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立地造林技术
荒山植被恢复的新技术、新方法

荒山植被恢复的新技术、新方法植被恢复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较为容易,经过了多年以来国家和人民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目前,关键是在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问题了,还需要新的技术、材料和方法来支撑。
本文在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新技术、新方法。
困难立地是指由于气候恶劣、土壤瘠薄、植被稀少、水分短缺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立地类型。
这种立地环境往往是由于多年来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及其他因素等原因形成的,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经济落后、生态系统脆弱是其共同点。
特殊困难立地是世界上公认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区,因而多年来一直是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和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特殊困难立地主要包括干热干旱河谷、盐碱地、干旱贫瘠石质山地等立地环境。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制约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森林植被的恢复主要是解决苗木的水分供应。
因此,针对解决林地中水分供应的各项抗旱造林技术就应运而生。
下面从造林工程技术措施、苗木培育技术措施、保护苗木技术措施、节水技术措施四方面来阐述。
1、工程技术措施(1)集水造林枝术。
集水造林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林木生长的最佳水量平衡为基础,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再分配,在干旱的环境中为树种的成活与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并促使该地区较为丰富的光、热、气、资源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林木的生长接近当地生态条件下最大的生产力。
近年来,人们更多地用“径流林业”的术语来概括利用天然降水以发展林业的措施。
从70 年代末开始,许多工作者都开展了集水育苗、抗旱造林的研究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尽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径流集水造林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局限,但是我们也看到,利用径流集水技术造林在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已经经受了检验,并取得了成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措施也必将获得进一步的提高而日趋完善。
渭北旱塬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初探

渭北旱塬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初探赵亮(宝鸡市金台区林果技术推广站,陕西宝鸡721001)摘要:随着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林业产业不断发展,但在具体的营造林过程中受气候因素、水资源匮乏、水利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影响,林业生态建设面临林分退化、造林成活率低等各种问题,制约了林业建设的成效。
本文就开展复合经营、抗旱造林技术研究、乡土树种应用等多方位的基础工作,在困难立地造林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
通过科学整地、适地适树、覆草盖石、间作套种等综合技术措施,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关键词:渭北;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12-0168-02渭北旱塬缺水、土层薄,金台区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实验推广各种造林实用技术,造林成活率逐年提高,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金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的突破对渭北旱塬困难立地造林意义重大。
1基本现状(1)气候状况:金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920.1h。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41.7℃。
年均降水量669.7mm,7-9月为主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
主要气象灾害有春、秋季节连阴雨,冰雹,春季晚霜期和干热风。
近年造林后受气候影响,新栽苗木遭受干旱死亡的情况较为普遍。
(2)土壤状况:金台区土壤主要有褐土、黄绵土、红土、黄潮土、新积土和水稻土,土壤pH为7.3~8.1。
褐土占土壤面积的23.8%,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和二级阶地的局部。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黄土丘陵边坡地带,pH为8.1左右。
肥力偏低,耕性较好,通气透水,土壤侵蚀较重,为低产土壤。
红土主要分布在塬坡区域的陡坡地带,为劣质低产土壤。
潮土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区域,属高产土壤。
新积土和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川道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域。
(3)森林植被:金台区森林植被以暖温带植物为主,主要有柏类、栎类、刺槐、杨树等,林下多为落叶灌木。
鄂西南困难立地油茶造林技术

