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分析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是一种全新的配电网形式,它把电能传输和分配、调度和控制、自动化和信息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层次清晰、系统可靠、运行安全、经济高效的电力系统。
智能配电网以智能硬件和智能控制器作为依托,将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力自动化技术等,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形成自动监控、自动控制、自动调度的网络体系。
(1)电力计量技术。
通过电力计量,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的状态及安全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电力系统的故障,以及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智能调度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根据系统的实时需求,来进行智能化的调度和控制,保证电力系统负荷的平衡,降低电力系统的故障率。
(3)智能运行保护技术。
智能配电网采用智能运行保护技术,实现系统实时自动监测,发现系统的运行状态异常,并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电力系统的损坏。
(4)无线通信技术。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系统的控制信息迅速的传递到相应的点,从而提高系统的操作效率,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智能电力设备关键技术及运维探讨

智能电力设备关键技术及运维探讨摘要:随着坚强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发展理念的提出,电网的运行正在朝着智能化、扁平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力设备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电网的运行安全,因此,电力设备的科学管理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关键。
关键词:智能电力设备;关键技术;运维措施1智能运行方式体系架构设计智能电网以及设置在其内的电力设备、传感器均属于设备层。
数据采集层采集电力设备运行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包括电力电路网络故障、变压器故障、电源供电故障、母线故障等信息。
电力信息多样,还存在导致电力设备故障或者无法正常运行的电网数据集合,如:电网中出现的同频、异频信号,电力设备运行中出现的电流无功功率、电压无功功率、杂散波谐波信息、异常电压、谐波电流、电压不平衡值、电流不平衡值、电压/电流闪变/瞬变、电网杂波干扰、振动、温湿度、谐波干扰、异常事件等多项指标。
这些数据大都比较分散,数据之间的规律难以掌控。
在深度学习层,已有多种方式的深度学习算法,较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与架构包括CNN,DBN,RNN,RNTN,GAN,以及自动编码器、大数据挖掘算法模型,比如K-Means算法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Apriori算法模型、最大期望(EM)算法模型、Adaboost迭代算法模型、关联算法模型、故障诊断模型、随机矩阵算法模型等多种计算模型。
这些算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将采集到的宏观数据转换为直观识别的信息数据,用户通过将宏观数据输入至相关的大数据分析模型,能够得出相应的数据管理,从而有利于用户管理、监控或维护电力设备。
在此,仅阐述有代表性的深度学习算法,由此体现研究的技术特征。
2智慧功能2.1自我传感在智能电力设备本体嵌入状态监测传感器,并将传感数据接入AI模块,实现设备对自身信息的自主采集,包括自身运行数据和状态监测数据。
自我传感从不同角度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获取的传感数据包括电气量、机械特性、环境因素等结构化数据,还有文本、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
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和态势利导关键技术

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和态势利导关键技术摘要:智能配电网体系对电力系统和终端用户的运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态势感知技术可以更加全面、精准地掌握电网及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势能信息的采集、分析来实现更高效的态势利导技术,使大电网系统能够向着更加稳定、安全的状态运行,不断提升现代化电力输配体系的智能化水平。
因此,将系统性地介绍态势感知和态势力导的技术概念,并结合智能配电网运行的配置需求,详细分析其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态势利导;关键技术引言: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电网输配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压、长输的配电网建设中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为保证其安全、高效,需要采取可靠的监测与调控技术来实现维护,态势感知和态势利导技术可以根据配电网中终端用户及设备的随机性需求实现智能化响应配置,且在地震、火灾等紧急状况下的电网安全评估管理也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一、态势感知和态势利导的技术概述态势感知是指,在特定的时域和空域条件下,对某些环境元素产生的觉察、理解和预测等一系列动作,在其感知分析的过程中包括了一级态势感知的数据信息获取、二级态势感知的数据分析评估、三级态势感知的趋势预测与可视化;态势利导是指,在获取环境元素基础信息的同时,按照系统运行更有利的方向对这些环境元素展开调整和控制,因此,态势利导的实现其实是一个不断动态交互、反复的重要过程。
