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的新思路
中医药治疗中晚期癌症新思路

护血 象上 。选 用具有 生物反应调节 剂 ( ilg c l b oo ia
rso s df rB M)样作 用的 中药 来激活 人体 的 e p nemo i s R i e T 巴细胞 巨噬细胞 ,抑制T 淋 s 细胞的 活性 ,诱导体 内干扰
素 和L 细胞 的 生长 ,减少 骨髓抑制 ,促进机体 组 织再 AK 生 ,达 到邪 去而 正 安的 目的。
二 、以攻为主邪去正复
癌症属 中 医症 瘕积聚及痞 块 范畴 , 《 医学正传 》 曰
“ 凡腹 中有块 ,不问症瘕积 聚 ,俱 为恶候 ” 。金代 名 大
医张 子和指 出 “ 聚陈荃 于中 ,留结寒 热于 内 ,必 用下 积 之” 。临床 实验表 明攻下是 治疗癌 肿最积 极 ,最有效 的 办法 。体 外 实验证 实攻下疗 法能激 活 巨噬 细胞 对肿瘤坏 死 因子 的过度分 泌 ,能彻 底清除和 灭 活对 人体 有害 的 内 毒 素 和氧 自由基 ,只有坚 决实行 以攻 为主的方 针癌 肿才 能从根 本上得 到抑制 和消 灭。所谓 “ 去邪气 而正 气 自 攻 复 也 。如 果 “ 从邪 之所凑其 气必虚 ”和 “ 养正积 自除 ” 的观点 来论洽 ,片面 强调扶正 ,结 果往往 是正 未复 而邪
现变化 ,因此 治疗 上必 须着 眼于机体 内 环境 的调整 。 近年 来 中 医中药在 防 治癌症 方面获 得 了可喜 的进展 , 通过 中药 干扰 和改 变癌 细胞 的 生活环 境 和繁殖 条件 ,抑 制或 削弱癌 细胞 的 生长 ,尤 其对中 晚期癌 症病人 在 减少
手术和 放化 疗 的副 反应 ,提 高机体免 疫 能 力 ,改善 症状
后遗症 ,病情错综复杂 ,并常伴有较严重的心身疾病。
癌症治疗新思路:靶向肿瘤干细胞

2008年 第53卷 第9期: 1003 ~ 1009 1003《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评 述癌症治疗新思路: 靶向肿瘤干细胞刘佳①, 马蕾娜①, 王毅刚①, 刘新垣①②, 钱其军①③*①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元医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杭州310018; ②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上海 200031; ③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毒基因治疗实验室, 上海200438 * 联系人, E-mail: qianqj@ 2007-09-21收稿, 2008-03-31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30730104)和浙江省科技支撑与引导计划(批准号: 2007C33027)资助项目摘要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tumor-initiating cell, CSC/TIC)是肿瘤组织中具有很强增殖能力、表现部分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 在肿瘤对放化疗抗性的产生和癌症的复发中起关键作用. 目前用于靶向肿瘤干细胞的药物多为小分子抑制剂和融合蛋白. 以溶瘤腺病毒为载体携带外源基因表达的新型治疗策略-病毒基因疗法, 在各种抗癌方案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对实体瘤表现出很好的疗效, 将其应用于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肿瘤干细胞维持自身功能所依赖的分子机制, 人们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策略. 本文就目前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性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靶向 溶瘤腺病毒 策略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tumor-initiating cell, CSC/TIC)是肿瘤细胞群体中具有部分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 其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同一肿瘤组织中的其他癌细胞,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动物体内表现出很强的成瘤能力. Lapidot 等人[1]1994年报道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病人的血液中存在表型为CD34+CD38−的肿瘤干细胞亚群, 将其注入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型(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e-deficient, NOD/SCID)小鼠体内可诱发白血病. Al-Hajj 等人[2]在2003年发现乳腺癌中也含有能够在NOD/SCID 小鼠中成瘤的干细胞样的癌细胞群体. 到目前为止, 人们相继在多种原发性肿瘤和癌细胞系中鉴定到肿瘤干细胞的存在(表1).肿瘤干细胞与增殖力较弱的非干细胞样肿瘤细胞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形成肿瘤的能力. O’Brien 等人[9]从结肠癌中筛选到含有肿瘤干细胞的CD133+细胞亚群, 在NOD/SCID 小鼠成瘤实验中显示出与CD133−细胞亚群在成瘤能力上的明显差异. 1×103个CD133+细胞足以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且成瘤率高达100%, 而CD133−细胞的注射量达到2.5×105时, 仅得到11%的成瘤小鼠. 此外, 与一般的肿瘤细胞相比, 肿瘤干细胞在放化疗中表现出更强的抗性[27], 这与肿瘤干细胞能更有效地启动DNA 应急反应和高表达耐药相关蛋白有关. 肿瘤干细胞的高成瘤率和对放化疗的抵抗能力, 能使其在放化疗过程中得以存活, 导致肿瘤的复发. 因此, 有效地清除肿瘤干细胞对于获得理想的抗癌疗效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在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治疗物是小分子抑制剂和融合蛋白. 然而, 靶向性差、副作用明显等缺陷限制了此类药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 病毒, 尤其是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比小分子类和蛋白类药物更适合作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物. 以溶瘤病毒为载体的病毒基因治疗(gene-virotherapy)方案已在实体瘤治疗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为了实现其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性, 可采用抗体特异识别, 或以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达调控元件来控制治疗基因表达等策略. 肿瘤干细胞的特性2008年5月 第53卷 第9期1004表1 各种肿瘤类型中肿瘤干细胞的分子标记(或分选方法)肿瘤类别肿瘤干细胞marker 或分选方法a)文献 肺癌SP(side population); CD34+/Sca-1+[3,4] 前列腺癌及其细胞系 CD133, CXCR4; CD44+/α2β1 high /CD133+; Sca; SP [5~8] 结肠癌 CD133; CD44[9~11] 脑癌CD133; nestin; CD133/Sox2/Musashi-1/Bmi-1[12~14]胶质母细胞瘤 CD133(*) [15]视网膜母细胞瘤 CD133(**) [16]肝癌细胞系HepG2 CD133 [17] 肝癌细胞系SMMC-7721 CD133 [18]黑色素瘤 CD133; ABCG2[19,20] 胰腺癌 CD133; ABCG2; CD44+/CD24+/ESA + [21,22] 鼻咽癌 SP[23] 乳腺癌 CD44+/CD24(−/low); SP[2,8,24] 肝母细胞瘤 CD34+/Thy1+/c-kit +[25] 胶质瘤SP[8,26]a) *, 少数样品肿瘤干细胞为CD133阴性; **, 待证实和分子机制与正常干细胞很相似[28]. 据此, 人们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如抑制增殖、促进分化、诱导凋亡、破坏微环境(niche)和增强放化疗敏感性等.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 这些策略能有效地靶向肿瘤干细胞并抑制其功能, 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下文将对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物的选择以及具体的靶向策略等问题作一介绍.1 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物目前应用于肿瘤干细胞靶向性治疗的治疗物可分为小分子物质、蛋白和病毒. 其中, 溶瘤腺病毒同时具有介导外源基因体内表达和直接裂解肿瘤细胞两种治疗功能, 在各种治疗物中显现出独有的优势. 1.1 小分子和蛋白类药物当前, 人们非常热衷于对具有肿瘤干细胞靶向性的小分子抑制剂和蛋白的筛选. 