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剂上甲苯_丙烯_一氧化碳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_应卫勇

合集下载

1. 稀土催化体系异戊二烯本体聚合动力学 2. 不同催化剂对聚异戊二烯甲苯溶液的作用

1. 稀土催化体系异戊二烯本体聚合动力学 2. 不同催化剂对聚异戊二烯甲苯溶液的作用

1. 稀土催化体系异戊二烯本体聚合动力学2. 不同催化剂对聚异戊二烯甲苯溶液的作用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稀土催化体系在异戊二烯本体聚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不同催化剂对聚异戊二烯甲苯溶液的影响。

稀土催化剂因其良好的催化性能和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稀土催化剂在异戊二烯聚合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的潜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然后是“稀土催化体系异戊二烯本体聚合动力学”部分,详细讨论了异戊二烯聚合反应以及稀土催化剂在其中的应用。

接下来是“不同催化剂对聚异戊二烯甲苯溶液的作用”部分,重点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催化剂对异戊二烯甲苯溶液中反应过程和产物性质的影响。

然后是“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部分,详细描述了使用的实验方法和条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最后是“总结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稀土催化体系异戊二烯本体聚合动力学及不同催化剂在聚异戊二烯甲苯溶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稀土催化剂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的重要角色。

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异戊二烯聚合反应中的反应机理,并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通过对催化剂种类和条件优化等因素的探索,可以为产物性质调控提供指导,并拓宽聚合反应的适用范围,提升工艺效率。

今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在塑料、橡胶、纺织品等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促进相关领域创新发展。

2. 稀土催化体系异戊二烯本体聚合动力学2.1 异戊二烯的催化聚合反应在讨论稀土催化体系异戊二烯本体聚合动力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异戊二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异戊二烯是一种具有高度活性的共轭双炔单体,可以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进行聚合反应。

该反应通常以非均相条件下进行,且需要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

2.2 稀土催化剂在异戊二烯聚合中的应用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空间构型,在催化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BCK催化剂丙烯聚合行为的研究

BCK催化剂丙烯聚合行为的研究

T・s( 」、U»)I W
呈 密
Fig. 4 Popylexe polyme/zatiox adsoot/n ccoe ot 25 C
由图4可知,5 C聚合时,在3 mb内,种催
( c _\ T( 9 ; 30mnd NG
c
_ ( c 8 $ , 60mnd BCK 催
_8 $ ,
FBCKc _ 6
烯的吸收 的
t,
,丙烯 设 应中丙
3〜4h,
处理 器 的数 到丙烯
烯吸
收 。反应完成后,关
器,放掉丙
烯, 将
的/ ”'\mR 釜 z,
室 置24 h以上,经过滤、烘干得到需要的聚 烯。
事先 了 作用对
应速率的 ,
因此5 应发生

烯:

应 率。 h
的 烯吸收
'N
烯吸收 ,

14测试与表 neY‘ ]用\ ”相 u ; T
催化 K
0.5h(

的,4.5〜2h这段
_
的,(

的趋势
种催化剂更快5
H F,, -催化 U
,i
KF#

2.2.2 76 C丙烯聚合行为 在76 C下,分别对3
种催化剂BCIJNG
的丙烯聚合4 h的动力学
2 , de h 2。

・」 目 裕 « 呈 密
Fig. 2
时间/s 图2 70 C聚合时丙烯吸收曲线
在 60〜85C
,了
Z烯
的研究,并和Innoveno工艺装置上常用的NG和参
催化 ( e
) 了对 。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丙烯:聚合级,使用前净化塔纯化;烷基铝,试剂

