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的历史
胰腺外科的发展史

Beger
注重多学 科合作 (MDT) 及个体化 治疗
Pavarotti
注重循证 医学的客 观证据
Steve Jobs
诊断技术 的进步
赵玉沛
微创外科 的发展
Company Logo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Company Logo
我国的情况
❖ 在我国,有关SAP相关问题的讨论起自1984年的全国胰腺外科会议。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在1992年第四届全国胰腺外科学 术会议上提出了最初步的《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
❖ 1996年贵阳的第六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会议上,提出我国AP的第二 次方案,该方案与国际接轨,参考了亚特兰大分类,结合我国具体经 验,取得较为一致的观点之一是对SAP采用以坏死感染为主要外科手 术指征的综合治疗。
断端及胰腺断端缝合闭锁。 程碑意义,因此人们也把经典
25个月患者死于肝转移。
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
成为Whipple术。
胰腺癌手术发展
Whipple(1881-1963)
Whipple术
胰腺癌外科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 1944年Child对重建胃肠道的三个吻合术做了改进:他提 出将空肠断端上提先于胰腺断端吻合,继而再其下方约 10cm处行胆总管或肝总管空肠吻合,然后做胃空肠端侧 吻合。
2
1685年Bidleo描述了胰管与胆总管以“共同通路
”汇入十二指肠乳头的结构
3
1720年Vater描述了十二指肠壶腹部; 1742年,Santorini描述了副胰管的结构;
胰腺解剖的认知
人体器官移植的历史和现状

人体器官移植的历史和现状人体器官移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科手术,可以拯救许多患有严重器官疾病的患者。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直到最近几十年才真正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体器官移植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它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的挑战和机遇。
一、古代器官移植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的医生就已经开始进行鼻部整形手术。
这项手术涉及到使用来自其他人体的皮肤移植。
在中国,古代医生也曾经进行过器官移植手术。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医生华佗就曾经将假牙植入患者的口中,为他们解决了口腔问题。
尽管当时的医生们并没有现代医学手段那么高超,但是古代器官移植的历史证明了人们对于手术的渴望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二、现代器官移植现代医学的发展为器官移植手术带来了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人体肾脏移植手术首次被成功实施。
此后,肝脏、心脏、肺和胰腺移植手术也逐渐得到了应用。
如今,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救治了数万名病患。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如何寻找合适的供体一直是个难题。
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器官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无论是考虑到供体的匮乏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免疫排斥问题,人工器官的应用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
三、当前挑战和机遇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广泛,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供体不足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器官供体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难以找到匹配的供体,这也限制了器官移植手术的规模和效果。
另外,由于器官移植是涉及到人体内部的手术,所以手术风险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目前,医学界正在致力于开发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技术和方法,来减轻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在国际上,医疗设施和医学资源的不平衡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医学系统不够完善,这导致了大量的患者无法获得合适的器官移植手术。
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全球医学系统的发展并提高医疗设施的普及度,以便更多成千上万的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康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历史演变及应用现状

各国术式应用情况
• 欧美三种方法各擅胜场,但主流也逐渐 趋于child
• 日本也逐渐趋于child,但cattell法也 有相当的市场
• 中国近年来主流是child法
• 手术分为二期 • 一期行胆囊空肠吻合 • 二期6周后行切除术 • 胃空肠吻合,用十二指肠的第三段和胰腺
残端吻合。
标志性事件
• Whipple,Parsons和Mullins在1935年的划 时代的报道
• 80例壶腹部癌的治疗 • 包括经十二指肠切除,十二指肠切除,胆
总管切除和二期的胰腺和十二指肠切除
–合并门静脉的切除
国内扩大根治术的开展及共识
• 国内近年来也开展了联合门静脉和肠系 膜上静脉切除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 标准的Whipple手术治疗胆总管下端癌, 壶腹癌,十二指肠癌是合适及其有效的
• 对于胰头癌,则达不到根治术的要求, 为了提高手术切除率,根治程度及提高 远期生存率,胰头癌应行扩大的胰头十 二指肠切除术
胰胃吻合优点
• 胰腺与胃后壁紧贴,利于无张力吻合 • 胃壁厚软,血运好,利于愈合 • 胃腔大,无胰肠套入式的困难 • 由于胃酸和缺乏肠激酶,胰酶不激活 • 对胰胃吻合口腐蚀作用小 • 可通过胃镜观察吻合口 • 无长的空肠襻,导致的牵拉撕裂作用
胰胃吻合缺点
• 解剖生理学上改变了胰肠间的正常顺序 • 胰酶受胃酸的破坏影响其消化功能 • 胃酸导致胰腺断端的过度坏死,纤维化
• 手术技术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Fortner区域性切除
• Ⅰ型的切除范围:在标准的Whipple基础上 切除部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并行吻合
胰腺炎的中医治疗现状

