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神木县近55年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神木县近55年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县气候特征及变 化规律 。 结 果表 明. 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 四季 中冬季气温升高趋势 最显著 ; 年
降 水 量 呈 缓 慢 下 降 趋 势 ,年 际 变 化 较 大 , 年 内分 布 不 均 匀 . 主要集中在 5 — 9月 ,降 水 量 主要 分布 在2 0 0  ̄6 0 0mm;日照充 足 ,年 日照 时 数 呈 下 降 趋 势 ; 降 水 偏少 , 空气湿度低 , 气 候 以干 旱 为 主 。 关 键 词 :神 木 县 ;气 候 特 征 ;农 业 生产 ;指 导
中 图 分 类 号 :P 4 6 7 文 献标 识码 :A
我 国 是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特 征 显 著 的 国 家 之

月一 次 年 2月为冬 季[ "。 采用 1 9 5 7 m2 O l 1年气候
[ ¨

秦大河 。 等研究 指 出 ,我 国平 均气 温 自 5 O
平 均值作 为多年 气候平 均值 。
趋 势明显 的原 因与取 暖燃 煤量 增 加有关 。
为8 1 8 . 1 mm ( 1 9 6 7年 ) ,最小 年 降水量 为 1 0 8 . 4
mm ( 1 9 6 5年 ) ,相 差 7 0 9 . 7 mm 。
2 . 2 . 1 年 降水 变化 特 征 由图 3可 见 ,近 5 5 a 来 ,神木 县年 降水 量呈 缓慢下 降趋 势 ,气候倾 向 率为 1 4 . 7 3 mm/ l O a 。1 9 5 7 —1 9 6 8年 ,降水 年际 变化相 对 较大 ,年 降水 量最大值 和 最小值 均 出现 在这个 阶段 ,1 9 6 8年 以后 年际变 化相对 较小 。
温 变化具有 波 动性 , 整 体呈上 升趋势 ( 见图 1 ) , 气