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本征动力学

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本征动力学

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本征动力学钱炜鑫;张海涛;应卫勇;房鼎业【期刊名称】《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12(037)002【摘要】在温度220℃~250℃、压力2.0MPa~4.0MPa、空速2000h-1~3500h-1、n(H2)/n(CO)=1.0~2.5的条件下,在固定床等温积分反应器中研究了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Co/AC)的本征动力学.结合碳化物机理以及CO插入机理,通过假设不同的基元反应以及速率控制步骤推导得到了不同的本征动力学方程.根据实验测定数据,采用Levenberg-Maquardt算法回归得到模型参数,并通过统计检验以及相对误差分析得到了适宜的Co/AC催化剂费托合成的本征动力学方程.【总页数】6页(P1-6)【作者】钱炜鑫;张海涛;应卫勇;房鼎业【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3【相关文献】1.活性炭负载的钴基催化剂催化费托合成反应一步合成C1-C18混合醇:二氧化硅助剂的作用 [J], 裴彦鹏;丁云杰;朱何俊;杜虹2.Mn和Zr助剂对介孔碳负载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J], 张庆玲;郭荷芹;侯博;王俊刚;李德宝;贾丽涛3.有序介孔氧化铝负载钴基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催化性能 [J], 李金林;李利华4.不同形貌纳米Al2O3负载的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研究 [J], 李金林;方宇5.二氧化锆助剂对碳纳米管负载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的影响 [J], 李金林;谢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o_Bi系丙烯氨氧化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动力学

Mo_Bi系丙烯氨氧化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动力学

注 : K3 相对 K1 和 K2 很小 ,可忽略 。
因此可得到氨分解动力学模型 ,见式 ( 8) 。
- rN H3 = =
p 1 d X N H3 RT dt k 1 K1 p 1
0
蒸气 。即
N H3 + σ O2 + 2σ
K1 K2
( 8) 1 + K1 p 1 + K2 p 2 由公式 ( 8) 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比较 ,如
212 氨分解反应历程及动力学模型 21211 无丙烯存在下的氨分解反应
( 7) 1 + K1 p 1 + K2 p 2 + K3 p 3 式 ( 1) ~式 ( 7 ) 中 , r N H3 为无丙烯存在时氨分解
k 1 K1 p 1
速率 ,mol/ (L ・ min ) ; X N H3 为氨的分解率 , % ; k 1 为 吸附态氨分解速率常数 ,mol/ ( L ・ min ・ M Pa ) ; K1 为 氨吸附平衡常数 ; K2 为氧解离吸附平衡常数 ; K3 为吸附态氮脱附平衡常数 ; K H2 为吸附态氢脱附平 衡常数 ; p 1 、 p2 、 p 3 分别为 N H3 、 O2 和 N 2 的分压 ,

第 7 期 陈丰秋等 :Mo - Bi 系丙烯氨氧化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动力学 ・525 ・
N 2σ
K3
N2 +σ
( 6)
同时假定氨的分解步骤 ( 3) 是控制步骤 ,而且考 虑到氧浓度较大 ,认为第 ( 4 ) 步速率很快 , 以至原本 可逆的步骤 ( 3) 成为不可逆反应 。 基于这样的假设 , 并忽略 H2 等微量组份的吸 附 ,可推导出无丙烯存在下氨的分解速率方程式 ,见 式 ( 7) 。

微反应器内甲苯气相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微反应器内甲苯气相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络 的 基 础 上 建立 了动 力 学 模 型 ,并 给 出 动 力 学 参 数 。该 模 型 能 较 好 地 反 映 和 预 测 较 宽 的 反 应 条 件 范 围 内 的 甲苯
气 固 相 催 化 氧化 反应 转 化 率 及 产 物 分 布 ,为 优 化 操 作 条 件 提 供 依 据 。 关 键 词 :甲 苯 ;选 择 性 氧 化 ;气 相 催 化 ;V/ i 化 物 ;微 反 应 器 ;动力 学 T氧
a t rt t n a tv ton oc u r d d i g t e e e i e t .The ki tc e fe ha o de c i a i c r e urn h xp rm n s ne i xpe i e swe e c r id o n t rm nt r a re uti he s e dy s a e o he c t l s . r a to t t a t t ft a a y t A e c i n ne wor n l di i e r a to s pr po e k i c u ng fv e c i ns wa o s d,i . he c s c tv .P t on e u i e o d to o u n o BA ,BA o BAC n he d e xi a i fa loft e t e o CO I s a s m e xi a i n oft l e e t t ,a d t e p o d ton o l h hr e t . twa s u d t a h e c i s we e fr t o de e e de t n t e o ga i c m p un nd t k ne i r m e e s we e h t t e r a ton r is r r d p n n o h r n c o o ds a he i tc pa a t r r e a u t d by t n e r lr a t r mo 1 v l a e he i t g a e c o de.The r t on t nt t a s cfc e p r t e,t e p e e on n il a e c s a s a pe ii t m e a ur h r — xp e ta f c or n h c i a i ne g e fa lt e r a to t p r s i t d. sm p e a d pr c ia l n tc a t s a d t e a tv ton e r i so l h e c i n s e s we ee tma e A i l n a tc b e ki e i

