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三、组织包埋和切片
(一)石蜡包埋切片 (二)恒冷箱切片
(一)石蜡包埋切片 (二)恒冷箱切片: 防冰晶 1、骤冻 2、10〜30%蔗糖溶液
异戊烷
干冰
组织块
冰冻切片包埋模具配 套O.C.T包埋剂使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以ABC法为例
ABC
生物素 化二抗
一抗
组织抗原
染色程序:
组织采用石蜡切
片或恒冷箱切片, 片厚5~10 m 或者10 ~ 15 m 。
细胞爬片制作
将处理好的盖玻片放入接种了细胞的培养 瓶或六孔板内。 待细胞生长达到60%以上后取出玻片。 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2h以上。 可加甘油封存置于零下20度保存。
细胞涂片制作
离心将细胞收集出来,用预冷的 PBS洗2-3遍,最后用PBS将细胞 重悬。 吸取30-50ul(可根据细胞量调整) 滴至处理过的载玻片上,然后涂抹 均匀。 待稍微风干以后加4%多聚甲醛溶液 覆盖细胞,固定2-4小时。 在细胞上加一层甘油放-20℃保存。
常用酶类标记物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H2O2和DAB(diaminobenzidine, 二氨基联苯胺) 为其常用底物,产物为稳定的棕黄色沉淀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P):BCIP
(5-bromo-4-chloro-3-indolyl-phosphate,5-溴-4-氯-3-吲哚-磷酸盐) 和 NBT(Nitro-Blue-Tetrazolium,四唑氮蓝)是AP的常用底物组合, 其中,NBT作为氧化剂, BCIP作为AP底物。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0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 操作流程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样本类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 应用于各种组织样本,如 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细 胞涂片和组织块等。
样本处理
在染色前,需要对样本进 行适当的固定、脱水、包 埋和切片等处理,以确保 抗原的完整性和活性。
样本标记
在切片过程中,需对组织 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定 位和观察。
0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 优化与改进
抗体选择与优化
总结词
抗体选择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染色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详细描述
在选择抗体时,应考虑抗体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以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应选择针对目标抗原具有高亲和 力的抗体,以提高染色结果的特异性。此外,可通过实验验证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以实现最佳的染色效果。
染色结果的检测与评估
染色结果的检测与评估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最后步 骤,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图 像分析等。评估染色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染色强度、阳 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等因素,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染色结果的检测与评估对于病理诊断、肿瘤研究等领域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以检测组织 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 有力支持。
抗原修复与阻断
抗原修复
通过加热或化学方法使抗原从组织中 暴露出来,以便抗体能够与其结合。
阻断
为了防止非特异性染色,需要用阻断 剂对组织进行阻断,以消除内源性过 氧化物酶和生物素等物质的干扰。
抗体孵育与洗涤
抗体选择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特异性抗体,确保其能够与目 标抗原特异性结合。
抗体孵育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能将形态研究与功能、代谢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显著特点,所以,这门新技术从一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方法经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日趋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已有近十种技术方法及几百种标记抗体,技术方法逐步规范化,标记抗体逐步商品化,现今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 由单株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 抗体
多克隆抗体与单多克隆抗体及其产生
多克隆抗体的产生
❖ 以纯化的抗原免疫动物而获得,实际上是针对多个抗原决定 簇的多个抗体组成,检测范围广。在病理诊断 中,有利划归 肿瘤的基本类型。
酶标亲和素
在AB复合物中,酶是标记 在生物素上,而后与亲和素 合成复合物。在标记的亲和 素-生物素方法中是将辣根 过氧化酶直接标记在亲和素 上,辣根过氧化酶与亲和素 间有极强的结合力,因此 LSAB法比ABC法更敏感
多聚物载体
1、 核心是一种柔韧的多聚物,它能结合一抗和酶分 子,起到载体的作用
2、 一步法多聚物载体试剂是多聚物结合特异性一抗 和辣根过氧化酶,二步法多聚物载体试剂是一种能 与二抗相联结的由HRP标记的多聚物
显示系统
辣根过氧化酶的免疫组化染色的反应过程: HRP + H2O2 →HRP·H2O2 →有色分子终末产
