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历史文献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民主制度实践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
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
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
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
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答案】(1)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作用: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独立宣言》【解析】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说明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项错误.【答案】B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抗日烽烟中的冀南抗日根据地

抗日烽烟中的冀南抗日根据地
何立海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纪实版)》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冀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摧地之一,存八年抗目烽火岁皇里,冀南军民在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宋任穷的英明领导下,与日本侵略密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和代价,抗击和牵制着侵华日军华北驻军三分之的兵力,承担着华北敌后主战场的重任,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侮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贯献。
冀南烽火冀南党组织的恢复。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何立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1942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村政权改造研究
2.冀南抗日根据地政权研究
3.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特点及历史地位述略
4.试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历史地位
5.冀南抗日根据地创建时期的徐向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党史论谭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成国银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创建了大小19个抗日根据地。
在这些根据地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各阶层及爱国人士参加的民主政权。
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和形式创建的民主政权。
这种政权不仅在当时是全国政权建设的典范,而且也为全国解放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有许多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高度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仍有借鉴意义。
一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革命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
民主政治的实质,在于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
人民管理国家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就是保证人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把自己信赖的、有能力、有经验、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推选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
在抗战期间,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普遍参加选举活动,真正履行自己最神圣的民主权利,建立起共产党人和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合作的政府,这是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
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负责人,都是从民众中选出来的。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第二条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选举制……。
”第三条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只有卖国者,经法院判决有罪、被剥夺公民权者,精神病患者,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根据这些规定,所有抗日的阶级,无论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所有的党派,无论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其他党派;所有的民族,无论汉、满、蒙、回……等等,在抗日根据地里都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及参加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
选举中,各党派各团体或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竞选演说和竞选纲领,从事竞选活动。
不仅劳苦群众积极参选,地主、富农也同样热烈地投入了运动。
据1941年胶东区的统计,参选的地主与富农的比例,在专署级为0.5%,在县级为2.6%。
延安时期中共党内第一部文献集——《六大以来》编辑始末

新教福音传教士之一 , 同时也是美 国第一位 交关 系 发展 中的 重要 作用 。 来华 的传教士 。他受美 国海外传教部 总会
( 以下简称“ 部会 ” 派遣 , 13 到达 美 ) 于 80年
此时 , 出席 七大
持阶段后 , 为了克服困难 , 坚持抗战到底 , 并 的代表 已陆续 从 全 使党更好 地担负起领导抗 战走 向胜利 的重 国各 地抵 达 延 安 。 为
任 ,90年下半年 , 14 中央决定收集 党的六大 提 高代 表们 的素 质
以来 的历 史文献资料 ,为七 大的召开作准 和党性修养 ,中央利用七大召开前期时间 , 级干部学习与研究党的历史用日 。中央同意
广州 ,在那里学习中文并研究 中国文化 , 以 海军司令加 尼率领 东印度舰 队开往 中国 , 书 , 包括翻译《 南京条约》 中文本的条款。
期为将来美 国传教事业的扩展奠定根基。
裨治文是美国认识 、研究 中国的先驱 , 益” 。 … 加尼使团于 14 年 4月到达广州 , 顾盛对 自己的外交才能很 自信 , 裨治文认 82 但
备 。本着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 , 毛泽东亲 自 对到达延安 的七大代表 大多安排在马列 主 了毛泽东这一建议 。 并决定 由毛泽东主持编
审核了这批文献资料。 为进一步端正党的思 义学院和 中央党校学习。 这既是提高代表们 辑《 六大 以来》 文献集 。
想路线 ,毛泽东 向中央提 出编辑 《 大以 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的极好机会 , 六 也是
、
为 七 大准 备 材 料
这 13 9 8年 1 月 , 1 中共 六届 六中全会通过 在抗战前线 , 以及战争形势 的发展 , 党的七 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和全 国抗 日战争时期 。 了《 关于召集第七次全 围代表大会 的决议》 大一直未能如期召开。 ,
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会议

中共党史重要会议汇总1.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会议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③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必将来临。
3.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
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4.中共四大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中共四大的主要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
大会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中共四大的历史功绩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大会还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地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
2014全国卷一历史

2014全国卷一历史满分: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一、单选题(共12小题)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4.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5.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6.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7.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成果检测八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从下面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到()A.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B.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英国工业革命后开启了对中国资源的掠夺D.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2.下列文献属于太平军领袖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的方案是()A.B.C.D.3.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军事工业B.发展民用工业C.维护清朝统治D.引进西方生产技术4.不同史籍对同文馆的记述有所不同。
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据下表能够被共同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同文馆()B.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C.文化学习开始全面与世界接轨D.开设了外语学习课程5.《马关条约》签订后,军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6.下图为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这些报纸宣传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撰写的《变法通议》发表在()A.《时务报》B.《湘学报》C.《国闻报》D.《智新报》7.1900年7月前,维新派的《清议报》将义和团民称之为“暴徒”“匪”“乱民”,7月之后,却赞赏团民“赴死军前”“曾不返顾”。
兴中会的《中国日报》也有类似转变。
这反映()A.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趋同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变化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D.近代的报刊致力于宣扬民主思想8.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3)徐州会战(1938.1—5)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
李
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宗
仁
共歼敌1.8万人,缴获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 大炮50余门,以及其他武器和军用物资。…给侵 略者的嚣张气焰以有力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 人民的抗战士气。…中国军队损失1.95万人 。 — —《大江南北:抗日战争十四年全记录》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军事上:组织大规模会战 结合教材P148页-150页,概括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哪些? (1)淞沪会战(1937.8.13-11.12)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 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决不放弃领土 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 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8.14)
——王明《坚持抗战国策克服投降危险》
“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 物质上看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 幼稚不完善。” “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 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 然也感到困难, 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 中国已痛不可忍了!”
