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SWOT法的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分析
基于AHP的交通违章行为评价

基于AHP的交通违章行为评价刘勇+吴金凯摘要:为了深入交通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建立因素的层级关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解释结构模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权重排序。
结果表明:尊法意识浅薄、监管力度、习惯心理、侥幸心理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交通违章行为的重要因素,所占权重较大。
其次为违章成本低、省时间、图方便。
而从众心理、应试教育、目标建筑以及交通标志设置所占权重较小。
所以给予交通监管部门、驾校教育以及交通参与者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违章行为;层次分析法(AHP)在道路交通这个系统中,步行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通方式然而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工具也逐渐发达,越来越多的代步工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也是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
当然,新兴事物的发展也必定会有相关的法律诞生。
所以,在法律的影响下,大众不敢轻易触犯法律,但却时常违规。
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交通违章行为呢?国内外对交通违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最多的就是人们的心理因素。
学者余建胜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据统计,在造成交通事故的各种因素中,人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其中驾驶员交通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比率高达 80% 以上。
吴建国认为我国在行人交通违章的法律治理方面存在立法缺位、处罚畸轻、标准不一、手段单一等诸多缺失。
也就是说交通违章行为很大一部分是与交通监管力度有关。
刘光新,李克平等人表示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道路交叉口过街行人是引起交叉口交通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大、交通效率低的主要根源之一。
影响交通违章行为因素构成一个系统,每一个因素都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确定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交通违章行为的?哪些因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哪些因素是交通违章行为中重要的因素?基于以上问题,借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总结影响交通违章行为因素,利用ISM将因素层次化,将各层次因素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解释分析,将各个因素进行排序,为绿色安全出行提供科学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4d7a3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8.png)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对策研究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接要: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优化系统要素,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多措并举,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执法和交通安全工程建设,提高紧急救援能力,完善道路安全治理体系和提高道路安全治理能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平安出行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关键词: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对策一、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战略的现实意义(一)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战略的内涵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是指在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
众所周知,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四大要素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其安全与人、车辆、道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道路交通产生影响。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实质就是构成要素的改变,使得系统的运行失衡而造成交通参与人的生命、财产损毁。
因之,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的根本在于优化系统要素,保持这个系统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从各国应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实践看,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结构和系统要素都是其基本的逻辑起点,通过交通安全执法、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工程和紧急救援的优化,建立综合治理机制,从而使道路交通处于一个安全畅通的运行状态。
目前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
一是美国模式。
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原理根植于4E工程学,通过4E系统工程的实施、先进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达到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美国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基础工程和科技设备结合的典范。
二是日本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侧重于人的管理,注重安全驾驶管理员制度和生命周期安全教育。
三是瑞典模式。
该模式被世界公认为成功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
其独到之处在于彰显“零死亡观念”,实施多方合作和细节化管理,使瑞典成为全球道路交通安全最好的国家…。
道路交通安全整改措施报告(通用篇)

道路交通安全整改措施报告(通用篇)道路交通安全整改措施报告一、背景介绍道路交通安全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交通事故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市对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制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交通安全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以期在今后的交通发展中迈向更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向。
