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浅析李白送别诗

浅析李白送别诗浅析李白送别诗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其中,李白的《送别》系列诗歌更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通过对世事变迁和离别的描绘,展示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洞察和对人情冷暖的思索。
本文将从诗意、意象和感情表达等方面对李白送别诗进行浅析。
首先,李白送别诗的诗意主题常涉及离别和逝去。
在《送友人》中,李白以自然景物与离别主题相结合,通过描绘春天树叶枯萎、秋天林木凋谢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一样都会面临分离和消逝的命运。
诗中所描绘的离别情景,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别离,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别,展现了诗人对于离别和逝去的深切思考和感叹。
其次,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常常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的对应和映射,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送友人》中,诗人以“道无形,仙无心”来比喻友人的离去,表达了友情之深、离别之痛。
而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以凤凰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流年逝去不复返的感叹和警示。
此外,李白送别诗还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表达。
他的诗中常常充满着激情、豪放与悲壮的情感,这些情感在其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诗人独处、思念远方亲友的身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深情思念。
而在《自述》中,李白以自己行走在云雾之中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归宿的疑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展示了他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反思。
总的来说,李白送别诗集中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通过对离别和逝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象征和对人情感情的表达,展示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及对人情冷暖的体悟。
他深思熟虑的诗句和深刻的内容使得送别诗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凸显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个性,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诗意追求。
然而,正是李白送别诗“辞别情深”的情感表达和对离别的思考,进一步引发了李白个人命运的反思与质疑。
李白写的送别诗

李白写的送别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写的送别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金陵歌送别范宣朝代:唐朝|作者:李白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劳劳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远别离朝代:唐朝|作者:李白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广陵赠别朝代:唐朝|作者: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朝代:唐朝|作者: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赤壁歌送别》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鉴赏

《赤壁歌送别》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鉴赏《赤壁歌送别》是由李白所创作的,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赤壁歌送别》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赤壁歌送别》唐朝: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赤壁歌送别》古诗简介《赤壁歌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古。
此诗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全诗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作品风格慷慨雄壮,蕴含了作者济时救民的思想感情。
《赤壁歌送别》翻译/译文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赤壁歌送别》注释⑴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⑵“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⑶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⑷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赤壁歌送别》赏析/鉴赏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
李白的送别诗句有哪些

李白的送别诗句有哪些李白的送别诗句有哪些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送别诗句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赠汪伦》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作者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送友人》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6、《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作者: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灞陵行送别》作者: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9、《赤壁歌送别》作者: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0、《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1lO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l期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王艳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提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
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另q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白;歌行体送别诗;岑参中图分类号:12c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9)01一0110一04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些很特别的作品,这些诗既是歌行又是送别诗,题目多以“××歌(行、吟)送×××”为主要结构的形式出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或归录到“歌吟”一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赤壁歌送别》;或归录于“留别”一类,如<梦迸天姥吟留别》;或归录于“送”一类,如《白云歌送友人>、《灞陵行送别》。
从诗的功能来看,将这类诗的本质认定为送别诗更为妥帖一些,但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看这类诗又与一般的送别诗大相径庭,应该说这类诗是歌行与送别诗交叉叠加的产物,为论述方便我们可将这类诗暂且命名为“歌行体送别诗”。
无疑,李白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在他所能接触到的诗歌创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多个方面都有创新之功,而这类歌行体送别诗则是李白将其善于创新制奇的天才运用到送别诗写作的结果,是李白对歌行创作进行革新的一个重要尝试。
虽然比起李白浩瀚的诗歌作品来说,留传至今的这十首诗微不足道,但这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却仍然证明了一个事实:李白对当时盛行的歌行进行了社会实用功能方面的开拓,也对传统的送别诗进行了体制构思方面的创革。
在李白之前,七言歌行虽已出现,初唐时,卢照邻和骆宾王对七言歌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自制新题,创作了许多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等,但这种“××歌(行、吟)送××人”的歌行体送别诗却没有出现,早于李白的其他诗人也无此类作品,然而晚于李白的诗人却创作了大量这类歌行体送别诗。
李白的六首送别诗,五首都比《赠汪伦》让人不舍

