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在特定范围内的活动能力。
它是关节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评估关节的健康和功能障碍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是通过测量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可活动范围,然后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来确定的。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测试和测量工具来完成的。
常用的测试包括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
主动活动度是指由患者自己主动完成的关节运动范围,而被动活动度是指由医生或治疗师辅助完成的关节运动范围。
通过比较这两种活动度可以评估出关节的活动能力。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关节和不同的年龄群体而有所差异。
下面以常见的四个关节为例,介绍一下它们的活动度标准。
第一个关节是膝关节。
正常人的膝关节的主动伸展活动度为0至130度,屈曲活动度为0至140度。
当膝关节的活动度小于正常范围时,可能说明存在关节僵硬或其他功能障碍。
第二个关节是肩关节。
正常人的肩关节的外展活动度为0至180度,前屈活动度为0至180度,内收活动度为0至75度。
如果肩关节的活动度不足,可能会出现肩周炎等肩关节问题。
第三个关节是髋关节。
正常人的髋关节的屈曲活动度为0至130度,伸展活动度为0至30度,内旋活动度为0至45度,外旋活动度为0至45度。
当髋关节的活动度受限时,可能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有关。
第四个关节是踝关节。
正常人的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度为0至50度,跖屈活动度为0至20度。
如果踝关节的活动度有限,可能会影响到行走和运动的能力。
除了以上常见的关节外,其他关节如手指、腕关节等也有特定的活动度标准。
在评估关节活动度时,还需要考虑个体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的影响。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是通过大量的人群数据和研究得出的。
它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关节是否健康、功能是否正常的依据。
对于康复训练和治疗,关节活动度的评估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康复治疗中,通过不断地恢复和提高关节活动度,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功能。
总结而言,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是通过测量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可活动范围来确定的。
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预防和改善各种关节疾病和运动损伤,促进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本文就从训练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详细介绍。
一、训练目的训练目的是指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达到以下目的:1.增强身体柔韧性,提高运动能力。
训练可以提高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度,使身体更加柔韧,提高运动能力和敏捷性。
2.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和改善各种关节疾病。
训练可以促进关节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和改善关节炎、软骨损伤等各种关节疾病。
3.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
训练可以缓解长时间坐姿、站立、行走等引起的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训练方法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被动关节活动。
被动关节活动是指由外力或器械帮助进行的关节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被动关节活动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力度和频率逐渐增加,避免过分拉伸和误伤关节和肌肉。
2.主动关节活动。
主动关节活动是指由自身肌肉力量进行的关节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运动能力。
主动关节活动要注意肌肉的使用和协调,避免过分用力和不适感。
3.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姿势和动作,对各关节进行综合训练,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运动能力。
功能性训练要注意姿势的正确性和动作的流畅性,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度。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良好的姿势。
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脊柱、颈腰部过度弯曲或过度伸展,身体要平衡稳定。
2.适度的力量和频率。
关节活动度训练要力度适中,频率适度,不要一次性进行过多训练,避免肌肉疲劳和关节损伤。
3.个体化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和训练需求进行个性化训练,避免过度训练或不足训练、误伤身体。
4.安全措施。
关节正常活动度范围

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
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一般在0到10度左右,活动范围在135度以上,膝关节中立位是0度,正常活动范围一般是120度到150度左右。
关键在活动的时候前屈控制在30度到45度左右,做后伸运动的时候最好控制在35度到45度左右。
在做左右旋转的时候,最好控制在60度到80度左右,人体的各个关节范围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在做手腕关节的时候最好控制在90度左右。
不同部位的关节活动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关节活动的范围尽量不要太大。
如果经常做一些剧烈运动或者关节活动范围比较大,通常会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布洛芬缓释止痛胶囊,不仅能够消炎镇痛,还能够缓解关节引起疼痛和肿胀。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控制好关节活动范围,运动量不要太大,一定要适量而止,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方法与解读