二、问题调研1. 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通过调查发现,我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主要原因包括交通拥堵、车辆超速驾驶、酒驾等。
2. 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在对我市道路交通设施进行评估后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道路标志不醒目、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使得驾驶者在道路行驶中无法准确判断和及时反应,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3. 驾驶员安全意识不强调查显示,我市驾驶员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存在超速、违红灯、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
三、整改措施基于以上问题的调研分析,我们将采取以下整改措施,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策划和实施一系列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学校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交通安全行为和常识。
2. 完善交通设施投入资金进行道路交通设施的全面改造,包括交通标志牌的更新、交通信号灯的优化,以及道路货运设施的完善。
同时,建立全新的交通设施维护机制,确保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维护。
3. 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交通规划体系,对市区交通路网进行重新规划和优化,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监控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超速、酒驾等违法行为。
4. 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主要道路和交通集散点建立智能化的交通监控系统和交通管理平台,实现智能交通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在交通安全和交通流量的监控和预测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5. 加强交通巡逻和执法力度增加交警巡逻力度,特别是在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加强巡逻频率。
公路路线设计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分析

公路路线设计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分析摘要:公路项目作为国家建设项目的关键构成部分,重视其安全性是极其关键的。
在设计过程中,路线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对公路工程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管理部门需重视路线设计的监管,保障满足工程要求。
基于此,文章先对公路路线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对采取的策略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路线设计;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策略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公路工程的发展与进步。
公路项目能够将不同城市连接,不仅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还带动区域发展。
路线设计作为公路项目的关键环节,设计好坏对交通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路线设计还对公路工程造价产生重要影响。
结合当前实际分析,我中路线设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且安全隐患频发,因此,需重视路线设计工作,完善路线设计水平,重视监督与管理力度,保障设计的合理性。
1公路路线设计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1.1平纵设计因素在公路工程中,平纵设计关键是倾斜角度的设计,尤其是陡坡设计,一旦设计不当,就会造成安全事故的产生。
除此以外,还要重视纵向高度与线性协调性。
倘若设计不合理,就会增加安全事故率。
因此,在设计时,不得出现垂直纵向凸起。
对陡坡区域进行设计过程中,需拉长直线距离,降低角度产生的变化,避免竖向直线的出现而对驾驶员舒适性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对路线进行设计时,对平纵组合设计引起重视,开拓驾驶员视野,提升行车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
1.2交汇设计因素公路工程路线设计时,交汇设计时易出现交叉问题,因公路工程延伸方向存在一定的不同,导致复杂交汇的产生。
多数公路项目交叉位置易出现交通事故,且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如车流大、视野盲区等,因此,设计者设计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策略,降低车辆间干扰,保障车辆能够安全通过。
设计人员选择交汇处主线与被交路线最高值,预留一定的视距。
结合车流量等情况,选择适合的交叉方式,保障交汇区域与被交路线视野的开阔性,降低交叉隐患,更好地提升驾驶人员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
道路交通流动性分析与改善策略研究

道路交通流动性分析与改善策略研究在现代社会,道路交通的流动性对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性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交通拥堵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此,深入分析道路交通流动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策略,成为了交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道路交通流动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道路交通流动性,简单来说,是指车辆、行人等在道路系统中顺畅移动的能力。
它涵盖了交通流量、速度、密度、延误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影响道路交通流动性的因素众多。
首先,道路基础设施的状况是关键因素之一。
道路的宽度、车道数量、路面质量、交叉口设计等都会直接影响交通的流畅性。
狭窄的道路和不合理的交叉口容易导致车辆拥堵和通行效率低下。
其次,交通需求的大小和分布也对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
在城市中心区域,商业、办公和居住等功能集中,交通需求较大,容易出现拥堵;而在郊区或新开发区域,如果交通需求预测不准确,道路建设跟不上,也会造成交通不便。
再者,交通管理和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交通标志标线的规范、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等,都能够优化交通流,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此外,驾驶员的行为和素质也会对道路交通流动性产生影响。
