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出路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及其当代启示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徐绮蔚张传有来源:《决策与信息》2022年第05期[摘要]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性、两者的长短优劣以及文化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支持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彻底批判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完全接受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才能实现旧中国的救亡图存。
支持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则认为,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高低,应当以继承传统礼教为主,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和辩证看待,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 “五四”前后;五四运动;中西方文化论战;中西方文明互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5-0014-07“五四”前后发生的东西方文化大论战,是近代以来中国围绕中外文化问题进行的一场大讨论。
其持续时间之长、争论范围之广表明我国向西方的学习不只局限于科学技术层面,还扩展为了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层面。
科学和民主从而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
这场文化论战不仅引发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关注和传统文化的反思,而且为我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提供了重要基础,还为我们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启示和重要借鉴。
一、第一次论战:文化差异之争发生于1915年至1917年间的有关东西文化差异的争论,拉开了“五四”前后文化大论战的帷幕。
表面看来东西文化之争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美西方文化的比较,其核心则是主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派与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并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印度文化虽然有所涉及,但并非主流,论战的焦点仍集中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1915年陈独秀首先在《青年杂志》(次年改名为《新青年》)上发表了东西文化差异的观点,主张批判传统中国文化,接受西方先进文化。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试论近代中国国家早期出路的历史探索

试论近代中国国家早期出路的历史探索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一直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积极斗争,力求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使中国站在世界前列,但这条道路曲折而漫长,中国在各个阶级斗争中缓慢发展。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爆发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为支付高额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加紧横征暴敛,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剧中国国内社会矛盾(重要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人民极度贫困且无家可归,纷纷揭竿而起,各族人民自发反清起义高达百次(直接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主观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基督教、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低层次的中西文化融合。
3.主体:农民阶级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4.方法: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5.发展方向:向往古代理想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简要展开叙述)早期,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即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社会,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进行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实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6.结果失败。
7.失败的原因(简要叙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绞杀(客观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8.历史意义(简要叙述)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识,打破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打击外国侵略者提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鼓舞推动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震动欧洲二、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1.原因(简要叙述)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狂潮;西方进步思想传播(国际原因)农民起义运动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统治者支持(国内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近代思想,“中体西用”。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作者:郭歌来源:《理论观察》2013年第04期[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一批有识之士掀起经世致用思潮,试图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
这一思潮,以“救世济时”、为中心,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倡导学习西方,对社会现进行批判,提倡改革弊政。
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关键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历史影响;局限性[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59 — 02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过程中,这一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历史影响,略作分析。
一、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所谓“经世”,即治世之意。
在先秦典籍中,“经”字常和“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意。
如《周易》曰:“君子以经纶”;《中庸》讲:“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庄子》指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但真正把经世思想理论化并付诸实践的则是孔子。
孔子在世时,一方面周游列国,矮病医世,对后世经世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他把经世思想注入全部儒学经典。
因此,经世与修身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为儒家思想的中心观念。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过重大影响。
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孔子以后,历代儒者根据不同形势对经世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弘扬和阐发。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3课时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观点。
2.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3.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4.把握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在发展中华文化中,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这两种错误观点;认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2.科学精神:通过辨析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这两种错误观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难点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观点;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查阅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文献资料,搜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有关对待外来文化的名言,搜集中外文化相互借鉴的典型案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实例。
