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补阳还五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下肢深静脉炎2例

补阳还五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下肢深静脉炎2例
张厚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1(009)001
【摘要】@@ 笔者近年来用补阳还五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炎疗效甚佳,现举案例2例分析如下.例1 李某,女,41岁.2006年9月16日来诊.右下肢静脉曲张10年,双膝以下至脚肿痛3年,于2006年7月29日在山东省立医院检查下肢彩超示:双下肢隐股静脉瓣、深静脉瓣关闭功能不全并浅静脉曲张.确诊为双下肢深层静脉炎,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刻诊双膝以下皮肤呈暗褐色,肿硬坠痛,入夜尤甚,按之硬肿,无明显凹陷.舌淡胖,脉细涩.辨证:气虚不运,瘀阻血脉.治则:益气通阳,活血通络.
【总页数】1页(P106-106)
【作者】张厚杰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医院肛肠科,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异功散合活络效灵丹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J], 许话
2.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证临床观察 [J], 赵乾;冯占荣;朱晶晶;徐月;潘青松;徐铁岩;孙潇潇
3.五味消毒饮合活络效灵丹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24例 [J], 李贺明
4.金铃子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J], 冯素莲;刘辛立
5.白芍木瓜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2例 [J], 段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分析

患者,女,70岁,因“右下肢肿痛1周”来院就诊,患者3周前因子宫内膜癌在某三甲医院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术,住院治疗2周出院,出院后1天感右小腿肿胀,无疼痛、麻木不适,随后几天右小腿肿胀加重并蔓延至大腿部,感乏力、酸胀不适,早晨减轻,起床活动后加重,家人给予温水泡洗无效。
体检:右下肢较对侧肿胀明显,无明显触痛,皮温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腓肠肌实验(-)。
患者到某三甲医院行右下肢血管B超: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治疗情况:患者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活动踝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西药给予注射用血栓通、脉络宁、低分子右旋糖酐40氯化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输液治疗,中药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赤芍10g、川穹6g、地黄10g、牛膝10g、全蝎3g、地龙1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0g、郁金10g。
除服3剂,右小腿肿胀减轻、变软,大腿部仍肿胀,下床活动后小腿部肿胀加重,再进3剂,大腿部位肿胀亦减轻,嘱病人再进4剂,大腿部位肿胀明显减轻,与对侧相比无明显肿胀,小腿部位略肿胀,下床活动后无明显肿胀不适,再进4剂,右下肢无明显肿胀,无触痛,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腓肠肌实验(-),下床活动后无肿胀不适。
出院后再进10剂,右下肢完好如初。
3 讨论:血府逐瘀汤由王清化创制,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主治胸中血瘀证,后世拓展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多种病症。
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同为君药。
赤芍、当归、川穹助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通脉,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凉血清热以除於热,合当归滋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全蝎、地龙、三棱、莪术破血通络,丹参、郁金破淤消徽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同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於阻气滞者效果极好。
活血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

活血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标签: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药疗法;活血通脉汤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笔者自2004年~2007年,采用活血通脉汤治疗本病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39岁~83岁;病程2个月。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表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
