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近况_张细芝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李小璐;马雅玲【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8【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探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变化与病程的关系.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1个月组(DM1组)、3个月组(DM2组)、5个月组(DM3组),糖尿病组实验前用链脲佐菌素(STZ)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抽取相应DM1、DM2、DM3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糖尿病大鼠和正常大鼠视网膜的超微结构,视网膜HE染色切片、伊文思蓝(EB)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EB含量测定观察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病程初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膜盘、外核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等超微结构已出现改变,且病变随病程进展而加重.视网膜HE染色示CON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DM1、DM2、DM3组视网膜各层组织病理改变随病程延长而加重.EB染色视网膜铺片显示于糖尿病3个月时已出现血管荧光渗漏,5个月时视网膜血管出现结构明显不规则和大量荧光渗漏.视网膜EB含量随糖尿病病变加重而不断增多,CON组、DM1组、DM2组、DM3组视网膜EB含量分别为(0.227±0.051)、(0.325±0.054)、(0.510±0.027)、(0.721±0.035)ng·m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在1个月已出现病变,且随病程延长而加重.【总页数】5页(P890-893,封4)【作者】李小璐;马雅玲【作者单位】宁夏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银川,75001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相关文献】1.脂联素和脂联素受体1在不同病程糖尿病r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变化 [J], 郭竹英;徐芒华;赫玮;王世婷2.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病程及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J], 杨怡;李克勤;牛梅民;黄怀洁;张小娟;谢月书3.肥胖2型糖尿病模型OLETF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肝脏水通道蛋白9 mRNA的表达[J], 段玉敏;袁振芳4.不同病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同模型大鼠的神经病变相关指标的比较研究 [J], 尹烨淋;王丽5.木丹颗粒对不同病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清中Hcy及TGF-β1的影响 [J], 孙梦圆;赵宏贺;尹烨淋;王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及其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的研究

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及其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的研究丁慰祖;姚慧萍;刘嫣;钱钧;许宇东;叶芳【摘要】目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并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诱导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大鼠眼部情况、血糖及体重等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一次成模率高,大鼠死亡率较低.建模6周起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到部分大鼠晶状体皮质混浊,眼底检查未发现改变.建模后1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a、b波潜伏期即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但振幅未见异常.而6周时糖尿病组FERG的 a、b波除潜伏期持续延长外,其振幅也显著下降(P<0.01).结论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建模简单、方便,成功率高,是较为理想、稳定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之一.大鼠糖尿病早期在眼底出现视网膜可见病变之前即已存在功能改变.【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4(022)001【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视网膜电图;电生理【作者】丁慰祖;姚慧萍;刘嫣;钱钧;许宇东;叶芳【作者单位】200235,上海,江苏大学附属上海第八人民医院眼科;200235,上海,江苏大学附属上海第八人民医院眼科;200235,上海,江苏大学附属上海第八人民医院眼科;200235,上海,江苏大学附属上海第八人民医院眼科;200235,上海,江苏大学附属上海第八人民医院眼科;200235,上海,江苏大学附属上海第八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病程越长,DR发病率越高、致盲率也越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长,由DR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日益严重,在许多国家,近年来DR已演变成首要致盲原因。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皮全民