物+ HRP DAB(电子供体) HRP:酶 H2O2:底物 HRP·H2O2:酶·底物复合物
显示系统
免疫过氧化酶染色的多种方法中,其主要的不同点 在于显色系统的差异: ❖ 间接酶标法:利用标记于桥联抗体的酶 ❖ PAP法: 利用PAP复合物 ❖ ABC法: 利用AB复合物 ❖ LSAB法: 利用直接标记于亲和素的酶 ❖ EPOS一步法及EnVision二步法:多聚物载体
标记抗体
1、在抗体上用化学方法联接某种标记物,目的是使抗原抗体 的结合能用肉眼观察到
2、标记物种类: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或罗丹明 酶:辣根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 金属离子:胶体金颗粒
3、标记的方法:化学性结合将降低抗体效价及标记物的活性, 从而使染色敏感性降低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病毒载量评估
染色技术可以定量检测组织中病毒的数量,有助于评估病毒复制 活跃程度和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
染色技术可以与其他感染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有助于确定病因 和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
自身抗体检测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检测组织中自身抗体的存在, 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症反应评估
染色技术可以反映组织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 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
染色技术可以与其他非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有助于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药物靶点筛选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染色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有助于发现新的治 疗方法和药物。
药物筛选
染色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候选药物,有助于降低 药物研发成本和时间。
床常用指标。
病毒检测案例
总结词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用于病毒的快速检测和鉴定, 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详细描述
在病毒检测中,该技术常用于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以 确定病毒的存在和感染程度。例如,在COVID-19诊断 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 快速确诊和防控疫情。
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案例
未来展望
随着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免疫组织 化学染色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临床诊断、 药物研发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0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基本步 骤
样本准备
样本类型
组织样本、细胞样本等,要求新鲜、无菌、无杂质。
样本处理
清洗、切割、固定等,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染色效果。
第13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共42张PPT)

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染色 法
胶体铁是一种阳离子胶体,将抗体分子标记上胶体铁,通 过普鲁蓝反应呈色,胶体铁颗粒有一定大小,还具有一 定电子密度,可用在电镜和光镜水平的抗原定位研究。
酶免疫电镜技术
酶免疫电镜技术是利用酶的高效率的催化作用对其底物 的反应形成不同的电子密度,借助于电子显微镜观察 ,证明酶的存在,从而对抗原进行定位。
LSCM 应用广泛
细胞器研究-籍特异性荧光探 针。图像清晰,可动态观察 活细胞
罗丹明123染细胞线粒体
鬼笔环肽染涡虫纲扁虫肌动蛋白丝
肿瘤细胞间通讯研究
检测人类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
Y
Y
Z
Z
X
X
焦平面(水平面或xy切面)及沿光轴(垂直平面或xz切面)光学切面模式图
分层扫描、光学切片
细胞测量
细胞“CT”片
四、链霉亲合素-生物素法 (LSAB)
链霉亲合素(Streptavidin SA)是从链霉菌培养物提取的一种纯 蛋白,不含糖基,有4个生 物素结合位点,并且具有高度的亲 和力,其功能类似亲合素。
利用生物素结合的二抗与酶标记的链霉亲合素蛋白就组合成酶标链霉亲合 素-生物素方法
第五节 免疫电镜技术
一、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
原理:是以游离的亲合素作为桥联剂,利用亲合素的多价性,将检
测反应体系中抗原、生物素化抗体复合物与标记生物素联结起来 ,达到检测反应分子的目的。 由于生物素化抗体分子上连有多个 生物素,因此,最终形成的抗原-生物素化抗体-亲合素-酶标生物 素复合物可积聚大量的酶分子;加入相应酶作用底物后,即会产 生强烈的酶促反应,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藤黄微球菌 绿色-活菌 红色-死菌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PT课件

PTP课件
24
双桥PAP法原理
• 该法是PAP法的改良法,通过两次连接桥 抗体和PAP,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结合比 PAP法更多的酶分子,形成Ag-Ab1-Ab2PAP-Ab2-PAP复合物,最后通过PAP复合 物中的HRP催化底物显色。
PTP课件
25
双桥PAP法技术要点