其中, 小分子药物具有易于制备、适合产业化和无免疫原性等优点, 因而在靶向肿瘤干细胞尤其是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中很受欢迎. Guzman 等人[29]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蒽环类抗生素idarubicin 可以选择性地引发AML 白血病干细胞的凋亡, 而对正常造血干细胞没有影响. 后来, 该研究小组又筛选出一种叫做Parthenolide 的倍半萜烯内酯类药物, 该药物能够特异性诱导粒细胞性白血病(myelogenous leukemia)的白血病干细胞发生凋亡[30]. 最近有报道证实, 小分子抑制剂RHPS4[31]和砷[32]均能够抑制白血病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但是小分子药物副作用明显, 靶向性差, 这些缺陷大大限制了该类药剂在实际治疗中的作用.将抗体和毒素融合制成的融合蛋白-免疫毒素(immunotoxin), 可以将起杀伤作用的多肽或蛋白导入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内, 而不影响其他细胞. 肿瘤干细胞存在于有特定表面抗原表型的细胞亚群中, 这为针对性治疗的实施提供了有效靶点. 目前, 已有研究小组研制出对肿瘤干细胞具有靶向性的immunotoxin. 例如, Du 等人[33]将CD123抗体与假单胞菌外毒素A 融合成immunotoxin, 体外实验表明该immunotoxin 能有效地靶向AML 白血病干细胞. Feuring-Buske 等人[34]利用IL-3与白喉毒素的融合蛋白杀灭AML 干细胞, 效果显著且不会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 虽然immunotoxin 与小分子相比, 靶向性得到相对增强, 但免疫原性强和生产成本高仍是其进入临床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病毒载体与使用小分子类和蛋白类药物的治疗方案相比, 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疗法(gene therapy)则表现出许多优势: (ⅰ) 病毒能够介导外源治疗基因进入细胞进行高效和长期表达; (ⅱ) 某些种类的病毒对肿瘤细胞有天然的靶向性, 经改造后, 靶向性和安全性可显著提高; (ⅲ) 病毒不易诱发耐药性. Clement 等 人[35]使用慢病毒为载体介导RNA 干扰(RNAi)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SHH 通路活性, 结果表明富含肿瘤干细胞的CD133+细胞在NOD/SCID 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被显著削弱.目前, 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病毒类载体类型很多. 其中, 逆转录病毒最早被用于基因治疗[36], 其特点是仅整合分裂期细胞的基因组. Ho等人[3]在检测MCM的mRNA表达水平时发现大部分的肿瘤干细胞处于G0期. 所以, 逆转录病毒并不是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理想载体. 慢病毒能整合静止期的细胞, 但是其病毒的产量过低, 即便是第1代慢病毒的产量也不过108~109 pfu/mL[37,38], 而现在应用最广的第3代慢病毒的滴度只有106 pfu/mL[39], 不能满足实际治疗对病毒量的需求. 腺相关病毒虽然具有易于操作, 安全性较好等优点, 但其可插入DNA片段的最大长度只有4.7 kb, 一个拷贝中不能携带多个基因, 所以其在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痘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也分别由于免疫原性强和可转染细胞的种类有限[40], 而不适合作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载体.改造后的腺病毒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肿瘤治疗载体, 其复制机理的研究比较清楚, 可插入的基因片段容量大(上限至38 kb), 可感染的细胞类型多, 转染效果好, 包装滴度非常高(1011∼1012 pfu/mL), 能够同时转染分裂期和非分裂期的细胞, 安全性较好, 同其他类型的病毒载体相比, 更适宜成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载体. 肿瘤治疗用腺病毒载体大多为复制缺陷型, 其调控复制的关键基因已被敲除. 这种复制缺陷型病毒仅能发挥介导基因在细胞内表达的载体功能, 治疗潜能被严重削弱.1.3溶瘤腺病毒除了通过介导治疗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的发展外, 病毒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复制直接裂解肿瘤细胞. 1997年, Heise等人[41]删除了腺病毒的E1B区的55 kD蛋白, 使之选择性地在p53异常的肿瘤细胞中增殖, 治疗效果让人振奋,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构建成功的溶瘤腺病毒. 本实验室的溶瘤腺病毒载体ZD55也是基于上述原理构建的[42]. 溶瘤腺病毒能够在肿瘤细胞内增殖, 最终杀死癌细胞而引起瘤体的消退. 另外, 溶瘤病毒还可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为了避免溶瘤腺病毒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 使其复制能力局限于肿瘤细胞, 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工作, 采用删除病毒自身部分基因或使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病毒复制相关基因表达的策略构建了多种安全性较高的肿瘤特异性溶瘤腺病毒.最近, Jiang等人[43]发现溶瘤腺病毒Delta-24-RGD能够有效地清除脑癌干细胞. 这证明了将溶瘤腺病毒应用于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肿瘤干细胞中人端粒酶(hTERT)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干细胞[44]. 溶瘤腺病毒CHNK300[45]和Ad-TERT[46]采用hTERT启动子调控病毒的E1A蛋白, 能够选择性地在hTERT转录活跃的肿瘤干细胞中复制而不影响正常干细胞, 作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载体非常理想.病毒基因治疗策略结合了基因疗法和病毒疗法两种治疗方案的优点. 增殖型的溶瘤病毒不仅可以直接破坏癌细胞, 还能使携带的治疗基因拷贝数随病毒复制而大量扩增, 显著提升外源基因的治疗效果. 大量的证据表明, 以溶瘤腺病毒为载体的病毒基因治疗策略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采用溶瘤策略或传统基因治疗策略所达到的疗效, 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案之一[47]. 若使溶瘤腺病毒携带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基因, 应用于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 有望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2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为了限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和维持中的功能, 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 如抑制增殖、促进分化、诱导凋亡、破坏niche和增强放化疗敏感性等.2.1削弱增殖能力WNT, SHH和Notch等细胞信号通路以及人端粒酶(hTERT)不仅调控干细胞的自我增殖, 而且在生物体的发育, 成体后组织的恒态维持(homeostasis)中起关键作用, 其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最近的研究表明, 肿瘤干细胞功能的维持同样依赖这些通路[48].因此, 抑制上述信号通路和hTERT的活性将对肿瘤干细胞自身功能产生影响, 从而削弱其增殖能力.Fan等人[49]用阻碍Notch通路的γ分泌酶抑制剂处理成神经管细胞瘤, 明显削弱了富含肿瘤干细胞的CD133+细胞群体的增殖力, 但对CD133−的肿瘤细胞没有影响. Verma等人[50]利用RNAi技术, 下调结肠癌WNT通路中关键蛋白β-catenin的表达, 数据显示, 被处理的细胞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和在裸鼠体内成瘤的能力均明显下降, 表明肿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被有效抑制. Phatak等人[31]使用小分子药物RHPS4选择性抑制白血病干细胞的端粒酶催化亚基10052008年5月 第53卷 第9期1006(hTERC)的活性, 结果造成白血病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另外, 胚胎干细胞特异表达的Oct3/4, Nanog 和Sox2等因子, 对肿瘤干细胞功能的维持也起到重要作用[16], 提示这些因子也可以作为肿瘤干细胞的靶点, 用以削弱其增殖能力. 2.2 促进分化肿瘤可以视为异常发育的器官. 与正常器官中的成体干细胞不同, 肿瘤组织中的肿瘤干细胞往往分化异常或分化受阻. 