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第36卷第2期2022年4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6N o .2A pr .,2022收稿日期:2021-08-14 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 F C 0505501);重庆市科技兴林项目(渝林科研2020-10) 第一作者:孟泽坤(1998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㊂E -m a i l :1052149897@q q .c o m 通信作者:王彬(1983 ),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㊂E -m a i l :w a n g b i n 1836@b jf u .e d u .c n 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孟泽坤,王彬(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重庆缙云山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83)摘要:基于1961 2020年渠江流域13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运用累积距平㊁M a n n -K e n d a l l 检验㊁小波分析和K r i g i n g 插值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流域降水量及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㊂结果表明:渠江流域60年年均降水量1126.17mm ,年降水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倾向率为6.9mm /10a㊂年降水量波动剧烈,存在27年㊁15年的周期性变化㊂年均降水量呈现由西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降水量高值区位于流域东北部万源地区,低值区位于西部巴中地区㊂年降水量倾向率呈现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的趋势,东部及南部降水倾向率为10~15mm /10a ㊂渠江流域降水呈季节性变化,春季㊁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㊁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㊂5年滑动平均数据表明,夏季降水倾向率为16.9mm /10a ,秋季降水倾向率为-7.7mm /10a ㊂季节降水量波动明显,突变点较多,春㊁夏㊁秋季突变点主要集中于1961 1980年和2010 2020年间,冬季突变点集中于1985 2005年间㊂渠江流域春㊁夏㊁秋㊁冬四季降水倾向率最高值分别位于流域南部㊁东北部㊁东南部和西部㊂渠江流域汛期暴雨年均日数为4.28日,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60年内暴雨日数以0.21d /10a 的速率增加㊂汛期暴雨日数年际波动明显,1965年㊁1983年㊁1984年呈显著增加趋势㊂汛期暴雨日数存在14年㊁21年的周期性变化㊂渠江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流域南部达川地区的上升趋势最快,较流域整体上升趋势高0.15d /10a ㊂关键词:降水量;暴雨日数;周期性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变化;渠江流域中图分类号:P 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2)02-0209-10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2.02.027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o f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V a r i a t i o n s i n Q u j i a n g Ba s i n M E N GZ e k u n ,WA N GB i n(S c h o o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T h r e e -g o r ge s R e s e r v o i rA r e a (C h o n g q i n g )F o r e s tE c o s y s t e m R e s e a r c hS t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00083)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t h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d a t ao f 13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s t a t i o n s i nQ u j i a n g Ba s i n f r o m1961t o2020,t h i s s t u d y u s e d c u m u l a t i v e a n o m a l y ,M a n n -K e n d a l l t e s t ,w 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a n dK r i g i n g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m e t h o d s t o a n a l y z e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p r e c i pi t a t i o na n de x t r e m ee v e n t sv a r i a t i o n s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60-y e a r a v e r a g e a n n u a l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w a s 1126.17mmi nt h eQ u j i a n g b a s i n ,g i v i n g as l o wu p w a r d t r e n dw i t hat e n d e n c y r a t eo f6.9mm /10a .T h ea n n u a l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f l u c t u a t e dv i o l e n t l y ,w i t hc y c l i c a l c h a n g e s o f 27a a n d 15a .T h e a v e r a g e a n n u a l p r e c i pi t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t h ew e s t t o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T h e a r e a w i t hh i g h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w a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W a n y u a n a r e a i n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o f t h e b a s i n ,w h i l e t h e a r e aw i t h l o w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n t h e w e s t e r n B a z h o n g a r e a .T h e a n n u a l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t e n d e n c y ra t e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 t h e n o r t h w e s t t o t h e s o u t h e a s t ,a n d t h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t e n d e n c y ra t e i n t h e e a s t a n ds o u t hw a s 10~15mm /10a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i n t h eQ u j i a n g B a s i n c h a n g e d s e a s o n a l l y ,w i t h a d o w n w a r d t r e n d i n s p r i n g a n d a u t u m n ,a n d a n u p w a r d t r e n d i n s u mm e r a n dw i n t e r .T h e 5-y e a r s l i d i n g a v e r a g e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s u mm e r t e n d e n c y ra t ew a s 16.9mm /10a ,b u t-7.7mm /10a f o r t h e a u t u m n .S e a s o n a l p r ec i p i t a t i o n f l u c t u a t e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w i t hm a n y m u t a t i o n p o i n t s .T he m u t a t i o n p o i n t s i ns p r i n g ,s u mm e ra n da u t u m n w e r e m a i n l y c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1961 1980a n d2010 2020,a n d t h em u t a t i o n p o i n t s i nw i n t e r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1985 2005.T h eh i g h e s t p r e c i pi t a t i o n t e n d e n c y r a t e s i n s p r i n g ,s u mm e r ,a u t u m n ,a n dw i n t e rw e r e i n t h e s o u t h ,n o r t h e a s t ,s o u t h e a s t a n dw e s t o f t h eb a s i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H e a v y r a i n s t o r md a y s i n t h eQ u j i a n g b a s i nd u r i n g t h e f l o o d s e a s o n a v e r a g e d 4.28d a y s p e r y e a r ,s h o w i n g a nu p w a r dt r e n d w i t har a t eo f0.21d /10a i nt h es t u d i e d60y e a r s .D u r i n g th ef l o o ds e a s o n,i t f l u c t u a t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a n dt h e r e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c r e a s et e n d e n c y i n1965,1983a n d1984.H e a v y r a i n s t o r md a y s i n t h e f l o o d s e a s o n h a d t h e p e r i o d i c c h a n g e s o f14a a n d21a.T h em u l t i-y e a r a v e r a g e o f h e a v y r a i n s t o r md a y s s h o w e d a n i n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f r o mt h e s o u t h w e s t t o t h en o r t h e a s t.T h eu p w a r d t r e n d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p a r t o f t h eb a s i n-D a c h u a na r e aw a s t h e f a s t e s t,w h i c hw a s0.15d/10ah i g h e r t h a n t h e a v e r a g e u p w a r d t r e n do f t h ew h o l eb a s i n.K e y w o r d s: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h e a v y r a i n s t o r md a y s;p e r i o d i c a l c h a n g e;s p a t i o-t e m 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 s;Q u j i a n g B a s i n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匀,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1-2],旱涝灾害频发,针对降雨时空变异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3]㊂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气候是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降水等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㊂渠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系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嘉陵江左岸的最大支流,流域降水量受季风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同时受地形㊁地貌㊁土壤㊁地质等条件的影响,该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空间特征差异大[4],水土流失严重,径流含沙量高㊂近年来,渠江流域洪水灾害频发㊂2011年 9㊃18 暴雨洪灾中,渠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洪水,经济损失高达141亿元㊂2021年7月,强降雨导致渠江流域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超保证洪水,渠江干流三汇站洪峰流量接近历史峰值,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㊂此外,长江流域中三峡水系㊁洞庭湖水系㊁鄱阳湖水系等34条河流形势也非常严峻㊂因此,针对渠江流域降水及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㊂现有研究[5]表明,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支流渠江流域变化趋势与其相反㊂嘉陵江流域年降水量存在35年和21年的周期性变化[6],各季节降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加,春季降水量呈微弱减少趋势,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7]㊂渠江流域位于嘉陵江流域东南部,年均降水量较大,夏季降水量增加趋势最显著[8]㊂此外,杜华明等[7]对嘉陵江流域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暴雨日数与年平均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 (p<0.01),年平均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年平均暴雨出现日数的重要因素;罗玉等[9]研究发现,2005年开始四川盆地的极端日降水事件明显增多;符艳红等[10]研究指出,嘉陵江流域东南部 