病理生理过程
胰腺炎发生后,炎症因子释放增多,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重。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导致腺泡细胞损伤,胰酶分泌增多。
腺泡细胞损伤
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损伤,引起胰腺出血和坏死。
血管损伤
胰腺炎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休克、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并发症
胰腺炎的中医治疗历史与现状
02
古代中医对胰腺炎的描述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胰腺炎症状的描述,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白芍
具有柔肝止痛的作用,可减轻胰腺炎的疼痛及炎症反应。
大黄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减轻胰腺炎的炎症反应及降低血清淀粉酶活性。
中药单体治疗胰腺炎
中医对胰腺炎并发症的治疗
04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导致湿热内蕴、瘀毒互结。
胰腺炎中医病机
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证候为脾胃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等。
中医治疗胰腺炎的疗效评估方法
临床疗效评估
生存质量评估是中医治疗胰腺炎的重要评估方法之一,包括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
生存质量评估
复发率是评价中医治疗胰腺炎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复发率的统计可以了解中医治疗的长期效果。
复发率评估
诊断标准不一
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
患者依从性问题
中医治疗胰腺炎的局限性及挑战
中医治疗胰腺炎的前景展望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治疗胰腺炎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因、病理、药理等方面,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加强基础研究
通过推广标准化治疗方案,制定统一的中医治疗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疗效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推广标准化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胰腺炎需要多学科联合研究,包括中医学、西医学、药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共同推进该领域的发展。
文献演讲胰岛素

胰岛素制剂的剂型与使用方法
注射剂
液体制剂,需冷藏保存,使用 时需摇匀。
笔芯剂
预填充的注射装置,方便患者 使用。
贴剂
通过皮肤吸收,减少注射痛苦 。
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饮食和 生活习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选择合适的剂型和使用时
间。
04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糖尿病的治疗
01
02
03
0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
然而,胰岛素也存在一 些副作用,如低血糖反 应、体重增加、过敏反 应等。
低血糖反应是最常见的 副作用之一,患者可能 会出现头晕、心悸、出 汗等症状。为避免低血 糖反应,患者应遵循医 生的建议,合理使用胰 岛素。
体重增加也是胰岛素常 过敏反应是胰岛素非常 见的副作用之一。这是 罕见的副作用之一。如 因为在胰岛素的作用下, 果患者对胰岛素过敏, 身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 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 葡萄糖,从而减少脂肪 医生的建议。 的分解和利用。为避免 体重增加,患者应控制 饮食和加强体育锻炼。
05
胰岛素的未来研究方向与 展望
新型胰岛素的研发
研发长效、短效、超短效等不同 作用时间的胰岛素,以满足不同
患者需求。
开发低免疫原性、低血糖反应的 胰岛素,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探索新型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 以增加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胰岛素给药系统的改进
开发新型胰岛素注射 装置,提高患者用药 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探索智能化给药系统, 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自 动调节胰岛素剂量。
研究口服、吸入、经 皮等非注射给药方式, 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胰岛素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器官移植之历史发展

器官移植之历史发展器官移植是一种医学技术,在人体中移植健康的器官以替代病变或崩溃的器官。
这一领域的发展既是医学科学的巅峰,也是人类同情和援助的体现。
以下是器官移植的历史发展回顾:古代(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5世纪)有关器官移植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根据一些古文和绘画中的描绘,人们相信古埃及人可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开始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然而,真正的有力证据始于古印度。
古印度的阿耆尼·歐帕尼沙德(Susruta)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根据他的文献记载,公元6世纪时他就进行过皮片移植和骨片移植手术。
中世纪(公元15世纪-18世纪)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原因,中世纪欧洲的医学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不过,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进行皮肤和骨髓的移植手术。
这些手术虽然难以成功,但标志着人类对器官移植的兴趣和努力。
现代(19世纪到20世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医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器官移植的实验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的效果显著,为人体移植奠定了基础。
然而,尚未发现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免疫排斥问题,这导致大多数移植器官最终被拒绝。
直到20世纪50年代,医学界才开始对器官移植的免疫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这个时期,研究人员发现使用类固醇药物可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这为器官移植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第一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发生在1954年,由外科医生约瑟夫·穆瑟和兰德·卡拉瓦吉亚斯领导的外科团队在波士顿的布雷根拉病院进行了一次肾移植手术。
这次手术在两个双胞胎兄弟之间进行,成功地移植了肾脏,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持了良好的功能。
自从第一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之后,医学界对器官移植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肾脏、心脏和肝脏移植手术成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延长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器官移植手术越来越安全和成功。
近年来,器官移植技术已经扩展到包括小肠、胰腺、肺和面部在内的几个领域。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对有关促胰液素发现过程的详细解析