因此, 诱导肿瘤干细胞分化, 可以消耗其分裂潜能, 同样可以到达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TRA)最早被用于肿瘤的促分化治疗, 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51]. Munster 等人[52]使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抑制剂SAHA 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 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分化特征. 另外, 化疗药物Cannabinoid 也被证实具有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及抑制肿瘤发展的作用[53].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 protein, BMP)是一类在多种组织发育中起作用的细胞因子. 其中BMP4对神经组织的发育和神经干细胞的正常有序分化发挥重要功能. 最近, Piccirillo 等人[54]用外源的BMP 蛋白诱导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发生分化, 结果导致整个肿瘤群体的成瘤能力被严重削弱. 2.3 破坏微环境成体组织中的干细胞均处于niche 中. Niche 为干细胞提供养分和保护, 使之免受外来物质的毒害, 协助其维持自我增殖能力, 调控其分化进程. 因此, 破坏niche 会严重影响干细胞的正常功能, 甚至会导致其死亡. 已有证据证明肿瘤干细胞也处于niche 中[13]. 破坏肿瘤干细胞所依赖的niche, 会严重影响肿瘤干细胞群体的大小和功能.Calabrese 等人[13]证实脑癌的肿瘤干细胞位于内皮细胞附近的区域, 脱离该区域会影响肿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此外, 在小鼠脑内成瘤实验中, 与人内皮细胞共注射的脑癌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单独注射的脑癌干细胞, 表明破坏肿瘤干细胞niche 会严重影响其功能的维持. AML 干细胞为维持其增殖能力必须进入位于骨髓的niche 中, 其表面的跨膜蛋白CD44, 在其向骨髓迁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Jin等人[55]用CD44的单克隆抗体H90阻断CD44与其功能受体的结合, 以阻碍AML 干细胞向niche 转移, 结果大大抑制了其增殖和成瘤的能力. 2.4 诱导凋亡目前, 通过诱导凋亡而达到消灭肿瘤细胞的目的策略正被广泛采纳. 该策略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即促进凋亡通路的活性和抑制抗凋亡通路的功能. 其中较为常见的促凋亡蛋白包括P53, TRAIL, caspase3, GranzymeA/B, Bid, Bax 和Fas 等; 重要的抗凋亡蛋白包括Bcl-2, Bcl-xL, survivin 和XIAP 等. 通过载体介导外源促凋亡蛋白的表达, 或使用RNAi 技术抑制抗调亡蛋白的翻译, 是目前常用的诱导细胞凋亡的手段.Zhang 等人[56]使用溶瘤腺病毒ONYX-411携带能沉默突变型K-ras 的siRNA 转染特定癌细胞, 能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 如果在表达促凋亡蛋白的同时抑制抗凋亡通路的活性, 估计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Lebedeva 等人[57]利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将白介素-24(IL-24)和一段能沉默突变型K-ras 基因的反义RNA (K-ras AS)同时表达, 与只表达IL-24或K-ras AS 的策略相比, 具有更强的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能力. 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策略, 选用对肿瘤干细胞有靶向性的病毒载体, 同时携带一个促凋亡基因和一个抑制细胞存活基因, 协同诱导肿瘤干细胞进入凋亡程序, 直接清除该细胞群体. 2.5 增加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放疗和化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常规手段. 但是肿瘤的抗药性往往致使治疗无效. 另外, 放化疗后肿瘤也会频繁复发. 一般而言, 放疗主要影响的是分裂期细胞而对非分裂期细胞作用不明显. 然而, 肿瘤干细胞多处于非分裂期, 因此对放疗的反应不敏感. 放疗结束后, 肿瘤干细胞重新增殖直接导致肿瘤的复发. Bao 等人[58]经研究发现, 胶质瘤干细胞与非干细胞样胶质瘤细胞相比, 能更有效地启动DNA 损伤反应, 减少射线对其造成的伤害. 在实验中, 他们又通过抑制检验点激酶Chk1和Chk2的活性, 成功地削弱了胶质瘤干细胞对射线产生伤害的抵抗能力, 恢复了其对射线的敏感性.另一方面, 肿瘤干细胞对化学药物的多药抗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与BCRP1, MGMT, 抗凋亡蛋白和MDR 相关蛋白的高表达有密切关系[27].通过抑制这些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 可以增强肿瘤干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提高其在化疗中的死亡率. 可见, 通过消除肿瘤干细胞对射线和药物的抗性这一策略, 我们仍然能够依靠放化疗这些传统的治疗手段来有效地清除肿瘤干细胞.3问题和展望小分子和蛋白类药物的诸多缺点, 限制了其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 而将溶瘤腺病毒应用于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癌症治疗非常适合. 但在实际应用中, 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腺病毒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性. 我们可以通过改造病毒外壳蛋白来达到此目的. 外壳纤维蛋白(fiber)头部的HI环决定腺病毒靶向细胞的类别, 其内部序列的变化会影响fiber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识别, 从而改变病毒的靶向性. Reynolds等[59]将RGD三肽插入HI环区内, 改造后的5型腺病毒可以转染不表达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adenovirus receptor, CAR)的细胞, 改变了其原先的靶向性. 若对fiber的HI环的氨基酸残基序列进行改造, 使之拥有与肿瘤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强结合力, 可以使腺病毒获得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性, 提高感染率.另外, 病毒的免疫原性也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人们为降低病毒本身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刺激做出了许多努力. Roberts等人[60]对5型腺病毒外壳蛋白hexon进行了改造, 使用48型腺病毒hexon蛋白的高度可变区(HVR)的序列替换5型的HVR, 成功消除了血清中大量存在的5型腺病毒抗体对改造后载体的免疫反应, 提高了腺病毒在实际应用中的效力.在选择具体的肿瘤干细胞特异性基因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 肿瘤干细胞和正常干细胞共同使用许多通路, 如Bmi[61], Notch, WNT, SHH等. 使用针对这些通路的基因用于治疗, 可能会引发安全性问题. 因此选用仅在肿瘤干细胞中有活性的分子通路作为靶点更为理想. Yilmaz等人[62]使用Rapamycin抑制白血病干细胞中因PTEN缺失而过度激活的Akt-mTOR通路, 结果显示, 白血病干细胞被耗尽而正常造血干细胞没有受到影响.其次, 肿瘤干细胞强大分裂能力的维持, 是多个分子通路协作的结果. 不同通路间还存在着介导通路间相互影响的交谈(crosstalk)现象. 例如, WNT通路可以激活Notch通路的活性[63]. 由于其通路间crosstalk的存在, 使用RNAi技术同时沉默多个不同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64], 才能有望取得满意的结果.肿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的事实, 有助于我们建立更为科学的肿瘤治疗疗效测评标准, 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新型的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抗癌治疗策略, 为治愈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参考文献1 Lapidot T, Sirard C, Vormoor J, et al. A cell initiating human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to SCID mice. Nature,1994, 367(6464): 645—6482 Al-Hajj M, Wicha M S, Benito-Hernandez A, et al. 