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方法与解读为了评估人体四肢关节的正常功能及异常情况,医生常常进行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关节的活动范围,评估关节功能,诊断关节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本文将介绍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的常用方法及其解读。
一、被动关节活动度检查被动关节活动度检查是医生通过对患者各个关节进行被动移动来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
常见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检查方法包括直线测量法、角度测量法和整体关节活动度检查法。
1. 直线测量法直线测量法是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尺或软尺)直接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
例如,医生可以使用尺子测量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角度。
直线测量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大多数关节。
2. 角度测量法角度测量法是通过使用角度测量工具(如角度仪或手持测量器)来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
例如,医生可以使用角度仪测量患者的肘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角度。
角度测量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结果,适用于需要精确测量角度的关节。
3. 整体关节活动度检查法整体关节活动度检查法是通过医生的手部或身体来判断关节的活动范围。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关节,如脊柱关节和骶髂关节。
医生通过触摸和操作患者的关节来评估其活动度。
二、主动关节活动度检查主动关节活动度检查是患者自己进行关节活动时的测量。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评估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功能及关节的自主活动度。
1. 观察法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进行各种动作和姿势来评估其主动关节活动度。
例如,医生可以观察患者走路、跑步或手部动作的流畅程度。
观察法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情况。
2. 功能评定量表功能评定量表是医生通过让患者完成一系列特定的动作和姿势来评估其关节的主动活动度。
例如,医生可以要求患者进行蹲下、举起物品或伸展手臂等动作。
通过评估患者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关节的运动功能。
解读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结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差异以及其它临床表现。
正常范围的关节活动度可以根据年龄、性别和体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简要说明关节活动度的标准

简要说明关节活动度的标准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通常是根据正常人群的平均值而定,以下是常见的关节活动度标准:
1. 一般情况下,肩关节活动度应该在前臂水平面上,能够自由活动180度左右。
2. 肘关节通常能自由伸展和弯曲,能够伸直大约180度,能够弯曲大约140度。
3. 手腕关节的活动度应该能在背面和掌心之间自由转动,手腕伸展和弯曲的活动度应该分别在90度左右。
4. 髋关节的活动度应该能够自由地向外和向内旋转,能够膝关节弯曲100度以上。
5. 膝关节的活动度能够自由地伸展和弯曲,伸直大约是0度,能够弯曲大约在120度以上。
6. 踝关节活动度应该能够自由地向外和向内移动,能够足弓伸展和弯曲的活动度应该分别在50度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可能会有一些小差异。
但是以上的标准仍然是正常人群中较为一般的标准。
关节活动度测量(ROM)