违规驾驶、频繁变道、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行为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堵塞。
二、道路交通流动性的现状分析在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高峰时段,主干道上车辆排起长龙,行驶速度缓慢,延误时间增加。
以_____城市为例,早晚高峰期间,主要路段的平均车速甚至不足_____公里/小时,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交通拥堵不仅造成了时间和能源的浪费,还增加了环境污染。
车辆在拥堵中长时间怠速,尾气排放增加,对空气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同时,交通拥堵还带来了经济损失。
由于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上升,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道路交通流动性的分析方法为了准确评估道路交通流动性,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措施研究.pptx

2、 提高驾驶员素质,规范驾驶证的考核制度。提高驾驶员素质不仅要 提高驾驶员的操纵技能,而且要提高驾驶员的道德素质。要抓好驾 驶员考试工作,严把入口关,把不具备驾驶员技能的学员挡在驾驶 员队伍之外。并且,在驾驶培训中,把安全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 之一。在驾驶证考核程序中,严格考核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对交 通法规的掌握程度。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作风,松懈了 驾驶员的核,成为安全隐患,交通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措施:
人是参与交通活动的主体,交通安 全应从人着手抓起.具体的分为三 个方面:行人,驾驶员, 管理者。
1、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公民的安全意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增 强公民的安全意识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治本性措施之一。社会宣 传媒体要经常对社会公众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发布交通安全公 益广告,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及时公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采 取的交通管理措施。要把道路交通常识及法律法规作为中小学教育 的必修内容列 入教学体系之中,并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纳 入操行评定。在行人与车的交通事故中,行人主要表现为老人和小 孩,应该对这部分人群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措施研究
组员:
内容提要
道路交通安全概念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 从人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及相应措施 从车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及相应措施 从道路角度去分析原因及相应措施 交通警示牌常识 结束语
道路交通安全
• 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 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交通安全 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 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 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安全既受 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又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 并与人、车辆及道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系统 内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稳定,都可能 导致冲突与矛盾,产生不安全因素或不安全状态。
道路交通安全整改措施

道路交通安全整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的车辆数量和交通流量也在不断增大,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成了我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为了保障人民出行的安全,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加大了整改措施,下文将对道路交通安全整改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交通设施建设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与道路交通安全息息相关。
交通设施包括道路、桥梁、隧道、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下通道、交通标志等,这些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因此,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就能够提高我们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人民的交通出行。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道路建设道路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状况直接影响着行车的安全性。
为了加强道路建设,政府可以提高道路的标准化程度,统一道路宽度、型式、标识等,确保道路可以支撑当前的车辆数量和流量。
同时,还要建立更多的道路交通环境监控设施,监测道路交通环境,及时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并处理。
2.加强桥梁和隧道建设桥梁和隧道在道路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复杂程度和成本较高等原因,常常降低了其安全性。
因此,政府可以加强桥梁和隧道建设,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合理设计结构,在建立桥梁和隧道时,会考虑到自然环境、车流量以及维护的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3.加强行人设施的建设除了建设车辆行车设施外,行人出行设施也需要加强建设。
政府可以设置行人天桥、地下通道以及交通岛等设施,方便市民行人的交通出行,避免其行人行为给车辆交通带来的危害,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4.加强交通标识的设置交通标识在道路交通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政府可以合理设置交通标识,提高其规范性,在道路交通中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车辆和行人能够看懂,避免对其行为产生误导,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加强道路交通执法,规范行车行为限制车辆总量和提高道路设施有助于提高交通安全,但要真正实现安全,监管和执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实施

