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案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除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外,地震也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案。
一、地震对土地的影响地震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面破裂、地表下陷、土壤液化和滑坡等现象。
这些现象会导致土地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对环境造成影响。
1. 地面破裂:地震会导致地面出现破裂,这会对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一些地震破裂可能会导致土地变形或塌陷,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地表下陷:地震还可能导致地表下陷,这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水质和地下管道的安全。
地表下陷也会使地面形成低洼区域,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3. 土壤液化:在某些地震中,地震波能够使土壤中的水分离开土壤颗粒,导致土壤液化。
这会使建筑物失去支撑,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4. 滑坡:地震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从而使大量土壤和植被失去稳定性。
滑坡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二、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变化、水质的改变以及水污染等方面。
1. 水资源变化:地震可能会造成水资源的供应和分布发生变化。
一些地震会导致水源区的水源干枯或受到污染,这会给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2. 水质改变:地震还可能导致水质发生改变。
地震后,地下水可能出现化学成分的改变,导致水质下降。
此外,地震还可能造成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的损坏,导致大量污水释放到周围水体中,进一步影响水质。
3. 水污染:地震可能会导致水污染的加剧。
地震会破坏建筑物和工厂设施,使化学品、油脂等污染物质大量释放到水中。
此外,地震还会破坏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三、地震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地震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体排放、粉尘等污染物排放等方面。
1. 气体排放:地震可能会导致化学工厂、电厂等设施受损,进而释放大量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与次生灾害防范

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与次生灾害防范地震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地面振动,其持续时间和强度可能会对灾区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和有效预防次生灾害,地震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与保障人员安全以及次生灾害防范进行探讨。
一、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地震发生后,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保障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应急预案的建议措施:1. 确定安全区域:在地震发生后,有必要确定安全的地点,例如室内的结构稳定的房间或者开放空地等。
人员应尽快撤离可能存在的危险区域,前往预先确定的安全区域。
2. 组织人员疏散:在地震发生后,应当组织人员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重要人员或者组织者应向其他员工提供必要的疏散指导,并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迅速撤离。
3. 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在地震发生后,人员的生命安全是首要保障的目标。
应及时提供急救和伤员救护等服务,保证人员得到必要的医疗和生命救援。
4. 增强安全意识:及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对能力和灾害意识。
加强培训和教育,让员工了解地震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以及在发生地震时要采取的行动。
二、次生灾害防范地震余震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等。
以下是一些次生灾害防范的措施:1. 防止火灾:地震发生后,火灾是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
组织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对所在场所进行检查,确保燃气、电源等设备安全。
同时,加强火灾防范措施,提供灭火器材和消防车辆等。
2. 加强建筑结构检查: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损坏和倒塌,进而引发人员伤亡。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和结构检查,确保其稳定性。
3. 山体滑坡防范:地震余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给人员带来进一步的威胁。
因此,应加强对潜在滑坡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工作,及时疏散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
4. 防范次生震灾:地震余震可能引发更多次生地震,增加灾难的范围和规模。
因此,需要继续监测地震活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前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次生事件。
地震对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地震引发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可能对土壤、地表水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土壤侵蚀、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等方面探讨地震对环境保护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地震对土壤侵蚀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 地震引发的地质变化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的加剧。
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使大量土壤失去固定,进而造成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农田退化等问题。
应对措施:-加强地震灾后的土地治理和恢复工作,及时修复受损的山体、河道和农田。
-种植适应性强、具有保持土壤的能力的植物,如草坪、灌木等,以减缓土壤侵蚀的速度。
-实施梯田种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
二、地震对水资源污染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 地震可能导致水源地的破坏和污染。
地震引发的地质变化可能影响水源地的水质,如地下水受到污染、河流水体受到泥沙、有害物质的污染等。
这会对人类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应对措施:-加强地震灾后的水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及时评估和处理受污染的水源地。
