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换药技术

合集下载

最全面的骨科医师换药宝典

最全面的骨科医师换药宝典

最全面的骨科医师换药宝典伤口换药是处理伤口和创面的必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换药方法。

换药目的•观察伤口或创面情况,并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

•清理伤口,清除异物、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减少细菌繁殖因素,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拆除伤口缝线。

换药的无菌操作1.不论是清洁伤口还是污染、感染伤口,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则,防止交叉感染。

2.换药时,不应在病房扫地、整理床铺,以免灰尘飞扬污染伤口。

一般换药要求在晨间护理或换药室清洁工作后半小时进行。

3.换药者应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和帽子,清洗双手,必要时戴手套。

4.多个病人或多个伤口同时换药应有一定的次序,先换无菌伤口,再换感染轻的伤口,最后换感染重的伤口。

5.换药者左手持有齿镊专施向右手传递无菌物品,右手持无齿镊接触伤口并清洁伤口,使用时勿使两镊相碰。

6.换药者当日有无菌手术,不应在手术前给感染伤口换药。

7.如病情许可、条件允许,应在换药室进行换药。

8.凡接触伤口的用具物品经洗净后,放在指定的位置,进行无菌处理。

9.伤口换下的污染敷料应放入指定的污物桶中,进行统一处理,不可随便乱扔。

10.高度传染性伤口,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应遵守严格隔离术,换下的敷料应焚毁,用过的器械应用2%来苏儿溶液浸泡1小时后再清洁灭菌,换药者应洗手再用1‰新洁尔灭或75%酒精浸泡消毒。

换药注意事项1.病人的准备:了解病人的心情,向病人讲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病人的心理恐惧。

病人应保持合适体位,既有利于病人舒适,也有利于医生换药。

2.换药者操作应当稳、准、轻,禁忌动作过粗过大。

3.根据伤口情况准备换药敷料和用品,应勤俭节约,物尽其用,不应浪费。

4.合理掌握换药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伤口愈合,间隔时间过短因反复刺激伤口也会影响伤口愈合,同时增加病人痛苦,并造成浪费。

换药的频率原则上要求敷料湿透即应换药:•一般伤口:首次24h内,以后每2~3天/次;•特殊伤口:乳房术后,3~5天/次;•植皮术后:首次术后4~5天后;•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骨外科伤口换药,有些方法你可能都没听过

骨外科伤口换药,有些方法你可能都没听过

骨外科伤口换药,有些方法你可能都没听过换药又称更换敷料,包括检查伤口、除去脓液和分泌物、清洁伤口及覆盖敷料。

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消除妨碍伤口愈合因素,促进伤口愈合的一项重要外科操作。

基本原则:无菌原则1换药目的•观察伤口情况,作相应处理;•保持创面清洁,清除伤口异物、坏死组织、引流分泌物脓液引流通畅;•保持和防止伤口受损和外来感染。

总的目的:通过以上三点达到促进促进组织生长、伤口愈合的最终目的。

2换药指征•有异物或失去活力的组织需要清除者;•需松动拔除或更换引流物者;•外敷料被脓液渗液浸透者或被外来物污染者;•疑有或已经出现的伤口感染、出血、裂开者;常用敷料的选择酒精•75%的酒精用于灭菌消毒;•50%的酒精用于防褥疮;•20%—50%的酒精擦浴用于高热病人的物理降温。

消毒原理: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如果使用高浓度酒精,对细菌蛋白脱水过于迅速,使细菌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了一层坚固的包膜,酒精反而不能很好地渗入细菌内部,以致影响其杀菌能力。

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酒精浓度低于75%时,由于渗透性降低,也会影响杀菌能力。