中国催化30年讲义

中国催化30年讲义
为使中国催化界走向国际催化学术舞台,积极参加和主办国际学术会 议,先后主办了 “中日美催化会议-后來发展成泛太平洋国际催化会 议”、“国际溢流学术会议”、“催化和膜科学大会”等。推动、签 订了诸多同日本、欧洲、美国、俄罗斯的双边,多边等的国际科技合 作项五计划项目。
一、催化基础研究
1. 催化基础 80年代科学春天的到来,我国催化领域的学者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通
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接触国际催化理论的新思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催化新材料 、新反应、新表征方法的开拓研究。自从张大煜先生提出“表面键”概念和在 多年工业催化剂研发的基础上提出了“催化剂库”的概念,阐述了工业催化剂研 发中催化剂移植的作用后,陈荣、郭燮贤发表了“化学吸附复盖度和动力学关 系”认为空的活性中心对反应物分子的活化也起重要作用。继之,郭燮贤和日 本的田丸谦一合作研究了吸附促进脱附机理,即“AAD机理”,进一步研究了 吸附分子与活性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蔡启瑞、万惠霖等对FT合成的中间物种 和机理以及低碳烃氧化反应的氧物种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彭少逸等则提出超 细粒子催化剂对CO加氢的产品分布的解释及隋性气体脱氧剂的研制发挥了重 要作用。闵恩泽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催化新反应和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 研究,包括:非晶态合金、纳米分子筛等,为炼油、石油化工催化剂制造技术 奠定了基础;指导化纤单体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由于他对我国 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等的巨大贡献,荣获“中国催化成就奖”和2007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催化界的泰斗。
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來开发的新催化反应
在国内外热衷于发展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的热潮中,王林胜、徐奕德等人首先发现 甲烷在无氧条件下可在分子筛担载的催化剂上芳构化取得芳烃和氢气,引起国内外 催化界的重视,进一步与包信和、林励吾等合作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初步确 认与分子筛骨架发生交换作用的双核钼物种为该反应的活性中心並提出反应机理。 寇元等提出了多相催化剂液相负载的新设计思想: “将纳米粒子催化剂“固定”在 离子液体中而不是负载在固体表面上以创造出三维的多相催化剂”, 费托合成是煤 制液体燃料的关键技术,但催化剂效率低,采用此方法制备的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 ,在水相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降低100度反应效率却提高了十多倍。该成果已技 术转让给企业。徐杰等在开展烃类选择氧化催化剂活性相结构、催化剂表靣有机修 饰效应、设计有机含氮非金属系列催化体系的研究基础上,成功进行了山梨醇制乙 二醇、环已烷氧化制环已酮、对二甲苯氧化(PX)制对苯二甲酸(PTA)等过程的 工业应用研究。其中利用醌类化合物为电子转移助剂与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NHPI)组成非金属有机催化体系,这是第一个不使用计量还原剂和自由基引发剂 的用于温和条件下烃类氧化反应的有机催化体系。继而利用邻菲罗啉、吖啶黄、甲 基紫、甲基蓝等的含氮正离子,在NHPI(或少量NaBr、Br2)的存在下,实现烃 类氧化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循环。所开发的非金属催化体系在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 关键技术开发上取得进展,成功完成7万吨/年规模的工业化应用试验。杨维慎、熊 国兴、林励吾在国际上较早的开展了无机膜催化分离一体化的规律性研究,並将其 用扵醇水分离已経成功地向产业转化。奚祖威团队于2001年发现了用双氧水丙烯 环氧化 “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过程”,发明了一类兼有均相催化与多相催化优点的 杂多酸催化剂,为解决均相催化剂难以分离的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相关技 术正在工业开发中。进入2000年,为发展未来可再生能源,李灿等启动太阳能光 催化制氢和转化二氧化碳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并牵头组织中国科学 院太阳能行动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空气压缩机来的空气经质量流量计控制流量 后通过蒸发器 , 将甲苯带入反应系统 , 控制空气流 量和蒸发器的温度 , 可定量控制进入反应器的流量 和反应物的浓度. 丙烯 、一氧化碳分别加氮气配制 成钢瓶气. 钢瓶氮气用来吹扫 、升温 、降温. 反应 器为 <18 mm ×2 mm 耐高温石英管 , 温度由热电偶 测量 , 程 序 升 温 控 制. 将 制 成 的 催 化 剂 剪 成
