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传统医德
医德培训课件(2)

医德医风基本内容
(四)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关心、体贴患者,做到热心、耐心、爱 心、细心。 2. 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推行文明用语:“ 请,您好,对不起,谢谢,祝你安康!”等,拒绝 “生、冷、硬、顶、推、拖”现象发生。 3.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 交流和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医德医风存在的问题
(2)为医不廉,收受好处。有的患者总是怕医生 不尽心,觉得送了红包心里才踏实,一些医护人 员也就泰然笑纳。有的医生道德素质较差,暗示 甚至索要好处。有的医生被医药代表买通,为了 按一定比例获取提成乱施高价药。至于接受请客 吃饭,收点土特产则已经不当一回事了。
医德医风存在的问题
护要求: 语感自然、语气亲切、语调柔和、 语流适中、语言简练、语义明确。 2. 要用尊敬的语言,不用忌(禁)语 3. 讲究语言艺术 态度恭敬、表情从容、行为适度 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
医德医风教育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
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务工作者继续教育 的内容之一
医德医风
副科级干部、主治医生
王桂平
主要内容
1 2 3 4
医德医风的概念
学习医德医风的目的及重要性
医德医风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
医德医风的概念 何谓医德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 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 员之间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 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医德的根本宗旨是: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 心”的服务理念。 医德的特点:具有全人类性 -医学无阶级性、医术 无国界,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人道性 -即一视同 仁,是医德的永恒的主题 ;自主性 -医学绝不能利 用医学作为残害人类或作为政治党派斗争的工具。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8页
四、中国医学道德思想规范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9页
(一)中国医德思想
❖ 1.医乃仁术 2.医以活人为务 3.重义轻利价值观 4.易地以观,利自淡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0页
(二)中国传统医德规范
❖ 1.对待病人——至亲之想 ❖ 2.治学态度——至精至微 ❖ 3.服务态度——一心赴救 ❖ 4.医疗作风——端正淳良 ❖ 5.对待同道——谦和慎重
养都提出了明确而详细要求。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7页
(四)清代 医德思想
❖ 1.喻昌:《医门法律》 ❖ 提出了医生对病人要“笃于情”医德思想 ❖ 将“笃于情”与四诊、辨证论治、医生行为结合2.沈金鳌 ❖ “医之道大与深也。盖医系人之生死,凡治一证,构一方,
用一药,在立法著书者,非要于至精至当,则贻误后世?被 害者必多。” 3.吴达:《医学术是》 ❖ “夫医为仁术,君子寄之以行不忍之心,不可不求其至理。
第一章 医学道德传统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页
教学目标与要求
❖ 经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 ❖ 中外医学道德产生和发展 ❖ 中外传统医德思想、医德规范 ❖ 中外传统医德历史轨迹和基本精神 ❖ 了解中外医德传统异同 ❖ 更加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外医学道德传统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页
重点与难点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8页
三、近代外国医德发展情况
❖ 1、《医学伦理学》出版 ❖ 2、《医德守则》颁行 ❖ 3、万国红十字会成立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9页
四、当代外国医德发展情况
医学伦理学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传统医德文化

传统医德文化传统医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它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的关怀和责任。
传统医德文化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在传统医德文化中,医生被视为天使般的存在,肩负着救死扶伤、保卫生命的伟大使命。
医生被要求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患者至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敬畏之心。
传统医德文化强调医生要尽心尽力地治病救人,无论患者的身份、贫富与否,都应受到同等的关怀和尊重。
在传统医德文化中,医生的行为准则是“以德为本”。
医生应该坚守“医者仁心”的原则,善待患者,关爱患者。
他们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与痛苦,用温暖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安抚患者的情绪,给予他们信心与希望。
传统医德文化告诉我们,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更是患者心灵的导师和朋友。
在传统医德文化中,医生的职业操守是无可动摇的。
他们应该始终坚守医德,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医学的尊严和荣誉。
医生应该严守医疗纪律,杜绝虚假广告和不良行为,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传统医德文化教导医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成为患者信赖和仰慕的楷模。
传统医德文化还强调医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医生应该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共同探讨和研究医学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和培训,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医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医药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模式的改变,传统医德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着我们,医生不仅仅是技术的实施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护者。
只有坚守医德,才能真正发挥医学的力量,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传统医德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
我国很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有对医德的阐述,如“医律”“医要”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喻昌的《医门法律》等。
这些医德名篇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值得生活在现代的医生群体景仰、学习和思考。
对传统医德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有助于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1.博爱济世中国医学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治病救人、活人性命,而且还主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
博爱济世的医德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提升到更完美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层次是“仁爱”。
