兴盛,司马迁亦西游至此;又以中岳嵩山洞为“第六洞天”,实际上是小洞天,广东南海西樵山白云洞亦自诩为“第一洞天”,至今牌坊尚在。
这些大小洞天,均由仙人所管辖:王屋山属西城王君治之,委羽山为青童君治之,西城山属上宰王君治之,赤城山属玄洲仙伯治之,罗浮山属青精先生治之……七十二福地史籍记载的有:地肺山、盖竹山、仙磕山、东仙源、西仙源等。
其中广东有三处,即第19清远山,第34泉源福地在罗浮山、第49抱福山福地在连州,这些是次于洞天一级的地仙的住所,多为真人所管辖;地肺山由谢允真人管治,盖竹山由施存真人管治,仙盖山由张重华真人管治,清远山由阴真人管治,泉源福地由地仙华子期治理……另民间自命的“莲花福地”为澳门,今澳门区旗亦为莲花,可见官方认同。
一、神仙信仰与“洞天福地”道家关于“洞天福地”的学说,源于他们的神仙信仰和无已修为的人本精神。
他们认为,在洞天福地里修炼可以长生不老,羽化升仙。
人生在世,生命苦短,佛家希望通过修行,功德圆满,升仙成佛,再创来生;道家不讲生死轮回,以养生修炼来延长肉体的生命,实实际际的在人世间幸福延年,当然他们也讲“天人感应”,但与佛家的“因果报应”不同,它是通过自身的心灵修炼(炼气、炼功、炼丹)来实现的。
道教源说

道教源说*导读:道教源说道乃天地之本。
教乃度物之程。
二者合一为道教。
旨在究天地之本,明天地之理,适天地之道,用天地之法,度万物之生,与天……道教源说道乃天地之本。
教乃度物之程。
二者合一为道教。
旨在究天地之本,明天地之理,适天地之道,用天地之法,度万物之生,与天地共存,扶天子谏列侯国泰民安。
*一、起源诗云:天地本源道为宗,子午道化化三生。
天地互化生太极,太极运转六爻生,三百八十四爻参,天地万物周天中。
三三互化生九宫,河洛奇术卦宫中。
宫卦化龙七十二,天运地脉显真形。
天地本源始。
道乃蕴育生,伏羲观天作先天八卦明示天地之本源。
文王作后天八卦明示万物化生之理。
李耳撰写《道德经》,明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天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地无名始。
有名万物始。
无欲观其妙。
有欲观其徼。
道名虽各异,宗同共玄名。
玄之又玄明,众妙之门始。
天道无为,万物适自安。
人生知命识命与乐命,生存奋斗与革命。
道先天地而生,似物非物而命名。
灵气化万物,人乃万物灵,天地人和才共存,万众一心天地动,人定胜天泣鬼神。
英雄与人民,共创国家与家园,普天之下皆王土,普天之下皆臣民。
家难共周济。
国难共捍卫。
父母之恩源天地,敬父孝母谢天恩,修建宗祠祭祖宗,保佑合家福寿增。
修建庙堂祭天地,祭祀三皇五帝灵,明君贤臣同祭祀,保佑国泰民安宁。
天地灵气化生人,死后灵气化神灵,巫祝卜筮告天地,神灵明示知吉凶。
天帝神灵常奉祀,需要道士与交通,凡事卜筮告天地,神灵明示断吉凶。
周代道教神学兴。
同时兴起神仙道。
秦汉称名方士名。
徐市韩当与侯公,石生卢生修仙兴。
汉时少君与栾大,宣称仙山现海中,各有神药食益寿,合用长生不老翁。
女娲补天斩鳌足,竖立四极撑天穹,移去圆峤于琅琊,沉降岱舆于海中,留下蓬莱与方丈,连同瀛洲入云中。
羡门高誓安期生,众多神仙住山中。
山上生长不死药。
如能服用神仙成。
修炼方术列仙班,享乐无尽无有终。
秦皇汉武为此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 ]【内容提要】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炁修真,冀以回归母体,得道成仙,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
在其信仰支持下,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
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所在。
【关键词】道教建筑;宫观;洞穴;反归自然母体;得道成仙一、复归其母的证真逻辑逆宇宙之时序而成仙,返回与母体为一的原初状态,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思想。
在道家那里,这是一种认识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根本方法和目的。
在道教中,这不仅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而且是得道成仙的理想和途径。
老子道论的认识论核心是“反者道之动”。
[1](四十章)这也是后来道教修道成仙学说的理论支点。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只有复归于道,与母体为一,才能获得永恒。
基于此而提出的修道方法和目标是“抱一”、“抱朴”。
[1](十章、十九章、二十二章)关于复归于道的方法,老子多有论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1](二十八章)所谓“婴儿”就是指与元气相抱的人类存在状态;“无极”就是“一”;“朴”就是与“道”一体,即《庄子·应帝王》中七窍未开的“浑沌”状态。
