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中医治疗概况(上)

合集下载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pt课件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pt课件
(二)评价方法
1.主要疗效指标:银屑病临床体征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 (Fredriksson TPU. Severe psoriasis-oral therapy with a new retinoid .Dermatologica,1978:157(4):238-224),观察内容包括 患者用药前后的皮损面积、红斑、浸润及脱屑等指标。
15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拟 定。
(一)疗效评价标准 综合疗效评价是以银屑病症状记分、皮疹分布、病期加权的总积分(PASI
评分)计算出疗效率,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一)辨证论治 1.血热证 治法:凉血解毒 (1)推荐方药:凉血解毒汤加减。生槐花、紫草、生地 黄、白茅根、赤芍、土茯苓、草河车、金银花、白鲜皮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宜进食西瓜、丝瓜、苦瓜、黄瓜、苹果 等凉性食品。
9
2.血燥证 治法:养血解毒 (1)推荐方药:养血解毒汤加减。丹参、当归、鸡血藤
100%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皮损大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70%>证候积分减少≥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见恶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50%。
16
3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 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状如云母。鳞 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 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分析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分析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分析作者:李英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1期李英吉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摘要】银屑病即俗称的牛皮癣,其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皮肤疾病[1],病程较长,以反复发作,治愈率较低,加之其多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以及银屑病的辩证治疗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治疗;辩证银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在患者的生活质量。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的“白疕”“顽癣”等,属于“松皮癣”“干癣”等病的范畴[2],主要是以红色丘疹或者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方法。

近年来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应用中医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进展,现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银屑病多有内因禀赋血热之体,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在发病初期多夹有风寒或风热之邪,以致毛窍闭塞不通[3],气血运行不畅,阻塞于肌表而生;或湿热内蕴,外受风湿,内外合邪,痹阻经络,阻郁于肌肤而发;或因营血不足,经络失养,气血瘀滞,肌肤失荣而发;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虚的证候。

其病位在肌肤,多与肝、肾相关;其病性以湿邪、血热实证为主,部分夹有血虚、阴虚之证。

2 辩证论治2.1 血热风燥证主证为皮疹多呈点滴状、钱币状的红斑丘疹,色深红或鲜红,出血点明显,鳞屑较多,伴有瘙痒,皮疹反复出现,皮损鲜红,红斑较多,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点状出血,常常伴口渴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或数。

其治疗时,应以清热凉血、祛风润燥、养阴祛风为主,可选用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其方为淡竹叶、粳米麦门冬、栀子、丹皮各15g,半夏、黄连、黄苓、黄柏各10g,人参、甘草各5g,石膏40g。

