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博物馆的一点个人理解和浅见

合集下载

浅议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浅议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
中国最早的生态博物馆是1996年建立的贵州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此后,中国陆续 建立了数十个生态博物馆,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地区。
02
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几个 问题
选址问题
选址是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合适的选址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博物馆 的理念,为游客提供更加真实的体验。
选址时需要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社区需求等因素,确保生态博物馆能 够与当地环境相融合,同时满足游客的需求。
1 2 3
背景介绍
某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完成后,面临着运营 管理的问题。
运营管理过程
该地区通过制定合理的展览计划、加强游客管 理、开展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生态 博物馆的良性运营。
总结评价
通过科学的运营管理,该生态博物馆成为了当 地的文化地标和旅游胜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 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质量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应注重质量控制,确保项目的各个阶段都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同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 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要求和责任人,以确保项目的整体质量。
加强风险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应注重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同时,应定期 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考虑交通便利性
在选址时,应考虑到博物馆所 在位置的交通便利性,以便于
游客的到达和参观。
创新设计理念
01
强调绿色环保
在设计中应注重环保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减少能源消耗
和环境污染。同时,应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
赖。
02
突出地域特色
在设计时,应突出所在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特色,以增强博物馆的吸引

我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

我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

我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旅行过山水如画的风景名胜,也领略过繁华都市的都市人文。

然而,直到最近的一次博物馆之行,我的内心深处才真正萌发起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决定来一次略有不同的休闲活动,于是选择了参观当地的自然博物馆。

步入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展厅。

展厅的四周摆满了展示着各种奇特生物标本的展柜,我不禁被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吸引住了目光。

标本展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奇特生物,从生活在大洋深处的巨型鱼类,到附着在树枝上仿佛舞动的螳螂,每一个标本都宛如活的一样。

我看到一只猎豹标本,它的身躯高耸而修长,背部的斑点犹如艺术家用最精细的笔触勾勒而成。

猎豹的身姿凸显了它的速度和力量,让人不由得为之惊叹。

在博物馆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仿真的雨林环境。

步入其中,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热带雨林。

我听见来自树林深处的嗡嗡声,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发现原来是一群蜜蜂忙碌地采集花蜜。

它们花丛间飞来飞去,精确地找到每一朵花,并从中采集花粉和花蜜,用来滋养整个蜂巢。

这让我想起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相互依存和平衡,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没有一个生物可以独立存在。

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需要保护自然环境来确保自己和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而这种保护并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也是为了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环境的保护意味着保护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植物、动物和整个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节约能源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习惯和行动。

在参观博物馆后,我意识到自然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观海北生态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海北生态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海北生态博物馆的观后感我最近参观了海北生态博物馆,让我深受启发。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青海省海晏县,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展品受到了许多游客的欢迎。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观后感。

首先,海北生态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非常吸引人。

整个博物馆采用了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能源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博物馆的外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

内部空间的划分也非常合理,使得参观者可以轻松地游览每个展览区域。

其次,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丰富多样。

展览分为自然环境、植物世界、动物王国和人与自然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介绍、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参观者可以全面了解海北地区的生态状况。

特别是动物王国展区,通过模拟动物栖息地和声音效果的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亲眼目睹了动物们的生活习性。

博物馆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给参观者提供了参与感。

我参加了一个植物栽种的活动,专业的工作人员耐心地教我如何种植和养护植物。

通过亲自动手,我不仅增加了对植物的了解,还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展览中提到了海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动力。

总的来说,参观海北生态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海北地区生态的地方,更是一个教育和引导人们环保意识的平台。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观这个博物馆,了解自然的美丽和脆弱,共同保护我们独一无二的地球家园。

关于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作文

关于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作文

关于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作文安吉,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一座安吉生态博物馆,它就像一个装满了自然与人文宝藏的巨大宝箱。

我第一次听说安吉生态博物馆的时候,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期待,想着不就是一些展览品,一些介绍嘛。

