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文章的审丑现象,思考新课标下的语文审丑教学
丑中三昧《儒林外史》“审丑”解析

丑中三昧:《儒林外史》“审丑”解析乔孝冬摘要:《儒林外史》是审丑艺术的典范,作者把“丑’’摄入他的审美意识中,在审美观照 中,“丑”成了喜剧的内容从而引发喜剧性与幽默感。
《儒林外史》的喜剧精神是对压抑人自 由生命力“丑”的否定和文人心性良知与生命价值“美”的肯定以(儒林外史》的“审丑”主要表 现在“丑自炫为美”“以丑衬美”和“寓美于丑”。
“丑自炫为美”意在通过对比反差造成滑稽 感,引发对丑的否定,从而引起人们嫌弃、鄙夷、讽刺的笑;“以丑衬美”意在通过丑(瑕疵缺 陷或不足)等,以对照映衬理想人物的完美,也显示出作者所推崇的社会理想及其失败的过 程,引发警醒的笑;“寓美于丑”通过新的理想人物处于无可奈何的窘境,引发新理想的产生 及其犹疑伤徨的心态,发出苍凉悲哀的笑。
关键词:《儒林外史》;自炫为美;以丑衬美;寓美于丑;美学观晋人葛洪在《抱朴子•博喻》里说:“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 出乎丑璞。
”®中国古代哲学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朴素辩证法出发®,提出了美丑矛盾统一 的命题。
“丑”是“美”相对立的美学范畴,趋美避丑是人类的共性,人们在领悟到美时可以 审察到丑,在审美中包含着审丑。
在传统喜剧手法中“丑”是喜剧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丑的审视会引起痛感,但通过对丑的揭露和惟妙惟肖的艺术描绘却可以 引起人的快感。
®庄子《德充符》描绘和塑造了六个身体残缺之人.尤其是“以恶骇天下”的长相奇丑者“哀骀它以“形骸之内”的美压倒了“形骸之外”的丑,否定了人们普遍认可的 “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审美认识理论。
《世说新语》中有“容止”一门,留下了“蒹葭倚玉树”“掷果盈车”“床头捉刀”等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故事;明代冯梦龙《古今笑史•委蜕部》就设 专章讲古人的特殊体貌。
人的体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生的,另一类是后天的。
讲述人畸形异能或因为貌丑而引发的故事,“借以为笑可,执以为可笑则不可”®。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阵地。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语文阅读作品中存在大量丰富的审丑教育资源,这些丑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丑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充分利用审丑教育资源,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让学生辨识美与丑,获得审丑教育体验,具有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阐述、理论依据及现实必要性与实践原则。
审丑教育是一种间接式的审美教育,符合语文学科性质和新课程标准中的育人要求,依据一定的实践原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丑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总结教师在语文阅读审丑教学、学生在审丑阅读学习以及审丑教育的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寻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的有效策略。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丑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要求,从教师阅读审丑教学、学生审丑能力的提升和审丑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结合当前审丑教育的理论研究,以实践调查的形式来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丑教育,探寻有效的审丑教学方法,以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丑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教学生怎样“审丑”

教学生怎样“审丑”作者:张小梅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5期“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让学生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掌握审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掌握正确,鉴赏程序掌握正确的鉴赏程序是培养“审丑”能力的首要条件。
“审丑”的方法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鉴赏过程。
首先,要营造“审丑”心境,强化“审丑”欲望。
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知识方面还不足,要顺利地进入审丑状态,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吝啬的自然剥夺了人的快乐的地方,在奢侈的自然解除了人去努力的地方,在迟钝的感官感觉不到需求的地方,在强烈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地方,美的幼芽都不会萌发。
”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营造“审丑”心境,以强化其审丑欲望,使学生对文学文本产生兴趣,建立起感情的通路,文学接受活动才能产生。
其次,要放手自主阅读,感受文本情感。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在长期不自主的阅读教学的作用之下,许多学生对自主阅读失去了自信。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自主阅读,包括自主观察,自主意会。
作为“审丑”主体,学生对作品的“审丑”感受只能来自他自己的“审丑”过程,只能依靠他的“内觉体验”。
“文学作品是用‘表现性’语言营造的审美空间,这种表现性语言中蕴涵了作为主体的作家的知觉、情感、想象等丰富的心理体验。
‘一切标示事物的性质的字眼,同时又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情感。
’”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具备了“审丑”心境、有了“审丑”欲望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认真地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和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要体味领悟,主动表达。
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们还必须引领学生进一步去体味鉴赏,发幽探微,去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妙意境。
如何去体味领悟呢?比较思考是一个好方法。
比较思考,是为了加深理解,是为了悟出深意。