李白的六首送别诗,五首都比《赠汪伦》让人不舍诗仙李白,一生逍遥自在,放浪不羁,对待同是性情中人的好友们亦是把酒言欢对酒当歌好不潇洒!离别之时更是作诗相赠,表达其真挚情感,令人动容。
今天萧大侠盘点李白经典的六首送别诗,细细读来,一首比一首让人舍不得!《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
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送友人入蜀》唐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
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
李白《灞陵行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灞陵行送别》全诗翻译赏析李白《灞陵行送别》全诗翻译赏析《陵行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抒写行者和送行者的离情别绪,同时蕴含着作者对政局的忧虑。
诗中运用水、紫阙、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并向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
象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
陵行送别李白送君陵亭,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注释:⑴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水,遂称陵。
⑵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⑶王: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⑷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⑸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一作“紫关”。
⑹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
《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
’”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
客欲去歌之。
’”后因以为典,指告别。
一作“黄鹂”。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陵行送别》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诗人在长安,由于遭人谗陷,心情苦闷。
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曾有多少人沿着这漫长的古道来往于长安,然而今日的长安,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邪蔽主,谗毁忠良,景象黯淡,政局实令人忧虑。
友人离京,似亦有不快的政治原因。
因此,这首送行诗寓意深广,委婉含蓄,蕴藉多端,余韵悠长。
译文:送君送到陵亭,水浩荡似深情。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下:移下。
仍:频频。
【韵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lO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l期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王艳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提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
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另q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白;歌行体送别诗;岑参中图分类号:12c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9)01一0110一04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些很特别的作品,这些诗既是歌行又是送别诗,题目多以“××歌(行、吟)送×××”为主要结构的形式出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或归录到“歌吟”一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赤壁歌送别》;或归录于“留别”一类,如<梦迸天姥吟留别》;或归录于“送”一类,如《白云歌送友人>、《灞陵行送别》。
从诗的功能来看,将这类诗的本质认定为送别诗更为妥帖一些,但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看这类诗又与一般的送别诗大相径庭,应该说这类诗是歌行与送别诗交叉叠加的产物,为论述方便我们可将这类诗暂且命名为“歌行体送别诗”。
无疑,李白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在他所能接触到的诗歌创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多个方面都有创新之功,而这类歌行体送别诗则是李白将其善于创新制奇的天才运用到送别诗写作的结果,是李白对歌行创作进行革新的一个重要尝试。
虽然比起李白浩瀚的诗歌作品来说,留传至今的这十首诗微不足道,但这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却仍然证明了一个事实:李白对当时盛行的歌行进行了社会实用功能方面的开拓,也对传统的送别诗进行了体制构思方面的创革。
在李白之前,七言歌行虽已出现,初唐时,卢照邻和骆宾王对七言歌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自制新题,创作了许多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等,但这种“××歌(行、吟)送××人”的歌行体送别诗却没有出现,早于李白的其他诗人也无此类作品,然而晚于李白的诗人却创作了大量这类歌行体送别诗。
虽无资料证明李白首创了这种歌行体送别诗,但李白在这类诗体的广泛流行过程中肯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李白将其所擅长的歌行创作与诗的功能之一——赠别相结合而开创了这种新的送别诗模式。
历来研究太白歌行的人很多,研究太白送别之作的人也不少,然而这类处于中间地带的歌行体送别诗大约因其数量之微而很少引起学者注意,仅见傅如一在其《李白乐府论》一文中论述李白乐府诗的演变时简略提及…。
因此,本文旨在对李白的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拟从结构体制、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形式篇制之新构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外在形式与结构体制方面开创了一种超越了传统送别诗的新的模式与构制,为后来诗人进行该类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模仿、循依学拟的范式样本。
1.题目。
这类诗的题目一般以“××歌(行、吟)送×××”为主体结构,也有增加为“××歌(行、吟)送×××归(入、赴、往、游、使等)×××”(即进一步交代去向、行程或行动)的形式;也有省略为“××歌(行、吟)送别(留别)”的形式。
“××歌”部分类似一般歌行的命名,通常由送别地点或被送之人所到达地点的名称加“歌”、“行”或“吟”字组成,如李白诗题中的“鸣皋歌”、“赤壁歌”、“灞陵行”等,后来岑参的同类诗歌作品题目中有“敷水歌”、“热海行”等;亦有以某个特定意象加“歌”、“行”或“吟”字命名的,如“白云歌”、“峨眉山月歌”,岑参诗题中的“秦筝歌”、“胡笳歌”等。
而“送×××”部分是当时通用的送别诗的诗题形式,或仅仅点出送别对象,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后来如皎然的《饮茶歌送郑容》《翔隼歌送王端公》《买药歌送杨山人》等诗题;或更进一步点明送别对象所到达的目的地并交代友人的行动,如《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等,后来如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刘商的《随阳雁歌送兄南游》、独孤及《官渡柳歌送李员外承恩往扬州觐省》等诗题均是这种格式。