由此可见,酒精杀菌消毒能力的强弱与其浓度大小有直接的关系,过高或过低都不行,效果最好的是75%。

(注:表皮必须完整)碘伏原理:利用碘的氧化作用,其碘是络合碘。

碘伏干后,会形成一种类似油性的薄膜。

优点:对粘膜刺激性小,不需用乙醇脱碘,无腐蚀作用,且毒性低。

应用于粘膜、皮肤、小儿的换药等,消毒效果较少过敏反应,不会发生皮肤烧伤。

缺点:渗透性差。

出血多的伤口、创面过大效果差。

碘伏是络合碘,对油腻的创口或者皮脂腺发达的部位无效或者效果不好。

此时可应用酒精替代。

碘酊(即碘酒)制作:取碘化钾,加水20ml溶解后,加碘及乙醇,搅拌使溶解,再加水适量使成1000ml,即得。

简述骨科换药操作流程

简述骨科换药操作流程

简述骨科换药操作流程英文回答:Orthopedic dressing change is a common procedure in orthopedics to promote wound healing and prevent infection. It involves the removal and replacement of the dressing covering a surgical incision or an open wound. The process of performing an orthopedic dressing change can vary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but generally follows a set of steps.Firstly,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gather all the necessary supplies for the dressing change. This may include sterile gloves, sterile dressings, adhesive tapes, antiseptic solutions, and any specialized equipment required for the specific wound.Next,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wash their hands thoroughly and put on sterile gloves to ensure a clean and safe environment for the procedure. They will also cleanthe wound area using an antiseptic solution to remove any debris or bacteria.Once the wound area is clean,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carefully remove the existing dressing. This may involve cutting adhesive tapes or carefully peeling off the dressing, taking care not to disturb the wound or cause any unnecessary pain to the patient.After the old dressing is removed,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assess the wound for any signs of infection, such as redness, swelling, or discharge. They will also check for any signs of healing, such as the closure of the wound edges or the formation of granulation tissue.If necessary,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apply any prescribed topical medications or ointments to the wound to promote healing or prevent infection. They will then carefully apply a new sterile dressing to cover the wound, ensuring that it is properly secured with adhesive tapes or bandages.Finally,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properly disposeof any used supplies and clean up the area. They may also provide the patient with instructions on how to care forthe wound at home, such as how often to change the dressing or when to seek medical attention.Overall, the process of performing an orthopedic dressing change requires attention to detail, cleanliness, and proper technique to ensure the best possible outcomefor the patient.中文回答:骨科换药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操作,旨在促进伤口愈合并预防感染。

骨科换药术

骨科换药术

骨科换药术[换药器械及敷料]包括换药所需要的器械和敷料。

(一)常用换药器械持物钳、长镊、无齿和有齿镊、换药碗、弯盘、血管钳、手术剪、探针、手术刀、持针器、缝线等。

(二)换药常用敷料棉球、纱布、纱条、棉垫,其它尚应备有胶布、绷带、棉签、治疗单、松节油、普通剪刀及污物桶等。

[换药方法]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避免浪费和临时忙乱。

换药者穿戴好衣、帽和口罩,洗手后准备换药物品。

一般常规换药物品包括换药碗两个,一个盛放无菌纱布及油纱布条等干敷料,另一个盛放碘伏棉球、酒精棉球或湿纱布等湿敷料;弯盘一个,盛放从创面上取下的敷料、引流物和换药时用过的棉球、敷料等污秽物。

换药镊两把(有齿、无齿各一把)。

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或宽胶布等。

(一)一般换药法1.去除敷料(1)先用手取下伤口外层绷带及敷料。

撕胶布时应自伤口由外向里,可用手指轻轻推揉贴在皮肤上的胶布边沿,待翘起后用一只手轻压局部皮肤,另一只手牵拉翘起的胶布,紧贴皮面(即与皮肤表面平行)向相反的方向慢慢取下,切不可垂直地向上拉掉,以免产生疼痛或将表皮撕脱。

还可用一只手指伸至敷料边缘与皮肤之间,轻柔地用手指向外推压皮肤或分离胶布与皮肤的粘合部分。

若遇胶布粘着毛发时,可剪去毛发或用汽油、乙醚、松节油等漫润后揭去。

(2)伤口内层敷料及引流物,应用无菌镊取下,揭起时应沿伤口长轴方向进行。

若内层敷料与创面干结成痂,则可将未干结成痂的敷料剪去,留下已干结成痂的敷料使其愈合;若创面内层敷料被脓液浸透,可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浸湿,待敷料与创面分离后再轻轻地顺创口长轴揭去。