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USA, 2003, 100(7): 3983—39883 Ho M M, Ng A V, Lam S, et al. Side population in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s and tumors is enriched with stem-like cancer cells.Cancer Res, 2007, 67(10): 4827—48334 Kim C F, Jackson E L, Woolfenden A E,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ronchioalveolar stem cells in normal lung and lung cancer. Cell, 2005,121(6): 823—8355 Miki J, Furusato B, Li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stem cell markers, CD133 and CXCR4, in hTERT-immortalized primarynonmalignant and malignant tumor-derived human prostate epithelial cell lines and in prostate cancer specimens. Cancer Res, 2007,67(7): 3153—31616 Collins A T, Berry P A, Hyde C, et al. 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Cancer Res, 2005, 65(23):10946—109517 Xin L, Lawson D A, Witte O N. The Sca-1 cell surface marker enriches for a prostate-regenerating cell subpopulation that can initiateprostate tumorigene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19): 6942—69478 Patrawala L, Calhoun T, Schneider-Broussard R, et al. Side population is enriched in tumorigenic, stem-like cancer cells, whereasABCG2+ and ABCG2− cancer cells are similarly tumorigenic. Cancer Res, 2005, 65(14): 6207—621910072008年5月 第53卷 第9期10089 O ’Brien C A, Pollett A, Gallinger S, et al. A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capable of initiating tumour growth in immunodeficient mice. Nature, 2007, 445(7123): 106—11010 Ricci-Vitiani L, Lombardi D G, Pilozzi E,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human colon-cancer-initiating cells. Nature, 2007, 445(7123): 111—11511 Dalerba P, Dylla S J, Park I K, et al.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24): 10158—1016312 Singh S K, Hawkins C, Clarke I D,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brain tumour initiating cells. Nature, 2004, 432(7015): 396—401 13 Calabrese C, Poppleton H, Kocak M, et al. A perivascular niche for brain tumor stem cells. Cancer Cell, 2007, 11(1): 69—8214 Hemmati H D, Nakano I, Lazareff J A, et al. Cancerous stem cells can arise from pediatric brain tum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25): 15178—1518315 Beier D, Hau P, Proescholdt M, et al. CD133(+) and CD133(−) glioblastoma-derived cancer stem cells show differential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profiles. Cancer Res, 2007, 67(9): 4010—401516 Seigel G M, Hackam A S, Ganguly A, et al. Human embryonic and neuronal stem cell markers in retinoblastoma. Mol Vis, 2007, 13: 823—83217 Zhou L, Wei X, Cheng L, et al. CD133, one of the markers of cancer stem cells in Hep-2 cell line. Laryngoscope, 2007, 117(3): 455—46018 Yin S, Li J, Hu C, et al. CD133 posi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possess high capacity for tumorigenicity. Int J Cancer, 2007, 120(7): 1444—145019 Monzani E, Facchetti F, Galmozzi E, et al. Melanoma contains CD133 and ABCG2 positive cells with enhanced tumourigenic potential. Eur J Cancer, 2007, 43(5): 935—94620 Frank N Y, Margaryan A, Huang Y, et al. ABCB5-mediated doxorubicin transport and chemoresistance in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 Cancer Res, 2005, 65(10): 4320—433321 Olempska M, Eisenach P A, Ammerpohl O, et al. Detection of tumor stem cell markers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 lines.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07, 6(1): 92—9722 Li C, Heidt D G, Dalerba P,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stem cells. Cancer Res, 2007, 67(3): 1030—103723 Wang J, Guo L P, Chen L Z,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ancer stem cell-like side population cells in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 Cancer Res, 2007, 67(8): 3716—372424 Phillips T M, McBride W H, Pajonk F. The response of CD24(−/low)/CD44(+) breast cancer-initiating cells to radiation. J Natl Cancer Inst, 2006, 98(24): 1777—178525 Fiegel H C, Gluer S, Roth B, et al. Stem-like cells in human hepatoblastoma. J Histochem Cytochem, 2004, 52(11): 1495—150126 Kondo T, Setoguchi T, Taga T. Persistence of a small subpopulation of cancer stem-like cells in the C6 glioma cell lin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3): 781—78627 Liu G, Yuan X, Zeng Z, et 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chemoresistance of CD133+ cancer stem cells in glioblastoma. Mol Cancer, 2006, 5: 6728 Reya T, Morrison S J, Clarke M F, et al. Stem cells, cancer, and cancer stem cells. Nature, 2001, 414(6859): 105—11129 Guzman M L, Swiderski C F, Howard D S, et al. Preferenti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for primary human leukemic stem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25): 16220—1622530 Guzman M L, Rossi R M, Karnischky L, et