Fig. 2 Experimental data for conversion of toluene or propylene or carbon monoxide at different space velocities
Fig. 3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values wit h experimental data of conversions for mixed compounds ( v sp = 10000 h - 1 , y tol = 3 . 2 ×10 - 4 , ypro = 2 . 5 ×10 - 4 , yco = 0 . 01)
1~1. 5 mm见方的小块 , 用石英砂稀释后 , 装入反 应器. 反应前后的气体 , 甲苯 、丙烯用带氢火焰检 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分析 , 一氧化碳采用红外分析.
实验条件如下 : 流量 225~450 ml·min - 1 , 催 化剂装填量 0. 248 g , 按制成波纹状筐体计算 , 体 积 1. 35 ml , 此时空速为 10000~20000 h - 1 , 反应 器入口甲苯 、丙烯和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摩尔分率 分 别为2 ×10 - 4 ~4 ×10 - 4 、2 ×10 - 4 ~5 ×10 - 4 和 0. 005~0. 01. 在上述条件下得到单组分甲苯 、丙 烯 、CO 催化燃烧实验结果 , 分别见图 1 、图 2. 甲 苯 、丙烯 、CO 混合物催化燃烧实验结果见图 3.
□ exp ; ● cal
化率降低了0. 03. 由此可以看出混合物各组分之间 存在相互影响. 这是因为在催化剂的活性位上存在 甲苯 、丙烯 、CO 之间的竞争吸附以及与氧的竞争 反应 , 使得在相同的反应温度下 , 单组分转化率高 于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转化率. Barresi 等[5 ]研究了铂 催化剂上苯与苯乙烯的催化燃烧 , 苯对苯乙烯的影 响小 , 而苯乙烯强烈抑制苯的催化燃烧反应.
举例比较多组分混合物催化燃烧与单组分催化 燃烧 的 实 验 数 据. 甲 苯 单 组 分 催 化 燃 烧 , 空 速 10000 h - 1 , 浓度 4 ×10 - 4 , 当温度 200 ℃时 , 转化 率约0. 95 ; 而在混合物催化燃烧时 , 甲苯浓度为 3. 2 ×10 - 4 , 温度 200 ℃时 , 转化率0. 77 ; 混合物 中甲苯浓度低了 , 反应温度相同 , 甲苯转化率降 低. 丙烯单组分催化燃烧 , 空速为 10000 h - 1 , 浓 度 5 ×10 - 4 , 当温度 140 ℃时 , 转化率约0. 88 ; 而 在混合物催化燃烧时 , 丙烯浓度 2. 5 ×10 - 4 , 当温 度 200 ℃时 , 转化率为0. 85 ; 丙烯浓度降低 , 反应 温度提高 , 丙烯转化率反而下降. 同样 , 对于一氧 化碳单组分催化燃烧 , 空速 10000 h - 1 , 浓 度 为 0. 01 , 反应温度 160 ℃时 , 转化率约0. 95 ; 而混合 物催 化 燃 烧 , 当 反 应 温 度 200 ℃时 , 转 化 率 为 0. 92 ; 反应温度从 160 ℃升到 200 ℃, 一氧化碳转
( Depart ment of Chem ical Engi neeri ng , East Chi na U niversity ( Depart ment of Chem ical Engi neeri ng , Tokyo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 hanghai 200237 , Chi na) of A gricult u re and Technology , Tokyo 184001TOL UENE , PROPYL ENE AND CARBON MONOXID E AND KINETICS
YING Weiyong , L IAO Shijie and FANG Dingye Kameyama Hideo
· 1 05 2 · 化 工 学 报 2002 年 10 月
甲苯 、丙烯 、一氧化碳催化燃烧 , 建立多组分混合 物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 , 用实验数据获得动力学方 程中的参数.
1 实验部分
1. 1 催化剂制备 金属壁与催化层一体化催化剂是金属材料经过
微量有机物 、一氧化碳催化燃烧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 , 提出各种反应机理 , 如气相中的反应物与催化 剂活性位上吸附解离态的氧反应机理[3 ,4 ] 、催化剂 活性位上吸附解离的氧与吸附态的反应物反应的机 理[5 ,6 ]等. 对于多组分有机物催化燃烧 , 一般认为 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 , 要达到单组分催化 燃烧相同的转化率 , 反应温度要提高. 多组分催化 燃烧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 ,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反应 可能遵循不同的反应机理[5 ] .
Fig. 1 Experimental data for conversion of toluene or propylene or carbon monoxide at various inlet concentrations
( v sp = 10000 h - 1)
第 53 卷 第 10 期 应卫勇等 : 新型催化剂上甲苯 、丙烯 、一氧化碳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 · 10 53 ·
第 53 卷 第 10 期 2002 年 10 月