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实施引言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交通事故数量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交通管理机构、道路建设者以及交通参与者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实施来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本文将介绍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和实施,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1.提升道路质量改善道路质量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这包括加强道路建设、维修和改造,提升道路的平整度、无障碍性和耐久性。
通过提高道路质量,可以减少因道路损坏、波动和不平整引起的交通事故风险。
2.增设交通标志和路标在交通繁忙的地区和容易发生事故的路段增设交通标志和路标,可以提醒驾驶员减速、转弯和注意前方的交通情况。
这些标志和路标的设置应符合国际标准,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其可视性和警示效果。
3.建设交通设施为了提高交通安全,各国纷纷建设各种交通设施,如人行横道、隔离带、交通信号灯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可以减少行人和车辆之间的冲突,提高交通流量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加强交通管理和监控1.加强交通执法严格的交通执法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
各国政府和交通管理机构应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执法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和执法频率,提高违法成本,增加违规行为的风险。
2.推广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连接实现对交通流量、路况和交通事故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各国应积极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监控摄像头、交通流量传感器和实时交通信息平台等,以实现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快速响应和准确管理。
3.加强驾驶员教育和培训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是预防交通事故的重要举措。
各国应加强驾驶员教育和培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驾驶规范,提供良好的驾驶员培训体系和考试制度,以培养安全驾驶意识和技能娴熟的驾驶员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引言
道路安全评价是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进行估计和评定。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判别构成道路交通安全的指标体系是否达到规定的安全目标,或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总事故次数法[2]、质量控制法[3]、临界率法[4]等,种种评价模型侧重于对事故数的统计,普遍缺乏对道路个性特征以及社会特性的分析,评价的结果也不能直接对制订道路安全改善措施提供帮助。
-0.1023
5新建居民小区多,预留岔口多。部分人行道被占用(-1)
-0.0892
3.2徐州市泰山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
根据SWOT分析法,针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对策特性[11-13],得出徐州市泰山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有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3 实例分析
下面以徐州市泉山区泰山路交通安全系统为例,对AHP-SWOT分析法在道路交通改善策略制定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3.1徐州市泰山路交通改善AHP-SWOT分析
镇江市学府路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内、外部因素划分如表3所示,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各因素指标进行评价[10],并根据加权值对其进行排序。镇江市学府路AHP-SWOT法评价步骤示意如图2所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其中各因素的具体评分方法如下:
1)对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其评价值,分值为-3~3分,其具体打分标准如表2所示,确定内(外)部因素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判断该内(外)部因素是优势还是劣势,即当内(外)部因素表现很好(得3分)时表示有很好的优势(机会),当内(外)部因素表现极差(得-3分)时表示有很大的劣势(威胁)。
高校较多,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
新车多,安全性好
非机动车数量多,多为电动车,安全性差,不按道行驶和乱穿马路现象严重
路的因素
道路处于近郊,线型好,路况好,设计车速快,有机非分隔离带。
有比较完善的信号控制
新建居民小区多,预留岔口多。部分人行道被占用
表4泰山路道路交通安全SWOT分析
外部机会
加权值
1国家大力发展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政策(3)
图2 AHP-SWOT法评价步骤示意图
表3泰山路道路安全系统主要内外因素
外部因素
政策和法律环境因素
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
国家大力发展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政策;
国家和地方积极发展交通政策的继续实施
技术与经济环境因素
机动化水平发展迅速,道路交通安全压力不断增加;
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财政实力增强,为道路安全实施提供更多资金;
内部劣势(W)
加权值
1驾驶员:出租车数量较多,驾驶速度快,超速闯红灯现象较重,尤其夜间(-3)
-0.3387
2非机动车数量多,多为电动车,安全性差,不按道行驶和乱穿马路现象严重(-3)
-0.2433
3行人:处于近郊小区居民遵守交通法规意识较差。学校较多,放学期间交通较混乱。(-2)
-0.1287
4高校较多,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1)
第三步:对4个SWOT组进行两两比较,进行层次总排序。每个组中拥有最高优先权的要素被抽取出来代表这个组,然后对这4个要素的优先程度进行比较和计算。
第四步:在战略规划和评价过程中使用得出的结果。这些要素的相关数值可以对战略规划过程起指导作用。
AHP-SWOT法道路安全评价程序运行示意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AHP-SWOT法道路安全评价程序运行示意框图
2)车辆,即交通工具。其中车辆的安全特性对道路交通安全有直接影响。
3)路,重要包括道路的线性与结构以及安全设施。
2.3 因素指标评价方法