渠江流域降水日数最多;袁梦等[11]对渠江流域1970 2012年降水资料分析研究得出,渠江流域汛期降水量增大,暴雨频率增加,降水趋于极端的结论㊂现有的研究多是对嘉陵江流域进行整体的研究,针对渠江流域的深入研究较少,且渠江流域位于嘉陵江流域东部,受季风影响更为明显,其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与嘉陵江整体趋势存在差异㊂因此,本文从年㊁季节2个尺度对渠江流域的降水量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期揭示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异规律,并对渠江流域汛期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该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季风气候区防范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洪涝灾害提供理论依据㊂1流域概况渠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的支流,流经四川㊁陕西㊁重庆㊂流域地跨东经106ʎ28' 109ʎ00',北纬30ʎ00' 32ʎ48',面积3.7万k m2㊂渠江流域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海拔178~2669m㊂土壤类型以棕壤㊁黄棕壤㊁紫色土为主[4]㊂渠江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㊁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变化于785.65~1737.01mm㊂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流域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 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3%㊂图1研究区域及气象站点分布位置2材料与方法2.1数据资料本研究收集整理了渠江流域内部及外缘共13个基本站点的气象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 t t p://d a t a.c m a.c n/)㊂其中,流域内部气象站点3012水土保持学报第36卷个,外缘补充站点10个(表1)㊂达川站㊁巴中站㊁万源站㊁高坪站㊁阆中站㊁广元站6个站点数据资料为1961 2020年逐日降雨量,万州站㊁沙坪坝站㊁安康站㊁石泉站㊁汉中站㊁略阳站㊁佛坪站7个站点数据资料为1961 2020年逐月降雨量㊂本文根据气象统计法划分各季节,春㊁夏㊁秋㊁冬4个季节分别为3 5月㊁6 8月㊁9 11月㊁12月至翌年2月㊂文中的汛期均指各年5 9月㊂本文将一日内24h累计降水量ȡ50mm记为1个暴雨日[12]㊂表1气象站基本情况站点名称所处位置经度纬度海拔/m 达川站流域内部107ʎ30'E31ʎ12'N344巴中站流域内部106ʎ46'E31ʎ52'N419万源站流域内部108ʎ02'E32ʎ04'N675高坪站流域外部106ʎ06'E30ʎ47'N311阆中站流域外部105ʎ58'E31ʎ35'N385广元站流域外部105ʎ51'E32ʎ26'N513万州站流域外部108ʎ24'E30ʎ46'N188沙坪坝站流域外部106ʎ28'E29ʎ35'N259安康站流域外部109ʎ02'E32ʎ43'N291石泉站流域外部108ʎ16'E33ʎ03'N485汉中站流域外部107ʎ02'E33ʎ04'N510略阳站流域外部106ʎ09'E33ʎ19'N797佛坪站流域外部107ʎ59'E33ʎ31'N827 2.2分析方法2.2.1降水倾向率流域降水的倾向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式表示[13]:Y=s t+y(t=1,2, ,n)(1)式中:Y为降水量(mm);t为时间(a);y为常数项;s 为线性趋势的斜率㊂2.2.2 K r i g i n g空间插值法采用较其他传统方法更为可靠和精确的K r i g i n g空间插值法[14-17],依据协方差函数进行空间建模和插值,基于区域样本点的实测数据,根据待估点邻域样本点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待估点进行无偏最优估计㊂本研究采用普通克里金法,选用球面模型作为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对降雨数据进行插值计算㊂P(x0)=ðn i=1ωi P(x i)(2)式中:P(x0)为x0点处雨量估计值(mm);P(x i)为站点i的实测雨量(mm);ωi为站点i的权重;n为雨量站数量㊂2.2.3累积距平法距平是指某时段的要素值与同一时段该要素平均值的差值,距平值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序列的变化情况[18]㊂当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势时,表示序列距平值增加,序列呈增加趋势;当累积距平曲线呈下降趋势时,表示序列距平值减小,序列呈下降趋势㊂对于时间序列x,累积距平可表示为:L P=ðn k=0(x k-x)(3)式中:k为年份;x i为k年降雨量(mm);x为n年平均降雨量(mm),n为年数㊂2.2.4 M a n n-K e n d a l l趋势检验法M a n n-K e n d a l l 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可用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特征的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期趋势分析㊂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检测范围宽,干扰度小,应用范围广,具体计算方法见参考文献[19]㊂2.2.4 W a v e l e t分析小波(W a v e l e t)分析是在傅里叶(F o u r i e r)分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22]㊂本文使用M o r l e t小波函数对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㊂φ(t)=e e c t-t22(4)式中:c为常数;e为虚数;t为时间(a)㊂对于时间序列,其连续小波变换为:W f(g,h)=g-12ʏ+¥-¥f(t)φ(t-h g)d t(5)式中:φ(t)为φ(t)的复共轭函数;W f(g,h)为小波变换系数;g为尺度参数;h为平移量㊂本文选择小波函数类型c m o r(1~1.5),取样周期为1,最大尺度为32㊂为了判断序列的主要周期,进行小波方差计算,即将小波系数的平方值在h域积分,其计算公式为: W f(g)=ʏ+¥-¥W f(g,h)2d h(6)小波方差随g的变化过程即为小波方差图,对应峰值处的尺度称为该序列的主要时间尺度,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时间尺度为第1主周期㊂3结果与分析3.1年尺度降雨量时空分布特征3.1.1年尺度降雨时间变化特征渠江流域近60年平均降水量为1126.17m m,年均降水量为785.65~ 1737.01mm,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83年和2001年㊂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趋势方程为y=0.69x-251.38,年降水量以6.9 mm/10a的速率增加,60年增长量为41.40mm,增加趋势不显著㊂滑动平均处理后,年降水量增加趋势减弱,倾向率为3.3mm/10a,60年增长量为19.8 mm(图2)㊂1980 1985年渠江流域年降水量呈大幅增加趋势,1992 2003年,年降水量呈大幅减少趋势,其他年代波动趋势较缓,这与段文明等[8]对嘉陵江1960 2009年降水量的研究结论一致㊂近60年渠江流域年降水量波动趋势明显,年降水量距平值呈正负值交替变化,降水偏多年28年,偏少年32年,整体呈上升趋势㊂对渠江流域年降水量进行M K突变检验, U F㊁U B均在U0.05水平线内,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112第2期孟泽坤等: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图3)㊂1963 1977年㊁1981 1992年㊁2010 2020年,U F>0,降水量在这3个阶段呈上升趋势㊂1978 1980年㊁1993 2009年,U F<0,降水量呈下降趋势㊂在0.05的置信区间内,U F㊁U B2条曲线交点较多,分别为1963年㊁1970年㊁1971年㊁1976年㊁1980年㊁1983年㊁2003年㊁2015年和2018年,表明渠江流域年降水存在多个突变点,波动剧烈㊂1984 2004年,U F和U B曲线无交点,渠江流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比较稳定,无较大波动,这与杜华明等[7]在嘉陵江流域所得结论相似㊂图21961-2020年渠江年降水量变化情况图31961-2020渠江流域降水量M-K突变检验1961 2020年渠江流域年降水存在多个振荡中心,主振荡周期分别是27年㊁15年和7年㊂小波方差在27年左右达到最大值,27年是其第1主周期㊂在27年尺度上,年降水量呈现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波动变化㊂15年尺度上,年降水量呈现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12次交替(图4)㊂3.1.2年尺度降雨空间变化特征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呈现由西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图5),最高降水量位于东北部万源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30~1250m m㊂降水量最小值位于流域西部巴中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30~1150 m m,低于最高多年平均降水量8.00%~8.13%㊂渠江流域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受地势抬升和山脉的阻挡,东南季风裹挟的大量水汽集中在流域东南部,形成地形雨,致使渠江流域东部㊁南部降水较为丰沛,西北部降水量较少[10,23]㊂渠江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倾向率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㊂多年平均降水倾向率呈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的趋势,倾向率为正值的区域居多,即渠江流域整体年降水呈增加趋势,东部及南部增加趋势较快,年降水倾向率为10~15mm/10a,60年降水量增长60~90mm㊂西北部降水倾向率<-5 mm/10a,60年降水量减少30~60mm㊂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渠江流域暴雨频率增加可能是引起流域东部降水量增加的原因之一[11,21]㊂3.2季节尺度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渠江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间差异较大㊂在季节尺度上量化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细化分析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异规律,区分流域内部各季节降水量分布重点区域㊂3.2.1季节尺度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1961 2020年渠江流域各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春季257.23mm,夏季530.46mm,秋季321.38mm,冬季38.59mm,各季节降水量呈波动变化㊂春季降水量随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趋势不显著,倾向率为-4.1 m m/10a,60年降水量减少24.6m m;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6.9m m/10a,60年增加101.4m m;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7m m/10a,60年减少42m m;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倾向率为0.78m m/ 10a,60年减少4.68m m(图6)㊂5年滑动平均处理后,春㊁夏㊁冬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均有所减缓(图7)㊂其中,夏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显著,倾向率为14.1m m/10a(p< 0.05),较处理前减少2.8m m/10a;秋季降水量下降趋势增强,倾向率为-7.7mm/10a(p<0.05)㊂212水土保持学报第36卷图4降水量M o r l e t 小波变换实部时频分布与小波方差图560年平均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倾向率分布图6各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312第2期孟泽坤等: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图75年滑动平均处理后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渠江流域春季降水量在1961 1979年间呈上升趋势,1980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图8),U F㊁U B均在U0.05水平线内,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㊂1975 2005年间,无突变点,突变点集中在1961 1975年和近15年间㊂夏季降水量除1970年㊁1972年和1973年外,皆呈上升趋势, 1982 1997年㊁2010 2015年上升趋势尤为显著(p< 0.05),1961 1970年突变点较多,但近15年仅有2016年发生了突变㊂渠江流域秋季降水量在1977 2010年区间内呈下降趋势,1997 2003年,下降趋势最为显著(p<0.05),突变发生情况同春季相似㊂冬季降水量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主要呈下降趋势,90年代后主要呈上升趋势㊂上世纪90年代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10],渠江流域的年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但由于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间差异较大,各季节降水量趋势各异㊂出现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的现象㊂图81961-2020年各季节降水量M-K检验3.2.2不同季节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渠江流域各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差别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㊂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的趋势(图9),流域东南部达川地区降水量为305~ 320m m,西部巴中地区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30~260 m m㊂流域东部受季风影响大,夏季㊁秋季降水量相对较412水土保持学报第36卷高,两季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相似,都呈由流域北部向流域南部递减的趋势㊂夏季㊁秋季多年平均降雨量最低值均出现在流域南部达川地区,夏季降水量为515~530mm,秋季降水量为310~320mm㊂流域东北部万源地区夏季和秋季降水量最多,夏季降水量在600mm左右,秋季降水量在350mm左右㊂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由东北部向南部递增的趋势,平均降水量为38.35mm,南部达川地区雨量较多,高于平均水平14.73%~25.16%㊂春季和冬季,渠江流域受季风的影响较小,雨量高值区由海拔较高的流域东北部向海拔较低的流域南部移动,形成春㊁冬季与夏㊁秋季降水量相异的分布格局㊂图91961-2020年各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渠江流域春季降水倾向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流域东部下降趋势最快(图10),降水倾向率在-7.5~ -5.5mm/10a,流域东部60年降水量减少33~45 mm㊂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情况与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相似,流域北部上升趋势最显著,降水倾向率在18~23mm/10a,60年降水量增加108~138mm㊂秋季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降水倾向率以巴中地区为负值中心和达川地区为正值中心辐射分布㊂流域西部巴中地区降水倾向率-17.5~-14mm/10a,60年降水量减少84~105 mm,东南部达川地区秋季降水量以0~3.5mm/10a的趋势缓慢增加㊂冬季降水量整体上升趋势在0.3~ 1.5mm/10a,增长趋势缓慢,流域东南部达川地区上升趋势最缓㊂图1060年季节降水倾向率分布3.3汛期暴雨事件时空分布特征3.3.1暴雨天数年际变化特征60年间,渠江流域汛期暴雨日数平均为4.28日,暴雨日数介于1.05~ 8.49天㊂暴雨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暴雨日数以0.21 d/10a的速率增加,增加趋势不显著㊂滑动平均处理后,暴雨日数的增加趋势稍有减弱,倾向率为0.17 d/10a(图11)㊂1961 2020年渠江流域汛期暴雨日数波动明显,其中1961年暴雨日数最少为1.05天,1983年暴雨日数达到60年最大值8.49天㊂1961 2010年,暴雨日数累积距平值为负值,2002年后累积距平值上升趋势,在-2~3浮动㊂其中,1979 1985年㊁2003 2015年暴雨日数明显偏多,这与袁梦等[11]所得2003 2012年渠江流域暴雨发生频率及汛期最大雨强增大的结论相匹配㊂渠江流域汛期暴雨日数年际变化呈不显著的缓慢上升趋势(图12)㊂汛期暴雨日数增加的趋势与渠江流域夏季降水量增加相匹配,同时与嘉陵江流域的变化趋势一致㊂1965年㊁1983年和1984年暴雨日数有增加趋势,2014年有减少趋势(p<0.05)㊂2002512第2期孟泽坤等: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2020年,暴雨日数有持续上升趋势㊂在U0.05的置信区间内,U F㊁U B2条曲线交点较多,分别为1962年㊁1970年㊁1971年㊁1972年㊁1977年㊁1988年和1996年,渠江暴雨日数存在多个突变点,波动剧烈㊂图111961-2020年汛期暴雨日数年际变化与暴雨日数距平变化1961 2020年渠江流域汛期暴雨日数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存在多个振荡中心(图13),主振荡周期分别是14年㊁21年和7年,振荡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相似㊂小波方差在14年左右达到最大值,14年是其第1主周期㊂在14年尺度上,暴雨日数呈现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14次波动变化㊂21年尺度上,暴雨日数呈现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多 9次交替变化㊂图121961-2020年汛期暴雨日数M-K检验3.3.2暴雨日数空间分布特征渠江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呈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图14),该趋势与夏季降水量分布趋势相似㊂暴雨日数最大值位在东北部万源地区,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在4.7~ 4.9天㊂暴雨日数最小值位于流域南部达川地区,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在3.7~3.9天㊂渠江流域内部站点汛期暴雨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外缘站点广元站呈缓慢下降趋势,趋势不显著㊂呈上升趋势的地区中,流域南部达川地区的上升趋势最快为0.36d/10a,高于流域整体上升趋势0.15d/10a,其他地区上升趋势由快到慢分别是流域西部巴中地区㊁流域东北部万源地区㊁流域外西南部高坪地区㊁流域外西部阆中地区㊂渠江流域暴雨发生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南部㊁西部低海拔地区的趋势较为明显㊂虽东北部上升趋势较缓,但是暴雨的主要集中区域,洪涝灾害的防范工作仍需加强㊂图131961-2020年汛期暴雨日数小波实部与小波方差612水土保持学报第36卷图14渠江流域多年平均汛期暴雨日数分布与流域各气象站点汛期暴雨日数变化趋势4结论(1)渠江流域60年年均降水量为1126.17mm,年降水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倾向率为6.9 mm/10a,流域年降水量波动剧烈,存在27年㊁15年的周期性变化㊂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由西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降水量高值区位于流域东北部万源地区,低值区位于西部巴中地区㊂年降水量倾向率呈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的趋势,东部及南部降水倾向率为10~15mm/10a㊂(2)渠江流域降水呈季节性变化,春季㊁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㊁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㊂5年滑动平均表明,夏季倾向率为16.9m m/10a,秋季降水倾向率为-7.7m m/10a㊂4个季节降水量波动明显,突变点较多,春㊁夏㊁秋季突变点主要集中于1961 1980年和2010 2020年间,冬季突变点集中于1985 2005年间㊂渠江流域春㊁夏㊁秋㊁冬四季降水倾向率最高值分别位于流域南部㊁东北部㊁东南部㊁西部㊂(3)渠江流域年均汛期暴雨日数为4.28天,暴雨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21d/10a㊂渠江流域汛期暴雨日数波动明显,1965年㊁1983年㊁1984年有显著增加趋势㊂汛期暴雨日数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存在14年㊁21年多个振荡中心㊂渠江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呈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流域南部达川地区的上升趋势最快,高于流域整体上升趋势0.15d/10a㊂参考文献:[1]崔红艳.北极海冰变化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2]I P C C.C l i m a t eC h a n g e2013:T h e p h y s i c a l s c i e n c eb a s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w o r k i n gg r o u p o n et ot h ef i f t ha s s e s s-m e n t r e p o r to f t h e i n t e r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p a n e lo nc l i m a t ec h a n g e[C].C a m b r id g e:C a m b r i d g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3:1-1552.[3]李哲.多源降雨观测与融合及其在长江流域的水文应用[D].北京:清华大学,2015.[4]孟铖铖.嘉陵江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5]曾小凡,叶磊,翟建青,等.嘉陵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影响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增刊1):159-164.[6]白桦,穆兴民,高鹏,等.嘉陵江流域降水及径流演变规律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02-106. [7]杜华明,延军平,杨登兴,等.嘉陵江流域降水变化及旱涝多时间尺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5):836-845.[8]段文明,穆兴民,王飞,等.嘉陵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712第2期孟泽坤等: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5):182-185. [9]罗玉,陈超,马振峰,等.四川盆地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及其成因[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1(5):128-138.[10]符艳红,谢世友,高洁.基于M a n n k e n d a l l法的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6):132-139.[11]袁梦,马力.渠江流域汛期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4,34(1):15-21.[12]卢丽.北京市清河流域极端降水及防汛预警指标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13]梅静,王建,何亮,等.川西甘孜州1961 2015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山地学报,2019,37(2):161-172.[14] W a n g W T,Y i nS,X i eY,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f o u r s t o r mp a t t e r n s o n s o i l l o s s f r o mf i v e s o i l su n d e rn a t u r a l r a i n-f a l l[J].C a t e n a,2016,141:56-65.[15]马俊明,齐实,程柏涵,等.云南省红河下游暴雨特征分析:以河口县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16(6):99-107.[16]张铁钢.丹江中游小流域水 沙 养分输移过程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6.[17]程甜甜,张兴刚,李亦然,等.鲁中南山丘区坡面产流产沙与降雨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7,31(1):12-16.[18]焦玮,朱仲元,宋小园,等.近50年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锡林河流域径流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13(6):12-19.[19]唐建.基于MK检验的天山山区近55年降水特征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55(1):5-8. [20] A n i s hK W,K i z h u rS,R a j a s e k h a r a i a hS.C l i m a t i c p e-r i o d i c i t i e s r e c o r d e d i n l a k e s e d i m e n t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b i l i t y d a t a:F u r t h e r e v i d e nc e f o r s o l a r f o r c i n g o n I nd i a ns u mm e rm o n s o o n[J].G e o s c i e n c e F r o n t i e r s,2017,8(6):1349-1355.[21]桑燕芳,王中根,刘昌明.小波分析方法在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1413-1422.[22]苏布达,姜彤,任国玉,等.长江流域1960 2004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9-14.[23]王润科,杨磊,叶青.陇南嘉陵江流域年降水量空间结构的趋势面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6):86-91.(上接第208页)[33] N i eT,D o n g G T,J i a n g X H,e t a l.S p a t i o-t e m p o r a lc h a n g e sa n dd r i v i n g f o r ce so f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a g eo nt h e L o e s s P l a t e a u o f N o r t h e r n S h a a n x i[J].R e m o t eS e n s i n g,2021,13(4):613-630.[34] L i uYS,L i JT.G e o g r a p h i cd e t e c t i o na n do p t i m i z i n gd e c i s i o n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o f r u r a l p o v-e r t y i nC h i n a[J].A c t aG e o g r a p h i c a S i n i c a,2017,72(1):161-173.[35]李世东,翟洪波.世界林业生态工程对比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11):1976-1982.[36] T u c k e rCJ,S l a y b a c kD A,P i n z o nJE,e t a l.H i g h e rn o r t h e r n l a t i t u d e n o r m a l i z e d d i f f e r e n c e v e g e t a t i o n i n d e xa n d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t r e n d s f r o m1982t o1999[J].I n t e r n a-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 B i o m e t e o r o l o g y,2001,45(4):184-190.[37]郭力宇,郭昭,王涛,等.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39(2):317-326.[38]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发展阶段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3(1):36-41.[39] S u n W Y,M uX M,S o n g X Y,e t a l.C h a n g e s i ne x-t r e m e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e v e n t s i nt h eL o-e s sP l a t e a u(C h i n a)d u r i n g1960 2013u n d e r g l o b a lw a r m i n g[J].A t m o s p h e r i cR e s e a r c h,2016,168:33-48.[40]刘梦云,常庆瑞,安韶山,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47-250.[41]张琨,吕一河,傅伯杰.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恢复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1):23-31.[42] F e n g X M,F uBJ,P i a oSL,e ta l.R e v e g e t a t i o ni nC h i n a'sL o e s sP l a t e a u i sa p p r o a c h i n g s u s t a i n a b l ew a t e rr e s o u r c el i m i t s[J].N a t u r e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2016,6(11):1019-1022.812水土保持学报第36卷。

