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S不同途径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治疗影响

合集下载

不同时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不同时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a d c nr lg o p n o t r u .Re u t T e r tl e u cin i r v d n t e by atr MS r n p a tt n w t inf a td f r n e b t e n te o s ls h a i rf n t mp o e o i a l e C t s ln a i , i a sg i c n i ee c ew e h v o c f a o h i t n pa t o p a dc nrl ru . r s ln u n o t o p Co c u i n MS a s l na in c n i r v h ic e c l h r ce s c fr t e p e a lo n a r g og n l so Cst n p a tt a mp o e t e b o h mi a a a tr t s o r h r l o d a d r o c i i a pi b l e i oo i a t cu e, n h a s ln ain a h a l t g f ie b o i ma a e ab t r e ut i rh s l gc l r t r a d te t n p a tt tte e r s e o v r r s y h v et s l v t su r o y a l i f s er .
Di e e r o s o n a r w e e hy a e ls Tr ns l n a f r nt Pe i d f Bo e M r o M s nc m l St m Ce l a p a t -
t on: i E c s o RatLi t n verFi os s br i
Z HANG a la g S Xi o i n 1 HANG h n hu  ̄ WANG n a g MA h n e Z og a Ma c n 1 C e l

不同途径移植大鼠BMSCs对大鼠肝硬化治疗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途径移植大鼠BMSCs对大鼠肝硬化治疗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途径移植大鼠BMSCs对大鼠肝硬化治疗作用的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肝硬化是因各种原因引起肝脏功能不可逆转的瘢痕化和纤维化,导
致肝组织结构重建和肝功能异常的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

BMSCs是具有
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且易于获取、扩增及存储,最近研究表明BMSCs可以促进肝脂质代谢、减轻肝炎、减少肝纤维化程度,因此成为
一种有望治疗肝硬化的新方法。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途径移植BMSCs(静脉注射、门静脉注射、脾
脏注射)对大鼠肝硬化临床疗效的影响,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
探索其作用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实验动物:雄性Wistar大鼠(n=60),体重为200~250g,自行
配对。

2.建立肝硬化模型:采用异丙酚与角叶二氯丙酮联合诱导肝硬化模型。

3.制备BMSCs:采用骨髓穿刺法从大鼠股骨骨髓中提取并培养BMSCs。

4.治疗方案: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静脉注射组、门静脉注
射组和脾脏注射组,并注射相应的BMSCs或等量生理盐水,每组20只。

5.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结构、肝纤维化程度、
肝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6.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组间肝功能指标、肝组织结构、肝纤维化程度、肝细胞凋亡情况等情况的差异。

四、研究意义
1.比较不同途径移植BMSCs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2.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推动BMSCs的临床应用。

3.扩展BMSCs在肝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不同途径肝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

不同途径肝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

第33卷第3期2012年5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Vol.33No.3May.2012收稿日期:2011-12-11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40002502);中山大学学生业余科研项目(2011)资助作者简介:向贤宏,医学博士,主治医师,E-mail :med.interventional@163.com ;*通信作者:杨建勇,E-mail :cjr.yangjianyong@vip.163.com细胞移植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通往原位肝移植的“桥梁”或替代治疗手段,有操作简便易行、医疗费用低廉且不受供体短缺影响等优势。

先前的研究对细胞移植的部位进行过积极的探索[1-3],但不同途径肝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向贤宏1,陈伟1,陈柳琴2,庄文权1,关键1,杨建勇1*(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广州510080;2.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80)摘要:【目的】采用CT 灌注成像的方法评价不同途径移植肝细胞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进而筛选出针对肝硬化大鼠模型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途径。

【方法】50只经证实成模的肝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前4组分别自肝动脉、门静脉、脾动脉及尾静脉移植肝细胞悬液2mL (细胞数量2×106),对照组不干预。

各组大鼠在细胞移植前1周及移植后第4、8周行CT 灌注扫描,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 )、门静脉灌注量(PVP )、总肝灌注量(THBP )等参数,死亡大鼠或第8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肺行病理切片检查。

【结果】移植后4周,G1组、G2组与G3、G4、G5组间HAP 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0.05);移植后第8周5组间HAP 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移植后4、8周,G1组、G2组与G3、G4、G5组间PVP 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不同途径肝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