但当我真正踏入那扇门,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刚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就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距离感的建筑,而是与周围的山水巧妙融合,仿佛是从这片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建筑的外立面用了当地的竹子做装饰,透着一股清新的竹香。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场景展示区。

这里模拟了安吉的森林、河流和田野,简直太逼真了!树木高大挺拔,绿草如茵,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在缓缓流淌。

我凑近一看,哇,溪水里居然还有小鱼在欢快地游动!它们摆动着尾巴,灵活地穿梭在水草之间,时不时还吐出几个小泡泡,真是可爱极了。

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片美丽的自然之中。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个介绍安吉传统农耕文化的展厅。

这里摆放着各种各样古老的农具,有锄头、犁、耙子等等。

这些农具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每一件都承载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和智慧。

我看到一个木制的犁,它的表面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可想而知,它曾经在多少片土地上耕耘过。

旁边还有一个石磨,我忍不住伸手推了推,哎呀,还挺重的呢!想象着过去的人们用它来磨面粉,那得费多大的力气呀。

在另一个展厅里,我看到了安吉的传统手工艺品。

有精美的竹编、细腻的刺绣和古朴的木雕。

其中,竹编作品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那些用竹子编织成的篮子、筐子和各种小动物,工艺简直巧夺天工。

一个小小的竹编蚂蚱,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起来似的。

还有一个用竹子编成的花瓶,上面的花纹精致极了,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用竹子做出来的。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关于安吉民俗的展区。

这里展示了安吉当地的传统节日、婚礼和葬礼的习俗。

我看到了一套漂亮的新娘嫁衣,红色的绸缎上绣着精美的花朵和凤凰,真是太美了。

青海湖生态博物馆观后感

青海湖生态博物馆观后感

青海湖生态博物馆观后感去了趟青海湖生态博物馆,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奥秘的生态大课堂。

一进门,就被那超大的青海湖全貌展示给镇住了。

那湖蓝得不像话,就像大自然打翻了蓝色的颜料桶,而且广阔得看不到边儿。

这时候我就想啊,这么大的湖,里面得藏着多少小秘密啊。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关于青海湖生态的介绍。

那些可爱的鸟类标本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它们就像一群无声的小天使,每一只都有着独特的羽毛和姿态。

我了解到原来青海湖是这么多鸟类的天堂,每年都有好多鸟儿长途跋涉来这儿安家、生孩子。

有一些鸟的名字我都没听说过,什么斑头雁啦,棕头鸥啦,它们的小模样看起来又机灵又俏皮。

看着这些标本,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在湖面上欢快地飞翔、在芦苇丛里叽叽喳喳地聊天的样子。

还有那些鱼类的展示也特别有趣。

我才知道青海湖的湟鱼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它们在这么冷的湖水里,慢悠悠地游着,生长得特别缓慢。

但是呢,以前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捞,它们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

这就像是我们在抢它们的饭碗一样,太不厚道啦。

现在大家都在努力保护它们,给它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这就对了嘛,毕竟这是青海湖生态链里很重要的一环呢。

走到介绍青海湖周边植物的区域,那些五颜六色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就像在开一场植物选美大赛。

那些矮小却坚韧的草啊,还有那些随风摇曳的芦苇,它们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无名英雄。

它们扎根在湖边,为土壤固沙,给小动物们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就像一群默默付出的小卫士。

这个博物馆里还有好多互动的小环节,比如说模拟鸟类飞翔的游戏。

我像个小孩子一样,在那儿挥舞着手臂,假装自己是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在青海湖的上空翱翔。

这种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片生态环境的魅力。

走出博物馆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青海湖的美景和那些需要我们保护的生物们。

我觉得这个博物馆就像一个大喇叭,在向我们大声呼喊:“快来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啊,这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贝!”我想啊,以后我也要做一个保护青海湖生态的小使者,告诉身边的人,这个蓝色的大湖有多美、多重要,可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啦。

浅谈生态博物馆

浅谈生态博物馆

浅谈生态博物馆作者:王婷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6期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社会文化事业,一个世纪前被带到中国,中国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