景电灌区降水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景电灌区降水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度,将灌水时间划分为春夏秋冬 4个灌季,春灌为
04.01—04.10;夏灌为 04.20—07.15;秋灌为 07.15—
08.31;冬灌为 10.20—11.30.
1.3 研究方法
1.3.1 线性倾向分析法
线性倾向分析法也称气候倾向率分析法,该方
法常用来分析某一气候变量随时间的变化倾向程
度,该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要素值与时间
费良军
摘要:为探明景电灌区近年来气候变化规律,深化对灌区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以甘肃省景 泰县 1983—2017年的降水及气温日数据为基础,运用线性倾向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 及 小 波 分 析 等 方 法 ,研 究 了 景 电 灌 区 降 水 与 气 温 不 同 时 间 尺 度 的 变 化 ,并 预 测 了 灌 区 降 水 的 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 35a景电灌区降水量呈缓慢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 0.38mm/a,冬 灌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余灌季均呈下降趋势;灌区年降水量变化存在 7a和 11a这 2个主 要的周期尺 度;灌 区 近 35a平 均 气 温 和 极 高 气 温 均 呈 显 著 上 升 趋 势,气 候 倾 向 率 分 别 为 0.056,0.050℃ /a,而极低气温上升趋势不明显;灌区各灌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由此看 出 ,景 电 灌 区 气 候 变 化 整 体 呈 暖 湿 化 趋 势 ,灌 季 尺 度 上 ,仅 冬 灌 期 间 呈 现 明 显 的 暖 湿 化 趋 势 , 其余灌季呈暖干化趋势. 关键词:景电灌区;降水和气温;Mann-Kendall趋势检验;小波分析;降水预测 中图分类号:S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530(2021)08-0838-06 Doi:10.3969/j.issn.1674-8530.19.0202