al. The sesquiterpene lactone parthenolide induces apoptosis of huma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Blood, 2005, 105(11): 4163—416931 Phatak P, Cookson J C, Dai F, et al. Telomere uncapping by the G-quadruplex ligand RHPS4 inhibits clonogenic tumour cell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consistent with a cancer stem cell targeting mechanism. Br J Cancer, 2007, 96(8): 1223—123332 Zheng X, Seshire A, Ruster B, et al. Arsenic but not all-trans retinoic acid overcomes the aberrant stem cell capacity of PML/ RARalpha-positive leukemic stem cells. Haematologica, 2007, 92(3): 323—33133 Du X, Ho M, Pastan I. New immunotoxins targeting CD123, a stem cell antigen o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ells. J Immunother, 2007, 30(6): 607—61334 Feuring-Buske M, Frankel A E, Alexander R L, et al. A diphtheria toxin-interleukin 3 fusion protein is cytotoxic to primitiv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rogenitors but spares normal progenitors. Cancer Res, 2002, 62(6): 1730—173635 Clement V, Sanchez P, de Tribolet N, et al. HEDGEHOG-GLI1 signaling regulates human glioma growth, cancer stem cell self- renewal, and tumorigenicity. Curr Biol, 2007, 17(2): 165—17236 Edelstein M L, Abedi M R, Wixon J, et al.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worldwide 1989-2004-an overview. J Gene Med, 2004, 6(6): 597—60237 Kafri T, Blomer U, Peterson D A, et al. Sustained expression of genes delivered directly into liver and muscle by lentiviral vectors. NatGenet, 1997, 17(3): 314—31738 Higashikawa F, Chang L. Kinetic analyses of stability of simple and complex retroviral vectors. Virology, 2001, 280(1): 124—13139 Xu K, Ma H, McCown T J, et al. Generation of a stable cell line producing high-titer self-inactivating lentiviral vectors. Mol Ther, 2001,3(1): 97—10440 Seth P. Vector-mediated cancer gene therapy: an overview. Cancer Biol Ther, 2005, 4(5): 512—51741 Heise C, Sampson-Johannes A, Williams A, et al. ONYX-015, an E1B gene-attenuated adenovirus, causes tumor-specific cytolysis andantitumoral efficacy that can be augmented by standar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Nat Med, 1997, 3(6): 639—64542 Zhang Z L, Zou W G, Luo C X, et al. An armed oncolytic adenovirus system, ZD55-gene, demonstrating potent antitumoral efficacy.Cell Res, 2003, 13(6): 481—48943 Jiang H, Gomez-Manzano C, Aoki H, et al. Examin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Delta-24-RGD in brain tumor stem cells: roleof autophagic cell death. J Natl Cancer Inst, 2007, 99(18): 1410—141444 Armanios M, Greider C W. Telomerase and cancer stem cells. Cold Spring Harb Symp Quant Biol, 2005, 70: 205—20845 Zhang Q, Nie M, Sham J, et al. Effective gene-viral therapy for telomerase-positive cancers by selective replicative-competentadenovirus combining with endostatin gene. Cancer Res, 2004, 64(15): 5390—539746 Zou W, Luo C, Zhang Z, et al. A novel oncolytic adenovirus targeting to telomerase activity in tumor cells with potent. Oncogene,2004, 23(2): 457—46447 Ko D, Hawkins L, Yu D C. Development of transcriptionally regulated oncolytic adenoviruses. Oncogene, 2005, 24(52): 7763—777448 Massard C, Deutsch E, Soria J C. Tumour stem cell-targeted treatment: elimination or differentiation. Ann Oncol, 2006, 17(11):1620—162449 Fan X, Matsui W, Khaki L, et al. Notch pathway inhibition depletes stem-like cells and blocks engraftment in embryonal brain tumors.Cancer Res, 2006, 66(15): 7445—745250 Verma U N, Surabhi R M, Schmaltieg A, et al. Small interfering RNAs directed against beta-catenin inhibit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growth of colon cancer cells. Clin Cancer Res, 2003, 9(4): 1291—130051 Castaigne S, Chomienne C, Daniel M T, et 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s a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Ⅰ.Clinical results. Blood, 1990, 76(9): 1704—170952 Munster P N, Troso-Sandoval T, Rosen N, et al. The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 induces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Cancer Res, 2001, 61(23): 8492—849753 Aguado T, Carracedo A, Julien B, et al. Cannabinoids induce glioma stem-lik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inhibit gliomagenesis. J BiolChem, 2007, 282(9): 6854—686254 Piccirillo S G, Reynolds B A, Zanetti N, et al.