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

(3)取下的污秽敷料均放在弯盘内,不得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或交叉感染。

2.创周皮肤处理去除敷料后,l%碘伏或用75%酒精棉球在创口周围由内向外消毒,注意勿使消毒液流入伤口内。

外科换药规范操作

外科换药规范操作

拆线时间 头颈面部3~5天,胸、腹、背、臀部7~9天,四 肢7~10天,手足背10~12天,足底半月或更长, 张力缝线14~16天。
贫血明显、营养不良、老年、体弱、多病、切口 过大等可延期或间断拆线。有感染者可提前几天。
消毒(清洁区、相对清洁区、污染区)
图示:用75%酒精或碘伏棉球消毒缝合伤口及周围皮肤。 一般应达伤口周围5 cm。双手执镊,右手镊接触伤口, 左手镊子从换药碗中夹无菌物品,并把敷料传递给右手镊 子,两镊不可相碰。换药时由内向外,以保证消毒范围 彻底!
回字型 清洁伤口 由内向外 污染伤口 由外向内
(七)特殊切口换药2:开放性伤口
• 多为感染伤口,换药目的在于了解伤口的 大小、深度、分泌物情况,引流是否通畅, 以及上皮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 对鲜红、干净、易出血的健康肉芽组织, 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或药液蘸吸创面渗液。 当棉球药液过多要适当拧干再消毒皮肤。 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肉芽后加盖无菌敷料。
(八)包扎固定
3、换药基本要求 动作要熟练、迅速,避免过久暴露创面,防止创面感染。 4、换药间隔时间 (1)要依据伤口的具体情况而定,过于频繁的换药会损伤新生上皮和天后第一次换药;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6、 凡士林纱布(油纱):
提供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并减少组织液的渗出,早期 的创面还可以止血; 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慎用,因其易因为引流不畅,常加重感染。
7、 3%双氧水: 清洗创伤、溃疡、脓窦,松解坏死组织,去除粘附的敷料。 8、 0.2-0.5%庆大霉素溶液: 局部冲洗,用于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感染创面。 9、 0.02%呋喃西林溶液:溃疡、脓性伤口等表面消毒。 10、 氧化锌明胶:经久不愈的小腿溃疡。 11、 胰岛素:主要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不愈合创口。 12、 2%红汞: 皮肤黏膜的消毒,皮肤檫伤红汞最好,涂上后十几分钟就干燥不用包扎。 13、 鱼肝油:局部涂敷,用于促进创面的上皮形成。 14、 0.5-2%醋酸:烫伤、烧伤感染的创面。 15、 0.05%洗必太:创面、伤口冲洗。 16、 利凡诺:收缩创口效果最好(直接湿覆)。 17、 50%硫酸镁溶液: 用于挫伤、蜂窝织炎、丹毒等的消炎消肿。局部湿热敷。 18、 5%硼酸软膏: 烧伤、擦伤、皮肤溃疡及褥疮。用硼酸溶液湿覆去腐直到肉芽新鲜. 使用 生肌散粉末可以促进肉芽生长。

骨科换药基础ppt课件

骨科换药基础ppt课件

2、碘酒/碘伏:
碘酒 原理 游离状态的碘和酒精的混合 物。其消毒作用的原理是游 离状态的碘原子的超强氧化 作用,可以破坏病原体的细 胞膜结构及蛋白质分子。 碘伏 利用碘的氧化作用,其碘是络合碘。 碘伏干后,会形成一种类似油性的 薄膜。
优点 能够更好的固定细菌的蛋白, 而在皮脂腺丰富的地方更具 穿透力。所以应用在头皮的 创口周围。
换药指针
1.无菌手术及污染性手术术后3-4天检查刀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 口有无感染。 2.估计手术后有刀口出血、渗血可能者,或外层敷料已被血液或渗液 浸透者。 3.位于肢体的伤口包扎后出现患肢浮肿、胀痛。皮肤颜色青紫。局部 有受压情况者。 4.伤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拔除或全部拔出者。 5.伤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者。 6.伤口局部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7.外科缝合伤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缺点 出血多的伤口,效果不好; 创面过大不宜应用;过敏反 应多,需要脱碘,有腐蚀作 用。
对粘膜刺激性小,不需用乙醇脱碘, 无腐蚀作用,且毒性低。应用于粘 膜、皮肤、小儿的换药等,消毒效 果均优于碘酒,较少过敏反应,不 会发生皮肤烧伤。
对油腻的创口或者皮脂腺发达的部 位无效或者效果不好。
3、0.9%生理盐水:
3、设备及器具 (1)器械柜,换药车,大小敷料罐,无菌大方盘和小方盘, 不锈钢镊子罐,酒精、碘伏、纱布、干棉球、盐水棉球罐; 无菌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换药碗、注射器等。
我院主要配备常用消毒液酒精、碘伏。
(2)基本器械: 组织剪、敷料剪、钢丝剪、持物钳、血管钳、刀柄、持针器、 石膏剪、针、线等。根据专科情况配备绷带、弹性绷带、石 膏绷带等
4、高渗盐水:
主要用于:创面水肿较重时。 高渗盐水的目的:创口局部肿胀未愈,而能够达到局部脱水作用。高渗盐 水加凡士林纱布可刺激肉芽的生长,在临床经常用于没有一期闭合的创口, 或是感染创口清创彻底后应用。