二、智能配电网运行的配置需求在电网体系建设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之下,远距离的长输配电网可以更好地满足大规模的电力资源输配应用,且实现了传统火电和风光新能源的有效接入。
在构建智能输配电网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更加广域的态势感知技术来保证电网的稳定性,实现了对电网运行的实时监测,充分考虑系统不稳定性带来的调控影响,根据电网系统中的负荷实现随机的响应。
在智能配电网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利用态势感知和态势利导来实现更优的配置。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分析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成为了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可以对电力系统进行快速故障识别、定位和恢复,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就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的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是指在配电网中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系统运行状态,自动识别故障点以及对故障点进行快速定位和隔离的技术。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算法,对配电网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快速响应并自动对故障进行处理,以实现故障自愈的目的。
具体来说,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原理:1. 实时监测: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配电网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至中心控制系统。
2. 数据分析:中心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出故障点并给出相应的控制命令。
3. 快速定位:一旦发生故障,中心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故障点所在位置,并告知配电网中的开关设备进行相应操作。
4. 隔离恢复:中心控制系统通过远程操控配电网中的开关设备,将故障点进行隔离,并恢复其他正常运行的回路,以实现故障自愈。
二、关键技术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算法等。
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直接影响着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1. 传感技术: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来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因此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
高精度、低成本的传感器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监测性能和可靠性。
2. 通信技术:配电网中各个设备之间需要进行实时通信,以便中心控制系统能够迅速响应并下达控制命令。
因此通信技术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对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来说至关重要。
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

总 结 智 能 配 电 网其 内涵 主 要 包 括 3 方 面 川: 以 个 ①
物 理实体 电 网为 基础 ,包 括各 种 配 电基础 设施 、 开
监测 等 实时信 息 , 决 配 电网“ 管 ” 解 盲 问题 。
12 实现 配 网设 备 管理 、 .. 7 生产 管理 的 自动 化和信
山东 电力 高 等专科 学校 学报
第 1 5卷 第 4期
J u n lo h n o gElcrcP we olg o r a fS a d n e ti o 的 电力 。
3 9
处 于 电力 系 统 的末 端 , 以 与用 户 直接 相 连 , 能 可 智
【 要 】 文对智 能配 电网( D ) 摘 本 S G 建设 中的若干 关键 问题进 行 了介 绍 和分析 。首先介 绍 了智 能
配 电 网的概 念 和基本 特征 , 要说 明 了建 设智 能配 电网对 智 能 电网的重 要性 : H 是 电网智 能 简 A I
化 的 第一 步 , 绍 了其 概 念 、 介 系统组 成 以及 优 点 , 并指 出现 在发 展 中的 不足 ; 级 配 电 自动 化 高
的停 电 占用 户停 电 的9 %以上 : 电网 的损耗 占据 5 配 了电 网损 耗 的一半 : 分布 式 电源 的接入 主要 影 响配
电运行 ( T 和 高级 资产 管 理 ( A 彼此 之 间通 A O) A M)
过 配合 , 在技 术层 面实现 上述 的 目标 。发 展智 能 电 网的顺序 会影 响成 本 和效 益 。一般 情况 下 A 是 MI 电网智 能化 的第一 步 。 在对 电能 质量要 求 高 的地方
收 稿 1 :0 2 0 — 1 3期 2 1 — 5 3
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分析