不同途径肝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
自肝 动脉 、 门静 脉 、 动脉及尾静 脉移植肝细胞悬 液 2mL 细胞数 量 2×1 , 脾 ( 0) 对照组不干预 。各组 大 鼠在细胞移植 前 1 周及 移植后 第 4 8周行 C 、 T灌 注扫描 , 计算肝动 脉灌 注量 ( A ) 门静脉灌注量 ( V ) 总肝灌注量 ( H P 等 参数 , H P、 PP、 TB ) 死亡大 鼠或第
pr s n P P ,o l eac eui (H P ws a u t d nl e ascl.R sl】 or ek aet np n tn eui (V ) tahpt r s n T B ) a cl le a a zd tii l 【 e t Fuw es t as ati , f o t ipf o c a d n a y sttay us rr l ao f
Abta t O jc v 】oea a eif e c f e a ct t npatt nb ieet a w y nl e efs no t wt s c:【 bet eT vl t t l n eo hp t ye r slnao ydf rn t aso vr r i fas i r i u eh nu o a i f ph i p uo r h
[ U a— nU i( dS i,0 2 3 ( ) 37 3 0 37 JS N Y t e 6 ;6 ] s
细胞 移 植 作 为 肝 硬 化 失代 偿 期 通 往 原 位 肝 移
疗 费 用低 廉 且 不 受供 体 短 缺 影 响 等 优 势 。先 前 的
tert o c ru e r 1 ek a d 4 8w e s f r rn pa t i . h mo n f e ai a e e u in( A ) p r l e h s f a hgo pb f e e n , e k t a s l a o T ea u t p t r r p r s a e o w ae t n tn oh c t y f o H P , o a vi t n

不同途径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不同途径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不同途径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杨立明;姜文平;姜文华;黄可欣【摘要】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复制Wistar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通过尾静脉、门静脉、肝内注射移植经Hochest33342标记的大鼠骨髓MSCs悬液0.5 mL(约1×10 6个细胞),对照组分别经相同途径注射等量的PBS.移植后3和7d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观察Hochest33342标记细胞的定位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细胞移植术后3和7d,尾静脉注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肝内注射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肝内注射组与门静脉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尾静脉组各时间点肝脏内均未见Hochest33342标记细胞;门静脉组3d时肝脏内可见散在亮蓝色荧光的细胞,数量较少,7d时数量稍多;肝内注射组3及7d肝脏内均可见较多蓝色荧光的细胞;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见Hochest33342标记细胞.大鼠CC14诱导急性肝损伤24 h后肝组织结构紊乱,肝小叶中央区呈弥漫性多发性片状坏死,肝细胞呈弥漫性脂肪变性,汇管区及中央静脉附近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尾静脉注射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形态学改变;门静脉、肝内注射组3 d时大鼠肝小叶中央区仍有小部分肝细胞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等,但较相应对照组有改善;门静脉、肝内注射组7d时肝细胞坏死、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继续好转,肝内注射组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较门静脉组更明显.结论:MSCs经门静脉、肝内注射移植于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明显改善了受损肝脏的功能,对急性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肝内注射途径移植优于门静脉途径.【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5页(P701-704,后插2)【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肝损伤【作者】杨立明;姜文平;姜文华;黄可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油田总医院核医学科,吉林松原138000;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急性肝损伤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因其进展快,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预后极差,是当前肝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UC-MSCs共培养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趋化因子在其中的作用》范文

《UC-MSCs共培养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趋化因子在其中的作用》范文

《UC-MSCs共培养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趋化因子在其中的作用》篇一一、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治疗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

其中,UC-M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在肝癌治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UC-MSCs共培养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趋化因子在其中的作用。

二、UC-MSCs共培养与肝癌细胞1. UC-MSCs共培养的背景UC-MSCs作为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同时具有免疫调节和抗凋亡等特性。

近年来,UC-MSCs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共培养技术通过将UC-MSCs 与肝癌细胞置于同一培养体系中,可以研究UC-MSCs对肝癌细胞的直接影响。

2. UC-MSCs共培养对肝癌细胞的影响研究表明,UC-MSCs共培养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

这种影响可能与UC-MSCs 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有关,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

这些分子通过与肝癌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其生物学行为。

三、趋化因子在UC-MSCs共培养中的作用1. 趋化因子的定义与功能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引导免疫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信号分子,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UC-MSCs共培养体系中,趋化因子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迁移,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2. 趋化因子在UC-MSCs共培养中的具体作用(1)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与增殖:UC-MSCs分泌的趋化因子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增强其对肝癌细胞的攻击和清除作用。