对有关促胰液素发现过程的详细解析促胰液素这一普遍存在于人类体内的激素,起到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其中参与的人物令人敬仰,表现出了无穷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全面的分析历史上促胰液素发现的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促胰液素发现的简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促胰液素发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意大利,年仅20岁的医学生米哈伊尔洛塔克(Michael Lothar)在了解了胰腺的性质之后,发现了一种神秘的“液体”。
他把它带回了家,经过细心地研究,做出了一系列证明这种液体对体内糖分起着调节作用的实验,最终发现这种液体其实就是促胰液素。
继洛塔克的研究之后,许多研究者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尤其是1907年关于促胰液素的大规模研究,使得研究中心齐聚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包括维也纳大学教授威廉埃斯特勒(William Astell)、墨尔本大学杰出教授约瑟夫鲁宾斯坦(Joseph Rubinstein),以及亲自参加研究的最年轻的研究者英国博士史蒂文威尔士。
这次研究利用了先进的手段,如X射线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总结了促胰液素的性质及其功能,大大贡献了促胰液素的研究。
除此之外,促胰液素的研究还在不断推进,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初,几位英国科学家对胰液与胰液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藏着可以利用药物治疗胰腺疾病的思路,使得促胰液素的治疗得到有效的依据。
并且在1960年代,基于促胰液素的作用机制,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可以制备人工促胰液素的方法,为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从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促胰液素发现的过程充满坎坷,历经无穷的试错,探索出了可以把促胰液素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宝贵方法,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伟大的激情。
历史上,参与这一行列的科学家们,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尤其是史蒂文威尔士,这位亲自参与而又年轻无知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s
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孙震
三、17世纪
四、18世纪
• Albrecht Von Haller是18世纪最杰出的生理学 家之一,他发现与胆管汇合后通向肠腔, 由此提出胰液的功能之一应该是稀释胆汁 并降低其刺激性。 • 1742年,Santorini阐明了副胰管的结构,并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从而引发历史上第一 次学术界关注的有关胰腺的胚胎学研究。
五、19世纪
六、20世纪
• 1901年,Eugene Opie发现,糖尿病病人的 胰岛细胞存在透明样变,提示胰岛可能是 糖尿病的发病部位。 • 同一时期Ssobelow和Schulze阐明,胰管结扎 会导致胰腺的萎缩,但是胰岛仍然不受影 响,实验动物也不会因此得糖尿病。 • 美国W.G.MacCallum在一个设计精妙的实验 中明确地提出,胰岛是糖尿病的发病部位。
五、19世纪
• 1869年 ,Paul Langerhans发表了《胰腺组织显微 解剖的成果》的论文,首次阐明胰岛的结构,并 于1893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 1882年,Kuhne和Lea第一次描述了围绕胰岛细胞 周边的毛细血管网。 • 俄国Pavloff通过一种特殊的胰腺造瘘术发现迷走 神经控制了胰腺的分泌。 • Bayliss和Starling发现了“胰泌素”。 • Pavloff发现一种特别的酶“肠激酶”。
六、20世纪