例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态度的前后变化,进行比较思考,去体味和领悟刻画人物的妙处,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审丑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1)“存在先于 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 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 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 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 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 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 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 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人 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 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 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 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审丑中应该注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问题
一、现实中的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我们应该通 过审丑,达到对美追求,对丑的扬弃和否定。对丑的否定 有两个阶段,悲剧阶段和喜剧阶段。 例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 二、审美意义上的丑和伦理意义上的丑的区别。 1、审美意义上的丑比伦理意义上的丑含义更丰富。伦理 意义的丑等同于恶。而审美意义丑也发生在善良的人的身 上,一切否定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都是丑。 2、伦理上的丑只讲内容不讲形式,而审美意义上的丑, 即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任何丑的形式本身都蕴涵着对生 命和幸福的否定。 例如,衰老是形式,但是也蕴涵着生命相对的死亡。
西方现代派绘画
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绘画。
艺术中的丑的审美价值
第一、以丑的外形来包蕴美的理想和情感。 例如,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包公、刘罗锅、七品芝 麻官形象。《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等。 第二、通过对丑 的否定来表达对美好的热爱和向 往。 例如:鲁迅小说中的可悲可笑的孔乙己、阿Q,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赫列斯塔柯夫、契科夫的 《小公务员之死》等。 第三、通过对丑的表现和欣赏,表达对现实的失 望和恐惧。西方现代派绘画和小说。比如卡夫卡 的《变形记》等,
中学文学作品中的审丑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中的审丑教育作者:章小学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中,美的东西都不能孤立存在,它总是与丑的东西在比较中共存,所以人们在审美的同时也必须审丑。
本文从审美的对立面审丑入手,谈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为实现完整的美育目标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学文学作品审丑教育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
众所周知,多年来,语文教师和教学专家从审美形态、审美对象、审美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讨,为语文的审美教育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对审丑教育却关注颇少。
这种美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不平衡导致了现代中学语文美育陷入了瓶颈,因此,对中学文学作品中审丑教育的拓展研究成为当下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通过对“丑”的界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丑观念关于丑的本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伦理道德评价,也就是恶的内涵,即“积极的恶”,或称之为丑恶;二是指审美外观上不和谐的形式,即亚里士多德、各鲁斯、克罗齐所说的“不快感”,休谟、桑塔耶纳所说的“痛感”。
丑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存在,而美则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存在,给人阅读上的愉悦感和精神上的激励。
二、通过课文中美丑的文学形象对比,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所以审丑教育的实施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必定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不可分离。
以课文《孔雀东南飞》为例,教师在对该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也必须从美丑的角度来对比文学形象:焦母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丑形象”,而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不为富贵所动,面对恶势力不卑不亢,所以成为“美”的代表。
三、通过自主阅读,实现对审丑心境的营造自主阅读,包括自主观察、自主意会。
作为审丑的主体,学生对作品的审丑感觉只能来自于自己的审丑过程,只能依靠内省体验。
审丑教育不可“_放流”

09EDUCATOR专题报道在教授《阿Q正传》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分析第二章《优胜记略》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本章写到阿Q三次‘心满意足的得胜的……’,结合文本,请大家说说阿Q是如何实现‘心满意足’‘得胜’的?”有学生回答道:“阿Q是通过‘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实现‘心满意足’的。
”我又问:“那你认为阿Q是怎样的人?”那名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我觉得阿Q是个乐观的人。
”班上学生大笑起来,还有不少学生对这一观点表示了赞同。
我感到愕然,这个答案显然与阿Q的人物塑造大相径庭。
我很好奇学生是如何看待阿Q这个人物的,也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
“为什么你认为阿Q是乐观的呢?”“阿Q被嘲弄、被打,肯定难受,他通过认为是‘儿子打老子’进行自我安慰,就心满意足了、不难受了。
这不是乐观的表现吗?”“你认为乐观是什么感情色彩的词呢?”“乐观是褒义词。
”“既然乐观是褒义词,用在阿Q身上合理吗?”学生们开始小声讨论起来。
鲁迅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带有鲜明的批判态度。
阿Q被人打、遭受侮辱后,不是自我反抗,而是自我麻醉、自我安慰,找借口妄自尊大,以此获得虚妄的胜利,体现了人性的弱点。
如今,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被学生理解为积极地正视磨难与困苦,这着实令我不解,甚至感到恐惧。
审丑是广义审美的内容之一,审丑过程是特殊的审美过程,通过对丑的否定、批判、改造等,人们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理性和全面辩证的深层次审美体验。
当下,网络世界里的一些丑陋低俗的人、事、物,在流量的驱使下哗众取宠;一些非主流甚至是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在资本的操控下甚嚣尘上;一些恶搞和荒诞的篡改,在娱乐至上的趋势下大行其道。
就像之前被班里学生津津乐道的网络“热梗”——“林黛玉倒拔垂杨柳”,文学名著《红楼梦》与《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情节被颠覆和调侃,制造出荒诞的效果。
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学习模仿能力强,他们既期待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又渴望寻求关注与认同,诸如此类的恶搞短视频却如病毒般侵染青少年,造成其审美的扭曲。