(2)引导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趋化因子能够引导免疫细胞定向迁移至肝癌细胞附近,提高局部免疫应答强度。

(3)调节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趋化因子通过与肝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其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结果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UC-MSCs与肝癌细胞共培养体系,通过检测共培养体系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及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变化,探讨UC-MSCs共培养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趋化因子的作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含 量 明显低 于对 照组 , 并且诱 导 组低 于 M S C s 组( P< 0 . 0 5 ) 。( 3 ) MS C s移植 后 诱 导 组 、 MS C s 组 大鼠肝 脏 组 织
C o 1 . I 、 R h o A 、 C d c 4 2 、 R a c l m R N A和蛋 白表 达均随 时间延长而下 降, 移植 4周时诱导 组各项指标 明显低 于
( 3 ) 诱导组 : 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 H G F ) 诱导 1 4 d 后的M S C s 悬液。于移植后第 l 周、 2周、 3周、 4 周分别处死大鼠 5只, 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 H A ) 、 层黏蛋 白( L N ) 、 I V 型胶原水平 ; 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纤维化 程度 ; 分别用 P C R法及 We s t e n 检测大鼠肝脏 C r o l — I 、 R h o A 、 C d c 4 2 、 R a c 1 m R N A基 因及其蛋 白质表达水平。结 果 ( 1 ) 诱导组与 M S C s 组的纤维化程度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 渐下降, 且在第 4周诱 导组评分明显低于 M S C s 组( P< 0 . 0 5 ) 。( 2 ) 移植 3周后各组血清 H A 、 L N 、 V型胶原含量均显著下降, I 4周时诱导组和 M S C s 组各指标
MS C s 组和 对照 组 ( 尸< 0 . 0 5 ) 。结 论
后 抗 大 鼠肝 纤维化 作 用显著 增 强。
MS C s 移植 可抑 制 肝 纤 维 化 大 鼠肝 组 织 中 H A、 L N、 V 型胶 原 的分 泌, I 并
可 下调肝 纤维 化 大 鼠肝 组 织 R h o信 号通 路 相 关 因子 R h o A, C d c 4 2 , R a c l m R N A及 蛋 白表 达 。HG F诱 导 MS C s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TGF-β_1和HGF表达的影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TGF-β_1和HGF表达的影响
2 4 6
重庆医学 2 0 1 3年 1月 第 4 2卷 第 3期

论 著 ・ Fra bibliotek人 脐 带 间充质 干细 胞移 植 对肝 硬化 大 鼠 TGF — l 3 和 HGF表 达 的影 响
金 旭 鹏 , 李 晓飞。
( 1 . 辽 宁 医学院基础 学 院免 疫 与微 生物 学教 研 室 , 辽 宁锦 州 1 2 1 0 0 0 ;
E f f e c t o f h u ma n u mb i l i c a l c o r d m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 s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o n s e r u m T G F - p 1 a n d H G F e x p r e s s i o n i n l i v e r c i r r h o s i s r a t s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8 3 4 8 . 2 0 1 3 . 0 3 . 0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8 3 4 8 ( 2 0 1 3 ) 0 3 — 0 2 4 6 — 0 3
2 . 辽 宁 医学 院附属 第一 医院 胃肠 科 , 辽 宁锦 州 1 2 1 0 0 1 )
摘 要: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HU C — MS C s ) 治 疗 肝 硬 化 大鼠 转 化 生 长 因子 B ( T GF 一 口 ) 和 肝 细 胞 生 长 因子 ( HG F )
Ji n Xu pe n g , Li Xi a o f e i 。 ( 1 De p a r t me n t o f I mmu n o l o g y a n d Mi c r o b i o l o gy, Li a o n i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Ji n z h o 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SCS不同途径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治疗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途径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效果差别,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提供依据。

方法用四氯化碳液体橄榄油混合液皮下注射和酒精
喂养的方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模型随机分为肝硬化未移植组、门静脉
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构建对比实验,观察并评估。

结果三种
不同的途径移植MSCS肝硬化模型到小鼠体内,四周后移植组较未移植组肝功能
明显改善,转氨酶明显降低,纤维化程度均明显改变,三种移植方式无明显统计
学差异。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肝细胞大鼠后,门静脉,肝动脉组,
尾静脉组移植MSCS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对肝硬化的质量均有效,而且三种治
疗效果类似。