主要治疗功能为清热凉血、祛风润燥、滋阴养血。

每日1 剂,水煎内服。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2 0 1 亏虚 , 脾 病 不 能正 常 输布 津 液 , 聚 而成 痰 , 上 归 于肺 而 苔薄 白 , 脉 沉 细略 数 。查 体 : 消瘦 貌 , 轻 度桶 状 胸 , 肋 间 隙增 宽 , 两 成浊痰, 即《 医宗 必 读 ・ 痰饮》 “ 脾 土 虚湿 , 清 者难 升 , 浊者 难 降 , 流 肺 叩诊 为 过 清音 , 听诊 呼吸 音 低 , 无 f 湿性 罗 音 , 心率 8 6 次份 . 中滞 膈 , 郁 而成 痰 ” 之 谓 。痰 贮 于肺 , 阻碍 气 机 , 气机 不 畅 则发 咳 律齐 , 未及 杂 音和 早搏 , 双下 肢不 肿 。 辅 助检 查 , 血 常规 正 常 , 全 胸 嗽、 咳痰 、 胸胀满 、 气短。反之 , 脾气虚弱, 运化失常, 土不生金 , 致 片提 示慢 性 支 气管 炎 , 肺气肿, 肺功 能 检查 提 示 阻塞 性通 气 功 能 肺 气更 虚 。久病 肺 虚及 肾 , 肺 不 能主气 , 肾失摄 气 纳气 之 职 , 症 见 障碍 , F E V I = 5 2 %预计值 。西 医诊 断为慢 性 阻塞性 肺病 稳定 期 , 中 呼吸 困难 , 气不得续, 动则 尤 甚 。脾 虚 气血 生 化 乏源 而 见形 体 消 医诊 断为 肺胀 , 肺脾 两虚 , 痰 浊阻 肺 。辨 证 分析 : 患 者反 复 咳嗽 咯 瘦, 精 神 疲惫 。气 虚血 行 乏力 , 血脉 瘀 阻 , 症 见面 色 青 紫 , 心慌 心 痰 2 0 余年 , 久 咳久 喘 , 耗 伤肺 气 , 气 失 宣发 肃 降 , 上逆 发 为 咳嗽 ; 悸。 肺 虚 日久 , 耗伤脾气 , 脾 失健 运 , 致痰 浊潴 留 , 留 于肺 间 , 阻碍 气 根据 C O P D稳定期 的中 医病机 特点 , 疾 病早 中期 多 以肺 脾 气 机 , 气 机 不 畅则 咳 嗽 、 咳痰 、 胸满 、 气短; 肺卫 不 固 则平 时 易感 冒 ; 虚 痰 浊 阻肺 为 主 , 症见 : 咳 嗽 咯痰 , 尤 以早 晨 为 多 , 痰 自 如沫 , 微 动则 耗气 , 故 活 动后 明显 气 喘 ; 脾 气 亏虚 , 中运 乏力 , 可见 饮食 量 喘, 倦怠 乏力 , 食 少纳 呆 , 平时 易感 冒 , 舌 淡 苔 白或 腻 , 脉沉 细 。治 减 , 脾 虚不 主 四肢 , 则形体 消瘦 ; 肺 脾气 虚则 神疲 乏 力 , 咳痰稀 白 ; 疗予 补 肺健 脾化 痰 固表 为主 , 方选 补肺 汤 、 六君子 汤 、 玉 屏风 散 等 舌 淡 苔 白脉细 均为气 虚 之象 。 治疗 予健 脾 化痰 、 益气 固表 。 方 选补 加减 , 主要 药 物有 : 党参 、 黄芪 、 白术 、 山药 、 茯苓 、 甘草、 黄精 补肺 肺 汤 、 六君 子汤合 玉屏 风 散加 昧 , 处方 : 党参 、 黄芪、 白术 、 茯苓 、 炙 脾 之气 ; 陈皮 、 半夏 、 桑 白皮 、 紫菀 、 款冬 花理 气化 痰 ; 防 风合 黄芪 、 甘草 、 陈皮 、 半夏 、 紫菀 、 款 冬花 、 桑 白皮 、 防风 、 五味子 、 干姜 、 细 白术 有 益气 固表 之功 ; 干姜、 细辛温 肺化 饮 、 五 味子 收敛 肺气 。中 辛 、 厚朴、 枳壳。 补 气药 用量 大 , 加 阿胶 5 0 0 克 收膏 。 嘱每 天早 晚各 遇感 冒停 服 。