强调爱人“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对医术的高度概括,医学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德行,而不是外在强加于医者,作为一个医者比起其他的职业更需要“爱人”一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者。
因此,医生要仁慈善良,热爱病人,珍爱生命。
《内经》说“天极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谨遵“生命神圣”就是坚持“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个层次是“博爱”。
强调医者不仅要爱人而且强调要广泛的爱、平等的爱、推己及人的爱。
医者要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而且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行医时“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还要常“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医学家寇平主张同等对待每一个人,他说:“痴聋喑哑不可以欺瞒,英雄豪杰不可以趋奉,富贵之家不可以犀象脑子以为圆,贫贱之家不可以麻渣曲末以为散。
浅析中国传统优秀医德的基本内容

浅析中国传统优秀医德的基本内容作者:赵娜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优秀医德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优秀医德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必要性。
我国古代的医家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医德传统,其中包括仁爱救人、重义轻利、平等待人、尊重同行、医术精湛、精心诊治等思想。
本文就此对中国传统优秀医德的基本内容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传统优秀医德基本内容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27-01一、仁爱救人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要求用医学“济群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认为,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的是“爱人知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强调:“人命至重,贵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要求医家“志存救济”“誓愿普救含灵之苦”①。
在师徒相授的医德文化传播过程中,许多医家在自己徒弟出师时赠送灯笼和雨伞,以鼓励和启迪弟子们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为民行医,救人之危。
可以看傳统社会时期历代医家都把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仁爱救人”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医德准则。
医家要怀有“仁爱救人”和“恻隐之心”,视病家疾苦为己事,如果有急病求医者,全心去救治。
因此,行医治病、施药救人就是要施仁爱于他人。
二、重义轻利东汉名医张仲景强调医生必须要多为患者着想,他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批评当时社会上热衷于功名利禄的那些人,反对“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清《吴鞠通行医记》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
清代名医费伯雄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德育价值

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德育价值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医者对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关爱,以及对医学技术的严谨和敬业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阐述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德育价值。
一、以患者为中心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医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心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精神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仁爱之心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强调医者要有仁爱之心,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
医者应具备慈悲为怀的品质,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尽最大努力解除患者的痛苦。
这种仁爱之心是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三、诚信正直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强调诚信正直,要求医者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不夸大疗效,不隐瞒医疗风险。
医者应诚实守信,对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种诚信正直的医德精神有助于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对医者的信任度。
四、谦逊好学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强调谦逊好学,要求医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医者应具备谦虚谨慎的品质,不断探索医学奥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种谦逊好学的医德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五、淡泊名利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强调淡泊名利,要求医者以奉献医学事业为己任,不为名利所动。
医者应具备淡泊名利的品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淡泊名利的医德精神有助于培养医者的崇高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六、勇于担当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强调勇于担当,要求医者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医者应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这种勇于担当的医德精神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七、传承创新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强调传承创新,要求医者在传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医者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积极探索现代医学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途径,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
级第二讲医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讲课文档

第四页,共115页。
本讲重点
1.中国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 2.我国医德优良传统 3.国外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概述 4.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发展概述
第五页,共115页。
本章内容
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祖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三、 国外医德思想的历史发展 四、医学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思考题