经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有单支或多支静脉栓塞形成,如股静脉和胭静脉等。
2治疗方法采用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鸡血藤15g,穿山甲5g,水蛭5g,川牛膝15g,甘草5g。
随证加减:伴湿热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银花,去黄芪;伴阴虚者,加生地、白芍;血瘀加玄参。
每日1次,水煎2次,共取汁约500mL,分早、晚2次温服。
30天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管超声检查病变血管完全再通;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肿胀、沉重、疼痛好转,皮色明显改善,血管超声检查病变血管部分再通;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管超声检查病变血管堵塞不通。
3.2治疗结果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
4典型病例刘某,女,83岁,于2007年3月22日初诊。
高血压病史16年,一直服用卡托普利25mg,每日3次。
自诉5天来左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行走困难,活动后疼痛,皮色微紫而凉。
查血压166/80mmHg,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脉细。
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示:左下肢股静脉及胭静脉完全栓塞。
中医诊断:脉痹。
西医诊断:左下肢静脉栓塞。
治疗加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降压,中药予活血通脉汤加玄参10g。
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随症加减服用2个疗程,上述症状消失,血管超声检查无异常。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讨论本病以下肢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属中医“脉痹”,“水肿”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气血瘀滞,络脉痹阻。
47 外科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慢性期患者。
一、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病(TCD编码: BWC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ICD10编码: I80.2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发布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2.分期诊断(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2)慢性期:发病4周至3个月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临床常见证候:血瘀湿阻证气虚湿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下肢静脉彩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传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B超(肝、胆、脾、胰、肾等)、腹部CT和MRI、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清免疫学指标检查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服用毛冬青片、西黄醒消丸、三妙丸以及如意金黄散等中药都可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想要有效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就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也要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考虑。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可以使用中医治疗或者西医治疗。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则是中医治疗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疗法
脉络湿热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会急剧肿胀和疼痛,皮肤颜色会变得暗红,温度升高,发热恶寒。
患者治疗要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
可以服用毛冬青片、西黄醒消丸、三妙丸以及如意金黄散等中药。
脉络湿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患肢也会出现肿胀和疼痛,皮肤会变得苍白,舌淡有紫淤。
治疗要以活血化痰,通络止痛为主。
患者可以服用活血祛瘀片、新消片、活血止痛散、元胡止痛片、毛冬青片以及丹参注射液等中药。
脾虚湿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息肢肿胀,沉重胀痛,皮肤颜色比较暗,会出现浅静脉并张和淤积性皮炎。
治疗要以健脾祛湿和通络止痛为主。
可以服用参苍白术散、五苔丸竿等中药。
此外,清热利湿兼活血化瘀的药方有四妙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减,方内包含黄柏、二花、玄参、当归、蒲公英和车前草,还有