精选素材,科学设置情境,精心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文献资料,搜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有关对待外来文化的名言,搜集中外文化相互借鉴的典型案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实例。
情景导入导入一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导入二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毛泽东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从民族冲突类型看巴以冲突的根源与走向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功利主义和公共政策伦理是现代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利主义强调最大 化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而公共政策伦理则强调公正、公平和社会责任。尽管两 者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但它们的和谐共生对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至关重要。本 次演示将探讨功利主义与公共政策伦理之间的冲突,并提出实现和谐共生的措施。
基本内容
4、实现经济合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可以通过经济合作来增进两国间的互信 和共同利益。通过发展经济合作,可以缓解双方的经济困境,同时也可以为和平 解决冲突创造新的机会。
基本内容
总之,从民族冲突类型的角度来看,巴以冲突的根源复杂且深刻,要找到完 全解决的办法可能需要长期的过程。然而,通过增强对话与沟通、国际社会的参 与、重视和平进程以及实现经济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为解决巴以冲突创造更好 的条件。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实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基本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从冲突到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首先,政府需要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不同民 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其次,社会组织需要积极参与,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最后,个人也需要积极参与,通过学习和实践, 增强对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 益增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研究从冲突到整合 民族政治关系模式,对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冲突是民族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冲突往往是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这些冲突不仅影 响到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 效的措施,减少冲突的发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曲折发展过程 中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文化的冲突与文化 融合是不能割裂开讨论的,更没有明显的时 间先后顺序。
因为出现了文化的冲突才有了文化融合 的可能,但同时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冲 突引发的缘由。不同民族的文化并无绝对的 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是适应了自身 的生存发展所需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 要正确地对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面对西化派的抨击,本位文化论者提出了中国本 位文化建设的五条原则和三个办法。
二十世纪的本位文化与西化派的论战,实质是关 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论战。都是关于中国文化 建设的方案与建议。在中国文化价值信仰和义理系 统整体性崩溃的情势下,中国文化的革新与转换, 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势下,新民主主 义文化观便应运而生。
文化的冲突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封建统 治下的道儒之争、儒佛之争,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 文化的争论,都是文化冲突在特定形势下的特殊表现。
中西文化冲突,集中反映为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模 式冲突。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 1.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出现
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
义在五四运动中得到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
时也招来了诸多批判。胡适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
一 、
情的发展,引发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由此拉开
文
了实行资产阶级改良和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争论。
西文化的冲突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到五四运动,文化冲突主要反
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看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看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伴随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的不仅仅是主权的丧失与领土的沦落,亦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与渗透,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人们纷纷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新儒家即为当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一派,以梁漱溟为开启者的新儒学主张以儒学为本位来修正西学,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寻求现代化之路。
梁漱溟以文化多元论反对西方文化的一元论,并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研究可以帮助认识了解上世纪之初的中西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西文化冲突;新儒学;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鼎,笔名漱溟,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是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抗战时期,曾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等多个民主社团,积极响应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职。
他对以儒学、佛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有精深的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凯称其为“最后的儒家”,其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的一生中,最值得重视的或许就是“五四”运动前后这几年。
他由出世的佛家生活回归到俗世的孔家生活,由探讨佛学义理到思考中国文化发展,不仅完成了从出世到入世的转换,而且大有成绩。
1922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出版更是将他推到了当时中西文化论争的前沿,震撼了当时整个思想界。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中国发展遇到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出路
【摘要】中西文明交流始于东汉时期,可谓源远流长。
随着历史的发展,至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中西文明交流呈现日益频繁的趋势。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文明交流步入一个新时代。
西方文化东来的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由盲目排斥开始主动接触,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层层深入。
然而,在西方资本主义武力的冲击下,中西之间的文明冲突也日渐激烈。
又由于由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节节溃败,中西文明的冲突伴随着武力扩张而渐渐加深。