从“审丑”到“审美”——以《老王》为例谈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观照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46No.152020从“审丑”到“审美”——以《老王》为例谈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观照孙辰晨(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 200120)摘要:新课标规定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应当是使学生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是观照学生由感性审美到理性审美发展的过程,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审丑 审美 《老王》 中学语文鲁迅先生一百年前便提出文学的任务是“涵养人之神思”,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需要有很多,审美需求便是其一,这是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一言以蔽之,语文课里应当有审美目标,语文课也应当是一个审美过程。
一、辩证看待老王的“外部丑”1.从直觉体验出发认识人物审美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有其直觉冲动,亦有其知性体悟。
任何一篇文章,学生在初读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这是必然的,也是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
教师往往是从学生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质疑来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但这些理解和质疑还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则是一种纯粹的感官知觉。
这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它是学生阅读时的真实存在,需要被尊重,应当作为更早一步的教学起点被考虑进来。
这种体验是只触摸、不解释的。
人的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最终文学作品的内涵还需要理性的审视与评价,即审美经验的判断。
康德认为其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它既包括直觉性的部分,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活动。
这种理性的思考活动并不以感官愉悦为目标,也有别于科学范畴内的理性思考,不以形成科学认知为目标。
在审美范畴内,它关注生命的哲思、宇宙的奥义,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塑造人们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鲁迅文章的审丑现象,思考新课标下的语文审丑教学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大凡享誉世界文坛的经典名著,无不以其鲜明的典型形象赢得世界读者的广泛肯定。
在文学接受和形象欣赏的特定界域里,绝大多数的文学典型往往会超越时空、国界、民族等诸多界限,在大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取向、审美评价等界面引发强烈的共振,产生认知的和声,构成了语言文化传播中的“地球村”现象。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丘梅洛夫、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正是在跨民族的接受心理、审美情趣的一致认同下取得了跨文化审丑接受的良好效果的。
留学生活中观看影片的一段经历令鲁迅深感近现代中国国民精神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愚顽已到了令人发指、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促使他毅然作出人生的重要抉择——弃医从文。
对民族劣根性的深恶痛绝,孕育了鲁迅文艺创作的激情,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催生了具有振聋发聩力量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
《阿Q正传》以悲情闹剧的形式展示了阿Q无聊至极、超级贬值的人生缩影。
鲁迅怀着沉痛的感情,用针砭的态度,犀利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笔下看到的众多的人物与现象。
他以自己的视觉角度写真实的社会,写世间的人生百态。
鲁迅因深受落后国民性的刺激,专意于“揭露病痛,引起疗救”,其作品的关怀点落在社会黑暗面,笔下人物一个个带疾带伤,阿Q、祥林嫂、陈士成、八姑……沉重的压抑感使得走入鲁迅作品犹如走入看不到一点光亮的黑铁屋子。
当然,“营建”这么一座黑铁屋子,也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因为在鲁迅看来,其时中国社会就是一座黑铁屋子,再也不能虚假粉饰自瞒自欺了,必须在这间铁屋子的墙上开凿几扇天窗。
鲁迅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杂文,均以思想前冲性为特点。
而所谓的思想前冲性,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如阿Q为什么如此昏愚?闰土何以变得木讷卑怯?孔乙己为何不可救药?祥林嫂为何如此迷信?……因此,也可将鲁迅的美学方向概括为“审丑”,即专注于社会的不和谐处,突出强调社会矛盾与隔绝对立,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冲击性与革命呼喊性。
美的事物与现象给人带来幸福愉悦的感受,但是这感受远不及丑的事物与现象给人带来的冲击震撼的感受来得有力量,发人深省,直达内心深处直至灵魂境界。
鲁迅笔下的人物丑陋但却异常逼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祥林嫂的可悲遭遇与愚昧之态直触动人心底,带给人伤心之余更多的是思考,这个可怜可悲人物的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悲剧。
从文学感受来说这不是美的感受,但这是心灵最真实的一次旅途,是深刻了解当时的旧社会的一次阅读感受。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审丑”,而“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
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80年代以来的文学审丑现象,使人们作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思考。
但关于审丑概念的许多方面迄今并未得到统一的界定。
所谓“审丑”,即对“丑艺术”进行审读。
“审丑”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本身的语文素养对“丑艺术”作出反应、思考及评鉴。
培养学生“审丑”的能力,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地、清醒地认识现状,让学生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掌握审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塑造正面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激励,但也塑造了一定的“丑艺术”。
丑艺术是形式上背反形式美规律的艺术。
丑艺术的丑,是艺术形象之色、形、声对各种形式美规律破坏的丑,所以“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本身就是丑。
”丑艺术的丑,是由它的形式对形式美规律的破坏造成的,与它反映的现实对象的美丑善恶没有关系。