相同的思想又见于如下的论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1](五十二章)以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六章,七章)道家在这里论述了一种理想中的状态:人类循着来路,重新返回到与母体合一的状态,就意味着永恒。
这个“母体”是什么呢?那就是“道”,因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四十二章)这暗示着:要回归于“道”,就要“知道”,从万象纷纭的宇宙中把握它的本体。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其方法同样基于“反”的逻辑。
及至汉晋时期,新道家不仅继承了这些思想,而且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探讨。
从《淮南子》到《阴符经》,通过认识宇宙和把握天机来把握“道”,逐渐成为道家探索活动中的重要表现。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逐渐展示出它的科学内涵。
《淮南子·天文》提出道生万物的宇宙演化理论:“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它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阴符经》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表达了知“天之道”的目的,在乎解决人自身的问题。
回归自然母体这样一种人类文化的“恋母情结”,是保存于某些古老文明中的非常悠久的人类精神传统。
“它或许是公元前四千到三千年之间从东地中海和美索不达米亚到印度的非洲—亚细亚这个大文化留下的遗迹之一”,而“母牛”、“子宫”和“壶”常被用作其象征符号。
[2](P57)事实上,美洲印第安文明中也保存有这样的神话:“世界有四个温暖的子宫,在最北面的一个里,人和万物的种子产生了,生长了,就像温暖的地方,生命在卵里面迅速地成形,长大,然后破卵而出,变成鸟、蝌蚪或蛇。
同样地,人类和万物也繁殖起来了。
同样地,最下面的子宫或洞穴叫做阿诺信·台忽里(Anosin tehuli)(它就是黑暗而深邃的子宫,万物诞生的地方,万物在那里成型。
那里像夜里的烟囱一样黑暗,像肚肠一样肮脏)。
它里面充满了生命,到处是尚未长成的生物,他们在黑暗和肮脏的内部像爬虫一样在彼此的身上乱爬,互相拥挤着、践踏着,互相吐着唾沫,互相污辱,他们大声地呻吟着,叹息着,最后许多想要逃跑,他们变得聪明了,更像人类了。
”[3](P381)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文化遗留同样存在,寻求重返与母体为一的存在状态,乃是道教宗教理想的本质。
在道教中,这个“母体”就是“道”,只是较之道家更为具象化,比如在早期道教的地母崇拜中,大地就是母体,男女“合气”术中,女子就是母体的象征,此外,道教的壶、葫芦、洞天、丹炉及其推重和寻觅的“宝地”,以及道教建筑,……都是母体的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发挥作用的方式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使人回归与道同体的路径。
修道者研究天地之学,目的就是要把握天门地户开阖之机,以期飞升天门金阙,得道成仙。
(注:为此道士们必然要思考飞升的方法问题,基于这些思考,提出了诸多天才的航天理论和工具设想。
参阅注[14](P772-789)。
)二、道教的人—地伦理对道教建筑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注:见《易·系辞下传》。
)之说,穴居毋庸置疑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渊源之一。
时至今日,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窑洞建筑,仍然是穴居的延续。
山中洞室也是原始道教建筑的典型形式之一,同原始道教的人地伦理思想相一致。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里就有反对“兴功起土”的思想内容,它对道教的建筑艺术审美形态当有较深影响。
历史上,依傍自然环境、与环境浑然一体或者就是利用天然洞穴的道教建筑很多。
至今如江西庐山仙人洞、四川青城山的天师洞、朝阳洞等很多道观,仍保存了这种古老的道教建筑遗风。
自古以来道教十分重视人地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对这种伦理关系加以宗教化的解释。
《太平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清楚地阐明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
父当主教化以时节,母主随父所为养之,子者生受命于父,见养食于母。
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