• Frederic Banting从胰岛组织中提取出激素样 物质“isletin”(insulin)。将一注射器的 “isletin”注入因糖尿病昏迷垂死挣扎狗的体 内(狗的胰腺被全部切除以制造糖尿病模 型)。在接受注射后,狗迅速清醒了,并 且能够行走。在几周时间之内,这一重大 发现马上为全世界所知。
六、20世纪
六、20世纪
• 1936年,Rich和Duff指出,胰酶溢入胰腺间 质后会导致该器官发生病理学上的血管变 性,从而使得胰腺发生出血、自身消化以 及坏死。 • Whipple提出:急性胰腺炎病人较少采取手 术治疗,除非出现继发的化脓性感染或保 守治疗无效,——胰腺Whipple手术
六、20世纪
五、19世纪
• 德国Willy Kuhne对于胰液能够消化蛋白质这一现 象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他发现了胰蛋白酶。 • 1815年英国临床医生Alexander Marcet发现脂肪酶。 • 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发 现了胰腺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是实验医 学的奠基人,开创了化学和物理处理人工模拟疾 病发生过程的先河。他指出:胰液在消化系统的 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胃液。 • Eberle提出胰液能够乳化脂肪;Valentin证明胰液 能作用于淀粉;Bernard证明了胰液能够将油腻食 物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二、16世纪
三、17世纪
• 1642年意大利Johann George Wirsung 描述了 人类胰腺的主要导管系统,并以自己的名 字命名。 • Brunschwig认为,胰管是一个通道,在这条 通道中,来自十二指肠的食糜,并被作用 而产生“和胆汁类似的烈性消化液”。 • Thomas Wharton指出:胰腺与下颌下腺在 解剖结构上及表面上具有一致性。胰腺被 作为腹部的唾液腺被人们认知。
三、17世纪
三、17世纪
• 荷兰医生Franciscus de Le Boe(亦名Sylvius) 和他的学生Regnier de Graaf,将羽茎置入狗 的胰管口收集胰液,经过分析后,他们认 为胰液是“没有味道的”,属于“酸-盐” 类型的酸,同时发现人的胰液和狗的很相 似。 • 到17世纪末,德国生理学家Johann Bohn撼 动了Sylvius学说,证明了胰液并不是一种酸。
中医
• 心属火,主血脉,和小肠互为表里,开窍于舌。 肝属木,主筋路,和胆互为表里,开窍于目。 脾属土,主肌肉,和胃互为表里,开窍于唇。 肺属金,主皮毛,和大肠互为表里,开窍于皮毛。 肾属水,主骨髓,和膀胱互为表里,开窍耳。
老百姓心目中的口诀: 心肝脾肺肾
• 从古至今,无论中医、西医,无论百姓还 是医生:
胰腺:被遗忘!!!
胰腺——一个隐居的器官
胰腺的历史
一、古代
• 最早把胰腺作为一个独立的器官进行认知 的是希腊人。 • 大约是公元前300多年。 • Galen、Hippocrates、Rufus等。 • pancreas=希腊语中Pan(全部)+Creas(肉)
一、古代
二、16世纪
• Andreas Vesalius在28岁时完成《人体的构造》 的专著,其中明确将胰腺描述为一个“位 于网膜下方的腺状器官或长条状实质” • 书中提出了sweetbread这样一个词用以命名 胰腺,这个词后来在美国人用以命名一道 美食:小牛的胰腺。
三、17世纪
• Brunner发现了十二指肠腺,认为消化液主要由十 二指肠腺分泌,而不相信胰腺是消化过程中至关 重要的环节。 • 长达10年的观察过程中,他发现狗在胰腺切除术 后能存活3个月至1年。他还注意到狗在术后出现 了多尿、烦渴以及易饿的症状,可惜的是他没有 发现尿液中的含糖。他是有机会将糖尿病和胰腺 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并没有由多尿这个症状联 想到糖尿病,这使得他的研究被后人所遗忘。
胰腺的历史
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孙震
西医
• • • • • • • 心、脑 肺 肝、胆 肾 胃、肠 胰 脾
老百姓所明白的事情: 1.心脏病会死人。 2.脑血栓会死人,也会残废。 3.肝胆不好,人会很虚弱,也可能会死人。 4.肾不好,人会很虚弱。
5.胃肠不好,人会腹痛拉肚。
6.脾不好,人会消化不良。
六、20世纪
六、20世纪
• Opie在1901年还提出了“共同通道”假说。 • 1919年,Archibald证实了Oddi括约肌痉挛能 够诱发急性胰腺炎。 • 1927年,Elman发现了血清淀粉酶的检测能 够对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起到巨大作用。 • 1889年,Reginald Fitz提出胰腺炎的特异性 症状及体征,并完善了胰腺炎导致坏疽、 出血以及化脓性感染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