即使是反映生活中的假恶丑,只要艺术家真实地、否定地、合形式美规律地再现它,也照样创造出艺术美来。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丑”形象的言行去了解古今中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丑态,以及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提高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识辨力。
由此看来,我们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翼。
二、培养学生审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触类旁通,学生的“审丑”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1.掌握正确的鉴赏程序掌握正确的鉴赏程序是培养“审丑”能力的首要条件。
“审丑”的方法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蕴的鉴赏过程。
首先,要营造审丑心境,强化审丑欲望。
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知识方面的准备量还相对贫乏,要顺利地进入审丑状态,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吝啬的自然剥夺了人的快乐的地方,在奢侈的自然解除了人去努力的地方,在迟钝的感官感觉不到需求的地方,在强烈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地方,美的幼芽都不会萌发。
”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营造审丑心境,以强化其审丑欲望,使学生对文学文本产生兴趣,建立起感情的通路,文学接受活动才能产生。
其次,要放手自主阅读,感受文本情感。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在长期不自主的阅读教学的作用之下,许多学生对自主阅读失去了自信。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自主阅读,包括自主观察,自主意会。
作为审丑主体,学生对作品的审丑感受只能来自他自己的审丑过程,只能依靠他的“内觉体验”。
“文学作品是用‘表现性’语言营造的审美空间,这种表现性语言中蕴涵了作为主体的作家的知觉、情感、想象等丰富的心理体验。
‘一切标示事物的性质的字眼,同时又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情感。
’”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具备了审丑心境、有了审丑欲望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认真地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和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要体味领悟,主动表达。
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们还必须引领学生进一步去体味鉴赏,发幽探微,去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妙意境。
如何去体味领悟呢?比较思考是一个好方法。
比较思考,是为了加深理解,是为了悟出深意。
同时还激励学生主动表达。
对审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盘托出,那等于迫使学生全盘接受。
最佳的选择是开展讨论,激励学生主动发表思考与的结果,激励学生展开辩论。
养成了主动表达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热爱思考、善于审丑、敏于求实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不太完美的甚至是存在不足的表达,抱有宽容的、欣赏的态度,予以积极的评价和指正。
审丑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悟”,只停留于意念,还需要敢表达,会表达,进而善于表达。
2.从多角度探究作品的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民族文化、社会时代氛围和作者具体创作心境等角度去“审丑”。
(1)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解读“丑艺术”的重要参照。
“因为艺术必然会以自己特殊的形式反映作为其生成的土壤的文化传统,它绝非空无依傍。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丑艺术”作品,可以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艺术品的真正内涵。
(2)社会时代氛围社会时代氛围是解读“丑艺术”的重要依据。
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勾画一个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荒诞无耻的社会时代,讽刺了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统治者。
(3)艺术家的创作心境:艺术家的创作心境是解读作品的钥匙。
如鉴赏《阿Q正传》,我们了解鲁迅一生为探寻救国求民之路,而看到国人如此麻木,就不难理解《阿Q正传》深刻意蕴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知识面的宽窄,决定着他们欣赏能力的高低,所以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阅读大量的艺术作品:“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它揭示了具体和一般、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的关系。
只有多看、多想、多实践才能逐渐对一般的艺术规律有一些基本认识,才能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作品的共性与反差,理解不同艺术品的形式及风格特点。
(2)加强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丰富知识,倘若鉴赏者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无法认识、品味艺术世界中所蕴藏着的深刻意义。
因此,学生应具备诸如历史、电影、戏剧艺术、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情等等知识,才能深化对“丑艺术”特征和文化方面的理解,才能提高“审丑”力。
4.引导学生“化丑为美”所谓“化丑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
审丑当然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丑的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深入的思考。
我们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
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
这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审丑才有了价值。
审“美”重要,审“丑”更可贵,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创新与“审丑”能力密不可分。
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失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我们给予学生审丑的态度,审丑的方法,让他们懂得不迷信既定结论,不盲从权威很重要;也要他们懂得,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才是个性,不是唱反调就是创新。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评判事物,重点以正面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语文新课改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