——孙思邈《大医精诚》
第二十六页,共115页。
孙思邈及其《大医精诚》
2021/10/22 2021/10/22
孙思邈(581-682),汉族 ,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 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 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 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 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撰《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等,开创了 中医史上24个之最。
——
地
《 宝 命 全 形
》
载 , 万 物 悉 备
,
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
(1)尊生贵人的思想 “天覆地载,万物悉惫,莫贵于人,人之情莫
不好生而恶死”。 (2)对学习医道的人要进行严格的挑选。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无授。” (3)医务人员应当博学多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2021/10/22
2021/10/22
21
2021/10/22
21
第二十一页,共115页。
一、中国古代的医学伦理思想
(三)发展时期:东汉至宋代 东汉名医张仲景和唐代的孙思邈是著名代表医家
孙
张
思
仲
邈
景
坐
像
第二十二页,共115页。
张仲景及其医德思想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 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 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仁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仁论文导读::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
仁爱生命。
天道所展现的就是创生的精神实质。
论文关键词:医德,仁,天道在现代伦理学语境之下,“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在医学科学、医疗实践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但就中国传统医德而言,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不足以涵盖其思想全貌。
传统医德植根于传统哲学的思想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体系完备的成熟理论形态,呈现出超职业道德的特点。
完整揭示传统医德的思想面貌和理论体系,是自觉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的基础,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为了更好的认识传统医德思想,我们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把握和阐发。
一、仁爱生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医德形成了丰富的医德原则和规范。
内容涉及学医、行医、医患、同道、取酬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这些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仁爱生命、精进医术、忠恕待患、重义轻利、以和为贵几个方面。
(一)仁爱生命“仁”的实质是爱,是普遍的生命关怀。
医事追求治病疗疾目标的实现,内在的要求对生命的关爱之情,所以仁爱生命成为传统医德的首要原则。
清代医学家喻昌指出对待患者“必笃于情”(《医门法律》),所强调的就是这一关爱之情。
怀着对病人真诚的关爱和维护之情来行医施治是古代医家[①]一致的医德要求,历代医家的医德观念和行医实践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其中,孙思邈的观念颇具代表性。
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备急干金要方》)。
对病人抱着真诚的同情、关爱,体恤其疾苦,就能促使医家尽心尽力地诊治病人。
在传统医德中仁,医家对病人的关爱还反映在“一心赴救”(孙思邈)的行医态度上。
元代的朱震亨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但始终坚持出诊看病,有时走百十里地也不辞劳苦论文的格式。
有史料记载:“四方以疾迎侯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其仆从疲惫不愿前往时,他耐心说服:“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十,见《四部备要》中华书局仿宋版)朱震亨不避险峻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反映出对病人疾苦的体恤,对病人生命的关爱和维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末期
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该 书第一次正式阐述了医德思想,并把尊重病 人的生命作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它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 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 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 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实践家 ,提出了 “信巫不信医不治”的原则,有力地抨击了 利用迷信害人的巫医。
金元时期,医学界出现了学派争鸣的局面, 充分体现了学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时期的医学界出现了四大学派,即: 寒凉派刘完素(约1120—1200年); 攻下派张从正(约1156—1228年); 补元派李杲(1180—1251年); 养阴派朱震亨(1281—1358年)。 ---这四大派各树一帜,他们勇于突破旧的 学说,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对推动医学发展 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战国末期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①汉代:我国传统医德历经西周东周, 春秋战国,逐步形成,至汉代又有了长足的 发展。▲ ②魏晋时期:医家在继承《内经》和仲 景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辨证施治相 适应的医疗行为规范。 《脉经》、《褚氏遗 书》等著作都论述了这类规范。 ▲ ③南北朝时期:在继承前人朴素人道主 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崇尚医学人 道主义的医学理论,早期医德规范、医德准 则、医疗道德以及性道德等。
元代张从正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把 医学提高到仁道和孝道的高度。 他针对当时社会上看不起医生,把医生看 成下等人,以及一些医生对达官贵人低三 下四,阿谀奉承的现象,批判了轻视医学、 以医为奴的倾向,提出以医为师的观点。 他呼吁医生们去掉自卑感,努力钻研医学, 主动解除疑难之症,为病人解除疾苦。 他还提出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敢于承担 风险,对那些官府认为有罪的病人,应一 视同仁给予治疗。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战国末期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我国古代医德学形成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散见于 从战国至汉的《黄帝内经》,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言, 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医学业》, 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 清代喻昌的《医门法律》等许多医学著作中, 属于医学伦理学的初创阶段。
此外,张杲的《医说》、寇宗爽的《医家 八要》篇、林逋bū的《省心录· 论医》、陈 自明(约1190—1270年)的《妇人大全良方》、 南宋时的《医工论》等著作中,对医德规 范均有具体和详细的论述。 ---这个时期我国医学的医德规范、医德 教育和医德理论已日臻完善。