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分析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方法 (4)2. 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概述 (5)2.1 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概念 (6)2.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7)2.3 新型农村配电网的特点 (8)3. 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技术 (9)3.1 智能传感器技术 (11)3.2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14)3.4 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 (15)3.5 优化调度与管理技术 (16)4. 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 (18)4.1 系统架构设计 (19)4.2 设备选型与配置 (21)4.3 软件设计与实现 (22)4.4 系统集成与测试 (24)5. 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与应用 (25)5.1 实施过程与管理 (27)5.2 应用效果评估 (28)5.3 典型案例分析 (30)6. 总结与展望 (31)6.1 主要工作总结 (32)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4)6.3 进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 (35)1. 内容概览随着国家对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的重视和投入,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农村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档旨在分析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现状、需求、技术挑战以及实施策略,为农村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将对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改造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梳理,总结出当前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然后,分析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面临的技术挑战,如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智能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建议,以推动新型农村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顺利进行。
1.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网正处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新阶段。
浅析智能配电网技术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

地 高 了 电 网信 息 获取 能 力 , 得 电 网运 行 和 管理 更 加 精确 、 时 , 使 及 并 化 。 目前 , 区 电网配 电 网调度 工作 主要 存在 以下 问题 : ( ) 电 网的监 视 、 1配 控制 手段 不 足 。配 电 网 自动化 系 统 的建 设 且 也使 能源 的 综合 投 资和利 用效 益 得 以提 高 地 区 电 网企 业 的核
羹至 Gguh 三量 。 iJu n i y y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 析智能配 电网技术支持 系统 的关键 技术
李 德 强
( 东 电 网 公 司江 门 鹤 山 供 电局 , 东 江 门 5 9 o ) 广 广 2 7 o
摘
要: 随着两 网改造的持续投 入和配 电 自动化技术 的深入研究 , 一轮配 电网 自动化建设 的热潮 来临 , 新 将进 一步推动我 国配 电自动化 的
22 配 电 网 智 能 调 度 技 术 .
智 能调 度技 术 支持 系统 和职 能 型运 行控 制体 系 是 通 过获 取 配 网全景 信 息实 现一 体化 的信 息 支撑 、 优化 调 度计 划 建 立起 来 的 , 其
运行 状况 实 时 监控 , 而 进 行数 据 收 集 、 合 和分 析 , 终使 得 电 实 这就 是 配 电网智 能调 度 。在线 实 时决 策指 挥 是配 电网 智能 调 度 进 整 最 网 各成 员 之间 的无 缝连 接 以及 实时 互动 得 以实现 。智能 配 电 网提 的核心 ,而 对现 有 配 网调度 控制 功 能 的扩展 就 是 配 电 网调度 智 能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与挑战在当今社会,电力作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能源,其供应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配电网应运而生,成为了电力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配电网通过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力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监控、管理和优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可靠的电力服务。
然而,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一、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一)高级量测体系(AMI)高级量测体系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智能电表、通信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等。
智能电表能够实时测量用户的用电量、功率因数等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电力公司提供用户用电行为的详细洞察,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负荷预测、需求响应管理和电费计量。
(二)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在配电网中的接入比例不断增加。
为了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接入和管理,需要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策略和保护装置。