换药术ppt课件

换药术ppt课件

溶液
物的作用,对肉芽
组织无不良刺激。
等渗盐水棉球及纱
布用于清洁创面、
创面湿敷、填充脓
腔;等渗盐水用于
冲洗脓腔;3~l%盐
水具有较强局部脱
水作用,用于肉芽
水肿明显的创面
17
消毒药品的准备
一.双 氧水
一. 3%过氧化氢溶液, 是无色、无臭的液 体。
二. 清洗创伤、溃疡、 脓窦,松解坏死组 织,去除粘附的敷 料。
二. 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消除妨碍伤 口愈合因素,促进伤口愈合的一项重 要外科操作。
3
换药的目的
一. 观察伤 口,清 洁伤口, 去除伤 口内异 物或坏 死织, 促进伤 口的愈 合。
4
换药适应症
1.无菌手术术后3-5天第一次换药,检查刀口 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 2.估计手术后有刀口出血、渗血可能者,或外 层敷料已被血液或渗液浸透者。 3.从位于肢体的伤口包扎后出现患肢浮肿、胀 痛。皮肤颜色青紫。局部有受压情况者。 4.伤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拔除或全 部拔出者。
5
换药适应症
5.伤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 和异物者。 6.伤口局部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 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7.外科缝合伤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8.需要定时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者。 9.手术前创面准备,需要对其局部进行清洁、湿敷 者。 10.各种瘘管漏出物过多者。 11.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浸湿附 近伤口敷料者。
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 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13
消毒药品的准备
一. 常用的皮肤消毒剂,75%的 酒精用于灭菌消毒;50%的
一.酒
酒精用于防褥疮;20%— 50%的酒精擦浴用于高热病

伤口换药技术和流程图

伤口换药技术和流程图

伤口护理技术
【目的】
⒈维持皮肤完整,避免压疮级别增加及伤口恶化。

⒉促进伤口愈合,并预防感染。

⒊评估伤口进展情况,针对进展选择措施,估计伤口预后.
【原则】
⒈自费敷料需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清楚,取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⒉有换药医嘱或在敷料脱开的情况下执行.
【物品准备】
治疗车,换药碗1套(含镊子2把和1把剪刀),口罩,伤口敷料,无菌生理盐水,20ml/30ml/50ml注射器,干棉签,纱布,干棉球,纸胶,手套2副(1副无菌),纸尺/测量尺,治疗巾,床帘或屏风.必要时备PVP—I,一次性头皮针头.
【操作步骤及要点说明】
伤口换药操作步骤
伤口换药操作步骤(续)
伤口换药流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骨科换药技术
换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最普通的事,然而也是最容易疏忽的事。

一个无菌切口可以因为换药不当而感染,因酒精的刺激而使皮瓣坏死。

更头疼的是一些皮肤坏死的创面,要经过漫长的换药才能愈合,而骨外露往往要通过皮瓣才能搞定。

换药确有很多讲究,恰到好处的换药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而对于创伤骨科,首先要了解患者伤口部位、类型、大小、深浅、创面情况、有无音流物等,根据不同伤口类型,作好换药前准备工作。

如换药地点、材料准备等。

换药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换药者如接触过创面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无菌器材。

遵守先无菌后有菌的换药原则。

无菌伤口由内向外消毒,有菌伤口由边缘向中心消毒。

换药时必须仔细观察伤口的变化,如红肿范围、渗出物的量和性质、创缘对合情况、有无皮缘坏死、创面肉芽情况。

观察引流是否通常,对有渗出的创面,必须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分泌物细菌培养。

有引流物时要核对引流物数目是否准确。

每换毕一个病人,认真洗净双手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无菌创口换药目的是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创伤反应程度,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清除创口积血,及时拔除引流物。

一般应在术后第二、四、七、十、十四日进
行换药。

换药时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皮肤清洁液不可擦入伤口,伤口用新洁尔灭或盐水棉球清洗。

创伤骨科换药技巧
无菌创口换药目的是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创伤反应程度,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清除创口积血,及时拔除引流物。

一般应在术后第二、四、七、十、十四日进行换药。

换药时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皮肤清洁液不可擦入伤口,伤口用新洁尔灭或盐水棉球清洗。