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开始对儒家文明失去信心,儒家文明陷入了危机。
【关键词】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出路
一、中西文化交流方式的嬗变
在近代以前,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自行发展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的独立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孤立于其他一些重大的文明之外。
【1】因而,1840是划时代的一年,因为他打开了中国传统的闭关局面,开启了中西方的直接接触。
虽然是在武力的驱动下,清政府的国门是被迫打开的。
在此之前,中西文化交流进展缓慢,中国处于被动地位。
西方文明东来主要通过传统方式:传教。
早在唐朝时期,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一支就已经传入中国境内称为景教。
而在儒道释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形势下,基督教影响甚微。
传教士是西方文明东来的先行者。
在明代末年,耶稣会传教士
采取“中国化”的传教方法,力图使天主教“儒学化”,以适应中国的特点,虽然这种温和的传教方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中西文明根深蒂固的差异,这种影响还是微弱的。
而且,在清朝康熙年间,因清廷与罗马教廷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清廷实施了禁教政策。
由此,西方文明东来的主要方式传教几乎处于中断状态。
清朝统治者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留广州十三行以对外贸易,西方商人藉此与中国进行商品交流的同时,传入西方的新兴技术和观念,但由于各方的限制,此种方式的影响也是微弱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十三行对西方人的管束是非常苛刻的,形成了一系列的约束性规定。
譬如:不准外国人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外人不准泛舟江上,唯每月初八、十八及二十三日,得游览花地海幢寺一次,每次不得超过十人,不准赴别处村落墟市游荡等等。
【2】这些规定极大的限制了中西文明的交流,此时的西方文明尚不足以对中华文明产生冲击。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分野,不仅在于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在于它开启了西方文明在暴力方式的推动下,强力冲进中国的大门。
紧接着炮火而来的是西方传教士,推广基督福音。
他们拥有大量的侵略特权和武力做后盾,肆无忌惮在中国领土上传播基督教。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基督教在内地自由传播,而中国农民为寻求庇护,加入基督教的百姓比此前大为增多。
另一方面,西方侵略者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他们通过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
西方与中国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经济交流逐渐
开始成为西方文明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二、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反应
经济交流的扩大,西方的物欲文明也逐渐在中国散播开来。
西方侵略者借特权欺压、掠夺中国百姓。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业逐渐商品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此相关联的小农意识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开始发生动摇,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解构作用开始显现。
中国一次次战败于外国侵略者,出于维护清朝统治的愿望,中国的开明士大夫开始从西方寻求御悔之道,即:师夷长技以制夷。
至此以后,西方文明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势不可挡。
一方面,西方侵略者在经济侵略下,裹挟着思想文化的渗透。
另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为寻求强国之道,寻求救国图存之路,由此开启了引进西方文明的历程。
洋务运动因其力量强大,以中央和地方实力派为主导,开了大规模引进西方文明之先河。
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其理论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变器而不变道,变末而不变本。
也就是坚持“中道西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吸取西方“政教”的某些办法,不但不会损害中国固有的伦常名教和道德文明,而且可以帮助中国富强。
【3】与办洋务相伴而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两派,互相诋毁和争吵。
随着“洋务的日渐推行,对西学的介绍也越来越多,在洋务运动中产生或由洋务派蜕化出来的一批早期维新
思想家,把洋务运动的范围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进化论、民权论以及西方资产阶级的其它政治学说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而这些也成为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理论依据。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步入了新的时代。
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是真正践行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开端。
这有助于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
促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然而,随着西方文明的大肆东来及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战争上的节节败退,中国的一部分士人丧失了对儒家文明的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明的信心。
中国陷入思想上的混乱,出现了两种极端思潮:全盘西化和固守传统。
全盘西化者认为,中国之所以会衰败落后,其罪魁祸首就是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所致。
他们希望全盘推翻中国传统文明,完全西化。
这一派随着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一部分。
新文化运动期间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西方的自由、民主为前导的物欲文明战胜了传统的,日趋没落的儒家文明。
新文化运动的发动,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空前解放。
然而,中国传统文明遭到了空前打击,中国传统文明步入解构时代。
三、中国文化的出路
事实已经证明,要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批判性的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也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引进西方的思想。
在此之前,以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为主要代表的国粹派就已经提出类似理论。
国粹派在对待中西文化时,有这样一些主张:“强调破中外之见,实现中西文化互补;强调新文化建设须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对西方文化积极整合。
”【4】其实质就是对西方文化批判的吸收,在尊重中国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文化,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进步思想来完善中国传统文明,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
这样,既可以求民主与富强,又不会失去民族的内涵和本质。
晚清是中西文明激烈碰撞、吸收与引进的时代。
西方侵略者借助船坚炮利,在中国大肆扩张基督教文明。
中国有识之士及统治者为救亡图存加快输入西方物欲文明,中西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文化思想界异彩纷呈且派系林立。
但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还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都忽视了对中国新的思想观念的构建,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实则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解构。
在引进西方文明的时候,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注重伦理的儒家文明与西方注重哲学思辨的传统思想相去甚远。
若抛开中国的传统根基来移植西方的思想文化,无异于缘木求鱼。
以此为论,各种派别的救国之路终将走向失败。
在长期探索救国的道路上,中国千年来的精神偶像——孔子被打倒。
但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固的精神信仰,中国从晚清始,就已经进入了信仰缺失时代。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儒家文明被逐渐解构,曾经的国粹派没能挽救中国文化上的自信。
在当今注重软实力的世界,中国共产党能否重塑中国文化的魅力则任重
道远。
【参考文献】
【1】【2】[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05.
【3】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4】郑师渠.晚晴国粹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