-建立灾后应急供水系统,确保受灾地区居民的安全饮水。
-采用适当的水处理技术,如过滤、消毒等,保障水源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地震对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 地震可能破坏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地震引发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可能破坏森林、湿地等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导致植物和动物种群的丧失。
应对措施:-加强地震灾后的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物栖息地,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
-种植和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植物物种,如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确保受灾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的持续存在。
四、加强地震预防与减灾工作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加强公众地震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重大的影响。
地震可以造成土壤液化、地面塌陷、洪灾、山体滑坡等问题,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地震对我们造成的损失,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首先,地震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震会引起土壤液化。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水和土壤的重力作用受到破坏,土壤流动成为可能,从而导致建筑物下沉或破坏,给土地利用和农田造成极大影响。
其次,地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和洪灾。
地震会导致地表破裂和坍塌,进而造成水体外流或堤坝破裂。
此外,地震会破坏水源,导致水污染并阻碍供水系统的正常运作。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地震发生后,山体可能由于地壳运动的震动而发生滑坡,导致大量泥土和岩石滑落。
这些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阻塞河流,破坏附近的水源和生态系统。
面对这些地震引发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预测地震活动,并为人们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
这样,可以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应该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在建造新的建筑物时,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对于现有的建筑物,应该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加固工作,以确保其能够经受住地震的冲击。
此外,对于重要的公共设施,如水库、电站等,也需要进行抗震评估和加固工作。
同时,应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降低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应该避免在潜在地震活动区域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区。
此外,还应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这包括加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同时,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修建防护林带,固定土壤和岩石等,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除了以上措施,还应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
地震后,可能会有大量的灾后垃圾,它们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摘要:地震后常见此生灾害及其防止。
关键词: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火灾,疫病防治,社会动荡。
正文: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
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截至六月二号上午九点,5.12汶川大地震已经导致69016人遇难,18830人失踪,另有368545人受伤,受灾群众累计达45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
在我们关注地震导致的重大损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地震次生灾害提高警惕。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
杀人无数的海啸就是次生灾害的一种。
地震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往往防不胜防。
但是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却是可预见,可防治的。
最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是山体滑坡与泥石流。
现在上百度搜索“汶川泥石流”,一张张图片触目惊心,不忍久视。
巨大的山体像切豆腐一样被从中剖开,从山上滚落的巨石随处可见。
一幢幢楼房被砸坏,一个个村庄被掩埋。
泥石流还会堵塞河道造成河流上游水位上涨,形成“围堰湖”,进而引发水灾等其他次生灾害。
泥石流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前预见,先期准备。
城镇村庄房屋的选址应该避开山谷及泄洪水道,已经建在上述危险位置的房屋应及时迁出。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沙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山坡坡脚,特别是不能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
在不得不开挖时,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后方能进行施工。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怎样预防事故灾害发生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怎样预防事故灾害发生预防震后次生灾难的方法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一旦发觉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马上组织抢修。
对大型水库、堤坝等,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觉问题准时加固。
水库下游的居民,要严密凝视堤坝的平安,遇有险情,除组织力气抢救外,要快速向平安地带转移。
山体倒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状况,要马上组织人员疏通;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
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简单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震后要马上有秩序地疏散人员,尽快离开房屋。
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