2.诗篇。
如王闽运在《论七言歌行流品答完夫问》中所说:“初唐犹沿六朝,多宫观闺情之作。
未久而用以赠答送别分题,或拈一物一事为兴,篇末乃致其意。
州21歌行体送别诗的结构多为两部分,前面多半部分用来写景咏物,且多以送别地点的景物烘托起兴,有的作品叙写想象中到达地点的景物或送别对象未来的生活情形以渲染铺垫,到诗的后半部分才点明赠别之意。
另外,这一类诗是以歌行体的形式来抒写送别之意,故其篇幅不限,长短各异,句式灵活自由,以七言为主,但多杂入四言、五言及六言之句。
例如李白在同时所做的《鸣皋歌送岑徼君》与《送岑徵君归鸣皋山》两首诗均为送别,且送别对象均为岑徵君,前一首为歌行体送别诗,长达5l句,字数多达324字,其中有七言、四言、五言等句式,甚至有八言、十言句,句式参差不齐,韵脚选择与疏密没有规律,大体按内容节奏来定,情感亦随之波澜起伏;而后者为一般的送别诗,形式整饬,押韵规律,全为五言句式,有24句,120字,大部分文字用于赞扬对方之雅望。
于此可以看出,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的篇幅与句式相当灵活自由,这种自由是歌行体提供的,这为送别诗能在送人伤别之外抒情发愤、表怀明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思想内容之开拓文学111传统的送别诗多为应酬之作,具有模式化的套路,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总结了其常见的行文思路和基本内容:“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的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第一联叙题意起。
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咐,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
末句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
¨…一般来说传统的送别诗内容最多也不超过以下几个方面:送别的时间地点、惜别情怀、别后相思、路上景物时令、设想到目的地的情形、对对方的赞扬。
李白的送别诗突出景物的描写,而歌行体送别诗内容则更为丰富,涉及到怀古、咏史、咏物、写景、抒怀等多种题材,而且在一首诗之内也是涵盖内容颇多,使整个诗显得饱满充实,尺幅之内包蕴大量信息。
一方面,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涵括内容相当丰富,对思想内容的开拓主要体现为扩大诗篇的信息包容量和扩充题材内容的蕴藉性。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
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风华,种种振绝。
竹【41其中所谓“赠答歌行”即或含指李白的这类歌行体送别诗,。
风卷云舒,惟意所向”形象地概括了这类诗内容抒写的自由性,其“××歌”部分,或咏山水、或咏景物、或记某个地方的重要人物、或描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借用歌行体的自由形式来充分驰骋想象、烘托气氛、描摹形象、开拓意境、抒发个人情怀。
例如《金陵歌送别范宣》一诗就是熔送人、怀古、咏史为一体,其诗开篇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地形之固胜引入至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接着思维的触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阳之童谣传说,从而引出对往昔的追念——。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接续而后又转写豪华落尽的悲凉,进一步抒发面对历史的沧桑之感,“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这一句之内的时空跨越与今昔对比令人心惊而顿感悲凉,诗歌的情感基调由先前的气势雄大转为怀古悼今、感时伤物的伤感凄凉,“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历史的风云变幻、战争的离乱凄惨、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
这首歌行体送别诗开篇描写石头钟山的形胜,将大半部分用于追述与金陵一地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别之意——“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商山皓。
”在一篇之内将写物、怀古、咏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这种内容的拓宽与丰富无疑是由歌行体送别诗这种特殊的形式所决定的。
以同为与“金陵”有关的送别诗《金陵送张十一再递东吴》为例与《金陵歌送别范宣》相比较,可显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着实是对传统送别诗的超越。
《金陵送张十一再递东吴》其诗曰:“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
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
再动游吴棹,还浮人海船。
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
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
空余贾生泪,相顾共愤然。
”诗开篇是赞扬之辞,继而点明送别对象所去的目的地,最后抒发离别之情,形式整齐、内容平淡,虽其中“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二句为写景,但比之《金陵歌送别范宣》则相去甚远。
李白的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大多如此,如名篇《梦避天姥吟留别》,以梦境想象将诗的内容开拓到极致,“托言梦游,穷形尽相州纠“出以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
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之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州刮《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也是无一句写送别,只将送别之深情化为缤纷之奇思,起笔感叹华山壮奇之境,接而叙写黄河奔腾涡转、巨灵咆哮擘山、白帝运气功化莲花等大量奇幻多姿的景物,最后描写丹丘生奇异恍惚的隐逸游仙之遇,全诗内容可谓庞杂富赡,“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州“。
再如《赤壁歌送别》则简略铺叙历史事件,动态展现具有特殊历史含义的景象,画面感极强,紧扣诗题中“赤壁歌”,在历史的生动演示中表明送别之意,与一般的送别诗内容平淡刻板很不相同。
另一方面,李白的这类歌行体送别诗中的一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开拓走向了与丰富深杂完全不同的另一极端,这些诗意象单纯至极,格调自然明快,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送友人》《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此类诗仅仅截取一个主要意象如“白云”或“月”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宕开全文,写得灵思飞动、意境摇曳。
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别刘十六归湖南时所作,我们从诗句中只隐约看出送行的地点是“秦山”,友人刘十六归去的地方是“楚山”、“湘水”。
关于“送别”,全诗只写了刘十六自秦归楚的行程,相当简明,但李白却借用“白云”这一形象作为兴发对象,“随手写去,自然流逸”哺j,将简单的内容写得含蓄蕴藉,灵动飘逸,全诗共六句,句句写白云,紧扣“白云”这一意象展开情怀的抒发。
白云”除了其洁白无瑕、自由流动、变化无形的自然特征之外,还有其丰富的文化蕴涵,相传南朝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祖问之日:‘山中何所有?’景赋诗以答之,词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