作为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要探索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

一、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定义1.博物馆的定义1905年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博物馆事业经历了百年风雨。

这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热烈讨论。

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在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

1971年国际博协第9次大会在法国举行期间,国际博协领导人乔治谈到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向时,第一次试用了“生态博物馆”(Ecomuseum)这个名词。

从语源上说,Ecomuseum源于两个希腊语单词,一个是(英语“eco”,汉语“生态”),另一个是“museion”(英语“museum”,汉语“博物馆”)。

“iokos”的本意是指“居住地”,引申为人们在文化和历史方面适应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全部内容,而“museion”本意是对具有科学或文化意义的物品的收藏。

可见,将英语前缀“eco”用于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既不是指经济(economy),也不是泛指生态学(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会生态环境均衡系统:社区或社会,人是核心部分,人类的活动是其进程。

自生态博物馆这个名词出现以后,各国博物馆学者从自身的理解和需要出发,对其做出了不同而不断变化的界定。

1976年生态博物馆创始人乔治·亨利·里维埃对生态博物馆所下的定义为“进化的定义”。

此后,环境科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被引入到博物馆,从而在法国诞生了“法国地方天然公园”、“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等第一批生态博物馆。

青海湖生态博物馆观后感

青海湖生态博物馆观后感

青海湖生态博物馆观后感你知道吗?去了趟青海湖生态博物馆,就像打开了一本超级精彩的大自然之书,而且是那种3D全彩、有声有色的版本。

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被青海湖的神秘力量给吸进去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关于青海湖形成的介绍,原来这湖可有着超级漫长又神奇的“身世”呢。

我站在那儿,看着那些图表和模拟动画,脑袋里就开始想象着亿万年前大地是怎么折腾才弄出这么个大湖的,感觉像是在看一部超级大片的开头,地球就是那个超级导演,各种地壳运动、气候变化都是它的特效手段。

然后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标本。

那些鸟儿的标本简直就像随时要飞起来一样,它们的羽毛看起来特别精致,每一根都像是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旁边的介绍说,青海湖可是好多候鸟的“度假胜地”呢。

每年啊,这些鸟儿就像一群群小游客,从老远的地方飞来,它们大概也知道这儿的环境超棒吧。

我就在想,这些鸟儿可真聪明,要是我也能像它们一样自由地在这么美的地方飞来飞去就好了。

还有那些鱼类标本,虽然它们躺在那儿不动了,但能想象到它们在湖水里欢快游动的样子,感觉青海湖就像是它们的超级大游乐场。

再往前走,看到了关于青海湖周边生态保护的展示。

这里面有好多人在努力保护这个地方的故事。

有科学家在那儿认真地研究湖水的水质啦,还有一些志愿者在湖边捡垃圾、做环保宣传啥的。

我当时就特别感动,就像这个大湖是一个超级宝贝,大家都在齐心协力地守护它。

这也让我觉得自己平常也得做点啥,哪怕就是少扔个塑料瓶也好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模拟青海湖四季变化的展厅。

春天的时候,湖周围的草地开始变绿,就像大自然在给大地穿上一件嫩绿的新衣,那些小野花也冒了出来,像是新衣上的彩色纽扣。

夏天呢,湖水蓝得不像话,天空也是那种湛蓝湛蓝的,两者就像一对好兄弟,互相映衬着。

秋天的时候,周围的树叶开始变色,整个画面就像一幅油画,各种金黄、深红的颜色交织在一起。

冬天就更厉害了,湖面结了冰,整个青海湖就像一个巨大的溜冰场,安静又神秘。

建设中国式生态博物馆的思考

建设中国式生态博物馆的思考

建设中国式生态博物馆的思考
中国式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将景观、生态、尊重自然的理念和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具有特色的参观方式。

建筑物采用节能环保、与自
然融为一体的设计,将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以及花园、公园和景观有
机地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Save Lives 并装点生活,使参观者在探索
舒适安全环境中了解该地区背景以及它衍生出的各种跨文化活动和当
下趋势,更好地了解文化、历史、传统习俗、知识和特色、甚至生态
文明等独特的生活模式。

