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基本知识]老子与道家孔子与儒家思想、教育“五经”墨子与墨家思想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韩非子与法家思想《诗经》屈原与“楚辞”、《离骚》诸子散文艺术、体育、娱乐、天文与地理名医扁鹊

[基本理论]

1.春秋战国时期繁荣的科技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变革的反映,说明文化都是相应时代社会的反映;

2.这一时期各家思想争鸣,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多中心的必然产物;3.主要流派的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力培养]

1.通过归纳比较各派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水平;2.通过分析春秋战国科技文化繁荣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罗列本节各类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归纳和总体把握知识结构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分析社会现状与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教具教法]大量参考资料学生预先准备和阅读大量相关典籍的名句插图教师概括介绍,并列出知识结构板书,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个大的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丰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表现在思想和哲学领域,请同学举例。

如14-16世纪的西欧,17-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晚期的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政权并立时期的宋代……任何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一.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老子生平:老聃,今河南省鹿邑县人。“老”年高德重,“子”为对男子美称。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2.思想: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都在不断运动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二者间总是相互依存和变化。

3.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为后世道教尊为教主。

[举例]请同学举出,老子观点‚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指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以柔克刚‛,‚物极必反‛。

老子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资料]《道德经》,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开头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引本节‚阅读与思考‛文,进一步理解认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二.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是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孔子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主张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改良,“损益”。

他十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对违反周礼的行为和改革旧制度的举措,多持反对态度,明确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认为“天命不可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他“五十知天命”,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资料] 《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3.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垄断,推动古代文化教育发展。(2)“学而优则仕”,实乃举贤。(3)“因材施教”。(4)“启发”。(5)德才兼备等。古人传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弟子三千,精通六艺都72人。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教无类”。[资料] 《中庸》载孔子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