【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4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糖尿病视功能障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模型,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取视网膜行透射电镜观察视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糖尿病1个月,视细胞的外节膜盘模糊不清,膜盘间隙扩大.糖尿病3个月,视细胞外节膜盘间隙进一步扩大,排列紊乱,并发生局灶性断裂,线粒体肿胀、脱嵴,毛细血管扩张.糖尿病6个月,视细胞外节膜盘断裂,并出现许多泡沫样结构,线粒体变小,肿胀、脱嵴,排列不规则,毛细血管狭窄.结论糖尿病早期毛细血管由局部扩张变为狭窄,视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并随病程的进展而加重.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皮全民
【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R587.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变化的研究 [J], 陈瑞华;陈振斌;陈少强;黄焱;朱学军;张更;黄登清
2.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与醛糖还原酶的相关性及氨基胍的保护作用 [J], 陈少强;陈瑞华;黄焱;张更
3.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规律 [J], 刘学政;萧鸿;庞东渤;李瑞祥
4.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J], 萧鸿;刘学政;李永洋;李莉霞;李瑞祥
5.干扰血管生成素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J], 陈晶;关晓海;李铁英;曹福源;白云;沈海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435500湖北黃梅眼科医院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模型制作方法及病理特征自发性遗传性动物模型:①OLETF大鼠:OLETF大鼠可自发性产生糖尿病,发病率有性别差异,25周龄雄性大鼠一般100%。
5个月时,可观察到内核层细胞由3~4排减少为2排,感光细胞层细胞由8排减少到3~6排,色素上皮层细胞高度降低,基底膜周折发育迟缓,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可观察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②STD大鼠:STD大鼠是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它是SD大鼠的亚型,能自然发生糖尿病,在鼠龄20周左右时发病,不用胰岛素治疗也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眼底的并发症有新生血管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类似于人类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55周龄时可观察到血管异常和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但视网膜出血不常见;电镜检查发现视网膜基底膜增厚。
③GK大鼠:通过对大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并筛选高血糖的个体培育而来,为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Matsubara等【sup】[1]【/sup】对GK大鼠的电生理研究表明,从4周开始糖尿病GK大鼠的a波、b波及Ops振幅下降,a波潜伏期延长,提示糖尿病早期感光细胞即受到损伤,但未观察到视网膜病变。
药物诱发性动物模型:①ALX诱导的动物模型:使用ALX诱导的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过程,实验犬可出现视网膜血流速度下降和代谢改变。
出现糖尿病5年后,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形态上与糖尿病患者非常相似,都表现出毛细血管瘤、非细胞性毛细血管形成和周细胞鬼影等。
②STZ诱导的动物模型:STZ 可采用静脉或腹腔注射。
Hammes等【sup】[2]【/sup】观察到STZ诱导SD鼠24周时视网膜毛细血管数量显著增多,而周细胞数较正常鼠减少47%,至56周上述改变更为明显,且毛细血管基底膜显著增厚,而血管瘤最早在32周出现。
讨论诱导型动物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胰岛素缺乏有关,发病严重程度不易控制,但优点是造模简便,发病迅速。
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近况

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近况
张细芝;王燕;余杨桂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年(卷),期】1999(009)001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在美国,DR是四大致盲性眼病之一[1].在我国亦有逐年上升之势.然而,DR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预防及治疗仍不完善,建立理想的DR实验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探讨其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张细芝;王燕;余杨桂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相关文献】
1.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J], 杜丽坤;赵莹;杜立杰;栗德林
2.实验性糖尿病牙周炎骨丧失动物模型研究 [J], 付永伟;和红兵;欧炯光
3.中药降糖胰生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影响 [J], 马宇鹏;张中新;张延英;李继霞;李广远
4.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J], 高红莉;刘方永;夏作理
5.实验性糖尿病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J], 韩荣;薛洁;张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动物模型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 建立糖尿病性视 网膜病变( D R) 动物模型。 方法 : 叙利亚金 黄地 鼠 2 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 型组 , 采用
腹 腔 内注射 2 %链 脲 佐 茵素 造模 。 观 察 两组 动 物 一般 状 态 、 血糖 、 眼底彩照 、 荧 光 素 眼底 血 管 造 影 及 光 学 相 干 断 层 扫描 的
盛 澎学诼
2O 14 V o1 . 1 5 N O. 4
实 验 中 医 药 学
实验 中医药 学
E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TCM “ 实验 ” 虽然是现代 科学研 究常用 的方法 , 然在我
国 却 自古 有 之 。 古代 学 者 王冲 说 “ 等 类众 多 , 行 事 比
的方法和传统 中医药学 的实验 方法融合起 来 , 开拓现