此外,还要着重图书馆、实验室建设,情景体验区等设施,鼓励
参观者观察和实践相应的科学原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孩子、成人和新一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改变。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人文课
程和农业或环境保护实践课程,通过把人文、自然和科学资源提供给
学生,使他们在多元文化价值中灵活运用,促进对生态文化的理解和
尊重,全面发展孩子们的当代能力和未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态博物馆的一点个人理解和浅见
一.生态博物馆的出生
生态博物馆至今为止在博物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博物馆种类和存在形式,它的出现主要是20世纪的60,70年代,在1972年的国际博协大会上,亨利里维埃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

使得我们对于这一类型的博物馆至少有了一个确切的定义。

那么是不是在这次大会之后生态博物馆才正式的在各国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博物馆又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被人们重视从而提出的?生态博物馆与我们所了解的传统博物馆有何区别?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它发展它?这些问题其实国际博物馆届众多先驱以及我国的博物馆学者早就已经在探讨和研究了。

那么我就踩着前人的肩膀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生态博物馆可以说是西方博物馆届引申而来的一种类型,其思想概念也是西方传入我国的,其实在欧洲是不是在1972年博协会议之后才诞生的生态博物馆的,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众所周知生态博物馆的出现是由于欧洲后工业化时代导致的环境问题而使得大家日益对改善生态环境这一问题提上了日程,而博物馆届也诞生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

但是在这之前在西欧,美国这些地方已经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的尝试,也许我们叫露天博物馆这一名词更加适合当时的情况,顾名思义露天博物馆就是以传统的自然景观为主体,将自然景物,遗迹文物以原生态展示的方式建立博物馆保存下来。

哈塞柳斯说过“希望把历史文物放置在其原本的功能背景之中,即其原来的整个文化背景之
中。

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这种室外博物馆以及露天博物馆开始以不同方式建立起来,但是他们的自然景观或者是文物古迹大部分都是以一种”移植”加入本地区的,因为本地区的气候因素,地形土质也许并不适合本馆生物的生长,所以这些建馆人员只能采用“移植”或者搬运从别的地区找来合适的展品来加入博物馆。

与斯堪的纳维亚相似,美国的亨利福特所建立的格林菲尔德村【绿野村】也是仿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建立的一座露天博物馆,亨利福特试图展示美国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化成就的全部,它把大量机器,发动机,汽车,纺织品等集中到村中,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房屋设备,校舍,教堂,公寓,企图再现工业马达运动史时的情景。

它的做法也是把展品放在了其原本的历史环境之中,让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

这些早期的露天博物馆可以说是现在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雏形,那么为何它会与现在的生态博物馆有差距,为什么不把他们也定义成生态博物馆呢?
二.“移植”和固有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框架机构,由生态博物馆可以以此为基点对相关文化进行定义,我们上面所说的例子可见生态博物馆并非在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建立,也并非在所有国家都有一席之地,因为它所需要的条件更加苛刻,我想简单说下生态博物馆中我对“移植”和固有的概念的理解,“移植”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递,它包括实物和观念,即有形和无形的状态。

早期的生态博物馆尝试是一种以“移植”的方式经行的实践,把一类植物,景观,物件从一个归属地传递到另一个地区,把一种文化理念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我们发现这样
做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文化背景,使物和历史相结合。

无疑这是一种创新,但是这并不是一种通用法则,过高成本,地区的限制,文化的碰撞,观众的不理解都是阻碍的因素。

我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时候引入了西方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学从来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他是西方传入的概念,中国虽然当时进入工业发展时代但是远没有达到后工业化的程度,但是环境问题却已经渐渐显露出来。