对红肿、皮缘坏死、脂肪液化、引流不通畅等伤口,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减张引流。

记住骨科伤口渗出感染必将影响到骨骼,一但有问题,骨感染必将成为现实。

伤口用酒精纱条或其他纱条覆盖,外盖敷料不少于六层。

如渗出液浸透敷料应及时更换,术区适当加压包扎。

感染伤口换药的主要目的是伤口充分引流,清除坏死组织,结合局部使用药物最终控制感染消灭创面。

根据创面情况选用纱条:创面新鲜、标签、分泌物稀薄可选用利凡奴尔纱条;对化脓性创面应选用优锁纱条,深部伤口换药选用橡皮条或凡士林纱条,干纱布填塞应疏松状,每日交换敷料。

反复清创,保持引流通畅,要贯彻在整个换药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可用剪刀修平创缘,用3%双氧水、0.1%新洁尔灭、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肉芽肿胀可用高渗盐水外敷。

根据创口情况,依据药物敏感试验局部使用敏感抗生素,
也可使用去腐生肌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各种药物。

感染控制,创面逐渐新鲜变红时,通过植皮及皮瓣、二次缝合等方法解决骨、肌腱外露问题。

必要时进行伤口灌注冲洗。

长期不愈合窦道型伤口,应积极查找伤口不愈合原因。

如因局部软组织瘢痕化组织生长乏力,可使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换药,并及时清除感染分泌物,全身支持治疗,促进伤口愈合。

如系深部漫性感染、有死骨、内固定物存在时等治疗的根本措施是;:彻底清创,取出伤口内坏死组织及异物,必要时同期修复创面。

换药时应保持窦道通畅,积极控制感染,为手术创造条件。

伤口应流物的取出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来决定。

一般橡皮引流条术后24小时拔除,橡皮引流管应4―7天拔除,而灌注引流管夹管观察在2―3周拔除。

拔管的指标是:(1)体温正常一周;(2)冲出液清亮;(3)血沉接近正常;(4)冲洗液细菌培养阴性。

套状撕脱伤的处理是创伤骨科换药的特殊类型。

标准的换药方法应和烧伤创面处理一致。

在繁殖皮货原位缝合处的伤口需要经过创伤渗出、组织坏死、感染、创面修复的过程达到愈合。

抓住每一个阶段患者的特点,及时更换渗湿敷料,反复清创,彻底植皮,最终使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程度。

特异感染创面换药,应穿隔离衣,带手套,创面可开放,用3%双氧水持续冲洗伤口。

对引流不畅伤口,应当扩创。

在保肢情况下,做好截肢的准备换药敷料,冲洗物,手套应严格无害化处理。

换药后,医生不应再接触其他患者伤口。

感染创面其他换药方法
1、创面湿敷法
多适用于植皮前的准备及肉芽组织水肿、稀薄渗出的创面。

用雷夫奴尔或硼酸水液纱布覆盖创面,反复渗洒药液即可。

感染严重,坏死组织界限不清,创面可用庆大霉素加糜蛋白酶液体湿敷。

2、半暴露疗法
适用于游离植皮后残余的创面。

长期换药不能愈合的表浅伤口,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然后暴露在干燥无菌的环境中。

为了伤口干燥,可加用医用光保温,灯头与伤口保持30―40cm的距离,以防止烫伤。

3、浸浴或浸泡疗法
是将病人全身或患肢浸泡在1%盐水或1%盐水加消毒液中1日1次,每次1小时,浸泡后常规换药。

通过浸泡,使创面脓液、结痂、渗出物在与水交换中稀释、软化、脱落,达到清洁创面的作用。

同时水疗也可刺激上皮细胞增殖,收缩伤口,对创面自行修复有极佳的效果。

创面修复研究进展
伤口、创面的清洁和愈合,有赖于多种细胞各自的而又互相协同的功能,还有赖于多种化学介质的作用。

细胞成
分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及血小板等。

而生长因子的作用贯穿于创伤修复的三个阶段:即炎症反应阶段;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分化、迁移阶段;以及新生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与再塑阶段。

各种生长因子与期特异的受体相接合而发挥作用。

成年干细胞在原位修复中的作用,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热点,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使创面残存的表皮的干细胞迅速增殖与分化,以覆盖受损的创面。

研究发现这一过程是通过改变创面表皮干细胞生存的内外环境,如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残存在创面基底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加速上皮化的过程。

来源:丁香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