关运 节动
测角计放置方法
受检体位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正常值
掌
屈
坐位,腕 近 节 指 与掌骨平 与近节骨 伸0-20°
指
伸
中立位
骨近端 行
平行
屈0-90° (
拇 指 0-30°
)
指
屈
同上
间
伸
远节指 骨近端
与近节指 骨平行
与远节指 骨平行
近 指 间 0100°远指间 0-80°
拇
内
同上
指
收
腕 掌 关 与食指平 与拇指平 0-60°
• 拇指对掌
拇指的对掌动作从中立位开始做外展、 旋转和屈曲的组合运动,因无轴心,所 以对掌能力的检查是用直尺测量拇指尖 端到小指掌指关节的距离来表示。
• 运动终末感:大鱼际肌肌腹与手掌接触, 产生的软组织抵抗或关节囊、拇短伸肌、 腕横韧带的紧张产生的结缔组织抵抗。
指关节
• 掌指关节屈曲 体位:前臂置于支撑面上 固定臂:2-5掌骨纵轴 移动臂:2-5近节指骨纵轴 轴心:掌指关节 正常值: 0-90度
• 伸展 体位:坐位、立位、侧卧位 固定臂:腋中线(体侧垂线) 移动臂:肱骨长轴 轴心:肩峰 正常值:0-50度
• 外展 体位:坐位、立位、仰卧位 固定臂:冠状面肩峰垂线 移动臂:肱骨长轴 轴心:肩峰 正常值:0-180度
• 内收 体位:坐位、立位、仰卧位 固定臂:冠状面肩峰垂线 移动臂:肱骨长轴 轴心:肩峰 正常值:0-45度
纵轴向腕关节沿线的交点 正常值: 0-25度
• 近端指间关节屈曲 体位:前臂置于支撑面上 固定臂:2-5近节指骨纵轴 移动臂:2-5中节指骨纵轴 轴心:指间关节 正常值: 0-100度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腰椎棘突的垂直线。
• 移动臂:第七颈椎
棘突和第五腰椎棘
突 连线。
• 运动:侧屈,身体
向左、右倾斜运动。 .
23
• 胸椎与腰椎
后伸
0°~30°
轴心:第一骶椎棘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移动臂:对准第七颈椎棘 突
.
24
• 胸椎与腰椎
旋转 0°~45°
轴心:头顶中心点
固定臂:双侧髂嵴上 缘连
平行线
线的
移动臂:双侧肩峰连 线的
偏0-30°。
.
43
腕关节桡偏尺偏
.
44
拇指与四指
四指
• 掌指关节
屈曲、过伸、外展
• 近端指间关节
屈曲
• 远端指间关节
屈曲
拇指
• 掌指关节
屈曲、桡侧外展、掌侧外展、对指
• 指间关节
屈曲、伸展
.45ຫໍສະໝຸດ • 四指 • 掌指关节屈曲 0°~90°
轴心:掌指关节顶端 中心
固定臂:与掌骨平行
移动臂:与近端指骨 平行
•
背屈,手掌靠近
前臂伸侧的运动。
检查时固定尺、
.
41
腕关节掌屈背伸
.
42
桡偏、尺偏
• 体位:坐位,肘关节屈曲
90°,前臂旋前。
• 中心:腕关节背侧中点。
• 固定臂:前臂纵轴。
• 移动臂:第三掌骨纵轴。
• 运动:桡偏,手掌靠近桡
骨方向运动。
•
尺偏,手向靠近
尺骨方向运动。
•
注意防止掌屈。
• 正常值:桡偏0-20°,尺
• 体位:坐位,固定
骨盆。
• 中心:第5腰椎棘突。 • 固定臂:通过第5腰
关节活动度评定

手指
手指掌指关节屈曲
• 体位:坐位,前臂、手放于桌面,前臂 、腕关节中立位。
• 中心:相应掌指关节桡侧。 • 固定臂:相应掌骨纵轴。 • 移动臂:近节指骨纵轴。 • 运动:指骨向靠近手掌方向运动。 • 正常值:0-90°。
手指近端指骨间关节屈曲
• 体位:坐位,前臂、手放于桌面,前臂 、腕关节中立位。
适应症
• 禁忌症
• 关节炎症
• 关节脱位或骨折未愈合
• 脱位复位后 • 骨折愈合后 • 截肢
• 肌腱、韧带、肌肉术后 早期
• 骨化性肌炎
• 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 关节继发性损害
关节活动范围测定的注意事项
• 1、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体位,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 作。
• 2、固定好量角器,其轴心应对准关节中心或规定的标 志点,关节活动时要防止其固定臂移动。
三、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三)关节活动度评定的目的 • 1.确定关节功能状况 • 2.明确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 • 3.指导康复治疗
三、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四)测量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工具 关节角度尺由移动臂、固定臂和
一个中心组成。 长度有7.5cm至40cm不等,测量
时应根据关节大小选择适当的角度尺。
二、分类
关节活动度
主动关节活动度 (AROM)
通过患者主动、 随 意运动达到的关节
活动范围。
被动关节活动度 (PROM)
肢体被动运动 达到的关节 活动范围。
三、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 1.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差。 • 2.关节囊的厚薄、松紧。 • 3.关节韧带的强弱、多少。 • 4.主动肌、拮抗肌的力量。
附:手指的外展、内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 0 ° -- 45°
2、颈后伸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下颌角 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第七颈椎棘突 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 0 ° -- 45°
体位:仰卧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体位:直立位 轴心:L5棘突 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体位:仰卧或直立位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
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
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 前屈
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
2:1。
1、肩关节屈0°-18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体位:坐或俯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体位:坐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体位:坐位 轴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
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
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
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体位:坐位 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 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 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 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
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 M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体位:坐位 轴心: PIP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 DIP顶部 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
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
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
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 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
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
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
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