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inhibit the tumorigenic potential of human braintumour-initiating cells. Nature, 2006, 444(7120): 761—76555 Jin L, Hope K J, Zhai Q, et al. Targeting of CD44 eradicates human acute myeloid leukemic stem cells. Nat Med, 2006, 12(10):1167—117456 Zhang Y A, Nemunaitis J, Samuel S K, et al. Antitumor activity of an oncolytic adenovirus-delivered oncogene small interfering RNA.Cancer Res, 2006, 66(19): 9736—974357 Lebedeva I V, Sarkar D, Su Z Z, et al. Molecular target-based therapy of pancreatic cancer. Cancer Res, 2006, 66(4): 2403—241358 Bao S, Wu Q, McLendon R E, et al. Glioma stem cells promote radioresistance by preferential activation of the DNA damageresponse. Nature, 2006, 444(7120): 756—76059 Reynolds P, Dmitriev I, Curiel D. Insertion of an RGD motif into the HI loop of adenovirus fiber protein alters the distribution oftransgene expression of the systemically administered vector. Gene Ther, 1999, 6(7): 1336—133960 Roberts D M, Nanda A, Havenga M J, et al. Hexon-chimaeric adenovirus serotype 5 vectors circumvent pre-existing anti-vectorimmunity. Nature, 2006, 441(7090): 239—24361 Lessard J, Sauvageau G. Bmi-1 determines the proliferative capacity of normal and leukaemic stem cells. Nature, 2003, 423(6937):255—26062 Yilmaz O H, Valdez R, Theisen B K, et al. Pten dependence distinguishe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rom leukaemia-initiating cells.Nature, 2006, 441(7092): 475—48263 Ayyanan A, Civenni G, Ciarloni L, et al. Increased Wnt signaling triggers oncogenic conversion of human breast epithelial cells by aNotch-dependent mechanis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10): 3799—380464 潘秋卫, 蔡荣, 刘新垣, 等. 肿瘤基因治疗新策略——RNA干扰. 科学通报, 2006, 51(9): 993—997100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民政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23.10.30•【文号】国卫医急发〔2023〕30号•【施行日期】2023.10.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健康促进正文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通知国卫医急发〔2023〕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教育局)、科技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生态环境厅(局)、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乡村振兴局、医保局、中医药局、疾控局、药监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深入开展癌症防治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2023年10月30日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在《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癌症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松果体瘤的治疗新思路

松果体瘤的治疗新思路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8~39岁;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生殖细胞瘤,11例经CT或MRI检查为松果体区肿瘤。
临床症状:均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
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
②颅脑CT或MRI檢查为松果体区肿瘤。
治疗方法:首先选择手术切除;术后1个月,患者生活能够自理,血液各项化验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使用远距离60钴治疗机进行体外放射治疗。
依据CT 或MRI片的肿瘤形态部位描绘设计头部双颞侧对穿野(大约6cm×8cm)肿瘤剂量在4000~5000Cgy/5~7周。
每周5次,左右轮照;自放射治疗第1天起每天水煎中药“涤痰汤”去人参、橘红、甘草加陈皮、威灵仙、苍白术、郁金、青蒙石、全瓜蒌、猪苓。
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服用。
服直到放射治疗结束。
治疗中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加减[1]。
中药组成:制胆南星12g,姜半夏12g,陈皮10g,威灵仙30g,炒枳实10g,茯苓10g,8g,石菖蒲10g,郁金10g,竹茹10g,青蒙石30g,全瓜蒌30g,猪苓30g,苍白术各10g。
结果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视力下降者稳定,不再进展。
CT或MRI检查:1个月内肿瘤消失8例;1个月后消失5例;2个月后消失2例;9个月后消失1例;以上16例,门诊随访3年均健在。
无效2例,1例失访,另1例,RMI检查:治疗后10个月和术后残留一样,不仅无缩小,且有增大趋势,并于己于11个月后死亡,考虑并非生殖细胞瘤。
讨论松果体肿瘤和脑部其他肿瘤一样,无专门记载,但是,文献中记载的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等病症确实和松果体瘤的诊治相同。
病因多属痰湿阻络,痰迷心窍。
治法应:祛痰通络,涤痰开窍。
方中姜半夏,陈皮,苍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威灵仙,制胆南星,青蒙石,全瓜萎祛痰通络;竹茹和胃;枳实下气,气顺而痰降;菖蒲,郁金开窍醒脑;猪苓利湿。
如病情较重,可投牛黄清心丸镇惊安神,化痰熄风。
六年级下册作文我的心愿发明新药治愈癌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我心愿:பைடு நூலகம்明新药治愈癌症
医学界广袤星河中,癌症始终一颗闪烁着阴冷幽光邪恶恒星,无情吞噬着无数鲜活生命。面可怕疾病,我心被深深震撼,我暗暗立心愿:发明新药,治愈癌症。
癌症,一种细胞受控制异常生长疾病,其凶险之处它狡猾隐匿。它悄无声息潜伏体内,直发展一定程度才显露出它獠牙。当发现它时,往往时已晚,留给他只无尽痛苦绝望。
一突破性进展让我激动万。我意识“基因修复素”望成治疗肺癌革命性药物,给无数患者带新希望。然而,我明白,仅仅漫漫治癌路第一步。还许多其他类型癌症需我去攻克。
我满足现状,继续投入新研究中。我将目光投向更复杂脑癌胰腺癌。我相信,通过断探索创新,我终一天能够找治愈所癌症方法。
研发抗癌新药一项漫长而艰巨任务,需团队合作社支持。我希望更多能够关注癌症研究,我提供资金资源,让我能够更快实现治愈癌症梦想。
我选择最常见肺癌作我突破口。经过无数次实验,我终合成一名“基因修复素”候选药物。种药物能够特异性识别肺癌细胞中常见突变基因,并将其修复,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验证“基因修复素”疗效,我与一所知名医院合作,开展严格临床试验。经过长达三观察,试验结果令欣喜。接受“基因修复素”治疗患者肿瘤消退率明显高照组,且副作极小。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
癌症自愈案例

癌症自愈案例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富有挑战性的疾病之一。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一些令人惊讶的癌症自愈案例出现。
这些案例不仅给予患者和医生们希望,同时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癌症自愈的真实案例,并探讨其中的科学原理。
第一位患者是一个62岁的男性。
他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结肠癌,并且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手术的程度。
医生告诉他只能通过化疗来控制病情。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他的癌细胞竟然消失了。
进一步的检查确认了他的癌症自愈。
这个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第二位患者是一个40岁的女性。
她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医生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