运 输途 中采 用根 部保 湿措 施 。如 遇土 壤 缺墒 , 可分 户集 中假植 于 房前 屋 后 便 于 灌 溉 的农 田 中。在 冬 春雨雪 之后 , 土壤 足墒 的情 况 下覆 膜 栽植 。
林成活有保障, 能提高林农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3 2 降低 幼林抚 育管理成本 。
当前在鄂西南农村 , 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
油 茶产 业 发展方 心 未艾 。
m 以下 , 的只有 2" 3 荒 山荒地 山高坡陡, 薄 0 -0c - - mi 交 通不 便 , 时有 长期 干 旱 , 灌 溉条 件 。 无
2 困难 立 地 油 茶 造 林 关 键 技 术
21 油茶栽植 .
( ) 地 : 据 地 形 、 被 和 劳动 力 情 况 , 状 1整 根 植 带 和穴状 方式 进 行整 地 。先 清理 植被 , 穴状 整地 规格
草 剂 。杂草 一般 影 响不 大 , 与采 用传统 栽植 油茶 的
油 茶 品种要求 为 通 过 国 家 或者 省 级 以上 的林 木 良 种 审定 委员会 认 定 良种 , 苗木 规 格 为 I, Ⅱ级 。1a 生容器 嫁接苗 苗 高为 7 O m 以上 , .0c 地径 0 2 m 。 0e 以上 ; 2a生嫁接 苗苗 高 为 3. 0c 地 径 0 3 1 0O m, 。0CI T
千家万户的厨房 。茶枯饼作 为茶籽 榨油 的副产 品, 含 有大量的皂 甙 , 可提取茶皂 素 , 可作 化工原 料 , 提取化
种。河谷分布有潮土大类 , 分稻土主要分布在丘陵
洼地 和低 山河 谷 缓坡 地带 。石 灰 土 、 色土两 个岩 紫 层土 类土 壤肥 力 很 低 , 土壤 中有 机 质 、 氮 含量 较 全 低 , 磷 、 含 量 因发 育 程 度 深 浅有 较 大 差异 。从 其 钾 土壤 剖 面形 态 看 , 层 深度 在 1m 以下 , 的只有 土 薄 2 - 0c 土壤 层次 发 育不 明显 , 0 ̄3 m, 大部 分土 壤剖 面 只包 括耕 作层 ( 层 ) 表 和母 质 层 , 具有一 定保 肥和保
干旱区极端困难立地条件 深沟生物覆盖节水灌溉造林综合配套技术

蒸发量 在逐步减少 。随着覆盖物 的增 厚 , 土壤蒸发量 在 34 地 温 对 比 测 定 . 逐步 降低 。 表 明, 不同覆盖 、 同沟深及沟深与覆盖 的交互 作用对 土 不
壤 蒸 发 量 的 影 响极 显 著 。经 多 重 比较 后 可 以看 出 ,覆 草
2 0 年 7月至 8月在不 同处理 间及空地 上进 行 了 09
薄膜 的 , 铺薄膜之 间的变化不显 著。有覆盖物 和没有 覆
盖物之 间的差异极其显 著 , 明覆盖对 土壤蒸发量有较 说
大影响 。
项 目 未盖草 ( ℃)盖草 le ℃)盖草 2 e ( O m( 0 r ℃)对 照( a ℃)
种植 沟 内放 置覆 盖物 后 ,土壤温 度及 含水率 变化 小, 含水 率较不 覆盖保 持在一 个较 高水平 , 土壤蒸 发 量
42 利用农 田作物剩余 物 的覆盖保 墒 、 . 储水 、 加生物 增
肥等生物物理作用 , 实现了降低土壤蒸发量 、 延长 土壤蓄 水 时间 , 避免土壤温度剧烈变化 , 有效节水率达到 7 %。 0
43 深沟生 物覆盖造林 树木在 同等立地 条件下较 常规 .
造林林木生长量大提高 2 。 倍 44 总结出深沟生物覆盖 的最佳模式 , . 既沟深 7 0厘米 , 从表 3中可 以看 出 , 灌溉半个月后 , 未做处理的试验 生物覆盖厚度 2 厘米 的定植模式 。 0
表 3 。
从表 6 以看 出,深沟覆盖种植后 ,尽管浇水量减 可
少, 但树木生长量并未 降低 , 反而比常规灌溉的要高。
4 结论
41 沟植苗木只需春季或秋季引洪水灌溉 , 当年定植 . 对
树木夏季灌溉一次 , 即可保证苗木成活 , 保存率可达 8% 5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造林技术要点