紫草、苍术、川牛膝、熟大黄、生苡仁以及丹参。
脉络湿瘀的患者可以服用方用四妙勇安汤,方内包含了二花、玄参、当归尾、益母草、车前草和紫草,还有丹参、熟大黄、赤芍、虎杖,生苡仁及丹皮等中药。
曲克芦丁片加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报告

曲克芦丁片加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报告患者,男,51岁,因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年余,右下肢足趾及小腿坏死,在上级医院治疗,已做右下肢高位截肢术。
术后3个月余,左下肢出现肿痛,进一步到市级医院诊治,确认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求其保留左下肢,来我院就诊。
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左下肢肿胀,触痛,活动受限,其余无异常发现。
门诊给予通脉抗血栓形成,用曲克芦丁片加补阳还五汤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治疗方法:①曲克芦丁片120mg每日3次,口服2个月。
②补阳还五汤加减:主方:黄芪50g,当归尾1 5g,赤芍12g,地龙12g,川芎15g,桃仁12g,红花10g,血通15g。
每日1剂,煎服3周。
结果左下肢肿胀、疼痛消失,活动如常、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受到近年来报道用维脑路通治疗脑血栓收到一定疗效的启迪,笔者采用曲克丁片加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1例收到良好效果。
曲克芦丁片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能对抗5-羟色胺、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伤,增强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可防止血管透性升高引起水肿。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络塞血瘀,治疗以活血祛瘀为主。
补阳还五汤能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方中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为主药,配以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血通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化络通。
因此,曲克芦丁片与补阳还五汤有协同作用,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血栓形成有较好疗效,价格便宜,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使用。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8:(2):1272 中级医刊杂志,1988,(10):52。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活血化淤辨证治疗:一、散寒活血化淤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
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
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
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
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
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
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
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
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齐鲁中医外科」(五):汤坤标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验(中)

「齐鲁中医外科」(五):汤坤标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验(中)汤坤标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学术思想(中)张学颖整理1.7论痰瘀股肿证治根据多年临床观察,痰凝和瘀血互结能导致股肿,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常被忽视。
汤老多年潜心本病的研究,对此颇有见地。
1.7.1痰瘀同病的源流痰瘀同病的理论,渊源于《内径》。
《灵枢·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说明了津血同源,津液可转化为血液。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输不通,温气不通,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据此可认为,《内径》所说的“积皆成”,可理解为既是瘀血,又是津液凝聚而成的疾病,也是痰瘀胶着而成的病证。
这是痰瘀同病的最早记载。
后世的许学士、朱丹溪、张璐、沈金鳌等医家都对痰瘀同病有过论述。
其中《张氏医通》对痰瘀同治的方剂有浚血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海浮石、丹皮、桃仁、穿山甲、肉桂),以此治疗“膏粱肥盛”,“肥人多年内伤,血蓄……杂于痰涎,诸药不效者《杂病源流犀烛》提出:“痰血凝聚……宜紫芝丸(五灵脂、半夏)”,以冀散瘀化痰畅中为治,是典型的痰瘀同治的有效方剂。