2 0 1 2 年 2月 2 0日电话 随访 , 诉 服药期 间 晚 期 多 以肺 睥 肾 三 脏俱 虚 , 痰浊 、 瘀 血 并重 , 症见 : 咳嗽 、 晨 起痰 服一 汤匙 , 多、 纳差 、 腹胀, 短 气 息促 , 动则 为甚 , 腰 酸腿 软 , 胸 闷心 悸 , 口唇 紫 自觉 精神 改善 , 体力 有所 增强 , 胃纳好转 , 咳嗽 咯痰 量减 少 。嘱避 绀, 舌淡 或 暗 , 脉 细 涩或 结代 。 治疗 予补 肺益 肾 , 化 痰 降气 , 活血 利 风寒 、 适衣 被 , 若遇 急性 加重及 时 就诊 , 到 当年冬 季再 行第 二 疗程 湿, 方选 补肺 汤 、 七味 都气 丸 、 血府 逐瘀 汤等 加减 。 常用 药 物有 : 党 膏 方 调理 。2 0 1 2 年1 1 月 3日如 约就 诊 , 诉 一 年问 曾咳嗽 咳痰 加 参、 太 子参 、 黄芪 、 白术 、 山药 、 茯苓 健 脾 益肺 气 ; 熟地 、 山萸 肉 、 丹 重 一 次 , 自服 头孢 拉 定 后 自愈 , 未住院, 平 时 咳嗽 , 咯 少许 白色稀 皮、 泽 泻合 山 药 、 茯 苓为 六 君 子补 肾益 精气 , 白果 、 芡实 、 五味子、 痰, 活 动后 轻度 气 喘 , 形体 消瘦 , 舌 质淡 舌苔 薄 白 , 脉 沉细 , 辨证 肺 紫 石英 、 沉香 、 苏 子 收敛 肺 肾之 气 ; 陈皮 、 半 夏理 气 化 痰 ; 当归 、 桃 脾 气 虚 , 痰 浊 阻肺 , 继 续 给予 原 处方 熬 制成 膏 剂 口服 , 并于 l 2 月 仁、 川 芎 活血 化瘀 。病 程 日久 , 动 则 喘甚 者 加 虫类 搜 风通 络 药蝉 1 7日续 方一 次 。2 0 1 3年 3月 1日电话 随访 , 诉药 后偶 有 咳嗽 , 痰 蜕、 僵蚕 、 地龙 等 , 心慌 下肢 浮肿 者加 丹参 、 泽兰 、 益母 草 等活 血利 量 减少 , 体 重增 加 2 公斤, 胃纳增 加 , 日常 活动 无 明显 气喘 。 C O P D是一 种 反 复 发作 、 进行 性 加 重 的慢 性 疾 病 , 目前 无 论 湿药 。 所 有方 剂都 加 用陈皮 、 川朴 、 枳 壳等 理气 之 品 , 防 膏 滋碍 胃。 全方 煎 煮后 加入 阿胶 收膏 。于 每年 冬至 前加 工完 成 开始 服 用 , 每 中 医还是 西 医 都无 特效 药 物 。对 C O P D 的治疗 目的在 于减 轻 症 延缓 疾病 进展 , 改 善活 动能 力 、 提 高生 活质 量 。笔 者将 中 医治 天早 晚 各一 汤 匙 温水 冲服 , 期 间若 遇 外感 则 停 服 , 每年 冬 季 服一 状 、 料膏 方 约 4 0天 , 为 一个 疗程 , 建 议连 用 2 ~ 3 个 疗程 。 未 病 理论 与 四 季养 生论 相 结 合 , 选择 C O P D稳 定期 患 者 , 于冬 季 典 型 病例 : 范 某某 , 男, 6 5岁 , 2 O l 1 年1 1 月3 0日初 诊 , 患者 给 予辨 证施 治 , 处 方用 药 后熬 制成 膏方 , 每年 仅冬 季用 药 , 为期 仅 主诉 “ 反 复咳 嗽气 喘胸 闷 2 0余年 ” , 每年 咳嗽 持续 3 个 月 以上 , 天 月余 , 口感好 , 服 用方便 , 副 作用 少 , 易 于为 患 者接受 。 但C O P D毕 难 图速效 , 《 医宗必读 - 喘》 所谓: “ 治 虚者 补 气变 化 时咳 痰喘 加重 , 需住 院治 疗才 能好 转 , 当年 已住 院 2 次, 平 竟是 慢性 虚损 性 疾病 , 时 日常 活 动就 胸 闷气 喘 , 刻下 : 咳嗽 , 咯少 量 白色稀 痰 , 活 动后 明 之 未必 即效 , 需悠 久成 功 , 期 间转 折进 退 , 良非 易也 ” , 所 以 建议 连 ~ 3 个冬 季 , 以巩 固疗效 。 显气 喘 , 神疲 乏力 , 饮食 量 少 , 平 时极 易感 冒, 形体 消 瘦 , 舌 质 淡舌 续 服用 膏方 2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王敏 东 刘 红燕。