代实验 生物学、 医学和药物科 学的新领域 。
糖尿病动物模型视 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曹明芳 , 林 翔 , 江 蕊 , 程 良 , 张婧 文
( 1 .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 民医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4 ; 2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福建 福州 3 5 0 1 2 2 )
糖尿 病是 发达 国家 和发展 中国家所 日益 关注 的 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 糖尿病的治疗 出现 了死亡率下 降, 而失明率逐渐增高的矛盾现象。 糖尿病性视网膜 病变( d i a b e t i c r e t i n o p a t h y , D R) 是 导致 糖 尿病 失 明 的 最 常见 、 最 严重且 治疗 最 为棘手 的疾 病 。 本研 究采 用 链 脲佐 菌 素 ( s t r e p t o z o t o c i n , S T Z ) 腹 腔 注 射 法 建 立 糖
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及其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的研究

c h a n g e s f o ndi u nt h e r e i t n a .O n e w e e k a f t e r mo d e i l n g 。 hel t a t e n t p e r i o d o f a ・ w a v s e a n d bw a v e s o f F E R Gw e r e d e l a y d (P e
a c h i e v e me n t r a i t o nd a l o w mo r t a l i t y .C o r t e x o f l e n s o p a c i i t e s wa s o b s e r v d e f r o m 6 we e k s nd a o n .T h e r e we l  ̄n ' o v i s i b l e
D i a b e i t c r a t m dd e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i n t r a p e i f t o n e l a i n j e c i t o n o f S T Z .G e n e r a l c o n d i t i o n a n d e l ct e r o r e t i n o g r a p h o f t h e d i a -
丁慰祖 姚 慧萍 刘嫣 钱钧 许宇东 叶芳
【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并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 链脲佐菌素( S T Z ) 诱导方法建立大鼠 糖尿病模型, 对大鼠眼部情况、 血糖及体重等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对实验组
和对照组大 鼠进行视 网膜 电图检测 , 并对各指标进行 统计 学分析 。结果 成功建 立大 鼠糖 尿病模 型 , 一次 成模 率 高, 大 鼠死亡率较低 。建 模 6 周起裂隙 灯显微 镜检查 可 观察 到部分 大 鼠晶状 体皮质 混浊 , 眼底 检查 未 发现 改变 。 建模后 I 周闪光视 网膜 电图( F E R G ) 的a , b 波潜伏期 即较对 照组显 著延长 ( P< 0 . 0 1 ) , 但振 幅未 见异 常。而 6周 时糖尿病组 F E R G的 a , b 波 除潜 伏期 持续 延长外 , 其振幅也显著下 降( P< 0 . 0 1 ) 。结论
糖尿病动物模型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糖尿病动物模型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曹明芳;林翔;江蕊;程良;张婧文【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5)004【摘要】目的:建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叙利亚金黄地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腹腔内注射2%链脲佐菌素造模,观察两组动物一般状态、血糖、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区别.结果:模型组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糖尿病临床表现,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眼底检查可见黄白色点状病灶及小片状红色病灶,FFA检查出现视网膜平均循环时间延迟和视网膜点状及小片状高荧光灶的改变,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间的颗粒样强反射.结论:2%链脲佐菌素致叙利亚金黄地鼠高血糖模型,与人类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十分相似,该模型可用于研究DR的发生、发展机制.【总页数】3页(P12-14)【作者】曹明芳;林翔;江蕊;程良;张婧文【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祁怡馨;谢立科;郝晓凤;张志芳;秦睿;肖文峥2.玻璃体内注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制作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J], 何敏;黄永波;王万辉3.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自然发病啮齿动物模型 [J], 李才锐;孙曙光4.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J], 朱华;李彦红;徐艳峰;徐玉环;许庆刚;尹红霞;秦川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王娇娇;李苗;史平玲;张贝贝;魏圆梦;王艳歌;宋宗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59·
张晓峰等报道 BB SM U 自发性糖尿病大鼠视网 膜 毛细血管基底膜 ( retina l cap illa ry ba sem en t m en2 b rane, RCBM ) 厚度及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选择性 消失致内 周细胞比值升高与血糖浓度有密切的正相 关关系, 离体玻璃体荧光素浓度定量测定亦发现玻璃 体荧光素浓度和血糖浓度明显相关, 说明在高血糖状 态下, 血—视网膜屏障功能更易受到影响〔4〕。
So su la et al.
蔗糖喂养
血管萎缩和血管瘤
Cohen et al.
鼠
遗传性
微血管瘤、 影毛细血管
D uhau lt et al.
仓鼠
链脲佐菌素 遗传性
周细胞消失
毛细血管细胞改变、 血管瘤样损害、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改变
A g ren et al. So ret et al.