周至县传说典故

周至县传说典故

周至县传说典故:周至县名称的由来【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2010-3-3 17:58:21 编辑:千秋点击: 444 次周至在尧舜代时,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周秦之际,置之内史,地属京畿,汉武置县,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曲曰盩,水曲曰厔。

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

”如今更名“周至”,简则简矣,而其“山环水复”之义顿失,岂非大谬不然?解读“盩厔”○毛敏毅查新华字典,“盩厔”为专用县名,在陕西省,即今“周至县”。

《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种说法对“盩厔”的意思是一种曲解。

疑当时作者没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实证据而以此地山好水好,来解读“盩厔”二字。

今天为了探索“周至”历史源流,还“周至”一个本来面目,我们又把“盩厔”请出来同大家见面。

一、盩字出现在典籍史书中的记载《旅鼎》青铜器载:公在“盩”这个地方的军营赐给旅十串贝,旅用来作父亲的祭器。

《害夫簋》有铭文124字,其中有盩先王宗室字样。

纵说周至县名——有关“盩厔”的来历的考证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

“盩厔”二字十分古老,历史与文化含义也十分厚重,只是远隔时日被历史完全淡出,由此而发生的误解与歧说都在情理之中。

要说清“盩厔”来历,还得从早周、西周的相关史料和近代以来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说起,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扰,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从豳地,今彬县、旬邑一带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周原地区。

周原以渭河一衣带水,分北原与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边都是他的领地。

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准备实力实施灭商大业。

《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

古公经营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挂一漏万,有这几件:一是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

南太白山(周至)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太白山(周至)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被誉为“北方第一峻峰、天下无双福地”的太白山自古就是我国的名山。

她不仅是地跨我国南方和北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动物古北界和东洋界以及南北植物区系交汇过渡区并起着重要地标作用的一座名山,其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第四纪冰川遗迹在许多方面具有唯一性、垄断性、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其他名山所具有的奇景,如云海、松涛、雾淞、悬崖峭壁、飞瀑流泉、奇岩怪石、幽谷秀峰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等,在太白山地区也都存在。

因之,太白山是一个自然景观、生物资源、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融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炉;合文化价值、科考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于一体并具有鲜明物种多样性特征的重要生态旅游区。

为保证在严格保护太白山天然遗传基因库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南太白山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限度地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并合理安排旅游业各项要素在本旅游区的布局,为南太白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周至县人民政府受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之托,于2002年委托我们着手编制《南太白山(周至)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年)》。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当地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促进当地(尤其是厚畛子地区)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全面、有序和协调发展及带动第三产业的振兴是非常重要的。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多因子、庞杂的系统工程,它关联到诸多方面和领域。