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方案、有步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损害。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
所以肯定要加强地震后火灾的预防,消退火源。
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
地震逃命避险措施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要依据所处环境快速作出保障平安的选择。
1、假如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牢固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
留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非常危急的。
2、假如你在教室里,要在老师指挥下快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
地震一停,快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假如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快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快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假如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急品、易燃品的场院所。
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假如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马上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快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咱们都知道地震很可怕,可地震之后还可能有一些次生灾害呢。
这些次生灾害就像地震这个大坏蛋的小跟班,也会给我们带来好多麻烦。
那咱们得知道怎么防范它们呀。
比如说火灾。
地震的时候,房子晃啊晃的,可能会把蜡烛碰倒,或者把电线弄断,然后就容易起火。
我听大人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地方发生地震后,有户人家的暖炉被震倒了,周围有很多易燃的东西,一下子就着起火来。
这火要是烧起来,在那种乱糟糟的时候,可就太危险了。
那咱们怎么防范火灾这个次生灾害呢?家里要是有蜡烛,一定要放在稳稳当当的地方,周围不要有东西能被它点着。
电线要是有老化的地方,要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赶紧找人来修。
要是地震之后闻到有烧焦的味道,看到冒烟,一定要赶紧告诉大人,然后远离那个地方。
还有山体滑坡。
在一些靠山的地方,地震可能会让山上的石头和土都松动。
我有个小伙伴,他家在山脚下。
有一次他们那里地震了,虽然地震不是特别大,但是山上的小石块开始往下滚。
他和家人可害怕了。
好在他们家房子比较结实,没有被石块砸到。
要是咱们住在山附近,地震之后可不能乱跑上山坡。
看到山坡上有石头滚动或者土往下滑,要赶紧往平坦的、没有山的地方跑。
要是在学校,老师也会告诉我们安全的地方,咱们要听话。
再有就是洪水。
地震可能会把水库或者堤坝弄坏,水就会流出来,变成洪水。
想象一下,好多好多水像猛兽一样冲过来,多吓人呀。
有个村子旁边有个小水库,地震之后水库的坝裂了个大口子,水呼呼地往外流。
村民们当时就赶紧往高处跑,才没有被水淹到。
我们要是知道附近有水库或者河流,地震后要小心洪水。
要是看到水突然变得很浑,或者听到很大的流水声,那可能就是洪水要来了。
这时候要往高处去,像楼顶啊,或者山坡比较高的地方。
地震次生灾害虽然很可怕,但是只要我们知道这些防范的办法,就能够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咱们要把这些知识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在地震之后平平安安的。
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有关专家结合建立系统

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有关专家结合建立系统应急机制,抓住动态监管做出详解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岩溶学家及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家。
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主持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系统研究环境减灾。
对话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卢耀如采访人本报记者刘蔚应重视生物灾害链记者:地震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卢耀如: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失。
地震灾害能够形成灾害链。
地震可以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从而造成道路受阻、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进入主灾区,而这些现象比较普遍。
如巴基斯坦的地震就是由于地震引发的连锁灾难影响了灾后救援。
由于地震带来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从而对水质造成了破坏。
如有些地区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积水现象。
再如随着气候炎热,因为人员伤亡进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
对于生物灾害链,环保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开展相关监测工作。
同时,应制订地震及其他气候条件下灾难链的预案,以减少相关损失。
水体最易受到污染记者:地震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环境灾害?在环保方面应对此如何进行防范?卢耀如: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
如受地震影响,一些危险品液体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
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
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
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 防治次生环境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可为今后 同类灾害的防范工作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地 震 灾 害 ;次生 环 境 灾 害 ;防 治措 施
1 引 言
自然 规 律 和历史 记 录表 明 ,大 地震 过 后往 往 会产
大人 员伤 亡 和直接 的 财产 经济 损失 ,本 文结合 这 次地
有 以下 几 种 方
() 风云 二号 气 象卫 星射 出的长 波 辐射 资料 ,提 2
() 晴 空夜 间地 表 的一些 固定 参 照 物 ,如 河 流 、 1
供 了大气 中云 的信 息 以及 热带 地 区大 尺 度环 流 系统 分 布 的信息 。这些信 息 揭示 了大气 中赤 道 辐合 带 、副 热 带 高压 等大 尺度 环流 的 中期振 荡 ,是 中期 天气 预报 的
光 云 图 上都 呈 白色 一 团 ,但 密 卷 云 的 云顶 高 度 一 致 , 在 红外 云 图上都 呈 白色 ,而 积 云在 红外 图上 的色 调相 差 较大 ,纹理 不均 匀 ,可见 光云 图上 多皱纹 。 255 中云 与层 云 ( .. 雾) 的 区别 在 可 见光 云 图上 中 云与层 云 ( 雾) 都 呈 白色 的片 状 ,中云 与高空 槽 、锋 面 、气 旋相 联 ,范 围大 ;层 云 ( ) 的尺 度要 小 ,而 雾 且 其边 界光 滑整齐 。
云 顶 温 度 降 低 的 速 率 ,可 以 推 算 雷 暴 云 中 的垂 直 速 度 ,该 速 度 值 可作 为 雷 暴 强 度 的指 标 。研究 还 发 现 , 只有 云顶 温度 低 于对 流层 顶 的温 度 的雷 暴云 才会 产 生
强天气 现 象 ,与冰雹 的发 生存在 着正 相关 。
46 § T
【 中国气象局科教 司. 1 】 省地气象台短期预报岗位培训教 材【 ]北 M.