化 工 学 报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Vol. 53 №10 October 2002
研究论文
新型催化剂上甲苯 、丙烯 、一氧化碳催化 燃烧反应动力学
本文在金属壁与催化层一体化催化剂上 , 研究
2001 - 01 - 04 收到初稿 , 2001 - 12 - 17 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 : 应卫勇 , 男 , 45 岁 , 博士 , 教授.
Received date : 2001 - 01 - 04. Corresponding author : YIN G Weiyong.
应卫勇 廖仕杰 房鼎业 Kameyama Hideo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 上海 200237) (东京农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 日本 东京 1840012)
摘 要 以甲苯 、丙烯 、一氧化碳为代表物研究了在金属壁与催化层一体化催化剂上的催化燃烧 , 假设吸附解 离态的氧与吸附态的反应物反应建立了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 , 得到了甲苯 、丙烯 、一氧化碳混合物在空气 中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方程. 关键词 甲苯 丙烯 一氧化碳 催化燃烧 反应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TQ 032 TQ 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 - 1157 (2002) 10 - 1051 - 05
引 言
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城市垃圾焚烧排放的气体 是大气环境的一类主要污染物. 污染物中主要有苯 系物 、烃类 、卤代烃以及一氧化碳 , 这些污染物有 毒有害. 大气中微量有机物与氧化剂发生光化学反 应 , 会形成化学烟雾. 氯氟烃破坏臭氧层[1 ] . 催化 燃烧是将废气中的微量有机物 、一氧化碳转化成水 和二氧化碳 , 是废气治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许多学 者[2 ]在铂催化剂 、钯催化剂 、过渡金属催化剂上对
Abstract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toluene , propylene and carbon monoxide is investigated over a catalyst wit h metallic wall and catalytic layer. The catalyst is prepared by anodic oxidation of aluminium , hydration t reat ment and impregnation of a chloroplatinic acid hexahydrate solution. It has t he advantages of high activity , easiness to form various shapes , and low pressure drop .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experiment s of t he individual component and t he mixt ures of toluene , propylene and carbon monoxide are st udied , and t he inhibition effect s are observed f rom t 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mechanism t hat reactant A is absorbed and react s wit h dissociatively adsorbed oxygen is adopted. The kinetic models are obtained for each component in t he mixt ures. Keywords toluene , propylene , carbon monoxide , catalytic combustion , reaction kinetics
阳极氧化 、水合处理 、催化组分负载而成的催化 剂[7 ,8 ] ; 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可制成多 种形状) 、高导热性能以及流体流动阻力小等优点.
将厚度为 0. 3 mm 的铝板作为阳极 , 在 20 ℃、 草酸质量分数为 4 %水溶液中 , 在电流密度 50 A· m - 2下阳极氧化 16 h 后 , 表面形成厚度为 100μm 的氧化膜. 将形成的氧化铝进行水合处理 , 然后干 燥 、焙烧 , 制成载体. 氧化铝水合处理可改变氧化 铝的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 , 水合温度高 、时间长 , 孔径变小 , 比表面积增大. 使用水溶液浸渍催化组 分时 , 水合处理和组分浸渍同时进行. 将氯铂酸水 合物溶解于去离子水中 , 配制成含铂 1 g·L - 1的浸 渍溶液 , 在温度 20 ℃、溶液体积与催化剂载体外 表面积之比为 5 cm3 ·cm - 2 的条件下 , 将上述氧化 铝膜浸渍 1 h , 自然干燥后 , 在 500 ℃焙烧 3 h 制成 催化剂. 催化剂的平均孔半径是 5. 5 nm , 铂组分 的负载量是 1. 02 g·m - 2 (外表面积) . 1. 2 催化燃烧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