1 5 g , 白茅 根 1 5 g , 大青叶 l O g , 连翘 l O g , 白鲜皮 1 5 g , 鸡 血藤 1 0 g , 栀子 6 g 。 上 方 服 7剂 ( 同 时 嘱 其 避 免 进 食
辛辣 刺 激性食 物 ) , 无 新 皮 疹 出现 , 瘙痒减轻 , 现 胃脘 部不 适 , 服 药后恶 心。原方去 紫草加 茜草 1 5 g , 玄 参 1 0 g , 白花 蛇舌 草 1 0 g , 继服 1 5剂 , 皮 疹全 部 消退 , 无 恶
临 床 表 现
皮损 初期 为红 色 丘 疹 或斑 丘疹 , 粟 粒 至 绿 豆大 小 ,
以后 可逐 渐扩 大融 合 成 红 色斑 片 , 境 界 清楚 , 基 底 浸 润
明显 , 皮损 表 面覆 有 多 层 银 白色 鳞 屑 , 易 刮 除 。去 除表 面鳞 屑可 见一 层淡 红 色 发 亮 薄 膜 , 再 刮 除 薄膜 , 出 现筛 状小 出血 点 , 称为 “ 点状 出血 现 象 ” 。 白色鳞 屑 、 发 亮 薄 膜 和点状 血是本 病 的临 床特 征 。
方 药 应 用 中国民间疗法
CH1 N A’ S N AT U R OP AT H  ̄ F e b 2 0] 4 .Vo 2 l 2 No 2
生槐 花 3 0 g , 生地 黄 1 0 g , 紫草 1 0 g , 牡丹皮 1 0 g , 赤 芍
寻 常 型银 屑病 的 中医辨证 治疗
全 区域 内 可 见 中 性 白 细 胞 构 成 的 小 脓 肿 , 称 Mu n r o 氏
治则 : 滋 阴润燥 , 养 血祛 风 。 方药 : 用 白疙 二 号 方 加 减 。鸡 血 藤 、 生 地黄、 土 茯 苓、 当归 、 丹参 、 蜂房 、 麦冬 、 天 冬 。进 行 期 红斑 明显 者 , 加生 石膏 、 知母 ; 皮损肥厚者 , 加丹参、 棱、 莪术 ; 红 斑 色淡 者 , 加 当归 、 何 首 鸟; 咽痛者 , 加玄参 、 板蓝根 ; 瘙 痒 明显 者 , 加苦参 、 白蒺藜 ; 便 秘者 , 加 大青 叶 。 例 2 .患者 , 女, 4 9岁 , 2 0 l 0年 1 O月 1 7日就诊 。躯 十、 四肢起 红 色 皮 疹 、 斑块 , 脱 大 量 银 白色 皮 屑 1 4年 。 患者 1 0年前 曾服 用迪 银 片治愈 , 半 年后 复发 用迪 银 片 、 郁金 银 屑片 等好转 , 一 直末 愈 。症 见 : 四肢 、 躯干 大小 不 等红 色斑 块 , 上 覆 银 白色 鳞 屑 , 皮 损肥 厚, 部 分 融 合 成 片, 搔抓 后大 片鳞 屑脱 落 , 强 行剥 离 基 底 色 红 且 有 筛 状 出血点 。指 甲薄 脆 , 大 便 秘 结 。脉 细 , 舌 苔 薄 白, 质淡 。 辨证 为 血虚 风燥 。宜 滋 阴润 燥 、 养 血润 肤 。方 药 : 生 地 黄 1 0 g , 麦冬 1 0 g , 天冬 1 0 g , 知母 1 0 g , 当归 1 0 g , 丹 参 1 5 g , 鸡血 藤 1 5 g , 郁金 1 0 g , 莪术 l o g , 土茯 苓 1 , 5 g 。 上 方连 服 l O剂 , 皮 损 明 显变 薄 , 瘙痒减 轻, 食 欲欠佳。 原 方加 炒 白术 1 0 g , 桑 白皮 1 0 g , 去土茯苓 后再服 1 0