然而,在手术前她坚定地决定先试试其他方法。
她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同时使用中草药和心理调节的方法来对抗癌症。
令人吃惊的是,几个月后的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肿瘤已经缩小了,并且她的身体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
这些案例引发了科学界对癌症自愈现象的兴趣。
专家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科学解释。
首先,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被认为是癌症自愈的关键。
免疫系统可以帮助身体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
研究表明,一些人体免疫系统特别强大,有能力自行清除癌细胞。
这种强大的免疫反应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其次,一些案例中患者采取的自我调节方法可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可以提高免疫力,并对癌症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改变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量可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癌能力。
最后,一些研究认为,癌症细胞自我调节的可能性也存在。
癌症细胞是由正常细胞突变而来的,它们的自我调节和死亡机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些癌症细胞可能具备自行消除的能力。
然而,癌症自愈案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每个患者都能够自愈。
临床上,依然有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规范的治疗方法来控制癌症的进展。
对于癌症自愈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需要注意到个体差异的存在。
中医治疗癌症PPT课件

代表方:人参健脾汤,归脾丸,理中丸等
更多的临床经验
清热法
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
化痰
祛湿
中医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固摄正气 振奋阳气 调理心、肝功能 促进体内毒素排除 健脾补肾 调阴阳和 调脏腑和 调气血和
固摄法
固摄正气,防止正气的消耗 纠正正虚失衡的状态 正气提升,防护约束力增强 抑制癌细胞扩散和转移
固本扶正常用药
酸味药:白芍、乌梅、五味子、酸枣仁等 涩味药:龙骨、芡实、赤石脂、椿根皮等 咸味药:牡蛎、文蛤等
调心法
肿瘤与情志关系密切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怒伤肝,恐伤肾,忧伤脾。 情志舒畅,机体抵抗力增强
调理法常用药
养心安神类:珍珠粉、琥珀、枣仁、夜交藤、远 志
柔肝和胃类:白芍、枳壳、砂仁、茯苓等
调理脾胃类:米仁、山药、白扁豆、白术等
补肾类:杜仲、川断、菟丝子、何首乌等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天王补心丹
以毒攻毒法
癌症中医认为是邪毒为患 有先天因素 后天调理不慎 七情失常,饮食劳倦等
以毒攻毒常用药
虫类药:蟾蜍、壁虎、白花蛇、蝎子、斑 蝥
植物类:马钱子、马兜铃、山慈菇、土茯 苓
毒性药物药理
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作用于多种蛋白酶,如端粒酶,使其下调
hTRT的表达。 调节促细胞凋亡因子和抗凋亡因子的表达水 平比例,来调控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 抑制NF因子的活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用于半胱氨酸酶家族,促进细胞的凋亡
益气药: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
补血药:阿胶、熟地、当归、鸡血藤等 代表方:生脉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语音讲座]治疗肿瘤病的新思路---神香温通疗法 赵软金教授 全美中医药学会
![[语音讲座]治疗肿瘤病的新思路---神香温通疗法 赵软金教授 全美中医药学会](https://img.taocdn.com/s3/m/4087096cf242336c1eb95ecb.png)
[语音讲座]治疗肿瘤病的新思路---神香温通疗法赵软金教授全美中医药学会全美中医药学会题目:治疗肿瘤病的新思路---神香温通疗法美东时间:03/12/17 周日8:00pm 美西时间:03/12/17 周日5:00pm 北京时间:03/12/17 周一8:00am 主持人:张红薇韩丹录音:王宁美国中医论坛TCMAAA 美国中论坛TCMAAA 国际中医论坛赵软金老师简介赵软金博士行医逾三十年,其中二十多年在美国行医,有自己诊所和AnFaLa药物公司。
198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于同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随医学大家、伤寒泰斗刘渡舟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接受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贲长恩教授的严格实验医学训练。
以及肝胆病专家苏盛教授的临床教导。
1990年完成博士学位并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任教和作科研。
后来到美国。
行医、科研和教学,是H. Lee Moffitt Cancer Center 的合作伙伴,是East and West College (中医学院)创始人之一。
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著有《From Legend to Science》一书。
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研制和开发出几种极为高效的中药制剂。
无论在教育、科研和临证,宗以实效为第一准则。
深知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课程讲义课堂讨论张红薇:有一个朋友是前列腺癌肝转移,曾经做过六次手术,用什么中医治疗方法,方药效果比较好,目前美国有没有新的化疗药?王少白:为什么说肿瘤是自发行为?同心堂-韩丹:请问赵老师,癌症一般都是寒引起,对于热的癌症比如膀胱癌尿血的患者还能用神通温香疗法吗?张红薇:结束化疗多久之后和一开始用中药治疗?吕志刚:@赵软金河南/北京(硕博)佛州?癌痛有没有相当好的办法?谢谢您!尤其是胰腺癌。
目前中药在肿瘤的哪些方面比较有前景?王少白:作为肿瘤大专家,如何在巨大压力、负能量包围下,做到大医精诚的呢?吕志刚:另外大量用温通和化痰清热的药物如何顾护胃气?非常感谢!@赵软金河南/北京(硕博)佛州?王少白:作为榜样、楷模,在佛卅时听说你每天门诊量很大,如果方便,能否告诉一下一般每天能看多少病人?张红薇:weibing de ling 用于治疗哪几种肿瘤比较好,用于什么期的肿瘤?王少白:佛卅地处美国东南部,很多病人来自其它地区.您的病人的世界分布,即病人都从哪些国家来的?魏辉:谢谢您的精彩讲座!医学父母心,要有一颗爱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治疗的新思路
摘要:
当今社会癌症已成为人类最常患的疾病之一,但人类至今尚未研
制出有效的根治方法而使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第一大杀手,因此如
何有效的治疗癌症延长人类寿命显得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目前人类
发现的癌症新的治疗方法中的三种,即纳米科技、基因技术、免疫治
疗。解释了癌症治愈的可能性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纳米科技;基因技术;免疫治疗。
Abstract:
Cancer has become one of today's society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of human suffering, but human beings have not yet developed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ure it become a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one
killer, so how effective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extend human life seems
immin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ree new cancer treatment method
currently found in humans, namely nanotechnology, gene technology,
immunotherapy, and explains the possibility of a cure for cancer and
research.
Keywords: nanotechnology, gene technology, immunotherapy.