• (1)、(2)、(3)、(4)和(5)同 PAP法。
PTP课件
21
PAP法的原理
PTP课件
22
PAP法技术要点
• (1)、(2)、(3)和(4)同间接法。 • (5)加PAP复合物,温育,使形成Ag-
Ab1-Ab2-PAP复合物,洗涤. • (6)加底物,光镜下观察显色结果。
PTP课件
23
PAP法的方法评价
• PAP法未经化学交联,故避免了抗体和酶活性 的降低,并省去酶标记抗体需纯化的繁琐过程。 PAP是由2个抗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 成的复合物,稳定性好,酶分子不易在染色冲 洗过程中脱落。PAP中不存在游离的免疫球蛋 白,不易产生非特异性染色,因而特异性、敏 感性和重复性良好,比直接染色法、间接染色 法和酶桥法更敏感。缺点是PAP复合物制备过 程较复杂。
PTP课件
3
免疫组化技术要点
• 标本的制作 • 抗体的选择 • 温育 • 改善标本的透过性 • 设立对照试验 • 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
PTP课件
4
标本的制作
• 标本的类型
1.组织切片:①冷冻切片;②石蜡切片 2.印片 3.涂片
• 标本的固定 • 标本的保存 • 酶消化处理
PTP课件
5
设立对照试验
• (6)加Ab2,温育,形成Ag-Ab1-Ab2PAP-Ab2复合物,洗涤。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和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简称IF)是两种常用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用于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检测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和分布。
这两种技术都依赖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使用酶标记抗体来检测抗原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将组织切片与特定的初级抗体(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孵育,然后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接下来,将切片与带有酶标记的次级抗体(针对初级抗体的抗体)孵育。
再次洗涤后,加入酶的底物,它会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颜色沉淀,使得抗原的位置在显微镜下可见。
常用的酶包括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产生永久性的记录,因为颜色沉淀是稳定的。
免疫荧光染色则涉及使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来检测抗原。
在这个过程中,初级抗体和次级抗体都带有荧光标记。
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时,它们发出的荧光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使用多种颜色的荧光染料来检测多个不同的抗原,而且荧光信号通常比免疫组织化学的颜色反应更强。
两种技术都有其应用范围。
免疫组织化学常用于病理学诊断,因为它可以用于存档的组织样本,并且结果可以用常规显微镜观察。
而免疫荧光染色则更适合于研究目的,特别是在活细胞成像和多标记实验中,因为它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高的灵敏度。
总之,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都是强大的工具,它们使得科学家能够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可视化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
选择哪种技术取决于实验的具体需求和可用的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目录CONTENTS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五节第六节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免疫标记电镜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过程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2制备特异性抗体3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4标本的处理与制备基本过程5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记物呈色反应6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类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标记电镜组织化学技术标记物不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0104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应用酶标抗体(抗原)与组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催化底物产生显色反应,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中抗原(抗体)的分布位置和性质,也可通过图像分析技术达到定量的目的。
标本类型:组织切片、组织印片和细胞涂片等。
分类酶桥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 )法双桥PAP 法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 )法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技术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技术直接法间接法直接法间接法优点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检测敏感性高制备一种酶标二抗可用于检测多种抗原或抗体缺点敏感性低制备的抗体种类有限特异性不如直接法操作较为繁琐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桥法:抗酶抗体作为第三抗体,通过桥抗体(第二抗体),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的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连接起来,形成酶联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图12-1)。