京 :气象 出版 社 , 19 . 98
[ 章 国材 ,等. 2 ] 卫星气象数据 广播 接收系统培训教材【 】北京 : M. 气象出版礼 ,2 0 . 01
【 朱 乾根 ,等. 气 学原 理 和方 法 【]北 京 :气象 出版社 ,2 0 . 3 ] 天 M. 00
2 地 震 引 发 的 次 生 环 境 灾 害 的 危 害 性
地 震 引发 的次 生环 境灾 害 是 指破 坏性 地震 发 生后 引发 的环 境污 染事 件 。受 地震 破 坏后 引 发 的火灾 、水
汶 川地 区发 生 了里 氏 80级 大 地震 ,给 当地 造 成 了 巨 .
254 密卷 云与积 云 的 区别 密卷 云和 浓积 云在 可见 ..
造 成 致命 威 胁 ,对 抗 震 救 灾 的整 体 行 动 带 来 巨大 影
() 受汶 川 地震 影 响 ,四川 什 邡 市 和德 阳市 的一 1 些 化 工企 业 的输 气 管道 、储 罐 等 发生 了化 工原 料 、气 体 等 泄漏 ,如 四川什 邡 市 的 蓥峰 实业 有 限公 司泄 漏 的 液 氨 等 ,如处 置 不及 时 ,在 局 部 地 区可 能 产生 较 严重
青海 斟技
21 年第 3 00 期
灾 、滑 波 、海 啸等灾 害 ,导 致 大 量剧 毒 或 强腐 蚀 性 物
环 境 污染 。 32 地 震 引起 的次 生环 境 空气 污染 .
质泄 漏 、放射 性 污染 、疫 情 和 其他 严 重 环境 危 害 的发
生 ,可能造成最严重 的后果 ,对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雷暴 云 中的上 升气 流强 ,其 云顶 比一 般 云 的云顶 要 高 。通 常云顶 越 高 ,绝热 降 温越 强 烈 ,因此 雷 暴 云 中上升 气 流 的强弱 可 以从最 低 云顶 温度 及 其 时 间的变
率来 推断 。 研究 表 明用 两次 时 间 间隔很 短 的红 外 观测 ,根据
有用 工具 。
湖泊 、海岸 线 和 山脉等 地理 目标物 都较 清 楚 ,当有层
云 ( )覆 盖时 ,则无 固定 地面 目标 物 。 雾
() 利 用 不 同 通 道 之 间 的 雾 和 地 表 特 性 进 行 区 2 分。
() 风 云二号 气 象卫 星在 亚 洲地 区第一 次 提供 了 3 水 汽 图 ,水 汽输 送是 大气 中产 生 暴雨 的基本 条件 。水
汽 图所提 供 的大 气 中 、高 层水 汽 输送 情 况对 于 我 国暴
雨形 成 的分析有 着 重要 的意义 。
参考文献:
3 红外资料在分析强对流天气 中的应用
从卫 星上测 到 的红 外辐 射 ,在 无 云 的情况 下 是地
面的辐 射 ,在有 云 的情 况下 是 云顶 的辐射 ,因而 可从 卫 星测 到 的红外辐 射判 断云 顶 的温度 。
震实 际 ,阐述 地震 灾 害引 发 的次 生环 境 灾害及 其 防 治
措施 。
生 诸 多 次生 灾 害 ,如 防 范 不 当仍 会 带来 更 大 的损 失 , 其 中 ,地震 所 引发 的次 生环 境 灾害 尤其 应 该 引起 人们
的高度重 视… 0 8年 5月 1 。2 0 2日 1 4时 2 8分 ,四川省
21 年第 3 00 期
青海 科 技
地 震 灾 害 引发 的 次 生 环 境 灾 窖 治 措 施 研 究
杨 赓 ,冯俊 华
(. 京交 通职 业技 术学 院 ,江苏 1 南
摘
南京
2 1 1 ; 2安徽 芜湖市 环境 监测 中心 站 ,安徽 1 18 .
芜湖
2 10) 4 00
要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 ,对地震灾 害引发 的次生环境灾 害的种类及成 因、危害性和复杂性进行 了分析 ,归纳 了
4 结 论
() 风云 二号 气 象卫 星每 小 时提 供 一次 云 图 ,还 1
可根 据 需 要 进 行加 密 观 测 。这种 高 频 次 的云 图资 料 ,
可有 效地 监视 强对 流 、台风等 中小尺 度 灾害 性 天气 系
统。
256 夜 间层 云 和 雾 与地 表 的 区分 ..
法: