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简介

合集下载

黄埔军校现在还招生吗?校名是什么?黄埔军校的录取条件有哪些?

黄埔军校现在还招生吗?校名是什么?黄埔军校的录取条件有哪些?

黄埔军校现在还招生吗?校名是什么?黄埔军校的录取条件有哪些?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想必大家都也所耳闻,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黄埔军校现在还在吗?校名是什么?以及黄埔军校的录取条件也哪些?下面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一探究竟。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其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二十三万余人。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剧官方资料显示: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并续办24期自称为黄埔延续。

黄埔军校的主要院系分别也步兵科、工兵科、经理科以及政治科。

而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其中也很大一部分都成了战功赫赫的将军级的人物,知名校友也黄埔三杰、汤恩伯、王耀武、林彪、胡宗南以及夏鹏洲等人。

在当时民国时期大部分都是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能够写字的都可以算得上是文化人了。

能够进入黄埔军校最基本的硬性要求就是会写字,在现代社会会写字基本上也就算是初中生。

看似进黄埔军校比较容易,但是事实上,黄埔军校是一所专业性极强的院校,考核标准可以说十分严厉,可谓是进容易,想毕业必须要通过重重“关卡”。

说完了换购军校前期的录取条件,最后我们就来看一下现如今的黄埔军校录取条件又有怎样的变化。

其一,黄埔军校是为养成革命干部军官,以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其二入伍生期限为6个月也就是半年,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时间毕业。

到黄埔去:黄埔军校的招生——以黄埔一期生为主的探析

到黄埔去:黄埔军校的招生——以黄埔一期生为主的探析

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回所在省份展开招生工作,国 通学校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国文(国文题目与初试
民党分部的组建工作也与此同时在共产党的协助下 相似)、算术、代数、几何等数学科目以及理化,并嘱
展开。而当时全国各省区几乎均由军阀控制,国民 咐抓紧时间进行复习。经上海复试后,及格的考生 党与共产党都属于非法组织,这样在各省的招生工 又前往广州参加总复试 。 [3]38
校的入学实验委员会,借助位于广州的广东高等师 有高深的学问,用高深的学问去发扬革命,对学问之
范学校作为考场,举行入学考试的相关事宜。
于革命的重要性阐发了出来。此时对于即将入学的
凡一学校举行招生考试之前一般均要发布招生 学生寄以这样的期望,也就说明革命所需的高深学
简章或是相关公告,说明招生条件,这从侧面反映了 问是在入学之后经过军校的培养才养成的,希望同
招生的条件在此特殊时期隐然与革命的成败产生密 基本条件之一。
不可分的联 系。 关 于 黄 埔 军 校 的 招 生 简 章,从 现 有
另外,简章中 对 思 想 的 要 求 是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条
的史料来看,最初的招生简章尚未发现,所以目前所 件,思想上的合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的行动方向的重
存的简章发现是在 1925年 12月登载在《赤心评论》 要因素。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曾谈到中国十三年的
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 有革命军继续革命党的志愿,所以虽然有一部分的
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
成功,到了今天,一般官僚军阀,仍敢明目张胆,更改
……
中华民国的正朔”。革命失败是因为革命十三年只
四、投考者之资格如下:
有革命党在 奋 斗,而 没 有 坚 定 如 革 命 党 的 革 命 军 与

曾经闻名全国的黄埔军校 为何现在已不复存在

曾经闻名全国的黄埔军校 为何现在已不复存在

[键入文字]
曾经闻名全国的黄埔军校为何现在已不复存在
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的名字太响亮了。

但是,现在为
啥没有黄埔军校了呢?
今天,汉字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黄埔军校是军事天才的摇篮
1921 年(辛酉年)12 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 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

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
在5 月3 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
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
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校旗
1924 年5 月,从1200 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 名,备取120 名。

5 月5 日开始入学。

6 月16 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
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

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和毕业的著名共产党人

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和毕业的著名共产党人

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和毕业的著名共产党人[原文地址]分类:军事人物| 转自bchye | 被1人转藏| 2009-09-17 15:36:16口袋游戏:玩酷农场,体验种菜偷菜的乐趣!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和毕业的著名共产党人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的军事学校。

因校址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故世称“黄埔军校”。

该校于1924年5月成立。

规定学制三年,后缩为六个月。

1925年起,还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

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8年3月,学校迁往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该校的学员毕业后大多数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也有少数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学习后,在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中成为骨干力量。

现把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和毕业的著名共产党人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在黄埔军校任职的著名共产党员周恩来: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领导中共黄埔军校支部工作。

1925年4月,任黄埔军校军法处处长。

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等职。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李富春:1900年生于湖南长沙。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

197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陈毅:1901年生于四川乐至。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72年在1月6日北京逝世。

叶剑英:1897年生于广东梅县。

1924年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曾任广东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广州著名建筑.doc

广州著名建筑.doc

广州著名建筑广州著名建筑黄埔军校一说到广州著名建筑,最为有名建筑有黄埔军校、光孝寺、南越王博物馆、镇海楼等广东标志性建筑。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

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广州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广州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广州著名建筑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简介: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广州著名建筑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筑历史:校徽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该校校训:亲爱精诚。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

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校旗校旗于1924年校务会议中指派当时的总教官何应钦将军所设计。

校旗上方的荣誉旗则是在1957年为表彰学校功绩并纪念改制,以提高学校荣誉,由蒋中正亲颁。

校训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

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广州著名建筑黄埔军校北伐纪念碑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

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广州“最红色”一日游

广州“最红色”一日游

广州“最红色”一日游路线意义:“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寓教于乐、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行程安排:第1站:中山纪念堂简介:中山纪念堂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更显气势恢宏。

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高52米,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

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在中山纪念堂可以见证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点点滴滴。

第2站:农讲所简介: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

旧址原为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

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国民革命运动迅猛发展。

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1926年5月,由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周恩来、萧楚女、彭湃等共产党员任教员。

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重大的社会活动。

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

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

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
王玲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0()3
【摘要】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在广洲黄埔长洲岛正式开学。

自1925年3月至1947年3月共开办了十二所分校,毕业学员生约17万余人,其中女生1100余人。

以下按各分校成立的时间简介其历史发展。

一潮州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是黄埔军校开办的第一所分校,创办于1925年3月,是为给随同第一次东征的军校第2期学生补习课程而开设的。

1925年5月23日分校即停办。

【总页数】7页(P116-121)
【关键词】军官学校;军事政治学;政治部;训练班;黄埔军校;副主任;分校;副校长;毕业学员;毕业学生
【作者】王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始末 [J], 吴明堂
2.我收藏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同学录 [J], 于岳;
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湘籍女兵事略——为纪念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创办90
周年撰文 [J], 陈予欢;
4.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抗战期间在黔办学二三事 [J], 高林;
5.山村里的军校课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在贵州平寨办学侧记 [J], 苏伯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埔军校校园文化及其当代启示_高天飞

黄埔军校校园文化及其当代启示_高天飞
〇 高天飞
(南京政治学院 进修系 , 江苏 南京 210003)
[ 摘 要] 黄埔军校是在国共合作和苏联的 推动与 帮助下 , 由孙 中山倡 导组建 的 。 它不仅 培养了 大量的 军事 政治人才 , 而且在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 具有时代性 、导向性 、创新性及丰富 性的特色校 园文化对 今天仍 然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 在中国军校与军队建 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二 、 黄埔军校校园文化的特点透视
(一)时代性 。黄埔军校的筹建时期 ,正是中国处在帝国主 义和封建军阀的铁蹄统治之下各派军阀割据一方 、连年混战 , 国家民族处在深重灾难的危难时期 ,挽救民族的危亡无疑成为 时代的最强音 。 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 , 孙中山在演说时指 出 :“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 , 独一无二的希望 , 就是创造 革命军 ,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 2] 47 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是黄埔 军校校园文化的最鲜明特色 。一方面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 所有校园文化多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和变迁的需要 , 紧扣中国革 命的主题 , 反映时代文化的本质特征 。另一方面 , 这一时期的 校园文化还担负起引领和辐射大众文化的历史重任 。 黄埔军 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黄埔三期开学讲话指出 :“ 我们这一年 多的历史光辉 ,从诸位的思想行动上 , 传到全国革命青年的身 上 ,我相信将来中国的革命 ,一定有成功的可能 。......这完全 希望各位作无线电机 , 将革命的思想传到全中国 , 使全国的民 众革命化 。”[ 2] 225 同时 , 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 , 无论是编 制体制还是军事 、教育 、训练都深深地打上苏军的烙印 。“ 中国 国民党的改组 ,开中国革命史上一新纪元 ;而黄埔军官学校的 成立 , 也同样在中国革命战史上划一新时期”[ 2] 8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军校简介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