——《汪精卫传》
王明
中国速胜?
vs 中国必亡?
汪精卫
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
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 山东、苏南、皖东等,开展游击战争。
意义:配合正面战场,牵制在华日军一半以上兵力。
地道战
地雷战
③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华北,彭德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历史文献--介绍《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王秀鑫《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以下称《报告》)一书,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彭真同志一九四一年春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晋察冀边区工作后,于同年九月根据党中央批转各根据地党委的这个汇报的要点补充整理写成的。
当时,这个《报告》曾作为党内文件发表。
这次公开出版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还将一九四○年八月三十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公布的《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即"双十纲领")作为附录刊印。
"双十纲领"是北方分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结合晋察冀边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行动纲领。
这个纲领也是当时彭真同志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国共产党的洛川会议确定了在敌人后方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根据洛川会议决定的方针,一九三七年九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赴以恒山为依托的晋东北地区。
平型关伏击战告捷后,遵照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开辟新的战场,聂荣臻同志率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和两个步兵连共约两千余人留驻五台山区,深入到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边界地区,与地方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会合,在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着手进行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从日伪手中收复了十几座县城,解放了成百万同胞,我军主力扩大了七千六百多人。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七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晋察冀军区的成立,标志着平绥路以南,正太路以北,同蒲路以东,平汉路以西的晋察冀北岳区(初称五台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晋察冀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八路围攻,为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至十五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在河北省西部阜平县城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敌后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机关--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
同年三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决定北方局组织部长彭真同志驻晋察冀,以北方局代表名义协同聂荣臻同志指导晋察冀、平汉路以东及平津党组织的工作。
一九三八年四月,在山西五台县的金刚库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彭真同志作了《关于全国抗战形势和争取抗战胜利方针的报告》,聂荣臻同志作了《几个月来支持华北抗战的总结与我们今后的任务的报告》,会议总结了边区自创立以来的重大成就。
此后,晋察冀边区进入了以巩固和建设为主,并继续扩大的时期。
这时,冀中和冀东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在逐渐形成。
一九三七年十月,吕正操等同志遵照党的指示,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
同年秋冬,平西地区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
一九三八年六月初,宋(时轮)邓(华)支队以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为依托,挺进平北冀东。
随后,留下一个大队,坚持和发展平(北平)北抗日游击战争,主力于六月下旬进抵冀东地区,七月初,协同地方党领导了冀东二十一县和唐山矿区工农群众二十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
一九三九年一月,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晋察冀边区正式成立,彭真、聂荣臻、关向应、程子华四同志为委员,彭真同志任书记。
北方分局下辖四个区党委,即:北岳区党委、冀中区党委、平西区党委和冀东区党委。
北方分局代表党中央和北方局对晋察冀边区党、军队、政权和群众工作实行全面的领导,在建设和发展敌后根据地的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一九四○年,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到同蒲路以东,正太、德石路以北,张家口、沽源、承德以南,山海关以西,包括山西、河北省的大部,察哈尔、热河和辽宁省的一部,划分为北岳、冀中、平西和冀东四个行政区。
《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总结了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到一九四一年二月,约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晋察冀边区贯彻执行党中央政策的情况和经验。
《报告》首先详细地分析了晋察冀边区各个阶级和阶层在抗战中的政治动向,说明了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
晋察冀边区建设的经验证明,要建设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政策。
边区党在确定具体政策时,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抓住中日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团结全民族共同抗日;第二,由于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富农经济,应该允许存在和一定范围的发展,党与资产阶级和富农的斗争,主要的是争取领导权的斗争,而不是根本反对或削弱资本主义经济的斗争;第三,由于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和争取地主阶级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在抗日根据地内,对于封建制度只能采取逐渐削弱的政策,而不能采取直接推翻消灭的政策;第四,在实行民主的问题上,由于地主阶级与中等资产阶级、富农的态度不同,因而在政策上对他们应当严格加以区别。
《报告》总结了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的经验。
政权建设是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首要问题,它是党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开展民族斗争和正确处理阶级矛盾的有力武器。