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

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

代表 方 : 风散 加 减 : 叶 9 、 菊 花 9 、 芍 消 桑 g野 g赤
脓 毒型 : 当于脓 疱 型银 屑 病 , 相 在银 屑 病 的基 本 损 害上 出现 密 集 的 针 头 至 粟 粒 大小 的浅 在 性 脓疱 , 同时伴 有发热 , 关节 痛 , 黄 , 弦数 。治 则 治法 : 苔 脉 清 热, 血, 凉 解毒 。代 表方 : 龙胆 泻 肝 汤合 消 毒饮 加 减 : 龙 胆草 1 g 金 银 花 1 g 栀子 1 g 丹 皮 1 g 土 茯 苓 2、 5、 2、 5、 3 g 大 青 叶 3 g 生 槐 花 1g 蒲 公 英 3 g 水 牛 0、 0、 5、 0、
角 3 g 0。
9、 g 丹皮 9 、 g 蝉衣 9 、 g 苦参 9 、 芩 9 、 g黄 g 白鲜 皮 9 、 g白
花蛇舌草 3 g 金银花 1 g 0、 2
血热 型 : 当于进 行期 或 红 皮病 型 银 屑病 , 疹 相 皮 不 断地 出现 和 扩 大 , 损 色红 , 屑 厚 积 , 围 肯 红 皮 鳞 周
度增 生 、 炎症 细胞 浸 润 和 新 生 血 管形 成 为 主要 组 织 病理 改变 的慢 性 炎症 性 皮肤 病 , 似 中 医文 献 记 载 类 的 白疙 、 松皮癣 、 白壳疮 等 : 中医治疗 银 屑 病有 悠 久
的历 史 , 近年来 中医对本 病 的研 究 日益 深 入 , 论 临 不
中图分类 号 : 2 3 R 5 . 3 1 4 ;7 8 6 1
文献标 识码 : di1.99jin10 — 302 1 0.0 B o: 36/ s .02 11.0 1 1 7 0 .s . 0 血燥 型 : 病期 稳 定 , 损 经 久 不 消 退 , 损 多 为 皮 皮

从中医养生学谈银屑病的治疗

从中医养生学谈银屑病的治疗
Yu n c h e n g XI A M i n S p e c i l Ho a s p i t a l o f P s o i r a s i s i n L i n y i Co u n t y o f Yu n c h e n g Ci t y i n S h a n x i Pr o v i n c e , L i n y i
【 关 键词 】 中医养 生 ; 银屑 病 ; 病 因病机 ; 肾 阳不足 ; 扶 正祛 邪 【 中图分 类 号】 R 7 5 8 . 6 3 【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3) 1 1 ( c) 一 0 0 2 7 — 0 4
f u l y a n g e n a b l e s l o n g e v i t y wh i l e y a n g a s t h e n i a c a n c a u s e p r e ma t u r e d e a t h" , t h e r e f o r e ,y a n g q i p l a y s a c r u c i a l r o l e i n h e a l t h a n d l o n g e v i t y . I n t e r ms o f p s o ia r s i s , i t s p ima r r y s y mp t o m p r e s e n t s o n t h e s k i n , t h e f u n d a me n t a l r e a s o n l i e s i n t h e k i d n e y a s we l l a s t h e b o d y S o r i g i n l a q i .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p s o ia r s i s s h o u l d b a s e o n t h e k i d n e y t o i mp r o v e b o d y S y a n g q i , a n d i t f o l l o ws t h e p i r n c i p l e o f” r e i n f o r c e t h e h e lt a h y q i a n d e l i mi n a t e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f a c t o r s " ,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u p o n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s h o u l d a p p l y t h e t r e a t me n t p r i n c i p e o f” wa r m y a n g nd a e n h a n c e k i n d e y ”a c t i v a t e b l o o d a n d r e s o l v e s t a s i s” r e l e a s e t h e e x t e i r o r a n d e l i mi n a t e s p o t " , t h u s i t wi l l e l i mi n a t e t h e r o o t c a u s e s . He a l t h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i s y a n g q i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i n d e e d , ma i n t a i n y a n g q i i s s u p p o r t i n g h e lt a h y q i , S O— c a l l e d ” t h e r e i s h e a l t h q i i n v i v o ,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f a c t o r s h a v e n o wa y t o i n v a d e t h e b o d y ' " . t h e r e f o r e , ma i n t a i n i n g y n g a q i c a n s p p o t r h e a l t h a n d l o n g e v i t y .