而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是属于不能直接用定量方法求解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灰色系统的求解过程。

而本规划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规划,它具有突出的保护生态环境、珍稀动物生栖环境(尤其是大熊猫生栖繁衍地和生活通廊)的性质,因之,本旅游规划应当是一个“出发点是保护,落脚点也是保护”的生态旅游规划。

为了尽力编制出一个切合实际、操作性强且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力求在原有各项规划(如黑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厚畛子镇建设总体规划、太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的基础上,能在生态环境保护及内涵发掘和功能外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周至县人民政府、黑河森林公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厚畛子镇政府及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等单位的全力配合下,通过现场踏勘、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座谈讨论,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论证(包括编制过程中的评审和交换意见),在十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南太白山(周至)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的编制工作。

陇南武都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陇南武都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陇南武都地区降水变化特征作者:王润科庞卫花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以陇南嘉陵江流域武都区气象站提供的1959年-2008年的月降水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了该区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并应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进行了突变性检验。

结果表明:武都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9.1%;降水年际变化明显,1983年的年降水量是近50年历史最高值,年平均降水量为574.25 mm,1997年是降水量最低值,降水量为225.41 mm,是近50年干旱较严重年份;进入21世纪后降水量波动不大,2006年以后年降水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陇南;降水变化;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6-0066-04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升高,气候变化显著,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不同区域出现的严重旱涝,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而且造成土地资源、水资源退化、生态环境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1]。

为此不少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降水分布、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2-8]。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武都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的影响,选择武都地区气象站1959年-2008年的降水量资料,探讨近50年来武都地区的降水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并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本区域降水演变规律,从而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为解决水安全问题及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研究基础。

1 研究区域概况陇南嘉陵江流域武都地区地处甘肃南部的陕、甘、川交界地带,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支脉东西向横贯全境,地理坐标为北纬32°47′-33°42′,东经104°34′-105°38′,总面积为4 683 km2。

研究区位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海拔667~3 600 m,垂直差异明显,年均气温14.7 ℃,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向暖温带半干旱过渡区。

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

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

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乔娟;程龙;翟园;张雅斌【摘要】利用2001-2015年西安城区和6个区县194个寒潮个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安地区寒潮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之后寒潮天气年际分布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在2014-2015年和2010-2012年显著减少;3月和4月是西安寒潮多发期;寒潮天气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城区向偏远区县逐渐增多的特征。

根据冷空气不同移动路径将西安地区寒潮分为西北路冷空气型、北路冷空气型、西路冷空气型、东路冷空气型以及西北路冷空气和东路冷空气共同影响型五种。

对比分析了五种寒潮伴随的不同气象特征。

从高低空冷空气位置和温度变幅,24 h负变温范围和强度,地面冷高压变化强度等因子入手,分类型研究分别建立了各自高空预报指标、地面预报指标和EC数值模式预报指标。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sounding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s well as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product in Xi’an urban and six counties from 2001 to 2015,the spatial temporal features of cold wave weather occurred in Xi’an area are analyzed.It showed that frequency of cold wave weather declined obvious-ly since 2006,especially from 2014 to 2015 and from 2010 to 2012.As for monthly variation,cold wave appeared most in March and April.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cold wave weather appeared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ur-ban to suburb.According to different moving paths of cold air,the cold wave weather in Xi’an was classified into 5 types,that is northwest road co ld air,north road cold air,west road cold air,east road cold air and northwest-east road cold air.Besides,the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comparative analyzed.Furthermore,by studying on the cold airposition&temperature range,24 hours of negative temperature range and ground cold high pressure range,the altitude forecast indexes,land forecast indexes and EC numerical model prediction indexes of cold wave weather were summarized respectively.【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5页(P132-136)【关键词】寒潮;不同冷空气路径;分型研究;预报指标;西安地区【作者】乔娟;程龙;翟园;张雅斌【作者单位】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S165;P333;P4寒潮是一种影响范围较大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1],是西安地区冬半年主要灾害天气。

“6·29”西安突发性特大短时暴雨过程分析

“6·29”西安突发性特大短时暴雨过程分析
1 2 主要 影 响 系统 .
垂 直速 度 场 :2 9日 0 :0 ,陕 西 中部 80- 8 0 5 -  ̄
3 0h a为 弱的 上 升运 动 ,量 值 为 ( ~ 一1 × 0 P O )
2 9日 0 : 0的 8 0h a上 , 80 5 P 沿重 庆 一万 县一
1 h a s 0 P 0 P / ,3 0h a以上 为弱 的 下沉运 动。2 ; O
高北侧、切变线东侧西南气流控制下 。随着切变
线 向东南 方 向移动 , 在切 变线 附 近触发 对 流产生 ,
造成 暴 雨天气 。2 o O o切变线 消失 ,西安上空 虽 为西 北风 , 但是 在西安 南 部的安 康受 副 高控制 , 西
安很 快 又受 副 高前暖 湿气 流的 影响 。
活 动 ,沿东北方 向移 动 。在新疆 大槽 前部 ,定边
降雨 造成城 区 2 处 路段 积水 ,最深达 15m,其 1 . 中积水 在 3 m 以上 的积水 点有 1 。 次过程 0c 3处 这
造成 3 死亡 ,城 区交通 瘫痪 ,是 西安市几 十年 人
来 一次 罕见 的特 大暴 雨过 程 。
1 大 尺 度环流背 景
发生前 的征 兆不 明显 , 之这 类暴 雨具 有突发 性 、 加
局地性强, 降水强度大等特点D 3 给短时预报带 -, 3
来 一定 的 困难 。2 0 0 4年 6月 2 —3 9 0日西安 市 自
11 50h a形 势 . 0 P 20 04年 6月 2 9日 0 :O 8 0的 50h a图 ( 0 P 图 1 )上 , 亚环 流形势 为二槽一 脊 , 中二槽 分别 东 其
是 3 0h a以上 为辐合 区 ,量值 为 ( ~O × 0 P 一1 ) 1 s 0 ~。散度 场的 变化 表明 ,低 层辐 合在 2 9日 O :o ‘ 逐 渐加 强 的 ,而高层 辐散是 逐 渐减 弱 8 o 后是 的 。在这 个 时期 ,低 层辐 合和高 层辐散 都 很弱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至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
2018-08-31T13:03:20.5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8期 作者: 王红艳
[导读] 非汛期及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线性变化趋势及暴雨发生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降水量分析,防汛抗
旱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红艳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周至 7104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周至县黑峪口站
62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得出了汛期,非汛期及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线性
变化趋势及暴雨发生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降水量分析,防汛抗旱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降水量;趋势;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周至县地处关中西部。距西安市区6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
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周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春季暖气团渐强,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夏
季天气炎热,暖湿气团凝云致雨,多雷暴,间有冰雹。秋季连阴多雨。本文分析周至县黑峪口站
62年降水变化特征,以进一步认识该区域
降水规律,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与方法
2.1
站点选择与数据来源