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是在酶桥法基础上加以改良。
PAP法首先将酶桥法的第三抗体(抗酶抗体)与酶组成可溶性复合物(PAP复合物,图12-2)。
该复合物由2个抗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成,呈五角形结构,非常稳定。
通过桥抗体(第二抗体),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的第一抗体与PAP复合物的抗酶抗体连接起来,此时要求特异性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的动物种属相同(图12-3)。
图12-2 PAP复合物图12-3 酶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原理示意图双桥PAP法:该法建立在PAP法的基础上。
其基本原理是在PAP法中通过两次连接桥抗体和PAP复合物而建立起来的,通过双桥可结合更多的PAP复合物于抗原分子上,以增强敏感性。
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用碱性磷酸酶代替HRP建立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抗碱性磷酸酶(AAP)法,即简称APAAP。
其技术要点与PAP法相似。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常用酶及显色底物酶底物颜色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二氨基联苯胺(DAB)棕色氨基乙基卡巴唑(AEC)橘红色4-氯-1-萘酚灰蓝色碱性磷酸酶(AP)α-萘酚磷酸盐+快蓝深蓝色α-萘酚磷酸盐+快红红色溴氯羟吲哚磷酸盐(BCIP)+氮蓝四唑(NBT)紫蓝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义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测待测组织、细胞标本中的靶抗原(或抗体),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带有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分辨出抗原(或抗体)所在位置及性质,并可利用荧光定量技术计算其含量,以实现抗原(或抗体)定位、定性和定量测定的目的。
组织处理标本类型:涂片和印片组织切片:冷冻切片;石蜡切片细胞培养标本活细胞染色标本的保存:标本在固定干燥后,最好立即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及镜检。
如必须保存时,则应保持干燥,置4℃以下保存。
但病毒和某些组织抗原标本抗原性丧失很快,数天后就失去其抗原性,需在-20℃以下保存。
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 PE)直接法和间接法。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定义一些具有双价或多价结合力的物质如植物凝集素(lectin)、生物素(biotin)和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SPA)等,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亲和力的特点,可以与标记物如荧光素、酶、同位素、铁蛋白及胶体金等结合,采用荧光显微镜、酶加底物的显色反应、放射自显影或电子显微镜,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进行对应亲和物质的定位、定性或定量分析。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生物素-亲合素法葡萄球菌蛋白A法凝集素法链霉亲合素-生物素法亲和组织化学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technique,ABC):按一定比例将亲合素与酶标生物素结合.形成可溶性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
当其与检测反应体系中的生物素化抗体(直接法,图12-4)或生物素化第二抗体(间接法)相遇时,ABC中末饱和的亲合素结合部位即可与抗体上的生物素结合,使抗原抗体反应体系与ABC标记体系连成一体进行检测。
图12-4 亲和组织化学(ABC直接法)原理示意图桥联亲合素-生物素技术(bridged avidin-biotin technique,BRAB)标记生物素-抗生物素技术(labelled avidin-biotin technique,LAB)葡萄球菌蛋白A法根据SPA能与多种动物IgG的Fc段结合的原理,用SPA标记物(酶、荧光素、放射性物质等)显示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免疫检测实验。
SPA具有和人及多种动物如豚鼠、兔、猪、犬、小鼠、猴等IgG结合的能力,可解决不同动物样本检测时,需分别标记相对应的二抗的问题。
SPA结合部位是Fc段,这种结合不会影响抗体的活性。
凝集素法凝集素(lectin)可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进行细胞化学染色。
直接法:将标记物直接结合在凝集素上,使其与组织细胞相应的糖蛋白或糖脂相结合。
间接法:先将凝集素与组织细胞膜糖基结合,然后再用标记的抗凝集素抗体(即用凝集素免疫动物制备抗凝集素抗体)与结合在细胞上的凝集素反应。
链霉亲合素-生物素法链霉亲合素(streptavidin,SA)是从链霉菌培养物提取的一种纯蛋白,不含糖基,有4个生物素结合位点,并且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其功能类似亲和素。