中医对银屑病研究治疗的新进展

中医对银屑病研究治疗的新进展
42 两纽 总 疗 效 比较( 裹 2 ) 如
Hale Waihona Puke 逐渐消退 , 恢复到正常肤色。 少数严重的痤疮患者或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 方法不得当, 可遗留继 L瘢痕疙瘩或永久性色素沉着。 生 还有少数患者, 其
痤疮 可发展 到 颈项 、 肩背 、 至 全身 。 甚
治疗前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 .%, 33 对照组有效率为8 .%, 6 7 两组比较
《 求医问药 》 下半月刊S e dcl n s h dc e 0 年第 9 ek Mei dA kT e aA Mein 2 1 i 1 卷 第 1期 1
8 7
4 治 疗 结果
41 主要症状 疗效 比较
52 转 归 及 预 后 .
痉疮 是发生于 毛囊 皮脂 腺的慢 性 炎症 }疾 病 , 生 缠绵难 愈 , 多见于青 少 年及 油性 皮肤的 人群 。 度痤疮 —般 预后 良好 , 正确 的方法治疗 , 部分 轻 经 大 患者都 能痊 愈。 分患者 面部会 留有 色素沉 着 , 般在3 部 但— 个月至半 年 内会
柏 、 参 ( 为人参 )甘 草 。 中, 党 原方 、 其 枇杷 叶、 桑白皮 清泻肺 热 , 为君 药 ; 共 黄 连 、 柏 清热去湿 , 解毒 , 黄 泻火 为臣药 ; 补气 生津 , 党参 防止上述 药物攻 伐太 过, 药; 为佐 生甘草 既 能清热 解毒 , 又能调和 睹药 , 使 药。 为 全方配 伍 , 共奏 清泻 肺热 、 除疹 之功 效 。 疮 患者 由于 内分泌 失调 , 会出现 便秘 、 祛湿 痤 常 口
【】 赵辨 , 1 临床皮肤 病 学 , 苏科 学 技术 出版社 , 三版 。 江 第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 2 s 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湿热内蕴、血瘀气滞。

中医辨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辨湿热内蕴:银屑病患者常伴有湿热内蕴的表现,如瘙痒、红肿、渗液等。

中医治疗可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方法,选用黄连、黄柏、茵陈蒿等清热泻火的草药。

2. 辨血瘀气滞:银屑病的病程长,容易导致血瘀气滞的症状,如鳞屑厚重、皮肤硬结、瘀斑等。

中医治疗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方法,选用当归、红花、郁金等活血化瘀的草药。

3. 辨寒湿阻滞:部分银屑病患者可能伴有寒湿阻滞的症状,如关节疼痛、易感发寒等。

中医治疗可采用祛寒湿、温通经络的方法,选用防风、羌活、川芎等祛风湿草药。

4. 辨虚实夹杂:有些银屑病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实证和虚证的情况。

中医辨证需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扶正祛邪、滋阴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方法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综合判断,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同时,中医治疗一般也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因为银屑病是一
种慢性病,需要时间慢慢调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银屑病中医治疗概况(上)
杜锡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银屑病虽属难治性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

许多中西医治疗方法大都能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

但如何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却是现代临床研究的热点。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历史悠久,与西医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日益受到广大医者的青睐。

以下就古代对银屑病的认识,当代中医临床治疗概况简介如下:
一、古代对银屑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许多类似银屑病的记载,如“干癣”、“白疕”、“蛇虱”、“松皮癣”等。

虽名称各异,症状亦有差别,但都从不同角度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特征。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但其既非西医亦非中医的标准病名。

中医所称的“牛皮癣”类似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而西医称之为“癣”的病,大都是指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因此,五十年代,中西医专家根据本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的特点,取名为“银屑病”。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也有不少记载。

如清《外科证治全书·发无定处证》载:“白疕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生血润肤饮主之,用猪脂搽之。

”《外科大成·不分部位大毒》中载:“白疕宜搜风丸、神应养真丹加白蛇之类。

”《医宗多鉴·外科心法要诀》载:“由风邪客于肌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初服防风通圣散,次服搜风顺气丸,以猪脂、苦杏仁等份共捣,绢包擦之俱效”。