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

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

对其原因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除众所公认的财政问题外,蒋介石辞职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广东政局的现状,尤其是对自己在国民党改组以后未能得到相当的地位和权力强烈不满。

“蒋对一些革命的根本问题,如联俄、联共等,思想上有保留,又不宜公开说出,便在行动上采取消极态度。

”蒋介石辞职“有不满意职位低微的原因,也有玩弄‘以退为进’的政治权术的意味。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5月5日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

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

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黄埔军校校旗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歌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

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

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

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暂时解散。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该校迁往南京。

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黄埔军校校徽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

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

193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主要培养国民党陆军高级军官。

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

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

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

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

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

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该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1949年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

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926~1949年。

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

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

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2] 。

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

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3期领跑者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

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

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1期的王叔铭。

王曾于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

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蔡升熙毕业证1949年12月蒋介石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

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

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

”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

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

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

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地区高雄凤山,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机构设置:大陆时期: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

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迁台时期:大学部研究发展中心土木系机械系管科系外文系物理系化学系电机系资讯系政治系通识教育中心军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三十六官佐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李济琛、周恩来、邵力子、汪精卫、方鼎英、何应钦、王柏龄、邓演达、陈诚、包惠僧、顾祝同、聂荣臻、张治中、叶剑英、陈继承、陈果夫、刘峙、严重、蒋鼎文、钱大钧、鲁易、熊雄、李宗仁、毛泽覃、恽代英、萧楚女、白崇禧、周佛海、缪斌、张国焘、张申府、陈毅、高语罕。

七十二弟子陈赓、蒋先云、蔡炳炎、蔡申熙、廖运泽、陈明仁、邓文仪、曾扩情、杜聿明、范汉杰、酆悌、桂永清、关麟征、贺衷寒、侯镜如、胡宗南、黄维、徐向前、李之龙、李默庵、郑洞国、许继慎、刘戡、宋希濂、左权、宣侠父、唐澍、王尔琢、周士第、张耀明、阎揆要、邱清泉、廖昂、卢德铭、余洒度、覃异之、郑介民、周逸群、陈修和、戴安澜、姜镜堂、康泽、毛人凤、王耀武、常乾坤、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刘志丹、林彪、张灵甫、唐生明、吴起舞、曾中生、谢晋元、彭士量、李运昌、伍中豪、许光达、邱行湘、赵尚志、郭汝瑰、廖运周、陶铸、郑庭笈、赵一曼、廖耀湘、戴笠、孙明瑾、罗瑞卿、王诤、程子华。

【黄埔4巨头】:蒋介石周恩来陈诚王柏龄【黄埔3杰】:蒋先云贺衷寒陈赓【黄埔4凶】:邓演达珲代英张治中高语罕【8大金刚】:钱大钧刘峙顾祝同陈继承蒋鼎文陈诚张治中何应钦【13太保】: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目前,最普遍的说法开国将帅中从黄埔军校毕业的有32人,具体如下:1、元帅4人,包括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2、大将3人,包括陈赓、罗瑞卿、许光达;3、上将8人,包括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4、中将9人,包括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5、少将8人,包括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