利用生物素结合的二抗与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蛋白就构成了酶标链霉亲合素-生物素方法(labelledstreptavidin biotin technique,LSAB)。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原理利用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性标记物(如胶体金、铁蛋白等)标记抗体,或用经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反应能产生高电子密度产物者如HRP标记抗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对抗原抗体反应中的高电子密度标记的抗原(抗体)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的技术。
相较于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在光镜下进行抗原定位,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定位更为精确,可定位至细胞膜、细胞器,在探索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染色法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染色法酶免疫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1.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2. 细菌和病毒的快速鉴定3. 寄生虫的检测与研究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1. 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2. 癌基因蛋白的临床应用3. 对肿瘤细胞增生程度的评价4. 发现微小转移灶5. 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6. 指导肿瘤的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一)荧光激活细胞分类仪(FACS)(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三)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切割技术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标本的处理标本的主要来源各种体液及穿刺液活体组织培养细胞标本固定的目的: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细胞内分解酶反应终止,以防止细胞自溶,保持细胞形态和结构。
保存组织细胞抗原性。
防止标本脱落。
除去妨碍抗体结合的类脂,便于保存。
抑制组织中细菌的繁殖,防止组织腐败和在后续组织制备中的细胞结构和成分的改变。
固定剂的选择:蛋白质类抗原,可用乙醇或甲醇固定。
微生物抗原可用丙酮或三氯化碳固定。
如需除去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使用胰蛋白酶。
多糖类抗原用10%福尔马林固定或以微火加热固定。
如有粘液物质存在,应用透明质酸酶等处理除去。
类脂质丰富的组织进行蛋白、多糖抗原检测时,需用有机溶剂(乙醚、丙酮等)处理除去类脂。
制片方法冰冻和石蜡切片是免疫组化最常用的制片方法。
为了使抗原达到最大限度的保存,首选的制片方法是冰冻切片。
其操作简便,可避免石蜡切片因固定、脱水、浸蜡等对抗原所造成的损失,适用于不稳定的抗原。
石蜡切片是研究形态学的主要制片方法,它不但是观察组织细胞结构的理想方法,而且可用在陈旧石蜡包埋材料免疫组化的回顾性研究。
切片薄而有连续性,可长期保存,但对抗原的保存不如冰冻切片。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酶消化法常用的抗原暴露、修复方法盐酸水解法微波法高压锅法煮沸法抗体的处理与保存抗体的选择:应注意选择具有高度特异和稳定的抗体,根据需要决定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抗体的稀释:抗原抗体反应要求有合适的比例,过量或不足均不能达到预期结果。
抗体的保存:在保存抗体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抗体的生物活性,防止抗体蛋白质变性。
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对照的设立: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其他:空白、替代、吸收或阻断试验均为确证试验。
阳性结果:阳性细胞的显色可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表面。
免疫组织化学的呈色深浅可反映抗原存在的数量,可作为定性、定位和定量的依据。
阳性细胞可呈散在、灶性和弥漫性分布。
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阴性结果及抗原不表达:阴性结果不能简单地认为具有否定意义,因为阳性表达有强弱、多少之分,哪怕只有少数细胞阳性(只要是在抗原所在部位)也应视为阳性表达。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显色的鉴别:根据分布位置和显色强度等进行鉴别。
免疫组化结果与HE切片结果:当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与HE切片诊断不一致时,应综合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免疫组化结果推翻HE切片诊断。
质量控制试剂质量控制:抗体的质量;合适的稀释度、稀释剂、孵育温度和孵育时间等。
操作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操作和标本的质量控制。
技术设备、仪器和器具的质量控制:需定期对相关设备、仪器(含基本实验液体)和器具进行校准。
操作相关工具如吸管、试管、加样枪等需进行消毒。
本章小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采用了标记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
该技术的应用便于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THE END感谢聆听!习题:请依次标注下图中免疫组化判读标注A.胞浆、胞核、胞膜B.胞核、胞浆、胞膜C.胞浆、胞膜、胞核D.胞膜、胞核、胞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