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民间故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六代知识分子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过⼏个值得⼤书特书的⼤时代。
对于知识分⼦来说,这样的⼤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世纪。
⼆⼗世纪短短的⼀百年间,其变化动荡的程度、周转复始的更替,⼏乎等于过去⼗个世纪。
在整个⼆⼗世纪中国,总共有六代知识分⼦。
以1949年作为中界,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代、五四⼀代、后五四⼀代和⼗七年⼀代、*⼀代和后*⼀代。
现将这六代知识分⼦作粗略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代:晚清⼀代最初出现在⼆⼗世纪中国舞台上的,是晚清⼀代知识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为代表。
他们⼤多出⽣于1865-1880年间,早年受过系统、良好的国学训练,有传统的功名,但为变法图强之故,已经⼗分重视西学的价值,但那些新知多是从东邻⽇本转⼿⽽来,常常显得⼀知半解。
从⾻⼦来说,这⼀代⼈的思想模式不外乎“中体西⽤”。
由于背负着⾃⾝千年之久的传统的重负,以及对西⽅焕然⼀新的⽂明本质的⼀⽆所知,晚清⼀代的知识分⼦在⼏不见光的⿊暗隧道之中艰难地爬⾏摸索,探求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存之道。
他们是思想的先⾏者、⾰命的先驱者。
但是,他们在社会变局之中的⾝份以及⾔⾏形成极⼤的冲突,“世纪末的悲哀”与“世纪初的迷茫”,使得他们⾎液⾥涌流着中华千年传统⽂化,笔底⼝中却充斥着外来⽂明的新思潮。
当晚清⼀代知识分⼦⾯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他们⼀⽅⾯寻求⽣命的价值及意义,⼀⽅⾯也竭尽知识分⼦“以天下为⼰任”的胸襟来关怀蜩螳的国是。
他们是跨世纪的⼀代,既是中国历最末⼀代⼠⼤夫,⼜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
▲第⼆代:五四⼀代1915年以后,新的⼀代知识分⼦崛起了。
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钊、梁漱溟、陈寅恪、周作⼈这代⼈,⼤多出⽣于1880-1895年之间,是中国第⼀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
之所以说第⼀代,是因为他们不再⾛学⽽优则仕的传统⼠⼤夫⽼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有了⾃⼰的独⽴职业,⽐如教授、报⼈、编辑、作家等等,⽽且在知识结构上,虽然幼年也诵过四书五经,但基本是在不中不西、⼜中⼜西的洋学堂中得到的教育,后来⼜⼤都放洋⽇本或欧美留学,对西⽅⽂化有⽐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
梦想责任-建国以来知识分子之心路历程

梦想与责任:建国以来知识分子之心路历程2011年,是祖国六十二年华诞。
举国上下无不欢腾雀跃,以一种伟大的崇敬的国民心态,庆祝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国民心灵,具体而言,也就是我们”中国”的自我定位,回顾六十多年,我们中国人在走过从”站起来”到”崛起”历史阶段和心灵阶段后,下一步我们将进入一种怎样的实践历程中?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深刻思考并付诸于实践的伟大命题。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为了中国的强大,为了国民的尊严与幸福,而呕心沥血、奔走呼号。
无论是”为帝王师”,或是”德先生”、”赛先生”,或是”臭老九”。
即便在当下新左派或自由主义者的论争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强国梦”也永久的是热烈的,并且不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与这个梦想相关的伟大实践中。
在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建国初,我们的在知识分子们怀有的是”集体梦想”;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极度压抑后的解放的年代,是”独立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90年代,”强国梦”在知识分子世俗生活的努力与挣扎中微妙地成长;然而当新世纪来临时,我们的富强梦想也得以基本实现时,”强国梦”被赋予了更多的崭新时代内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集体梦想”建国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正如诗人胡风说的”时间开始了”。
“回去,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大批的知识分子怀揣着这样的报国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地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
截止到19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归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
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而也正是这种民族悲情注定了那时的”强国梦”不在于个人的意义,而在于”一个集体梦想”。
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也永远会铭记住那些伟大的人和他们伟大的成绩,钱学森、邓稼先、”两弹一星”……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对祖国怀有”独立、统一、富强、民主”四个理想,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基本统一,富强就显得极为迫切。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