痰瘀交结为患,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逐渐得到认识、发展和提高。
近些年来,国内在高血压、脑溢血、冠心病、甲亢等病临床实践中,对痰瘀同病有了进一步认识和重视,常以“痰瘀阻络”、“痰瘀凝结”、“痰瘀胶着”、“痰凝血瘀”、“痰挟瘀血”等等为辨证,采取祛瘀化痰方剂治疗而获良效。
关幼波老先生对痰瘀为患的论治颇有心得,提出:“痰与血同属阴,易于交结凝固。
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等论点。
董汉良氏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提出了“痰瘀相关”、“痰瘀同源”的见解,均引起医道重视。
1.7.2 痰瘀股肿的病因病机汤老认为,痰瘀交结而致的股肿,临床有两种情况。
其一,因痰而致血瘀,痰瘀互结,痰(广义之痰)在整个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 5剂 后 ,复 查 B超 未 见 血 栓 形 成 , 遂 停 药 。
间 口干 、汗 出 。舌 质 暗 、苔 薄 而 干 ,左 右 关 脉 弦 数 。 证属 气 滞 瘀 阻 、 阴液 耗 伤 。治 拟 行 气 止 痛 、活 血 化
瘀 、佐 以养 阴 。处 方 :川 楝 子 、 生 地 各 1 2 g ,地 龙 、
参 、鸡血藤 各 3 0 g ,木 瓜 、 当归 、泽泻 各 2 0 g ,地龙 、
按 :股肿 之 病 位在 筋 ,其 脏 在 肝 ,气 滞 则 血 瘀 ,
故 患者 下 肢 皮 肤 色 素 沉 着 ,此 为 脉 道 损 伤 离 经 之 血
也 。投 四妙 勇安 汤加减 。方 中金 花银 、生 大黄 泻 火 解 毒 、逐瘀 通 经 、釜 底 抽 薪 以去 其 热 毒 ,地 龙 、水 蛭 、 鸡 血藤 、当归 以活 血化 瘀 ,玄 参 、木 瓜 、泽 泻 清热 利 湿 ,并 引离经 之血 回归 脉 道 ,使 肿 消血 宁 ,甘 草 调 和
柱简便 的乙腈一 水溶 液 系统 。
下肢 深静 脉血栓 形成 是 由各 种 原 因所 致 下 肢静 脉
许 某 ,男 ,6 4岁 。2 0 1 3年 1 0月 1 3日初 诊 。患 者 2年前 因下 肢疼痛 于 当地 医院 就诊 ,诊 为 下 肢深 静
血流 缓慢 。笔 者从 医多年 ,现 举 医案 2 则。
1 张某 案 如治 张某 ,男 ,2 4岁 。2 0 1 2年 1 0月 1 2日初 诊 。 患者 2周前 因右下肢 胭 窝处疼 痛 、行 走 困难 。B超示 : 右下 肢胭静 脉 及 股 静 脉血 栓 形 成 。经 抗凝 溶 栓 治 疗 2 周后 ,症状 稍 减轻 ,下 肢 胀 痛 明显 ,难 以行 走 ,伴 夜
水蛭 、生 大黄 各 1 2 g ,甘 草 l O g 。每 日 1剂 ,水 煎 服 。
水蛭 各 1 5 g ,柴 胡 、川芎 、当归 、枳 壳 、三棱 、莪术 、
麦冬 各 9 g ,炙 甘 草 6 g 。5剂 后 ,下 肢 胀 痛 已 消 ,能 行
5剂后 , 自诉 肿 大 明显 消退 ,行 走 无牵 拉 感 ,大 便 日
节约了 7 5 的时 间和溶 剂 。
水 、乙腈 一0 . 1 乙酸 、乙腈 一0 . 4 磷 酸 溶液 液 等 多 种 色谱 系统 ,发 现 乙腈 一 水 溶液 系统 除 了第一个 色 谱 峰 的峰形 不佳 外 ,其 他 峰形 与 乙腈一 酸 溶 液 峰形 无 差 异 ,
色谱峰 的分 离度 和峰 形 良好 ,故 选 用 配制 及 冲 洗 色谱
脉血 栓 形 成 ,予 以抗 凝 溶 栓 治 疗 ,但 久 服 华 法 林 抗
凝 ,未见 好 转 。刻 诊 :左 下 肢 肿 大 明显 ,按 之 光 亮 , 小腿 内侧局 部 皮肤 色素 沉 着 ,皮 色偏 紫 光亮 ,行走 后 略缓 ,但 长 时 间 有 牵 拉 感 ,大 便 干结 ,常 数 日 1次 , 舌紫 暗 、苔黄 黑 ,脉疾 。证 属 邪 热 之毒 瘀 结 ,治 拟 清 热解 毒 ,泻 下 攻 积 ,逐 瘀 通 经 。处 方 :金 银 花 、玄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5 年 7 月第 5 O 卷第 7 期
中 医治 疗 下 肢 深 ຫໍສະໝຸດ 脉 血 栓 形 成 医 案 二 则
莫 中林
浙江 省海 盐县 横港 卫生 院 浙江 海盐 3 1 4 3 0 0
关 键 词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中 医 药 疗 法 医案
走 ,口干 、盗 汗 好 转 ,但 大 便 稀 ,投 生 地 、麦 冬 各 1 5 g ,地 龙 、水 蛭 各 1 2 g ,川 楝 子 、柴 胡 、川 芎 、 当 归 、枳壳 、三 棱 、莪术 各 9 g ,炙甘 草 6 g 。5剂后 症状
全消。
按 :邪热 之 毒 日久 ,则 血 溢 脉 道 ,成 离 经 之 血 ,
治疗 以川 I 楝 子 、地 龙 为 君 ,水 蛭 破 血 不 伤 气 为 臣 ,
柴 胡 升 举 阳 气 ,川 芎 、枳 壳 行 气 活 血 、化 痰 软 坚 , 三 棱 破 血 、莪 术 破 气 ,共 助 血 瘀 之 散 ;生 地 清 热 凉 血 、麦冬 养 阴 ,当 归 补 血 活 血 ,共 为 佐 药 ;炙 甘 草 调 和 诸药 。
传统 方 法 转 换 到 了 安 捷 伦 P o r o s h e l l 1 2 0 S B — C 1 8 4 . 6 am×l r O O mm,2 . 7 i t m 的色 谱 柱 。在 线 速 度 相 同 的情 况下 ,所 需 梯 度 时 间 从 6 0分 钟 降低 至 1 5分 钟 ,
2 许 某 案
诸 药 ,故为 釜底抽 薪之 良方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2 4
薄 壳填 料 ,兼 具 了高柱 效 和 低柱 压 。通 过 新 型 的填 料 结 构 ,P o r o s h e l l l 2 0在 低 柱压 下得 到近 似 亚 二 微 米 填 料 的柱 效 ,可 用 于最 大 耐 压 4 0 0 B a r的普 通 液 相 ,本
碱 、石 斛 因碱 等 生物碱 和 黄 酮 等 。为将 石 斛 药 材成 分 尽 可能 洗脱 和分 离 ,以最 大 限 度地 提 供 鉴别 信 息 ,本 研 究考 察 了 甲 醇一 水 、 甲醇 一0 . 4 磷 酸 溶 液 、 乙 腈一
文实验 将 在 4 . 6 am×2 r 5 0 am ,5 r t i m 色 谱 柱 上 分 析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