例如,通过逆变器将分布式能源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实现与电网的同步接入;采用智能控制策略,根据电网的负荷情况和分布式能源的出力情况,实时调整分布式能源的输出功率,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三)智能变电站技术智能变电站是智能配电网的关键节点,它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智能化监测、控制和保护。
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能够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如温度、压力、绝缘性能等,并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
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具备灵活的拓扑结构和控制功能,能够实现电网的快速重构和自愈控制,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四)电力通信技术可靠、高速的通信网络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基础。
目前,电力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和电力线载波通信等。
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性强等优点,适用于骨干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如 5G 通信技术,具有部署灵活、覆盖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终端设备的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则利用电力线路作为通信介质,无需额外铺设通信线路,具有成本低、易于实现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超导技术在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超导变 压器和超导储能装置等配电关键设备领域的应用技术, 研究配电超导电力设备挂网接入、运行控制和故障应 急措施等方面的技术原则,分析超导电力设备常温绝 缘结构和低温绝缘结构的实用性,以及影响配电超导 电力设备整体及冷却系统和低温转动机构等关键部件 运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和应对措施,进行配电超导电 力设备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CH9
35kV狮子 CH12 山电站
CH11
GW6
CH10 GW5
自愈式馈线自动化技术
过流性故障 短路性故障 瞬时性故障 永久性故障 接地故障 三段式定时限保护 反时限曲线保护 重合闸保护 加速跳保护 保护闭锁 单相接地保护 电压保护 联络开关自投功能 A处被隔离后的示意图
CH1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CH2
控 制 单 元
CH7
GW1 CH3 GW2
110kV中枢 变电站
控制单元 G P R S 控 制 单 元
CH4
GPRS
食品公司、公安局、 外贸560KVA/3台
CH5
控制单元
A
武装部、金庆、市医院、
CH6
控制单元
食品公司、公安局、 外贸560KVA/3台
GW3
我国配电网的发展现状
我国配电网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配电网网架结构相对薄弱,负荷转供能力不强,局部停、 限电风险较大,制约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配电网联络线 路比例为56.5%,单辐射线路比例为43.5%,配网线路联络 程度不高,单辐射线路仍占相当比例。长度大于4公里主干 线线路占42.9%,配网线路平均分段点为1.89个,配网主干 线较长,线路分段点不足。
配电网的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 技术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双数据库镜像 控制功能 人机交互 图形编辑 图元自定义 模板管理 报表管理
通讯监视
实时告警 预告信号 SOE事件 事故追忆 事故重演 计算功能 统计功能 实时库管理
通讯监视
权限功能
配变数据分析
智能配电设备关键技术
配网自动化一般是通过FTU、 RTU、TTU配网监控终端对柱 上开关、环网柜、配网变压器 等配电网一次设备的信息及电 量进行采集,以及控制命令的 接收、转发任务,实现对配电 网的监控、故障告警、运行状
配电网智能设备-自动重合器
态分析等操作,达到配电网合
理、经济、可靠的运行。
电信、怀酒厂、民变 1520KVA/3台
利毫、地税家属、 东环690KVA/3台
保险公司、工行、民委、供 电家属楼、920KVA/5台
G P R S 控 制 单 元
CH1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CH2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CH7
GW1
110kV中枢 变电站
CH3 GW2
控制单元 G P R S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朱沙堡、烂田湾、东环
GPRS G P R S 控 制 单 元
2245KVA/10台
CH8
酒中酒厂等 25KVA/3台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仁怀宾馆等 1160KVA/3台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GW4
GPRS 控制单元
配电网智能优化运行技术
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接 入与微电网技术 配电网超导应用关键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和 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实现 智能配电网的核心环节。配电网自动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新高性能的配电设 备等技术手段,对配电网进行离线与在线的智能化监控管 理,使配电网始终处于安全、可靠、优质、经济、高效的 最优运行状态,并实现配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从而构成智能配电网系统。该系统技术主要包括: 自愈式馈线自动化 配电网数据采集和监控 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 配变监测系统