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奋斗道路。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给祖国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近代以来开始形成新知识分子群体。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现象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产生的。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西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张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
严复为主要嗲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以下主张进行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其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的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展开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
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历程及当代启示

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历程及当代启示作者:李鹏杨帅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知识分子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从失误到调整,从调整到失误到最终改革趋于成熟。
回顾这一曲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知识分子认识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他们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保健等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和应用,是科学文化的载体。
同时他们与政党、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否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影响着国家政权的长治与久安和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
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一个曲折发展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6年(建国初)正确认识初步形成阶段,1957-1976年(艰难探索)是失误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熟与新发展阶段。
梳理这一认识历程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政策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毛泽东向来重知识、重人才。
他认为,知识分子的参与与革命的成败有密切关系。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1949年建国初,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历经革命的知识分子。
这批知识分子因战争而成长成熟,在知识分子队伍中居于核心地位②旧社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如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医生、工程师、记者、教师等,他们构成了知识分子的主体;③建国前夕的大批在校及已毕业的青年学生。
中国共产党对不同的知识分子采取了相对应的政策。
如针对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党待他们与党的领导骨干政策等同;针对以前属于地主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党待他们与待反动阶级政策等同;而对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党采取了既团结又限制、改造并举的政策。
建党时期四川青年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无政 府共产主义 关于未来社会 的蓝 图,对 于那些不
满 当时黑 暗社 会 而 向往 没有 阶 级 、没有 人 剥 削人 的社
会 ,但理论素 养却不高的 四川 青年知识分子而言 ,其吸
引力是 不言而 喻的。然而,他们应 当如何去 实现这 样 的
理想社 会呢?按 无政府共产主义 的主张,主要依 靠两种 手 段 : 是传 播, 幻想通 过宣传 ,使人 人接 受其主 张, 一 然 后众人起事 ,推翻 政府,建 立无政府的社会 ;二是暗 杀,认 为 “ 除 一 二人 道之 贼 ,使 大 多数人 之 迷 梦惊 诛 醒,使一般之据强权者寒心 ”,则大事可成 。
分子抱 着 为真理献 身的精神,迅速 以积极行动来追 求和
学生 吕渺崖 、刘达 、傅朝杰 、何廷 述等于1 2 年上半年 90
成立 “ 悟社” ;穆 济波 、王怡 庵、刘先 亮、马静沉等成
实现 这种理想 。他们 热情百倍地 组织无政府共产 主义 团
体 , 自筹经费创 办刊物,展开 宣传,经常利 用课 余时 间 甚 至是夜 以继 日地 撰写宣传文 章。成都最先信奉 无政府
为宣传 阵地, 宣扬无政府共产 主义的主张 。据不完全统 计,11 年下半年至1 2年底,四川各地先后建立的无政 99 93
生,宣扬劳工神 圣、发动工农运 动等方面 的文章 ,措辞 锋利 ,针对性强 ,具 有鲜 明的革命 性、战斗性 。在 对无
政府共 产主义 的宣扬上,先后发表 了 怎样建设真 正 自
的洪水猛兽,不 断加 以迫害 、打压 。
最 富煽 动性 的笔调 简直要把一个 1 岁 的孩子 的心 烧成灰 5
了。”青年知识分 子对无政府 共产 主义 的倾倒 和狂热可
见一 斑 。
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知识分子在建 国前就能认识这一点。但无论如何 这毕竟是我们老左翼知识分子的一个严重弱点。 它不仅使我国在解放 以后长期施行一种错误的科
技知识分子政策, 即歧视他们 , 甚至将他们视为必
须加以改造的政治贱民,而且使得在党内代表着 这个先进阶层的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们 自己也觉 得 自己有某种天生 的 “ 原罪 ” ・ ,在与党 内的极 “ 势力作斗争时, 左” 总是提心吊胆 , 生怕是 自己
权) ,在 2 纪初期 中国几乎 完全 没有 真 正 的社 0世