链脲佐菌素
血管瘤样损害
1 糖尿病动物模型基础上的 D R 模型 传统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有 4 类, 即化学物质
诱导动物模型、自发性遗传性动物模型、胰腺部分切除 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 后者尚处于实验阶段, 在
此基础上建立 DR 模型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自发 性遗传性动物模型对动物的种属、 品系及饲养与繁殖 条件较严格, 且能提供给实验用的数量也有限, 故实际 应用也受到限制。化学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诱发简便, 来 源广, 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模型。
Kern 等 给 C57BL 6 小 鼠 及 BALB L 小 鼠 喂 含 30% 及 50% 半乳糖的饮食, 经 21~ 26 月, 在喂饲含 30% 半乳糖小鼠中可见明显早期DR 样损害, 但其死亡 率较高, 该模型适合于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 DR 病 因病机研究, 是一种并不昂贵的模型〔12〕。
3 动物模型在 D R 发病机理探讨中的作用 DR 动物模型建立后, 通过实验研究, 从不同角度
对 DR 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 311 糖代谢与 DR
长 期高血糖是 DR 发生的关键因 素。 Engerm an 等〔13〕对糖尿病模型猫进行 5 年观察后, 发现血糖控制 不良则视网膜损害呈进行性, 而控制良好者视网膜损 害则停止。在高血糖状态下, 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 山 梨醇通道活跃, 山梨醇在细胞内聚积, 引起渗透压增 高, 导致周细胞退变、减少, 使毛细血管张力降低, 管 径扩张, 形成短路血管, 进而形成微血管瘤〔14〕。胡玉章 等观察到 ALX 糖尿病大鼠即使在部分血糖降至正常 时其视网膜内过量山梨醇、果糖仍滞留而不排出, 认为 临床及实验中所见 DR 在血糖控制后仍继续发展可能 与此有关〔15〕。
2 半乳糖喂养诱导的 D R 动物模型 半乳糖喂养诱导的DR 动物模型的建立, 为DR 的
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然而, 至目前为止, 其研究仅描 述了类似人类 DR 的早期组织学改变。 Engerm an 和 Kern 于 1982 年介绍了长期喂养高半乳糖食物的方法 建立 DR 动物模型〔8〕, 用含 30% 半乳糖的食物长期喂 养狗, 经 3~ 5 年后, 这些狗明显地产生了类似人类 DR 的早期损害, 包括影子周细胞、影毛细血管、微动脉瘤、
目前发现的血管增殖因子很多, 其中研究较多的 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IGF )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 EGF )。刘世全等应 用原位杂交技术对糖尿病大鼠眼组织中 IGF 21 进行研 究, 发现其 IGF 21 基因呈高表达, 预示 IGF 21 引发加速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是 PDR 的致病因素之一〔24〕。 Schu ltz 等也观察到糖尿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 PE ) 有高的 IGF 21 基因表达, IGF 21 能使 R PE 趋化迁移, 使 其增生, 而 DR 的增殖性病变与 R PE 的增生迁移有 关〔25〕。 314 自由基防御机能与 DR
四氧嘧啶
小动脉瘤
玻璃体内新生血管、 血管和基底膜超微结构病变、 视网 膜血管萎缩、 新生血管
M u sacch io et al. Tou ssain t et al.
可的松+
微血管瘤、 影毛细血管
A g raw al et al.
生长激素
链脲佐菌素
微血管瘤、 影毛细血管、 基底膜改变、 周细胞消失、 血 管萎缩、 血管扩张
Sibay et a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鲤鱼
四氧嘧啶
血管扩张或自发
111 自发性遗传性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 南非多乳头鼠于 1969 年在密苏里医学中心首次
被确诊为自发性糖尿病, 其临床征象有多尿、烦渴、糖 尿和酮尿。病鼠的高血糖不受年龄、性别、近亲繁殖的 影响, 与肥胖无关, 其病理改变见于胰、眼、毛细血管、 肾和肝, 但视网膜病变的专门性研究尚不充分。遗传因
高血糖还可影响肌醇代谢, 通过与肌醇竞争肌醇 受体而引起细胞内肌醇缺乏。M andarino 在实验动物中 观察到在视网膜山梨醇上升的同时伴有肌醇含量下 降, 因而提出山梨醇 肌醇导致 DR 的假说〔16〕。李维业 等进而证实异常的肌醇磷脂代谢是造成周细胞衰亡的 机理之一, 并基于这一理论用外加肌醇或醛糖还原酶 抑制剂方法在试管内逆转了肌醇磷脂代谢, 为防治早 期 DR 奠定了基础〔17, 18〕。
在高血糖状态下, 视网膜组织首先发生代谢异常,
·60·
1999 年 2 月第 9 卷第 1 期