[4](P113)《太平经》卷三十六“事死不得过生法第四十六”再次提出:“地者,人之真母。
”[4](P53)基于此,《太平经》反对人们深掘土地,因为既然天地乃是人之父母,“天地最以不孝不顺为怨,不复赦之也”,故凡起土必招致危害:天者,乃父也;地者,乃母也;……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人则大愚蔽且暗,不知重尊其父母……”[4](P114)天地,人之父母也,子反共害其父母而贼伤病之,非小罪也。
”[4](P115)今人以地为母,得衣食焉,不共爱利之,反共贼害之。
……人乃甚无状,共穿凿地,大兴起土功,不用道理,其深者下著黄泉,浅者数丈。
母内独愁恚,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通其言。
[4](P114)最终结果将是“灾变怪万端并起,母复不说,常怒不肯力养人民万物”。
[4](P114-115)它解释说:“今有一家有兴功起土,数家被其疾,或得死亡,或致盗贼县官,或致兵革斗讼,或致蛇蜂虎狼恶禽害人。
大起土有大凶恶,小起土有小凶恶,是即地忿忿,使神灵生此灾也。
故天地多病人,此明证也。
”[4](P116)但往往有些起土者非但没有招致凶害,反得吉利,《太平经》说,凡起土,必有害,只不过是因为得了“良善土”,不会立即危害于人,但却多有危害于四方,而且久久就会危害于起土之人。
而得“恶地”者,由于地不能忍受人对它的伤害行为,便即刻危害于起土之人,并且还要危害远方四邻。
这是为什么?《太平经》赋予土地一种拟人化的情感,将“良善土”比之于善良心肠之人,恶地则比之于坏恶之人:良善之土虽受害见冤,但能强忍须臾,可是心里不能忘却这种伤害,其后仍会反害于对其施加伤害的人;恶地则不能忍受伤害,故立刻就会报复于人。
这就是把土地人格化为一个有情感、有善恶、行报复的形象,并赋予它一种强大的对抗人之伤害的力量,以威慑世人,限制人们对土地的滥用或“虐待”行为。
根据上述思想,《太平经》谴责人们深凿土地以兴室宇,视之为伤害大地母亲的恶行,指出:人虽小,其冤愁地形状,使人昭然自知,深有过责,立可见也。
穿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也。
今穿子身,得其血脉,宁疾不邪?……故人为冤天地已明矣。
子贼病其母,为疾甚剧,地气漏泄,其病人大深,……今天下大屋丘陵冢,及穿凿山阜,采取金石,陶瓦竖柱,妄掘凿沟渎,或闭塞壅淤,当通而不得通有几何乎?今是水泉,或当流,或当通,又言闭塞穿凿之几何也?”……妄凿地形,皆为疮疡,或有塞绝,当通不通。
王治不和,地大病之,无肯言其为疾病痛者。
地之精神,上天告愬不通,日无止也。
天地因而俱不说喜,是以太和纯气难致也。
[4](P118-19)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凿地大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
洞泉为得血,破石为破骨,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非一人甚剧,今当云何乎?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矣。
”[4](P120)并从功能的角度论述说:“地者,阴之卑;水者,阴之剧者也,属地;阴者主怀妊。
凡物怀妊而伤者,必为血,血者,水之类也,怀妊而伤者,必怒不悦,更以其血行汙伤人。
水者,乃地之血脉也,地之阴也。
”[4](P371)有鉴于此,《太平经》提出一个严格具体的有关起土的限制性规定: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阴。
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
[4](P120)它认为,之所以上古之人多依就山谷,居于岩穴,饮于流水,就是为了不伤害地母,避免获殃于地,故得少病而长寿。
基于地母信仰,修道者山居,就可以不修居舍以免伤害大地母体。
如上所说,原始道教反对起土伤害“地母”,因此《太平经》卷四十五基于这种奇特的人—地宗教伦理提出:“古者穴居”,不起土,不修室宇。
(注:此说显然来自前引《易传》。
)《太平经》解释说:古者穴居云何乎?同贼地形耳。
多就依山谷,作其岩穴,因地中又少木梁柱于地中,地中少柱,又多倚流水,其病地少微,故其人少病也。
后世不知其过,多深贼地,故多不寿,何也,此剧病也。
[4](P120)这或许是古代道教史上多有山林“岩穴之土”、修道者苦心寻求山中洞室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
《太平经》以这种宗教的人地伦理思想,限制人们对土地的深度使用行为。
如果这种思想对原始道教的建筑风格产生过影响,那么就可能会对其信仰者和教团的建筑选址、选材、地基建设以及建筑物尺度、比例、风格、样式等产生多方面的限制作用,不能建设规模庞大而地基坚固的建筑物,因而难以像许多古代佛教寺塔或一般建筑那样,能够长期耐受风雨侵蚀和地表变迁而得到长久保存。
两汉之际问世的《太清金液神丹经》,(注:据陈国符先生考证,该经问世年代在西汉末或东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