DG模型建立
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接入及微网技术
为了降低DG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发挥DG积极的辅助作用,一个较好的解 决方法就是把DG和负荷一起作为配电子系统——微网。 (1)微网提供了一个有效集成应用DG的方式,继承拥有了所有单独DG系统
所具有的优点。
(2)微网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模块,不会对大电网产生不利影响,不需要对 大电网的运行策略进行修改。 (3)微网可以以灵活的方式将DG接入或断开。
地理信息图
GIS设备管理系统
配变监测技术
建立配变监测系统, 通过配变监测智能终 端,采集配变的实时 信息,由GPRS等公 共通信网络传送到主 站,实现: 监测配电网运行状态 提高变压器使用率 防窃电监视 过负荷监视 配电网损耗计算与优 化
配变数据浏览
配变监测技术
数据采集和抄录 数据统计计算 控制功能 报警处理 配变数据浏览 配变特性分析功能 负荷监测和分析功能 配变历史及实时运行 情况监测、查询分析 功能 台区供电可靠性的实 时统计分析功能
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
整个配网自动化系统采 用分层式分布,模块化 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主
控层、通信层、设备层。
具有如下特点: ■ 开放式系统
■ 分布式体系结构
■ 遵循国际标准 ■ 系统功能设计模块化
自愈式馈线自动化技术
电信、怀酒厂、民变 1520KVA/3台
利毫、地税家属、 东环690KVA/3台
故障点分析(A)
G P R S
保险公司、工行、民委、供 电家属楼、920KVA/5台
G P R S 控 制 单 元
该系统具备自动故 障定位、隔离故障 区段、自动恢复非 故障区段的供电能 力,从而达到缩小 停电范围和减少用 户的停电时间,提 高对用户供电可靠 性的目的。 重点研究馈线自动 化装置在简化信息 传输路径和适应线 路拓扑更改时的自 主动作模式。
电压无功综合控制
操作票管理
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接入及微网技术
分布式电源(DG)定义:分布在配电网中的功率为 10kW~30MW小型模块式 的、 与环境兼容的独立电源。 DG效益:调峰、再生能源的利用、节省输变电投资、降低网损、提高供电可 靠性 DG型式:燃料电池、 小型热电联产、小型水力发电站、风力发电、太阳能电 池阵列以及生物发电等。 DG并入电网后将给配电网带来影响:DG使得线路调压复杂化、DG使得继电 保护选型和配置困难 、DG使得电网短路容量增大,发生故障容易毁坏设备 、 DG对电能质量有较大干扰 、DG影响接地系统的设计 。
安居工程等 725KVA/3台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仁怀宾馆等 1160KVA/3台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GW4
GPRS 控制单元
CH9
35kV狮子 山电站
CH12
CH11
GW6
CH10 GW5
自愈式馈线自动化技术
某线路配网线路一次接线图
某线路配网线路一次接线图
配电网数据采集和监控技术
新能源接入与储能应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欧美一些 发达国家已经对分布式发电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而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在大容量 储能应用技术方面,我国在储能电池的制造与大规模应用 技术等方面均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
智能配电网的主要技术
配电自动化技术
智能配电设备关键技术
CH4
GPRS
食品公司、公安局、 外贸560KVA/3台
CH5
控制单元
A
武装部、金庆、市医院、
CH6
控制单元
食品公司、公安局、 外贸560KVA/3台
GW3
G P R S 朱沙堡、烂田湾、东环
GPRS G P R S 控 制 单 元
2245KVA/10台
CH8
酒中酒厂等 760KVA/3台
控 制 单 元 G P R S
Web功能 远程维护 双网切换
历史库管理
系统自诊断
SOE事件记录
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应建立于地理信 息系统基础上开发应用 : 图形显示、缩放和导航 设备图元符号生成与管理 自动注记和手工注记 线路和设备数据的编辑、查询 地理信息图 电网一次接线图编辑、显示和查 询 电网、路网拓扑模型建立 设备分类查询统计 图文互查功能 用户信息由地理图或单线图直接 查询 绘图输出功能
配电网智能设备-环网柜
智能配电设备关键技术
智能化高压开关技 术 智能化变压器技术 智能化二次设备技 术
FTU、RTU、TTU配网监控终端设备
一二次一体化的智
能控制技术
配网监控终端单元
配电网智能优化运行技术
配电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 配网安全预警及经济运行 分析 电压无功综合控制 潮流分析 电网运行方式优化 自动调节、闭环运行 用电策略 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微机五防功能 操作票管理 同期检测和同期合闸功能 系统诊断与自恢复功能 远程监视与维护功能
(4)DG并网的许多问题都是由DG响应速度慢、惯性小的特点引起的,多个
DG联网的微网增加了系统容量,并有相应的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系统、飞 轮储能系统等),使系统惯性增大,减弱电压波动和电压闪变现象,改善电能 质量。
(5)微网在上级网络发生故障时可以孤立运行继续保障供电,提高供电可靠
性。
配电网超导应用关键技术
农村配电网的建设水平与城市有相当差距,具有负荷分 散、点多面广、运行环境差、发展不平衡、用电需求差异 明显等特点,针对农村配电网的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投入不 足。
我国配电网的发展现状
配电自动化应用范围小,实用化水平较低。目前,系统 具备远程通信功能,且实现了二遥或三遥功能的开关数量
仅占8.9%,部分地市供电公司局部范围实现了配电自动化 的实用化,配电自动化应用范围小且实用化水平偏低。而 日本目前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率为东京70%,九州80%,福 冈100%,而我国仅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