对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内部运行状况,从而科学、客观地确定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对其进行评价,判断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以便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制定符合地域特点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改善策略。道路安全水平的评价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TOWS矩阵发展了SWOT分析,在TOWS矩阵中(见表1),以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为一方,内部条件中的优势和劣势为另一方构建二维矩阵,共有4种组合,即S-O,W-O,S-T和W-T,用来帮助制订规划。
表1 SWOT/TOWS矩阵
1SO战略
2WO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
利用外部机会
克服内部劣势
3ST战略
0.3286
2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财政实力增强,为道路安全实施提供更多资金(3)
0.2058
3国家和地方积极发展交通政策的继续实施(2)
0.1863
4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2)
0.1206
5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增强(1)
0.0807
6事故救援水平提高(1)
0.0765
外部危险(T)
加权值
1机动化水平发展迅速,道路交通安全压力不断增加(-3)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人、车、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5],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道路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往往不同,因此,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不仅需要正确评价现有道路的安全水平,还要对制订针对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有帮助。在此,我们尝试用AHP-SWOT法解决以往评价方法的不足。
3)优势-威胁战略组合(ST战略)。当企业自身有明显优势,但外部环境有威胁时,可将4部挑战和内部优势匹配,制定利用优势、减少威胁的优势-威胁战略。
4)劣势-威胁战略组合(WT战略)。将外部挑战和内部劣势匹配,制定减少内部弱势、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
1.2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提出的解决定性和定量问题相结合的方法[9]。AHP基本思路:首先找出解决问题涉及的主要因素,讲这些因素按照关联、隶属关系构成阶梯层次模型,通过对各层次中各因素的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进行综合判断,确定评价对象重要性的总排序。
1.3基于AHP的SWOT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选择SWOT分析的对象,明确其研究范围,进行SWOT分析。标准的AHP分析方法的应用要求一个SWOT组内的要素最好不要超过10个,因为两两比较的次数随着要素数目的增多而快速增加。
第二步:在每个SWOT组内对要素进行两两比较。进行比较时,运用特征值方法对这些要素的优先权数进行计算,优先权数反映了决策者对相关要素主要程度的考虑和理解。
2.2 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分析
2.2.1 外部因素
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政策和法制环境,指那些制约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体系的宏观政策,如相关的国家和地方交通安全法关驾驶员培训的制度,相关的救援制度等。
2)技术与经济环境,指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以及科技发展,如汽车生产和销售政策,这些对交通需求有较大影响,同时车辆的经济性能往往也决定了车辆的安全特性,车辆的保有量和质量性能情况对交通安全有一定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对提高道路安全性能,减少伤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事故救援水平提高
社会与文化环境因素
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增强;
沿线学校较多,交通高峰时安全隐患较多
地理气候环境
地质条件较好,但是处于城市近郊,秋冬有雾
内部因素
人的因素
驾驶员:出租车数量较多,驾驶速度快,超速闯红灯现象较重,尤其夜间
行人:处于近郊小区居民遵守交通法规意识较差。学校较多,放学期间交通较混乱。
车的因素
3)社会与文化环境,指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所处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等因素。
4)地理气候环境,指道路所在地的地理、水文、地质以及温度、湿度、日照、风力、天气等气候条件因素。
2.2.2 内部因素
城市交通系统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1)人,交通行为的主体,包括驾驶员、乘客、行人。驾驶员的素质以及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往往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基于AHP-SWOT法的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分析
朱永磊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针对交通事故的特点,探讨AHP-SWOT方法在道路交通事故评价中的具体应用。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各种因素,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并从中选择最佳策略的方法,但是它缺少定量分析的过程。AHP(层次分析法)具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优势,采用SWOT和AHP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更加合理和准确。将AHP-SWOT方法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系统,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所处的优势和劣势,可为正确评价道路安全水平、制定合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实例证明该方法可行有效。
在第二步中可以建立两两比较的矩阵[见式(1)]。在这个矩阵中,元素aij=1/aji;当i=j时,aij=1。
采用AHP法确定权重,可以使用1~9标度法进行每两元素之间的相对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找出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即为同一层各影响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而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即可。
-0.3563
2沿线学校较多,交通高峰时安全隐患较多(-3)
-0.2714
3地质条件较好,但是处于城市近郊,秋冬有雾(-1)
-0.1108
内部优势(S)
加权值
1道路处于近郊,线型好,路况好,设计车速快,有机非分隔离带(2)
0.2826
2有比较完善的信号控制(2)
0.2113
3新车多,安全性好(1)
0.1886
4WT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
减少内部劣势
回避外部危险
回避外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