周至县共设有雨量站12个,各雨量站降水资料起始年份多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之后,因考虑到其他站雨量资料系列不够或缺
测时间较长,所以本文在分析中选用
1956-2017年系列长度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黑峪口站降水观测资料。对于黑峪口站在1956-2017年缺测
年份,采用水文学中常应用的客观插值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插补。
2.2
研究方法

四季时段按气象部门的标准划分,即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次年2月。定义日降水量≥50mm为一个暴雨日
数;暴雨量
/暴雨日数为暴雨强度,年暴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百分比为暴雨贡献率。本文采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
验法分析降水量变化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
3.1.1
降水年际变化

黑峪口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1mm,降水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降水量1269.0mm;最少年份1995年,降水量为340.6,最大值和最小值
相差
928.4mm。其他多雨年份分别为1983年1242.6mm、1958年1210.1mm;少雨年份为1997年481.5mm、1977年497.5mm。降水量负距平值

-460.4-- -1.0之间,正距平值在11.3-468.0之间。在61年中有31年的降水量大于平均值,30年的降水量小于平均值。年降水量最大值为平均
值的
1.6倍,最大值为最小值的3.7倍,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周至县降水年际变化大。


1 黑峪口站年降水量变化趋势1956年--2017年

2 黑峪口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1956年-2017年

从图1可以看出,1956-2017年黑峪口站年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呈现“增加一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波动形态,在Mann-kendall趋
势检验中,
M=1.34,绝对值小于1.96,表明周至县在60年来的降水中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的速率约为7mm/10a。60年代平均降水
量为
850.7mm,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70年代平均降水量为745.6mm,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到了80年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降水量为
835.6mm
,大于多年平均值;90年代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水量675.5mm,再次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进入新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
增加,略高于多年平均值。

图2为1956年-2017年黑峪口站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曲线变化形态清晰展示了该站62年降水总体上呈波动变化。1965年之前,曲线
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降水量显著增加,
1965年-1979年之间,降水量经历了从减少-增加-减少的曲折变化,表明降水量总体变化不大。

1979
年-1985年曲线呈曲折上升,表明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1985-2003年,曲线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降水量减少。2003年以后,该站降
水量在波动中增加。由此可见,近年来降水量从平水年逐渐向丰水年过渡,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暴雨监测,提高防汛预报能力和快速
反应能力。
3.1.2
降水年内变化

黑峪口站降水年内变化如表1、图3所示,结果表明1956年-2017年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非汛期1月、2月、3月、11月、12月的
百分比为
0.8%--5.0%,4月、5月、10月的百分比为7.5%--10.7%,6月、7月、8月、9月的百分比为11.1%--18.1%。降水主要分布在9月、7
月,其次是
8月、6月,其月百分比分别为:18.1%、15.1%、14.6%、11.1%,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9%左右。

从四个季度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8%--38.5%,平均为23%,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16.2%--73.9%,平均为
41%
,秋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12.9%--53.7%,平均为32%,冬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均小于10%,平均4%。从数据得知:春季和秋季降水呈减
少趋势,春季降水减少倾向率为
3.2mm/10 a,秋季降水量减少倾向率为3.7mm/10a;夏季降水量波动中有微弱增加趋势,冬季降水量呈微弱
减少趋势,周至县降水量减少主要是以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为主。

1 黑峪口降水量多年月平均及所占百分比


3 黑峪口降水量年内分布柱形图


4 黑峪口降水季节分布饼形图
3.2
暴雨分析

黑峪口暴雨初日最早出现在1965年5月13日,降水量85.5mm。暴雨终日最晚出现在1971年11月7日,降水量为50.0mm,暴雨在5月-11月
份都有发生,集中出现在主汛期
7月-9月。此时段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1%。1956年-2017年之间,黑峪口站平均暴雨强度为

62.4mm/d
,暴雨贡献率为5.3%-43.2%之间,平均15.2%,2011年暴雨贡献最大为43.2%,1995年暴雨贡献率最小为5.3%。最大日降水为2016

9月12日140.2mm,次大为1980年8月23日降水量136.3mm.2010年-2017年均有暴雨出现,其中大暴雨2次,分别是2015年8月和2016年9月,
应引起防汛部门重视。
4
结论

(1)数据分析显示:周至县黑峪口站多年降水呈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总体降水量呈轻微减少趋势,减少速度为7mm/10 a。

(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1mm,春季降水全年降水的23%,夏季占全年降水的41%,秋季占全年降水的32%,冬季占全年降水的4%。

(3)主汛期降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1%,平均暴雨强度为62.4mm/d,暴雨贡献率平均为15.2%。

(4)近年来黑峪口站的降水量逐渐由平水年向丰水年过渡,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暴雨监测,提高防汛预报能力。
参考文献:
[1]
路培,吴发启 陕西省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8
[2]
白爱娟,施能,方建刚 陕西省降水量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