《外科正宗》著者陈实功认为本病“总皆血燥风毒客于脾肺二经”所致。

《医林改错》著者王清任则认为本病成因是“血行不畅,瘀热不化而成瘀血”。

二、当代中医治疗概况
(一)辨证论治银屑病的辨证论治,各家分型不一,方药各异。

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12种类型:
1.风热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皮损多呈点滴状或片状,基底潮红,表面覆白屑,伴瘙痒,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解表,清热凉血。

方用消风散加减,常用药物:银花、连翘、防风、蝉衣、苦参、白鲜皮、牛蒡子、黄芩等。

2.血热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

疹色潮红,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刮除后,有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多有同形反应。

瘙痒明显,可伴有发热恶寒,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水牛角、丹皮、赤芍、生地、紫草、白茅根、板蓝根、生石膏、金银花、土茯苓等。

3.血燥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缓解期,病情稳定,皮疹不扩大,或有零星新发疹,呈钱币或地图状,基底淡红,干燥脱屑,可伴瘙痒,口干咽燥,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宜养血润燥,清热祛风。

方用养血祛风汤(本院经验方)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当归、何首乌、鸡血藤、玄参、白芍、白蒺藜、乌梢蛇等。

4.血瘀型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

皮损多呈斑块状,浸润肥厚,颜色暗红或紫红,鳞屑较厚,或呈蛎壳状,经久不褪,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细或沉涩。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软坚为主。

方用活血祛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陈皮、穿山甲、皂刺、乌梢蛇等。

5.湿热证多见于渗出型银屑病。

皮损好发于皮肤皱褶处,也常见于足踝、小腿处,皮损潮红,可见肿胀、鳞屑、皲裂、甚有糜烂、渗出,可伴有咽干口苦,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苦参、生薏米、泽泻、车前子、土茯苓、黄柏、苍术、生地、丹皮等。

6.热毒入营证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急性期。

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浸润,大量脱屑,或见渗出,常伴有发热恶寒,关节酸痛,口干口渴,便干溲赤。

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治宜清营解毒,凉血护阴。

方用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羚羊粉或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紫草、板蓝根、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土茯苓、黄芩等。

7.阴虚血瘀证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慢性期。

皮损色暗或淡红,经久不褪,水肿或渗出已消,浸润及脱屑明显减轻,体温已基本正常。

可伴有口渴咽干,全身乏力。

舌质暗红或淡红,苔薄白或见剥苔,脉沉缓或细涩。

治宜滋阴活血,清解余毒。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赤芍、生地、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沙参、玄参、金银花、板蓝根等。

8.脓毒证多见于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

表现为全身泛发性红斑及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浅在性脓疱,部分融合呈脓湖状,表面糜烂并见脱屑,伴烧灼感,常呈周期性复发。

常伴有发热恶寒,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

方用五味消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连翘、黄芩、黄连、土茯苓、生地、丹皮、赤芍、羚羊粉或水牛角等。

9.阴虚血热证多见于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迁延期。

证见病程日久,皮损暗红,偶发脓疱,体温已基本正常或偶有低热,多伴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

舌红苔少,脉沉细。

治宜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方用增液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沙参、石斛、玄参、生地、丹皮、地骨皮、金银花、蒲公英、生薏米、土茯苓、板蓝根、白花舌蛇草等。

10.湿毒蕴结证多见于局限型脓疱型银屑病。

证见掌跖部红斑基础上出现粟粒大小脓疱,不易破溃,并见结痂、鳞屑、瘀斑点,可伴痛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方用萆薢渗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连翘、土茯苓、草河车、板蓝根、生地、生薏米、猪苓、泽泻、车前子、赤芍、鸡血藤等。

11.湿热痹阻证多见于关节型银屑病。

证见皮损潮红、浸润,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

可伴有发热、口干等。

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活络。

方用宣痹汤加减。

常用药物: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连翘、栀子、半夏、蚕砂、赤小豆、秦艽、木瓜等。

12.寒湿阻痹证见于关节型银屑病。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活动受限,遇冷加重,四肢不温。

常并见皮损,皮损暗红,呈斑块状。

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活络,活血止痛。

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常用药物:羌活、独活、天仙藤、络石藤、鸡血藤、青风藤、桑枝、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川芎、桃仁、红花、防己、乌梢蛇等。

试题:
1.简述中医古代文献中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

2.分别简述中医对银屑病血热证和血燥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