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有些癌症幸存患者
将这套铁三角疗法形象地称为“尖刀、毒药和烙铁”。随着人类对癌
症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人们在探索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一、纳米科技——癌症治疗新攻略
(一)什么是纳米科技
纳米科技是研究尺寸在0.1nm~100nm范围内的物质运动规律、
相互作用和实际应用的一门高新科技。纳米体系介于宏观体系和微观
体系的中间层次,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介观体系。随着纳米技术的发
展,纳米在医疗方面(如癌症治疗)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二)纳米科技治疗癌症的优势
尽管癌症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单独药物治疗或者配合手术、
放疗或生物疗法等,但是临床使用的抗癌药物大多利用高毒性杀死细
胞,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正常细胞。更为糟糕的是,
有些起初对某种药物敏感的肿瘤常常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不仅对原
先药物,而且往往对其他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抗药性。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纳米技术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点。经过适
当化学修饰的一种纳米颗粒具有高效抑止肿瘤生长的效果,这些纳米
颗粒却不直接杀死正常细胞;它们在肿瘤细胞组织里的分布也很少,
只有0.5%。该成果克服了一般药物的缺点,被认为是提供了实现高
效低毒治疗癌症梦想的一种可能的新方案。
(三)研究及应用情况概述
1. 探测、早期诊断
利用纳米技术跟踪生物体内活动. 由于纳米颗粒比人体细胞要
小得多, 且具有发光功能, 科学家把这种纳米颗粒送进人的肉体、器
官内, 然后从人体外部向内照射光, 纳米颗粒在体内也会发光,这样
就可以跟踪了解人体细胞的变化情况, 从而达到追踪病毒等效果. 另
一方面是利用纳米颗粒极高的传感灵敏效应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医学专家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用纳米技术对前列腺癌、直肠癌
等多种癌症类型的早期诊断.
2. 纳米药物开发
美国科研人员正在研究用于癌症治疗的纳米药物。纳米药物分子
小于5nm ,能穿越细胞膜,科学家让纳米药物分子携带叶酸和一种
荧光剂。因为癌细胞对叶酸摄取量非常大(叶酸可用于细胞的复制),
在癌细胞膜上的叶酸接受器是健康细胞的1000倍,所以研究人员利
用叶酸将抗癌的纳米药物分子导入癌细胞中,并通过荧光剂进行跟踪
观察, 实验发现, 注射了纳米药物的老鼠其存活时间远远长于那些使
用普通药物进行抗癌治疗的老鼠,其体内癌细胞的发展被延缓30 天,
这相当于人类的3 年。如果在人体试验成功的话,癌症将不再是杀
伤力极强的疾病, 在纳米药物的控制下,癌症至少变成类似糖尿病的
一种慢性疾病。
二、基因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癌症治疗在分子水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基因治疗已成为治
疗癌症最有前景的一种治疗方式。
(一)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基因体外重组,即将离体条件下的
DNA分子进行切割并与载体DNA连接,再转入患者体内的过程。
由于癌症致病的复杂性,我们自然而然可以想到在癌症的治疗中
单独一种基因治疗可能只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且所需量也较大,毒
副作用也会较大。但如果我们可以将多种基因结合特异性的药物共同
导入到靶向细胞,作用于细胞内多个作用位点,所需单种药物的浓度
不但会下降,疗效也会更加显著。在细胞信号传递的过程中,细胞内
的级联反应和信号的网络传输系统为上述设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本
文的第三部分中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一种细胞信号通路致癌的过
程,即通过对级联磷酸化反应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癌症进行控
制。所以将能作用于理想靶点的端粒酶抑制剂,与能破坏对级联反应
有抑制性的基因或药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共同结合在载体上导入细
胞,便可对癌症进行治疗。
(二)单克隆抗体技术
除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些基因和细胞因子共同转入癌
细胞中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即
将具有免疫效果的抗原同无限增殖的肿瘤细胞相结合大量生成具有
抗癌效应的抗体。
在癌症的治疗中,我们可先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大量有益的
抗体,药物,细胞因子,端粒酶抑制剂等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他们
与其他基因结合导入癌细胞,寻找一条对癌症治疗省时,疗效好的途
径。
三 、免疫治疗是有效的补充手段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中,免疫治疗在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患
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由于其种种
优越性,在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通俗地讲,树突状细胞就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哨兵,它能敏锐的
发现肿瘤细胞与人体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传递给人体
免疫系统中的武警——T 淋巴细胞,让T 淋巴细胞接受到识别叛乱
分子的办法和作战命令,迅速由静息状态转化为战斗状态,与人体内
的癌细胞展开战斗,达到相对彻底地消灭癌细胞的目的。换句话说,
树突状细胞,就是启动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的那一道军令。同
时,由于树突状细胞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灭癌细胞,相对
传统治疗癌症的方式来说对人体的副作用极度微小。并且T 细胞免
疫还有记忆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人的体内再有同样的癌细胞产生,人
体的免疫系统一经发现就会对癌细胞群起而攻之,所以树突状细胞免
疫治疗又被称为治疗性疫苗。
传统治疗手段对肿瘤的杀伤快而强,但对患者造成的副作用大,
而如果单独依赖于免疫学的发现,开发人类机体自身的力量去杀伤肿
瘤细胞,治疗效果缓慢且有限。因此,医学界在权衡治疗受益的情况
下,认为利用生物免疫疗法来弥补放化疗的某些不足,并将生物免疫
治疗和手术、化放疗有机地衔接起来,将成为未来癌症治疗的一个新
选择。
四、结语
随着人类对癌症的认识不断深入,科技的进步使各种新型技术不
断应用到癌症的治疗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定会找出一条治疗癌
症的途径。不过除了药物的治疗外,人们首先应该加强锻炼,合理安
排生活,均衡饮食预防癌症的发生,在个人和社会总体的努力下癌症
的攻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塔金星.纳米科技——癌症治疗新攻略.物理与工程,
2006,5(31)
[2] 刘岸 . 第四种癌症治疗手段已经出现?.前沿观察,
2014/01/15
[3] 许楚瑶 . 关于未来癌症治疗的设想. 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第7
期 150
[4]杨子坤.癌症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Z].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医院,
生物技术药物创新研究与前沿技术研讨会
[5]王林,李晓俊等.纳米材料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纳米科
技,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