义社会来。 这种 “ 革命政权万能论” 实际是唯心的 英雄史观的变种。 任何 “ 英雄”只要违背了历史的 发展规律迟早总会倒大霉 。一个政权也同样是如
此。
会科学研究( 在这方面大大落后于沙俄) 。因此在
很长 时 间 内,我 国只能照搬 来 自于西欧 的各式 各 样 的社会 学说 , 毫无分 析批 判 的能 力 。 引人 马克 在 思 主义理论 方 面也 同样 是 如此 ,只能全 盘照搬 而 无力 分辨 。
革命 , 甚至在那些极不发达的国度也要这么办。
解放前我国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所能学到的
马克思 、恩格斯的原著主要就是 14 年所写的 88
《 共产党宣言》 它是热情洋溢的社会主义革命檄 。 文 ,有极大的感染力。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 说, 它其实是马 、 恩青年时代所写的理想或纲领性
有五而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惑。 惑而不解垂三十载。 七十八十 ,
粗知天命 。 我以为若是把这里的数字稍作加减 , ” 大概可以适用于相当
一
部分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的每一个人。 中国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骨干。中
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

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摘要】:士的消失和知识分子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
废除科举,只是切断了读书人的仕进之路,使政学分途,推广新学,现代学术教育体制的确立方才造就知识分子作为“专业人士”的本质内核。
其中,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寄居中心,也在推广新学,引导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转承作用,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主要诞生地。
1917年,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国人自办、也是国立女子高等教育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筹备改组,同样催生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代女知识分子。
与其时男性读书人大多经由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不同,这一代女知识分子的产生则经历一个由困守“内闱”,被隔绝于学统和道统之外到摆脱个体发展的性别限制,接受新式学校的专业训练,成为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
本研究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程俊英、冯沅君和庐隐三位女知识分子为个案,以个人生活史的方式切入,综合运用生活史、心态史、口述史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其一生主要教育经历和专业生活的考察,尤其是其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间关联的重点考究,力图揭示这一代女知识分子思想、知识和志趣变化的心路历程及其背后动因,探讨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进学术转型与传承,催生知识分子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以及女性个体发展之间丰富复杂的纠葛关系。
本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如下:导论对研究缘起(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做出说明。
第一章阐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组高等师范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教育和校园生活,通过对清末官办女子教育发展历程的纵向引入、与同期北京大学——中国男子最高教育学府——的横向参照,将其置放于特定历史时空的脉络之中,并试图揭示早期教育中自相矛盾的女子教育理念和悖论式的发展模式,为新的突破埋下伏笔。
第二章描述程俊英、冯沅君和庐隐三位女性早期的生活和教育经历,揭示远在官办女子教育正式启动之前,随着清末社会环境的变异和自古而来的多样的女教传统,三位女性已经试图突破主流观念强加于个体发展之上的性别限制,这一女性个体的觉醒直接促成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育的早期变革。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外国的侵略和列强的压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觉醒了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个阶段,一批有识之士积极探讨问题,呼吁发展国防科技,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
第二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7年南昌起义):在这个阶段,中国经历了从帝制时期到共和国时期的转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改革和现代化不仅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也是国家自强的根本途径。
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推进社会进步,反抗外国干涉。
第三阶段(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个阶段,中国走向了战争年代。
中国人民内部发生激烈的斗争,知识分子倍感焦虑。
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需要维护民族尊严,抵抗外国入侵,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是从对外来干涉和压迫的反感,到对国家现代化和自我发展的追求,到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历程。
无论是哪个时期,知识分子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