2020年第24期现代园艺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小、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较弱,在该地区造林必然会受到树种、苗木、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造林成活率较低。
因此,在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合理按照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造林技术,从而提高造林技术效果和造林成活率。
1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要求1.1依据区域生态特性,精准选择树种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依据该地区域生态特性,选择最为合适的树林苗木,才能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困难问题。
因此,在选择苗木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干旱地区情况,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的要求,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应用造林技术,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主,选择最合适的造林苗木。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性较强、土地瘠薄,要选择柠条、侧柏、樟子松、沙棘、油松、云杉等生长能力较强的苗木。
在造林过程中,要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在源头控制种植树木质量,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保证树木质量。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较为严重,还要积极推广干旱地区中造林优势和特征,鼓励干旱地区的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造林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干旱地区造林质量[1]。
1.2严遵苗木特性,保湿运输及时种植1.2.1保持造林苗木的自身水分。
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树苗过程中,若想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保持苗木的自身水分。
苗木失水过多,其内部的水分失去自然平衡性,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苗木会出现自然死亡的情况,所以,在该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随时用、随时起、随时运等原则,及时为树苗补充水分,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既能避免使用长期假植苗木,还能避免树苗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情况。
造林大多数集中在春季,但春季降水稀少,大风天气也较多,在苗木起挖、运输过程中,保证苗木自身的水分是保证其成活率的基础。
同时在苗木的冬储和假植期间,苗木的枝干易缺水,根系易出现腐根、烂根、干根等情况,会影响苗木成活率,尤其是对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苗木来说,保持苗木自身水分是提升成活率的关键。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是指在环境恶劣、生态条件差、土地质量差、缺乏水源及其他自然条件限制下,利用生态学、林学、土壤学等学科知识,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和措施,将不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造成可用于林业生产的良种林地的技术。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主要应用于山区、荒漠、沙地、半干旱地区和城市绿化等区域。
在这些区域,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常规的造林技术往往无法实施或实施后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植被恢复。
首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的关键在于土壤改良。
由于环境恶劣,土地质量较差,土壤中缺乏养分,水源也比较缺乏,因此要想让树木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生物肥料等方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搭建水源设施和改进灌溉方法,增加土地水分供应。
其次,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树种。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树种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生长,因此需要选用具有适应性的树种。
这些树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抗逆能力,能够适应较差的土地质量和水分条件,并能够在生长过程中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第三,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采取合理的植树方法。
由于环境条件差,传统的植树方法往往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理想效果,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植树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盖沙覆土或者栽种草木联作等方式,保护树苗的生长环境,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最后,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
植树技术只是一个开始,后期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采取严密科学的管理方式,包括对树苗的保护、养护、修剪等管理措施,以确保树木能够良好地生长并最终形成森林。
困难立地造林综合技术要点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8年12月 Dec. 2018
困难立地造林综合技术要点
苏丹华
(国有叶县林场,河南平顶山 467232)
摘 要 在当前的生态建设中,造林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又有大量的立地条件差的林地因造林 成功率低而闲置。积极探索困难立地条件下的营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 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造林作业设计、整 地、优化树种结构、苗木处理、抗旱造林技术利用、后期抚育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为立地条件差的地 区的营造林行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生态建设;优化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36.037
2 抗旱节水型整地
2.1 反坡水平沟整地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完整、坡面较规则,坡度小
于40°的宜林地上进行整地。按照“等高线,沿山转, 宽两米,长不限,死土挖出,活土回填”的方法进行整 地,留自然集水坡面,反坡面倾斜度5°~10°。 2.2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是传统的抗旱集流整地方式,适用于土 层较薄、坡度大于30°的宜林地。沿等高线自上而下交 错排列,修筑似鱼鳞一样的植树穴,相邻两行鱼鳞坑要 呈“品”字形设置。把坑面修整成外高内低的反坡状, 整理出来的砾石集中摆放在鱼鳞坑外沿。鱼鳞坑的数量 根据设计的造林密度确定。
针对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必须要跟得上时 代变化,与全球化生态系统建立联系,如此才能够在全 局性方面对我国未来林业的发展有具体的把握,才能够 真正实现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此时需要着重 关注的是,需要对不同地域的不同特性有不同的针对策 略,根据不同的策略开展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针对具体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困难立地是指环境条件较差、土地质量较低、气候恶劣、水源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
地区。
在此类地区实施植被恢复造林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
水源等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
对于困难立地的土壤修复,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
这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施用,如石灰、有机肥料、磷肥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还可以采取土壤保水措施,
如构建梯田、堰塘等,用以集水并避免水分流失。
对于困难立地的气候条件,可以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进行造林。
在寒冷地区,可
以选择抗寒性较强的针叶树种,如松树、冷杉等;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耐旱性较好的灌
木和草本植物,如柽柳、沙柳等。
还可以通过建立遮荫网等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对于困难立地的水源稀缺问题,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
这包括滴灌、微喷灌、雨水
收集等技术手段,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确保植物的生存和发展。
困难立地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破坏。
在进行植被恢复造林工程时,
需要加强生态监测和管理。
这包括定期巡查,防止滥砍滥伐、非法采矿等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禁止砍伐区等。
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气候、水源
等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以保证植物的生存和生长。
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恢复和改善困难立地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