然后才是组织结构的异常。 何剑峰等〔19〕发现在糖尿病 大 鼠发病后 1 月开始, 视网膜组织 中 CAM P 含 量、 CAM P CGM P 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 视网膜中 CAM P 含量的改变, 势必导致其代谢平衡状态的紊乱, 从而在 DR 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胡玉章等观察到在糖尿 病大鼠发病 1 月内, 其视网膜组织中葡萄糖酵解过程 的三个关键限速酶2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 激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 而其最早的组织病理损害周 细胞丧失在 6 个月出现, 提示在疾病初期, 视网膜组织 中就出现了糖代谢紊乱〔20〕。
这类动物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DR 发病机理、防 治及微循环形态学改变等研究。M ccaleb 等报道将 ST Z 注入雌性W ista r 鼠 (45m g kg) 体内, 造模后 8 个月, 电镜观察发现 49% 糖尿病鼠视网膜外丛状层毛细血管 基底膜增厚, 含较多束状胶原纤维、空泡和高密度包含 物〔5〕。H amm es 等观察到 ST Z 诱导糖尿病鼠 24 周时视 网膜影毛细血管数量显著增多, 而周细胞数较正常鼠 减少 47% , 至 56 周上述改变更为明显, 且毛细血管基 底膜显著增厚, 而血管瘤最早在 32 周出现〔6〕。 113 胰腺切除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视网膜病变
与其他方法所致糖尿病模型相比, 遗传性糖尿病 动物的发病和严重程度都不易控制, 其胰岛素缺乏也 可能与其他遗传性疾病有关〔2〕。 112 化学物质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视网膜病变
该动物模型是应用化学物质损伤胰腺 Β细胞, 从而 引起动物发生糖尿病。 目前常用药物有四氧嘧啶 (al2 loxan, AL X ) 和链脲佐菌素 ( strep tozo tocin , ST Z) , 其 作用机理都是选择性损伤胰腺 Β细胞, 引起细胞坏死, 导致血胰岛素不同程度下降伴血糖升高, 形成的是胰 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模型 ( IDDM )。
何剑峰等发现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趋氧化物 歧化酶 (SOD ) 与过氧化氢酶 (CA T ) 的活性与正常组
相比显著下降, 提示其自由基防御机能下降, 而脂质过 氧化物 (L PO ) 水平却明显增高。L PO 除可使视网膜脂 类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外, 还使前列环素生成减少, 从而 破坏 PG I2 与 TXA 2 之间的平衡, 致血管收缩及微血栓 形成, 是DR 的病理基础之一, 亦提示自由基防御机能 降低可能在 DR 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6〕。 在另一 项研究中亦观察到,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氧化机 能处于明显低下状态, 且随病程延长而加重, 提示氧化 损伤可能在 DR 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7〕。
312 血液流变学与 DR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被认为在 DR 的发病机理上有
某些作用。Su sanne 在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标本上观察 到多处白细胞增多、 循环血液中活性单核细胞和粒细 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亦明显增高, 因此推测具活性 的白细胞通过产生细胞毒性产物而导致细胞破坏和微 血管损伤, 形成毛细血管闭塞, 对新生血管的发生产生 影响〔21〕。B u lla rd 等指出在糖尿病时, 白细胞对血管内 皮细胞的粘附增强, 可能通过栓塞毛细血管参与 DR 早 期的微循环障碍〔22〕。
大部分实验动物 (猴、猫、狗、猪、鼠等) 有精细 复杂的血管网, 可用于DR 实验研究, 但兔视网膜仅部 分区域有血管, 且血管限于视网膜表面, 故不宜用于进 行DR 研究。Engerm an 等将糖尿病动物视网膜血管病 变研究近况列表于下〔2〕:
种系
糖尿病产生
视网膜病变
研究者
狗
自发
微血管瘤、 周细胞消失、 影毛细血管、 出血
Ho tta 等〔23〕对一组糖尿病模型 OL ET F 鼠进行视 网膜电图 (electro retinogram , ER G) 测定, 与正常对 照组相比, 其振荡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 同时血小板凝 聚性显著增强, 而在应用抗凝剂后, 这些异常明显改 善, 但视网膜中山梨醇和果糖含量无明显变化, 在另一 组应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糖尿病大鼠中, 不仅 ER G 明显改善, 视网膜中山梨醇和果糖含量亦明显下降, 说 明抗凝剂不是通过改变多元醇通路活性, 而是通过影 响血液因素来改善DR 的病情发展, 同时也说明血液流 变的异常在 DR 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313 血管生长因子与 DR
Yoko te et al.
素是该鼠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属非性连锁的多基因 遗传方式。本动物模型与人糖尿病间相似处很多, 包括 征群的变异, 继发性损害的出现 (微血管瘤病变、白内 障等) 以及遗传作用等。可用于研究发病机理、代谢相 互作用、 代偿机制、 并发症的出现、 确切的遗传机制 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