【关键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途径肝硬化
随着社会城镇化、老龄化的出现、器官组织病变以及细胞组织因素的增多患病的风险几
率增高,人体机能器官细胞内不断适应甚至损伤。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
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
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
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通过此类病情的发展将选
择有利的因素进行对肝硬化进行治疗,所以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同途径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效果差别进行研究。

成体干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的
作用,在肝硬化的微环境中可以转分化为肝细胞,或者与残存肝细胞融合,或者通过旁分泌的作用,改善肝功能。

大量实验及临床已经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减轻肝硬化程度,
改善肝脏功能。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对象选取48只5日龄的健康大鼠,雌雄不限,重量200-220g之间,用于
分离成熟的肝细胞,由长沙医学院机能实验室提供。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Ⅳ型胶原(collagen Ⅳ),四氯化碳分析纯,橄榄油分析纯,胰蛋
白酶,染色剂,一次性无菌注射剂,35 mm培养皿,培养液,培养箱,同型对照抗体,手术
显微镜一套等。

1.2 实验方法
1.2.1大鼠模型的构建取48只健康大鼠,分为两组正常组8只为对照组,肝硬化模型组
40只,用四氯化碳液体橄榄油混合液皮下注射和酒精喂养的方法建立肝硬化小鼠模型,4周之后,对大鼠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将肝硬化模型随机分为肝硬化未移植组(n=8)、门静脉移植
组(n=8)、肝动脉移植组(n=8)、尾静脉移植组(n=8)。

8周之后,将处死所有大鼠并取出肝脏。

1.2.2 MSCS的获取制备无菌条件下分别将四组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等移植到肝细胞
悬液中,通过不同方法构建三种对比试验,提取健康SD小鼠骨髓,利用全骨髓贴壁的方法原
代培养骨髓MSCS,利用CM-DIL(活细胞染色剂)标记间充质干细胞,无菌条件获取股骨,去除
骨上肌肉组织,培养液反复冲洗收集细胞悬液,培养传代3次。

,然后通过3种途径分别进行
移植,均需常规麻醉,备皮,消毒,铺巾,打开腹腔,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MSCS悬液。

1.2.3 病理学检查 HE染色切片观察,正常的大鼠肝脏,肝小叶清晰可见,形态正常。


验组肝细胞有些脂肪病变,部分坏死并有炎症,肝小叶不清晰,肝细胞索杂乱,形成许多假
小叶,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

实验组较正常组对比,转氨酶显著升高,血清蛋白明显降低,
肝纤维化严重,有明显伤害。

MSCS移植后,肝细胞有所恢复,结构有所改善,肝细胞损伤
降低,三种途径对大鼠肝硬化有明显效果,但三种方式效果相似无明显区别
讨论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主要死亡原因
之一。

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病理组织
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肝移植手术价格贵,危险系数大,治疗受限。

在多年探讨下,所以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途径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小鼠的效果差别,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轴在蛋白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肝脏是GH/IGF-1轴的中心器官,肝硬化存在血浆氨基酸谱和GH/IGF-1轴的变化。

大量实验及临床已经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减轻肝硬化程度,改善肝脏功能。

但临床上肝动脉、门静脉以及外周静脉不同移植方法对治疗效果影响的对比少。

从中利用肝硬化模型,将骨髓MSCS通过临床中常用的3种移植方式输入到模型大鼠体内,通过移植后大鼠肝硬化标本大体形态、纤维化程度、肝功能、干细胞定植的数量选择最适中的方法为临床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移植途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进行全面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根据研究的三种不同方式的移植,我们讨论得出MSCS通过三种方式进入大鼠体内,4周后可以移植到肝脏中,并且移植的MSCS数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移植后8周,肝细胞开始恢复,肝功能改善,肝的纤维化程度降低,三种治疗方式均有效,并且治疗效果类似。

参考文献
[1]熊全.三种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效果比较
[D].第三军医大学
[2] 向贤宏.陈伟.陈柳琴.庄文权.关键.杨建勇.不同途径肝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2012,33(3):357-360.
[3] 雷香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体内移植实验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4] 张卫光.俞敏俊.田珑.马瑞琼.张书永.沈丽等.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四氯化碳诱导性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J],解剖学报,2006,37(2).
[5] 高中洋.李浩鹏.秦杰.宋辉.贺西京*等.不同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比较的Meta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7,14.
[6] 伍成松.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及相关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7] 刘莹.周晓玲.谢胜.陈峭.侯秋科.李泽鹏.李灿.韦金秀等.不同干预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案对肝硬化大鼠模型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26-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