宋代张杲采集历代行医学典故和名医传 记,编成《医说》10卷。 《医说》强调: 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应有深切的同情心, 并竭尽全力救治; 要清廉正直,不求名利; 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 和高度的责任感,处方用药不得草率行事或 似懂非懂,误人性命; 对病人要真诚谦和,言行举止庄重大方,不 可持一技之长图谋私利,更不能乘人之危, 希求淫邪之报。
案例:一针救二命 刘完素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具体体现了这 种医学人道主义思想。传说有一次,他在河 北保定遇见一路出殡人群,路人说死者是一 个因难产而刚死的妇女。他停下来仔细察看 了从棺中流出的鲜血,认定该妇女尚未死亡, 当即求其家属打开棺材。他首先给此妇女在 涌泉穴针灸,妇人即开始苏醒,渐有生气, 继而又针灸合谷、至阴二穴,结果腹中胎儿 产下,母子再生。这就是关于刘完素“一针 救二命”的民间传说。
4、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 和制定更加具体和规范。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又一个迅速恢复 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扩展, 使人们扩大了眼界,也促进了中外医药的 交流和医德的发展。 我国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医德理论发 展到明代已日趋完善、成熟。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的巨著《本 草纲目》,不仅是学术价值高,而且是道德价 值也很高的一部医学典籍。
明代名医陈实功(1555—1636年)著有《外科正宗》 共四卷,书中提出的医德守则《医家五戒十 要》,是医学伦理学重要文献之一,被美国列 为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祷文》并列。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的《医家 十要》进一步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德的人道主 义精神。 “贫穷之家……凡来看病,可不要他药 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尽力微赠, 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火食者,命亦难 保也”。陈氏还要求医生“先知儒理,后方 知医业”,“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
②魏晋时期 《褚氏遗书》共10篇,全面论述了医学知 识、诊病治病方法和医疗行为规范。其中《除 疾》、《审微》、《辨书》等篇融医理、伦理 于一体,对医生的行为做了深刻的论述。 第一,审证精微。仔细辨识病症、病因、病机和 病位以及病情的转变,因病、因人,对证施治。 第二,用药审慎。他提出“用药如用兵”,告诫 医家用药审慎。 第三,治学勤奋。“观省旧典”,“博涉知病,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医家在医 德规范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既继承了前人医德学说的 精华,又有新的发展。 这时影响最大的是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 法律》一书。在本书的“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 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 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 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 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 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 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 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 的突破。
著作中有《大医精诚》、《大医习业》 两篇专门论述医德。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 和“诚”两个方面。 所谓“精”,就是指作为医家必须不断学习, 提高医疗技术,具有精湛的医术。 所谓“诚”,就是指医生应具有高尚的医德, 要有 “大悲恻隐之心”、“好生之德”。
归纳起来,其医德思想主要体现在: 医生要有人道之义,必须以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为惟一职 责,而不应有任何别的欲望; 医生必须精研医术,用心精微,医术精湛;医生要排除杂念, 救治患者时,不得瞻前顾后,考虑个人安危,要以救人疾苦为 重; 医生对患者要一视同仁,不论贫富贵贱、年龄老幼、容貌丑美、 恩怨亲疏、愚笨聪明、任何民族,都要普同一等; 医生要一心救治,不得故意做作或以某种手段谋取名誉; 医生要有同情心,不能怕脏怕臭,不得嫌弃病人; 医生诊治疾病要认真仔细、准确,不能粗枝大叶; 医生要为病人着想,尽量降低药费,用便宜药代替贵重药,减 轻病人负担; 医生对药方不要秘而不宣,应公开并传于后人; 医生要尊重同行,谦虚谨慎,举止端庄。 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 优秀的医家。而孙思邈就是一个被历史上医家所推崇的“精诚 大医”。
奴隶社会 据《周礼》记载,周朝出现了专业的医生,而 且已有了分科,分为疾科(内)、疡科(外)、食科 (营养)和兽科。据《殇医》一书记载“凡有殇 者受其药焉”,可见,当时对待殇疮病人是不 分贵贱贫富的,“普同一等”思想已开始萌芽。 《周礼· 天官》记载 :“岁终稽其医事,以制 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 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意谓良医享有 “十全为上”的荣誉和俸禄,而对“十失四为 下”者应给最低等的待遇。这种对医生的考核 不仅是技术的考核,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作 风、态度等。
另外,李中梓(1588—1655年)的《内经知要》、《医 宗必读》, 张介宾(1563—1640年)的《景岳全书》, 徐春甫(公元1520—1596年)的《古今医统》,提出 “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为医应“精 心研习”、“学功精深”。 李梃著《医学入门· 习医规格》,提出“治病即愈, 亦医学分内之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 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贪,一毫 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龚廷贤(1522—1619年)的《医家十要》, 李木延(公元?—1619年)的《习医规格》等著作中阐 述的医德规范,均对我国的医德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医德思想逐渐系统化,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唐代的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毕生行医 于民间 ,90岁时还为人看病。 他置个人安 危于度外,亲手治疗麻风病人600多例。
他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各30卷,不仅是传之不朽 的医学著作,而且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全面 地、系统地论述医德思想的专著。
这一时期的医德除了继承“济世救人”的传统外, 突出表现为: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 利和图报的道德风尚和从实际出发著书立论、遵 古不泥古、探索争鸣的创新精神,以及热衷医业、 勤求博采、勇于实践、反对巫医骗术的科学态度 和作风。 如刘完素认为,“医道以济世为良,而愈病为 善。”用什么去评价一个医生的医道和医德呢? 根本一点就是医疗效果——济世和愈病。 他在《保命集· 原道论》中说:“主性命者在乎人, 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 短寿夭皆自人为”。从中阐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 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天数命定”的道理。 ---这种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就 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个新发 展。
第二讲
传统医德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