敌后根据地政权的性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抗日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这个政权对一切抗日人民实行民主,对一切汉奸、反动派实行专政。
要建设这样的政权,必须建立人民武装和专政机关,用逐步改革的办法摧毁旧的封建政权组织机构,建立新的民意和行政机关。
在政权组织成分上,既要保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工农基本群众的优势地位,又必须实行三三制,以争取和巩固与资产阶级、地主等的抗日团结。
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国民党旧政权残存的情况下,建立半政权性质的战地动员委员会(或叫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会),它是组织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机关,也是实行党的政策的权力机关,这时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党对国民党残存的政权,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争取他们一道抗日的方针。
第二阶段,召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取消动委会,成立边区政府,实现边区政令、财政制度和各项政策的完全统一。
基层村政权,则采用民选的办法产生村长。
第三阶段,改革政权组织机构,从边区政府到村政府,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和司法等五个工作部门,从上到下建立完整的工作系统,各级政府建立公安局,取消旧警察,依靠广大人民,清除汉奸,维护革命秩序,保障抗日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四阶段,开展普选运动,进一步改革政权组织机构。
由普选产生边区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边区参议会,再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政权的最高行政机关--边区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及其负责人。
边区参议会和边区行政委员会,都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定期改选。
经过四个阶段的政权建设,晋察冀边区政府成为了千百万民众拥护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
《报告》总结了晋察冀边区贯彻执行土地政策的经验。
减租减息是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
抗日的主力是农民,没有广大农民自觉地积极地参加敌后抗战,任何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立与坚持都是不可能的。
为了发动农民起来抗战,同时又联合愿意抗日的地主,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晋察冀边区在贯彻执行减租减息斗争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及群众团体的领导机关,利用行政方式发动减租减息,此时,地主态度抗拒,阳奉阴违,农民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甚至出现"明减暗不减"的现象;第二阶段是群众发动起来后,广大农民自下而上开展反顽斗争,声势浩大,土豪劣绅震恐,此时,一部分农民开始不交租不还债,甚至无偿收地;第三阶段是颁布"双十纲领",规定实行二五减租,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地主、债主须减租减息,佃户债户须依约交租还债,提出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及缔结与解除契约的自由。
边区贯彻党的土地政策的实践证明,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主要危险是右的倾向,忽视农民生活的改善,忽视对农民的动员与组织,强调地主与农民的联合,否认农民对地主的斗争。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之后,主要危险是"左"倾:怀疑地主阶级参加抗日的可能性;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共高潮,看成整个地主阶级将叛变投敌,不区别地主阶级中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害关系与政治动向;违背党的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财权的政策,甚至以对付汉奸的政策对付地主;混淆地主与富农的界限,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削弱政策等等。
因此,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贯彻执行土地政策中,必须坚持两条战线的斗争,注意预防和及时纠正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
《报告》总结了晋察冀边区经济工作的经验。
经济建设是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物质条件。
晋察冀边区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以各种形式和不同的速度摧毁或削弱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创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
要实现这个目的是有可能的:日寇在华北沦陷区只能占领城市,无法占领乡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乡村,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逐步走上经济独立自主的道路;在减租减息后,敌后根据地的封建经济制度已经大大被削弱,贫农和中农的生活日益改善,边区经济走上了发展的新方向;由于敌后根据地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的束缚,小手工业和农民家庭副业日益恢复和发展;随之,商品经济的比重也日益增长。
为了晋察冀边区创建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北方分局制定了以下经济政策:(一)发展生产,增加财力物力,充裕民生和军需,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础。
其中,发展农业又是中心环节。
(二)由于战争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发展生产中,除了军事工业外,公营企业只占较小的比重,主要是激发小生产者和企业资本家的生产积极性,只要他们不投机、操纵、囤积居奇,就应鼓励其自由自主地从事生产和贸易。
(三)在劳动政策上,实行劳资契约自由,即资本家有雇佣工人的自由,工人有出卖劳动力或"告退"的自由。
这既能使资本家有利可图,促其发展生产,又能强制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待遇;既可以使工人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又不妨碍工人争取应有的生活改善。
(四)在金融工作中,努力建立和健全敌后根据地的银行,普遍发展各种合作社,构成完备的金融网,使根据地发行的钞票--边币的币值及金融稳定。
(五)在财政工作中,必须坚持统筹统支;先量出为入,后力求量入为出;鼓励生产,调节金融,繁荣贸易,蓄养民力,保证军需,照顾民生;实行统一累进税,使根据地百分之八十的人共同合理负担抗日经费。
《报告》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根本保证。
在敌后根据地创建初期,党的组织迅速发展。
但是,新党员缺乏实际斗争的锻炼,思想上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同时,在党组织的大发展中,混入少数阶级异己分子和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