在苏先生努力下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盘水建立起来。

这座生态博物馆就体现了“固有”的观念。

何为固有,即本地区或者博物馆馆址所在地所存在的景观遗迹和自然环境,贵州六盘水的生态博物馆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这对于保护传统居民的生活方式习惯都有着有利的作用,同时苏东海先生对于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议中就说过重点把握原生地的文化保护,使得博物馆可以反应当地的生活景观,生活状态。

这里我就想到了生态博物馆是否和遗址博物馆在某些功能或者职能上有着相似的结构表现方式。

我国在遗址博物馆的经验或者保护上在国际博物馆届都有着先进的经验,在国际博物馆届刚刚有着遗址博物馆的雏形之时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就已经落成了,我们比较一下生态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之间的特征就会发现两者有着相似性,遗址博物馆首先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现场,观众参观的遗迹,遗物并不是后来通过“移植”加入进去的,这些遗迹本身就是该地区固有的。

所以观众就在遗迹本身内部。

其次遗迹博物馆是一个多维有形的历史场景,观众可以在其中通
过感官体验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它本身内似于构建博物馆,观众在其中可以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并且与自身的知识水平相互印证交融。

我们再来看看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自早期初步泰索阶段,无论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还是美国的露天博物馆,尽管他们是通过“移植”的手段去塑造一个生态体系但是目的就是让这些景观,文物都处于一个历史背景之中,使观众去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环境,这与遗址博物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生态博物馆发展到今天仍然只是在博物馆大家庭中占着较小的一部分比列,但是她的作用却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早期的探索实验,还是随后的完善发展,我们看到生态博物馆都有着很深地区或者区域烙印,”移植“或者固有的发展方式,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方式都是一种发展方法,也许早期的发展模式会被一步一步淡化或者淘汰,但是它至少对于如何生态博物定义及其出现做了铺垫。

那么生态博物馆的道路应该如何走呢?
三.变“外国创造”为“中国制造”——本土化
张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创新是生态博物馆的灵魂》,老师强调”博物馆的创新是一种”型“的实践,包括了自身的目的、任务、手段和方法因为生态博物馆强调本土适应,所以就逼迫其要不断创新变革从而达到适应.”
我认为老师的观点很有见地,学生也不揣冒昧说下自己的一点见解,我认为老师既然说的是创新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灵魂,我觉得本土化就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着力点。

它就如同一个杠杆决定着博物馆的走势。

我们都知道中国本身没有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20世纪80
年代有苏东海先生逐渐引入了生态博物馆这一个新兴概念。

可以看作是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西方其发展示运用西方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的,是适应西方传统文化和地区环境的一种全新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外国创造“。

而我国的生态博物馆起步较晚才20多年的历史,完全可以算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如何使这一“西来”产物适应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就需要促使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适应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生态博物馆至今没有一个让人完全信服的定义就是因为它的发展是一种抽象的过程,每个国家,地区的现实情况各不相同,所产生的适应性也就截然不同,就连成为生态博物馆故乡的法国也很难“移植”他们的做法去其他地区。

所以我认为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化就是发展的着力点,我国继贵州的生态博物馆之后,又在云南、广州等地区建立了生态博物馆,而这些地区无一不是有着自生独特的生态风貌,地理位置,文化传承。

这就是适应本土化的结晶。

如果只是盲目参照“外国创造”而不设法形成“中国制造”生态博物馆理念我国的博物馆将失去活力,但是我国作为新的生态博物馆的推动者没有“外国创造”的参考也会如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

所以根本就是努力实现生态博物馆本土化进程。

以创新为灵魂,本土化为着力点实现我国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张老师以上是我最近读过一点博物馆论著后的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和见解,我越读这些先驱的论著发现我知道的就越少,所以以上
观点可能有些地方比较偏颇有待商榷,甚至可能有些观点错误的现象。

所以请老师给予斧正,麻烦老师了。

最后希望老师再能给我推荐一些书籍。

我已经看过苏东海先生的《博物馆的沉思》
爱德华亚历山大的《博物馆变迁》。

休吉诺韦斯编写的《博物馆起源》还有史蒂夫康恩的《博物馆与美国智识生活》,这几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